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现状、影响因素及其教学启示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9675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97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现状、影响因素及其教学启示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现状、影响因素及其教学启示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现状、影响因素及其教学启示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9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现状、影响因素及其教学启示研究作者简介:卢慧(1995-),女,陕西安康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璐斐(1965-),女,福建泉州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建设思政课合力研究”(编号:19VSZ059)。卢 慧 张璐斐(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摘 要】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认同状况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基于认同心理的形成过程,从认知、情感及行为三个层面对

2、全国 6530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整体上比较认同,但存在高认知、中情感、低行为的特征,且对 史纲 课程的认同显著高于其他课程;不同民族、地区、学校、年级等群体的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水平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受课程观念和教学效果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增强教学能力与素质、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差异及加强实践教育,以促使大学生在认知、情感与行为相统一中提升对思政课的整体认同感。【关键词】大学生;思政课;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76(2023)09-0060-11一

3、、研究背景与目的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承担着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以及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将其放在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高度来看待,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的极端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思政课能否真正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同,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以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因而,对当前大学生思政课的认同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同”一词最初源自心理学,弗洛伊德把认同看作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心理上趋同的过

4、程”1。随后,认同逐渐进入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视域中,其外延也因认同对象和内容的不同而不断扩大,衍生出国家认同、社会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等新概念。近年来,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尝试从认同视角考察高校思政课,认为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价值认同既是衡量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学目的;也有学者从教学行为规范、授课教师、自身学习能力和课程价60 高 教 研 究值等方面考察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状况。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客体角度分析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过程及其要素的认同情况,为我们掌握思政课教学现状和大学生认同现状提供了参考;但已有成果中很少有学者从认同主体出发,基于认同发展过程去考量大学生对思政课

5、的心理认同状况。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认同是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2,是以体验和感悟为核心的多种水平的心理过程的有机整合过程,表现为个体对认同对象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同一3。可见,认同并不是行为主体的单一感受和状态,而是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相统一的动态过程。基于此,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认同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在认识和了解高校思政课的基础上,在情感上表现出接受和认可,并自觉以其中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为指导,促使自身思想及行为与思政课要求趋于一致的动态过程。因而,本文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实证调查,旨在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

6、思政课的心理认同状况(本文的思政课主要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四门课程,以下分别简称德法 纲要 原理 概论),探索影响大学生课程认同的主要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教学启示,以引导大学生增强对思政课的整体认同感。二、研究过程与方法(一)问卷内容及检测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状况,本研究结合大学生的认同发展过程和高校思政课的特点编制了 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民族等;第二部分为认同量表,通过相关问题了解大学生对思政课各个方面的认同情况

7、,以被试与题目描述的符合程度为标准,采用 5 点计分,“1”为完全不符合,“5”为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示越认同;第三部分为相关因素问卷,以探究可能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程度的因素。采用 KMO 和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检验对因子分析适宜性进行检验,KMO 检验值为0.954,大 于 0.7,巴 特 利 特 球 形 检 验 值 为17557.294,P=0.000(0.001),说明自制问卷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主成分,最终抽取 3个因子,将包含教学内容、教师素质、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四个变量的因子命名为认知认同,将包含课程地位、课程感受、课程价值、

8、课程收获四个变量的因子命名为情感认同,将包含课上表现、实践活动、课后行为三个变量的因子命名为行为认同,共涉及 11 个题目。分析结果显 示,3 个 因 子 的 累 计 方 差 贡 献 率 为75.352%,在 50%以上,表明这 3 个因子可以较好地解释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状况的调查内容。通过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Alpha)法对问卷进行可靠性分析,量表的 系数为0.936,大于 0.9,表明量表各题项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总体信度水平非常高;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维度的 系数分别为 0.854、0.844、0.870,均在 0.8 以上,表明各维度的信度也较高。(二)研

