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课文精读.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198264 上传时间:2025-03-1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文精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课文精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本文档共2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地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现。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2.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是怎样劝学的? 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3.从劝学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孙权以自身为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层层劝解。他可以和部将就非军事、非政治的话题进行交谈。由此可见,孙权平易近人。他对部将严格要求,为提高屡立战功的吕蒙的素质而对其谆谆教导。他具有王者的风范。 4.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的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诸臣中是仅次于周瑜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6.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7.文章中心既为劝学,为什么不详写吕蒙学习的具体情况和通过学习后他的论议的高妙? 文章的中心在于表现通过学习使人发生巨大变化,只要能表现出这种变化就能突出促进这一变化的动因——学习的巨大作用。文章没有铺叙吕蒙学习的具体状况和他的论议,但通过鲁肃的“大惊”、评价和做法,已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吕蒙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变化正是学习促成的。这突出了学习的重要和功用。 8.“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