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
授课人 雷敏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2.体会诗歌中抒发的情感。
3.能赏析诗中的佳句。
教学重点: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岑参(公元714-770年),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2.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公元754 年),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一读:放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岑参 狐裘 锦衾 冷难着
瀚海 阑干 羌笛 掣
二读:默读诗歌和注释,理解诗意。
结合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大意,并在疑惑之处做好批注。
1.三个大组依次交流六句,可自由选择对象交流,并记录下共同的疑难之处。
2.学生自由发问,可由教师或学生解答;其他学生做好批注。
二.合作交流——三读:组内结合,边读边说
①.从边塞的雪景中,读出了边塞冬天的 特点。
②.在这样的天气中送别即将远行的朋友,你会产生哪些感情?诗人是否和你相同?从哪些诗句中可以读出这些感情?
③从题目和诗中的内容来看,这首诗表达了 与 两层意思,并将二者巧妙结合,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 之情。
四读:集体朗读,读出感情
三、学会欣赏:
1.赏析示例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运用互文通过写人的感受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边塞的奇寒。
赏析下面的句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总结赏析方法
四.毕业在即,请大家选择送别诗中的诗句来表达你与同学或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当堂训练:
1.本诗作者为 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与 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 。
2.请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诗中的原句填空。
(1)咏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写野外雪景,并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 , 。
⑶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
⑷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 ___ _, 。
⑸巧用对偶,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 , 。
⑹写边塞风狂雪早的句子是 , 。
3.对这首诗的鉴赏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特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在朋友返京时载歌载物送别的喜悦之情。
B.这首诗情景交融,先以雪景衬托送别,后又在送别中描绘雪景。
C.“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忽如”一词写出了“胡天”的大雪来得急,也表现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示了边塞冰雪天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3.下面诗句赏析的误的一项是( )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4.下面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以咏雪为主旨,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同时也描绘了为朋友饯行和送别的场面。绘雪景和写离情有机结合,情景交融。
B.“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采用互文,直写西北边塞天气的奇寒。
C.“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白雪与红旗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象征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英武气概。
D.此诗前八句写雪景,后十句写送别。既表现出了诗人对边塞奇异风光的喜爱,也透露出了诗人因朋友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及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意。
5. 品一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的妙处。
6.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