9、究对象和数据处理方法本次调查于 2022 年在全国 146 所高校中进行,通过网络和实地两种方式向 6600 名本科生发放问卷,最终筛选出有效问卷 6530 份,回收率达 98.94%。本次调查范围广,样本数量大,61 高 教 研 究基本覆盖到了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样本基本构成情况具体如表 1 所示。问卷回收后,利用 Excel 对纸质和电子问卷数据进行了整合,并利用 SPSS25.0 数据分析软件对样本进行了频数、可靠性、因子、方差、T检验、回归等多种分析。表 1 样本基本构成(N=6530)项目类别频数百分比项目类别频数百分比性别男286143.81%学校类型“双一流”高校

10、242737.17%女366956.19%普通高校341352.27%大一293144.89%独立与民办院校69010.56%年级大二145022.21%学校所在地区东部地区191629.34%大三153423.49%中部地区370056.67%大四6159.41%西部地区91414.06%户籍所在地直辖市及省会城市106116.24%民族汉族604392.54%一般城市206531.63%少数民族4877.46%乡镇90713.88%独生子女是323149.48%农村249738.24%否329950.52%三、研究结果与分析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整理,可根据三种数据评估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状况:

11、一是量表的总分,可以反映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整体认同状况;二是各维度得分,可以分别衡量大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上的认同水平;三是各维度内部变量得分,可以探索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水平的因素。为使数据结果更加直观,这里仍然采用与各变量一致的 5 点计分法,对量表总分和各维度总分进行均值转换,1表示认同水平非常低,5 表示认同水平非常高,3 为理论中值,表示中等认同水平。(一)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状况1.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整体认同度较高从表 2 可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量表整体得分均值为 3.659,高于 3 分的中间值,但略低于代表“比较认同”的 4 分,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明

12、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整体认同度较高,这与戴艳军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此外,进一步将样本的整体得分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区间,1-2 分为低分组,2-4 分为中分组,4-5 分为高分组。通过频数统计发现,中分组占比最多(75.02%),而高分组(22.74%)远多于低分组(2.24%),同样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思政课持比较认同的态度。2.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呈现高认知、中情感、低行为的特征分别对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维度的得分汇总并计算均值发现,三个维度的认同水平有所差异。从表 2 可知,认知认同水平最高,均值为 3.825;其次为情感认同,均值为 3.664,与整体认同水平相近;行为认同均值为

13、 3.426,略高于理论中值 3,相对认知和情感认同水平而言最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状况大致呈现出“高认知、中情感、低行为”的特征。3.大学生对思政课各维度内部变量的认同水平存在差异如表 2 所示,在认知认同方面,大学生对62 高 教 研 究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储备、个人魅力等各方面素质的认同度最高,其次为考核评价和教学方法,而在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贴合等方面的认同度相对最低;就情感认同而言,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切身感受和课程价值的认同度较高,而对课程重要地位以及实际收获认同略低;就行为认同方面来看,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和课堂表现等方面具有较高认同度,但在课后行为方

14、面的认同度相对较低,表明部分大学生在行为实践方面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不强。另外,从表中可以发现行为认同维度的三个变量均值都明显低于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各个变量,也再次证明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行为认同水平低于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水平。表 2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状况分析变量MSD变量MSD变量MSD认知认同3.8250.772情感认同3.6640.775行为认同3.4260.861教学内容3.6100.944课程地位3.5700.973课堂表现3.5701.017教师素质3.8470.905课程感受3.7600.897实践活动3.5901.008教学方法3.7300.921课程价值3.7900.923课

15、后行为3.4730.917考核评价3.7400.932课程收获3.6700.962整体认同3.6590.7254.大学生对不同课程的认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对 纲要 的认同度最高通过比较大学生对四门思政课的认同状况发现,大学生对不同课程的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如表 3 所示。纲要 课程的整体认同得分最高(M=3.851),且显著高于其他课程(F=18.41,p1,3,4情感认同3.6570.7583.8060.6873.6630.7953.6740.77536.897 21,3,4行为认同3.5250.8533.6440.7913.5610.8443.5620.8613.18121,3,4整体

