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维度:规则形塑、美德养成、信仰培育.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7711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91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维度:规则形塑、美德养成、信仰培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维度:规则形塑、美德养成、信仰培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维度:规则形塑、美德养成、信仰培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023 年 7 月知 与 行Jul.,2023总第 63 期 第 4 期 Cognition and Practice Serial No.63 No.4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收稿日期2023-05-28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新时代艺术教育伦理维度的缺失与构建研究”(2022SJZD117)作者简介范丽(1970),女,江苏连云港人,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维度:规则形塑、美德养成、信仰培育范 丽(南京传媒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1172)摘 要近年来,高校校园恶性伤害案件屡屡发生,促使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

2、反思和审视。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在传统“德性至上”环境被解构的情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法律规则意识的形塑为基础,以道德境界的提升为根本,以共产主义信仰的培育为主线,三者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共同为培育未来社会合格建设者贡献力量。关键词规则;美德;信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4-0027-05近年来,高校校园失信不端行为和恶性伤害案件屡屡发生,且有朝着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从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到盗窃、投毒、杀人等,恶性之膨胀、手段之恶劣让人触目惊心。现实促使人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反思。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

3、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法律规则意识形塑为基础,以美德提升为根本,以共产主义理想信仰教育为主线,三者融会贯通,共同为培育新时期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一、规则形塑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在传统权威隐退、行政化整合力量式微、社会张力表面化的情状下,在传统礼治秩序和制度被解构、传统道德规范难以为继的大背景下,制度创新和新秩序建72构问题日益凸显,统一的、可操作的刚性规范成为保障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从“依法治国”由党的十五大首倡继而载入宪法到十八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顶层设计,再从十九大“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到二十大强调继续“推进法

4、治中国建设”,法治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走向法治,是社会转型时期治国理政方式必然的逻辑嬗变,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法治中国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体的意识塑造。法治“具体表现为一定精神指导下所生成的制度及其运行,其外在虽然是制度但内在却是精神,而且作为内在的精神更具有根本性,决定着制度的形成和运作”1。法治的精髓在于规则意识。“规则”是由大家制定、认同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以及认同、遵守制度或章程后达到的整齐有序的状态。人类生来就希望生活在一种整齐有序的状态中,所以需要制定规则让大家共同遵守。而我们熟知的法律,就是由一系列规则所构成的规则体系。法律扮演着指导和引领社会、调整和

5、规范人际互动的角色,是形成和保障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依据。因此,法治中国的建设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法律规则体系,离不开政府、社会、个人等各方社会主体“依法而行”的规则意识。正如美国法学家富勒指出的那样,“法治的精髓在于忠实地适用规则,这些规则是作为公民应当遵循、并且对他的权利和义务有决定作用的规则而事先公布的”2。具备法律规则意识是法治的内在要求,是法律体系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性因素。如果没有规则意识,如果法律规则的内容不对人的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那么法律也只能是一纸具文。同样,在一个社会中,如果社会主体的行为不受法律规则的指导和约束,那么社

6、会中的统治力量就只能是专制而不是法律。因此,规范性制度的存在,以及“严格遵守规范性制度”的规则意识之养成,是法治顺利实施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历次普法都把大学生列为重点人群,法律规则意识当前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点。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培养法律规则意识,形塑大学生尊重并遵守规则、依据并运用规则、维护并捍卫规则的意识。法律规则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按照规则处理纠纷,规范地履行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这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二、美德养成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法律和道德都是规范人们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道德践行更多地跟语境相关,其显现依附于个体的社会角色,其评价体系属于

7、私人领域。由于个体社会角色和地位的差异性,道德要求在不同社会主体中会有不同的表现。道德的多元性使人们在面临道德困境时无所适从。法律则以规则为中心,消除个性,抹平特殊性,具有非人格化的普遍性特征。现代社会公共领域日趋拓展,属于公共领域而成为行为标准和评价体系的法律规则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转变为“我应该服从什么样的规则”,强调共同体成员最大普遍性的刚性规则逐渐凸现。既然是“最大普遍性”,就只能是最低的道德底线。一般情况下,随着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的提升,人们的观念和兴趣偏好会越来越倾向于个体化、个性化,这必然导致群体一致赞同某种价值等级制度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其结果必然是:如果我

8、们希望找到具有高度一致性和相似性的观念,我们必须降格到道德和知识标准比较低级的地方去,在那里比较原始的和共同的本能与趣味占统治地位。这不82是说,多数人的道德标准就是低级的,而只是说,价值标准极为类似的人数最多的集团,是具有低级标准的那些人”3。所以,平整化、一体化的法律规则虽然明确规定人们的行为方式而避免了争执,但同时也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后果,即导致社会成员行为取向趋于平整化,因而弱化了人们的道德判断能力,甚至会造成社会生活质量下降等新问题。究其根本,是因为人不仅是生存性存在,更是意义性存在。对生存意义和价值的追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由此构成人生的终极关怀。终极关怀为人的一切生命活动提供价值和意

