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喀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陈军力
[2006年理论研究奖评]
喀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XX县区委副书记陈军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XX县区是国家级贫困旗县,经济基础较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更为艰巨。
一、喀旗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喀旗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对于喀旗这样一个贫困旗来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首先,新农村建设,是加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现实选择。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意,是基础,是前题。喀旗土地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7万亩,人口33.36万,山地丘陵占全旗总面积的93.4%,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旗,由于历史原因、资源禀赋、自然条件等的先天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如果被困难所吓倒,事事跟在别人后面,只能是坐失良机,望梅止渴。在新农村建设上,喀旗必须发扬“龟兔赛跑”的精神,抢先一步,迎难而上,抓住机遇,乘势而动,吃透、用活、用足上面的政策,积极、提前、加快推进,唯有这样,才能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其次,进行新农村建设,是创新环境,满足广大群众追求幸福生活、建设和谐家园的愿望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喀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村容不整洁,建筑设施零散错乱,脏乱差现象严重。进行新农村建设将大大地改善这一状况,改变农村的基础环境。电视广播所展现出的生机勃勃、和谐美好的新农村景象,既是广大山区群众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他们不懈的追求。
第三、进行新农村建设,是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群众自身素质的有效载体。新农村建设所包含的二十个字,内涵丰富,喻意深刻。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就是广大农民参与的过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将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热情;必将进一步规范和升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行为;必将进一步加快农民群众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知识型、文明型转变的步伐。
二、充分认识XX县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近年来,旗委、旗政府根据本地实际状况,增加基础投入,发展特色农业,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仍有几个主要问题不能忽视。
一是投入乏力,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经过近些年的发展,XX县区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太多,老的投入没完成,新的建设又需大量资金。全旗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农村公路建设上、村镇布局规划上、文体设施建设上、教育投入上、医疗医保条件上都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这些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改善,仅仅靠旗乡村三级财力远远不够。XX县区2006年财政收入为1.1亿
2元,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投入明显乏力。建设新农村,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协调发展,实施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些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喀旗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16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的2.5倍。在全市全区来说,喀旗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市低323元,比全区低509元。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是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经济及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四是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三、结合实际,协调发展,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作为XX县区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3中心任务;把解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把培养新型农民、构建和谐新农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抓手;把深化改革、解决影响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真正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抓细抓实,抓出成效,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造福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基于以上考虑,XX县区决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战略,即“三新”战略,以此统揽全旗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
一是发展新产业,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要义之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喀旗农村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农民集体化程度不高,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缓慢,应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支柱产业培育、特色基地壮大、龙头产业经营、基础建设完善等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种植业,科学调整布局,发挥现有优势,着力建设蔬菜、烤烟、中药材、花卉、山葡萄五大基地,全旗每个乡镇都要形成一个特色种植基地,特色种植面积力争达到该乡镇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坚持“依靠数量提规模,依靠质量提效益”,重点发展肉羊、肉牛、肉猪和禽类四大产业,形成“东部肉牛,中部肉禽,西部肉羊、生猪宜地集中”的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
4倾斜领导力量,加大资金扶持,实施龙头牵动、市场拉动、大户带动、小区推动、全面提高全旗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是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实现农民生活水平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丰富内涵在于,除群众的特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更要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针对农民收入偏低,物质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这一实际,用组织经济工作的理念和思路,组织好文化事业发展。坚持以项目为支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文化阵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旗、乡、村各级文化基础建设,保证全旗每个乡镇都要有一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每个村都有文化活动室。深入开展文化下乡、广场文化、文化进社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挖掘、整理、利用民间艺术项目和民间传统工艺。完善配套旗乡广电光缆联网,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促成乡风民俗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喀旗一些偏僻村组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和聚众赌博、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俗,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计划生育、社会稳定等工作难度,必须尽快破解,加快“乡风文明”趋向步伐。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提
5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在全旗广大农村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十星级文明小康户”和“十佳模范新农民”评选活动。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新村”创建活动,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营造人人讲文明、自觉树新风的浓厚氛围,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催生乡村面貌新变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针对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不足,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医疗、村容村貌等状况相对落后这一实际,尽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卫生、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能源、改厨改厕等设施的投入;完善电力、广播、通讯、电力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建设,每个乡镇选取2个试点村进行“三清三改”试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加强危旧房屋更新改造,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在村镇发展上坚持规划先行,既要认真规划好新农村试点,做到典型示范带动,又要规划好每一个新农村的发展规划,努力实现统筹发展。在资金投入上,既加大政府投入,还应采取在外老乡捐助、大企业赞助、对口单位帮扶等多种形式注入资金,更应调动广大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激情和热情,挖掘潜力,踊跃投资投劳,从绿化、美化、亮化等具体环节入手,改变农村面貌。
五是实施民主管理,健全乡村治理新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
6力保障。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加上农民自身素质较低等方面的限制,基层民主管理意识不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困扰。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在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第8页 共8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