16、认同3.6570.7053.8510.6493.6390.7613.6550.75318.41 21,3,4注:、依次表示在 p0.05、p0.01、p3,4、23,413,4、23,413,4,23,413,4、23,464 高 教 研 究第一,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行为认同方面男生的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可能是由于男生相较于女生行动力更强,在行为活动方面表现得更积极、更主动。第二,就民族状况而言,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情感、行为及整体认同水平均明显低于汉族学生。这可能由于民族地区社会发

17、展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而且少数民族学生受本民族的道德信仰、风俗习惯及历史文化的影响较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解和认同。相比之下,汉族学生从小全方位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其中许多内容与思政课息息相关,促使他们对思政课认同程度更高。第三,从是否独生子女而言,独生子女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与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充裕、具有更好的生活环境、父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教育子女等原因有关。第四,就大学生的户籍地而言,在不同认同维度都存在显著差异。经过事后比较得出,生活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其他一般城市的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程度显著高于生活在乡镇及农村的学

18、生,可以推测城市经济发展较快、教育条件较好、生活水平较高等因素可能会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了解社会的机会,为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国家历史文化、道德法律、社会发展等提供了便利,因而在思政课中接触到相关内容时认同程度较高。2.不同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状况的群体差异通过对大学生所处的学校地区、类型、年级及排名等学习环境相关因素的方差分析,了解大学生在不同学习环境下对思政课认同状况的群体差异,结果如表 5 所示。表 5 不同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状况的群体差异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整体认同学校所在地东部地区3.953 3.708 3.609 3.748 中部地区3.761 3.600

19、3.455 3.610 西部地区3.473 3.276 3.187 3.210 F 值14.145 7.011 12.41 12.854 Post Hoc123123123123学校类型“双一流”高校3.815 3.743 3.604 3.719 普通高校3.681 3.639 3.537 3.620 独立与民办院校3.659 3.605 3.540 3.604 F 值8.609 5.442 1.6154.87 Post Hoc12,312,312年级大一3.661 3.614 3.538 3.605 大二3.701 3.645 3.502 3.615 大三3.843 3.783 3.675

20、3.768 大四3.718 3.663 3.502 3.624 F 值7.039 6.135 5.338 6.700 65 高 教 研 究(续上表)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整体认同Post Hoc31,2,431,231,231,2成绩排名前 25%3.70183.65763.53333.631326-50%3.74463.69853.60973.683251-75%3.73473.66253.51143.634976%以后3.74783.66013.59543.67F 值0.5120.4451.7490.784注:Post Hoc 行的数字代表各变量对应的选项顺序。第一,就学校所处的地区而言

21、,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学生认同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学生,可能与学校所处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氛围等因素有关。第二,就学校类型来看,“双一流”高校的学生认同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学校和独立与民办院校。一方面可能是高水平院校有较好的师资力量和学习氛围,对思政课教学也更为重视;另一方面来自重点院校的学生大多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对待学习更具有主动性、积极性,促使他们对思政课的认同水平较高。第三,就年级而言,大三学生对思政课最为认同,其他三个年级的认同水平无显著差异。这可能由于大三年级的学生已全部学完思政课,且经过前两年的系统学习自身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也有很大提升,更容易融

22、会贯通地思考和运用四门思政课。同时,大三是许多学生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关键时期,而思想政治理论是必考科目之一,他们在复习时容易对思政课上学过的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在自主学习中强化了对思政课的认同。第四,从成绩来看,大学生不同的班级排名在思政课认同程度上不存在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学习成绩靠前的学生不一定对思政课持高认同态度,而成绩靠后的学生也不一定排斥、否定、不认同思政课。(三)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整体认同状况的因素分析为分析各维度内部因素与整体认同水平之间的关系,将整体认同作为因变量,以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 11 个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各自变量进入分层回归模型的顺序是:第

