资源描述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万州区百安小学 吴坤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等式,掌握方程的意义,明确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智能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讨交流,培学生抽象、概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成学生团结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这组概念。
四、教学准备:简易天平、法码、苹果等。
五、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实践操作,演示课件,学生观察分析,相互交流等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六、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们在学习之余喜欢玩游戏吗?
喜欢玩些什么游戏?
玩过跷跷板吗?
谁来说说玩跷跷板时是怎样的情景?(会出现哪些情况?)
(重的一边会把轻的一边翘起来。两边的重量相等时,跷跷板就平衡。)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引导发现
师:利用这种原理,科学家们设计出了天平,(出示天平),天平是测量物体重量的一种工具,在它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盘子,当左右两边所放物体的重量相等时,天平就保持平衡,指针就指向标尺正中。我们现在就用它来玩一个类似于跷跷板的游戏。
师:在左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右盘放一盒100克的砝码(演示),这时天平会保持平衡吗?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生:20<200(师板书)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它的质量我们不知道,就用字母X来表示,往左盘加一个苹果,右盘不变(演示),这时天平怎么样?用数学式子怎么表示?
生:50+X<200(板书)
师:观察上面两个算式,我们是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学式子来表示天平两边不平衡的关系呢?
生:不等式。(板书)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在右盘加上50克砝码,天平这时怎样?用一个什么式子表示?
生:50+50+X=250
师:看来,我们还可以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天平的平衡情况.
师:这个式子与上面的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我们把这种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叫作等式(板书:等式)
2、分组分类,引出概念
出示:
28+x=40 30+x=50 30<50 35+x=50
28+x<50 100+X=350, 100+ X>300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能把它们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分类吗?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分?先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学生小组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生1:我们组是按照“是否含有x”这个标准来分的。
教师指出:这里的字母X,它的数值还不知道,因此这里的X就叫“未知数”)板书。
师:在这些式子中哪些含有未知数呢?
生:28+X=40,30+X=50,28+x<50,35+X=50,28+X=50,100+X=350,
100+ X>300
(学生说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吗?把你的分法给同学们说说。
生:我们是按照“是否是等式”来分的。是等式的有:20+20+10=50,28+x=40,
30+x=50,35+x=50,28+X=50,100+X=350。(教师板书“等式”)
师:给这些式子分类,由于选定不同的标准,所以有不同的分法。
师:如果我们继续给这两种结果作进一步的分类,又该怎么分呢?现在请男生对这组式子再一次分类,女生对另一组式子再次分类,试试看。
学生再次合作讨论并尝试分类。
汇报:(板书)
师:观察你们的分出的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最后得到了一组相同的式子:28+x=40,30+x=50,35+x=50,28+X=50,100+X=350。(擦去多余的)
师:想一想:这一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生:都是等式,都含有未知数。
师:像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方程的意义”。(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一遍。
师:方程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生:两个,一个必须是等式,二是必须含有未知数。
3、现场举例,理解概念
师:那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方程。
师:谁愿意给大伙儿说说你写了哪几个方程?
抽生汇报自己写的方程,其余的同学做出判断。
4、拓展延伸,巩固概念
师:小博士遮住了所写内容,他想让你们猜猜他写的式子是不是方程。
□ +X > 40 X÷□ = 80 3×□ = 24
生1:第一个不是,因为它不是等式。
生2:第二个是,因为它是等式,也含有未知数。
生3:第三个是,它已经是等式了,可能被遮住的是未知数。
生4:那被遮住的也有可能不是未知数呀。
其余的学生:应该是不一定。
师: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式子,它们是方程吗?
(1)4+3X=10 ( )
(2)6+2 X ( )
(3)17-8=9 ( )
(4)7- X>3 ( )
(5)8 X=0 ( )
(6)18÷Y=2 ( )师指出,未知数不一定只用 表示,也可以用 或者其他的字母表示。因此它也是方程。
(7)3 X+2 X=15 ( )
(8)4×80=2 X-60 ( )
(9)8 X+4y=1 ( )
(10)a+b=10 ( )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师:通过对这几道题的辨认分析,你对方程的意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分小组讨论。
抽生汇报:
生1: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
生2:未知数不一定只一个。
生3:未知数不一定在等号的左边。
5、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师:现在,我们对方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有下面两种说法:
(1)方程一定是等式。
(2)等式也一定是方程。
师:同意第一种说法的请举手,同意第二种说法的请点点头,请几名赞同第一种说法的同学想法说服同意第二种说法的同学。
生:在所有的等式里,只有含有未知数的这一部分等式,才是方程。
师:也就是说:方程一定是(等式),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吗?
例如画图或者别的方式,试一试。
师: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示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老师板书)。
方程
等式
(三)、总结新知,明确收获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的意义,(教师指着板书)能把你的收获给大伙儿说说吗?
四、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1、 现场调查:
师:我们五年级2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63)男生有多少人?(提前告诉学生,35)如果把女生的人数看成X,你会列出一个方程吗?
生1:35+X=63
生2:63- X=35
生3:63-35=X
(我们一般不单独把X放在等号的一边,擦去)
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实际问题,也可以用方程来表示其中的关系。我们来试一试好吗?(见教科书第62页第3题。)独立解决,汇报交流。
生1:X+0.5=2.5
生2: X+ X+ X=36
生3: X+28=40
生4:152-Y=5
生5:S×7=2.8
生6:a÷25=3
师:这几个问题,大家解决得很好。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新的问题:
3、(开放题)我们五年级2班图书柜里有100本书,5班的图书柜里有76本书。要使两个班的本数一样多,有什么好办法?用方程表示出来试试看。
汇报交流。
总结全课: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