23、一层进入的是认知认同变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考核评价),即模型一;第二层进入的是情感认同变量(包括课程地位、课程感受、课程价值、课程效果),即模型二;第三层进入的是行为认同变量(包括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和课后行为),即模型三。这样设定模型层级是根据认同产生过程中认知认同在整个认同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情感认同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得以产生,而行为认同则是认知和情感认同的最终表现,因而认知和情感认同应先于行为认同进入回归模型。从 表 6 可 以 看 出,认 知 认 同(F=2977.39 )、情感认同(F=969.384 )和行为认同(F=536.169 )均对整体认同有显著的增值贡献,

24、总共可以解释大学生对思政课整体认同 96.4%的总方差,特别是模型一的认知认同就解释了总方差的 83.8%,这也证实前文所提到的认知认同在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过程中起基础性、关键性作用,表明大学生的认知认同对整体认同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进一步从回归系数来看,在模型一及模型二中66 高 教 研 究认知认同与情感认同所包含的 8 个变量都与整体认同呈显著正相关,即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考核评价,以及课程地位、课程感受、课程价值、课程效果的认同度越高,对思政课的整体认同就越高,其中课程价值最具解释力,其次是教师素质和课程效果。模型三在模型二的基础上增加了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和课

25、后行为 3 个变量,这 11个自变量能够共同解释的方差总量达到 96.4%,但行为认同维度仅解释了 2.5%的变异量,表明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两个维度在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整体认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行为认同更多是作为认知和情感认同的外化表现而反映出来,因而对整体认同的解释起次要作用。此外,这 11 个变量中除课程地位和考核评价对整体认同的影响不显著外,其他 9 个变量均对整体认同有显著正相关影响,其中对整体认同最具解释力的仍是课程价值,其次是教师素质、课程效果及实践活动,余下 5 个变量(教学方法、课堂表现、课后行为、教学内容、课程感受)对整体认同的影响相对较弱。总的来看,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状况

26、的因素可以概括为内外两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课程观念,包括对课程价值、意义及效果等方面的感知和认识,这可以看作是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的内因,起主要作用;另一方面是与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包括教师素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活动等方面,这些是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的外因,通过内因对整体认同起次要作用。表 6 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各变量分层回归检验阶层变量阶层内预测变量模型一模型二模型三t 值t 值t 值认知认同教学内容0.28323.594 0.17723.343 0.10917.477 教学方法0.31829.621 0.13917.822 0.11720.273 教师素质0.28423.469

27、 0.15821.362 0.14923.411 考核评价0.21517.146 0.09812.319 0.0010.238n.s.情感认同课程地位0.0334.720 0.0050.845n.s.课程感受0.12616.228 0.10717.401 课程价值0.31341.595 0.24340.193 课程效果0.15820.273 0.13622.515 行为认同课堂表现0.12320.619 实践活动0.13121.908 课后行为0.12720.999 回归模型摘要F 值2977.39 4469.714 5660.167 R20.8380.9390.964F 值2977.39 9

28、69.384 536.169 R20.8380.1020.025注:n.s.p0.05 p0.00167 高 教 研 究四、研究结论与启示(一)研究结论综合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整体认同度较高,但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存在差异,总体呈现高认知、中情感、低行为的特征。2.大学生在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及行为认同三个维度中对各因素的认同程度不同,其中对教师素质、课程价值和实践活动的认同度最高。3.大学生对不同课程的认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对 史纲 的认同度最高。4.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不同,在民族状况、户籍地、学校所在地区及类型、年级等方面有显著群体差异,在性

29、别、成绩排名方面无明显群体差异。5.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状况主要受课程观念和教学效果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二)教学启示通过对以上分析与结论的反思,可以得出一些教学启示,以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整体认同度。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思政课,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学生会基于对课程背景、内容及意义等方面的感知和认识,来判断课程满足其价值需求的程度,以区分不同课程在自我总体课程概念图谱中的位置,进而会引导他们在课程中的行为表现。”5正如前文分析所言,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是其产生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对思政课地位与价值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成为影响学生课程认同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开课之初教师

30、就应讲清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地位、价值与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课程观。首先,教师要将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6,以讲清思政课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政课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仅直接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也深刻影响着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次,要向大学生讲清思政课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7,从根本上讲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

31、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8,才能有效避免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偏见、误解和排斥。同时,学生的课程观不仅受其原有学习经验和认识的影响,也会随着课程学习中的实际体验而发生变化9,因而要结合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在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中彰显思政课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才能促使学生真心接受、相信和认可思政课,在知与情的统一中真学、真信、真用,进而提升对思政课的整体认同感。2.教师增强自身能力与素质,着力提升教学效果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自身素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10,其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

32、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1。因而,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对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12要求和“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68 高 教 研 究正”的“六要”13标准,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以应对新时代思政课面临的诸多挑战,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以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课程认同感。其中,最首要和最基本的是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过硬的政治素质。教师要坚持以身示范,真正做到“在马言马,在马信马”,他们所讲授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学生也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增强对课程的认

33、同。同时,“在后现代课程中教师不是以身份、职位的权力来威慑、控制学生,其权威来自于教师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及其创造性劳动本身”14。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人格魅力,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和深入的理解,也要有广博的学科知识、过硬的教学技能,还要紧跟时代潮流,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将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切结合起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技巧以丰富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3.注重群体和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述调查表明,不同民族、地区、学校及年级等群体的大学生对

34、思政课的认知、情感及行为认同存在差别,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也要注重群体差异性,结合学生的群体特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和发展需求,才能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如针对大一新生可以选择相对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多运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历史叙事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兴趣;而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时代发展的大潮流中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思想格局与全球视野。同时,思政课教师在面对同一群体时也不能忽视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面对的是“00 后”大学生,他们受成长环境、社会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与“80 后”“90 后”相比,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35、,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自主化的学习方式、网络化的娱乐生活等特征15。因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看到群体的共性,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在教学中根据对象的不同做到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人而异。其次,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转变传统的“大水漫灌”模式,在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善用讨论式、启发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思考,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感、参与感和获得感。另外,思政课教学既要有深度,也要有温度。教师要关心关爱学生,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

36、帮助,在“以情感人”中逐渐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亲其师”,才能更好地“信其道”,进而从内心深处提升对课程的接受与认同程度。4.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实现行为转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最终表现在其行为上,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行为认同较低,表明很大一部分学生未能实现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的转化与升华,因而要在实践上下功夫,推动学生实现行为转变。一是要结合教学内容丰富课堂实践活动,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视频赏析、读书沙龙或翻转课堂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加深对重要理论、观点和问题69 高 教 研 究的理解,以强化学生

37、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社会。通过学校党团组织、学生组织及社团等平台开展时事知识竞赛、重大议题辩论、文化宣传展演、重要节庆纪念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以“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政治文化的认同;同时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借助校外企事业单位、乡村社区以及红色文化资源等社会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和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实践的力量在于支撑强化,也在于检验论证”16,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观察能够加深

38、对国情、党情和社会生活的了解,也能将实际问题与所学理论进行比照和验证,促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进一步在情感上强化认同课程,在行为上自觉增强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三是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实践教学,推动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以拓展思政课教学空间、强化教学效果。如借助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虚拟仿真技术实现情境教学,将博物馆、红色景区、历史场景等“搬进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时代的沧桑巨变以及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从而在认知、情感与行为相统一中促进大

39、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思政课,以提升对思政课的整体认同感。参考文献:1 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375.2 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94.3 陆树程,李瑾.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92-95.4 戴艳军,赵宇.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状况的调查 基于全国 53 所高校的问卷数据 J.科学决策,2021(9):94-101.5 吴扬,高凌飚.学生的课程观:被忽视的研究视域 J.教育科学文摘,2013,32(4):55-57.6 8 11 13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

40、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 姚利民,舒俊.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方式及其教学启示研究 J.大学教育科学,2020(2):68-74.10 16 谢安国,纪安玲,陈卓.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58,264.12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4-9-10(01).14(美)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38.15 王海建.“00 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90-94.(责任编辑:林再峰)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