9、义,使人能够超越现实苦难,平衡生命,“活得像人”。因而,一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人总有超越的一面,有向善的情怀,“德性必定被理解为这样的品质:将不仅维持实践,使我们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将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遭遇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从而在对相关类型的善的追求中支撑我们,并且还将把不断增长的自我认识和对善的知识充实我们”4。如果剥离人们一切行为的内在价值,把人们的所作所为都简单地看作在履行义务,那么无疑是降低了与主体行为密切相连的价值选择、意义追求所带来的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所以,法律规则的作用是有限的,缺乏道德支撑的规则是干瘪无情的,片面注重法律规则会降低人的

10、道德判断能力,降低生活质量,甚至使人丧失幸福感。道德则具有感召力和引导力。但是,如果片面强调道德,又会让人无所适从。因而,道德规范的作用是脆弱的。道德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支持,法律离不开道德的引领和提升。一方面,法律规则的遵守和运用需要道德环境的支撑。即使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法律规则加在一起,也解决不完人类社会层出不穷的是非问题。相当一部分无法归入法律范围的问题依然与人类的心灵(即良心、道德)有关,说到底,也只有真正有道德、有良知的人,才能遵守和运用好法律规则。同时,法律规则的制定也要符合道德原则,即法律本身要有道德性,要有鲜明的道德导向,要体现和保护美德义行,这样的法律才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良法”

11、。也只有有了“良法”,才能为实现“善治”提供可能。另一方面,道德的重建需要法律规则作为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总之,良好的社会秩序离不开法律和道德,即所谓“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在中国传统的社会存在、社会结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伦理型文化,成圣成贤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道德教育一直是各级学校乃至政府的重中之重。但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的道德至上的价值环境被置换,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社会基础和制度保障,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流于道德说教,其结果是给学生带来了道德疲劳甚至是道德冷漠与疏离,这也正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彰的重要原因。这种现实促使我们全面认识规则形塑与德性培养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大学生

12、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使规则形塑与德性培养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其中,首先要突出培育大学生的法律规则意识,以守护社会底线;在此基础上加强道德教育,以滋养心田,培育良知,守护精神家园,提升人之为人的幸福感。三、信仰培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信仰是指对一种理论或学说极度信任、依赖和尊敬,身体力行,执着不渝地追求,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归宿和心灵上的满足、安宁。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信仰是人的价值的自我肯定和充分实现,是人的情感、认识、意志和理性的高度统一,是主体基于社会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而产生的对社会生活的终极意义和目标的一种主观把握方式,是人生的主心骨,是人的全部价值意识的定向形92式。信仰能够引导和激

13、发人们产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能把分散的力量团结起来,产生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人们朝着统一的目标前进。邓小平在论述信仰的重要性时指出:“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5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信念就是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共产主义信仰是适应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的精神支柱,也是有史以来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最先进、最科学的信仰。共产主义信仰能给予我们一种把握无限未来的精神满足和植根现实世界的终极关怀,因而它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6。大

14、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树立共产主义信仰为主线。然而当前,共产主义信仰面临多重挑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我们正在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但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社会正处于利益格局深刻变动的转型时期。贫富差距扩大、新旧价值体系冲突导致了社会成员之间矛盾的激化和加深,社会张力趋向表面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深入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不期而至使得互联网上鱼龙混杂的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严重混淆视听,让人真假难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多极化和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世界各种不稳定因素有增无减,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计划仍在悄然推行。这一切,不仅使当

15、前共产主义信仰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状况,也使共产主义信仰遭到削弱。以上种种影响,对于大学生也同样存在。信仰不坚定乃至缺失,就会引发信仰危机;而人生的选择如果缺乏共同的真理和价值指导,就会陷入混乱和绝望。“现代缺乏信仰已不再具有历史上缺乏信仰所曾有过的进步性了。过去反对信仰,是为了解脱精神枷锁今日缺乏信仰则表现了人的极度混乱和绝望。”7究其直接原因,是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建设和宣传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未能对大学生在理想和信仰问题上遇到的实际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解释。理论要掌握群众,关键在于加强教育。理想信仰教育一直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和优势,是贯穿思想政

16、治工作的一根红线。然而,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工人阶级不可能生来就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必须依靠从外面灌输。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共产主义信仰也是不可能自发产生的,只能通过教育、学习的方式来掌握和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是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一条主线。教育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直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孜孜以求的目标。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教育要勇于面向实际,迎接社会现实的挑战,与时俱进,充实创新教育内容,把共产主义信仰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相联系,增强理论的解释力;要将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增强理论的说服力。要

17、通过共产主义信仰教育,增强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的能力,使他们在多元分裂的社会情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能够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有清醒正确的认识,对复杂的社会状况有成熟准确的判断,并且能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至于迷失正确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03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8。四、结束语人类历史的发展始终具有一种不容忽视、不可否认的基本统一性。法治是

18、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的总体趋势和走向,得到了当今社会的普遍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形塑大学生的法律规则意识;在强调形塑规则意识的前提下,凸显法律规则的道德性,进而推进德性培养的制度化,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幸福感;最后的落脚点则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仰教育。三者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且呈现正相关态势。离开法律规则的道德教育会陷入道德困境而无所适从;同时,离开道德素养的规则教育又会使人们道德判断力下降,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信仰不同则道德取向不同,所以道德建设需要理想信仰支撑;反过来,在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实践验证之后确立的道德信念一经形成,就会促使主体焕发出实

19、现信仰的强大动力。良好的法律规则教育和道德教育为形成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可能;同时,有一定崇高理想和信仰的人,一般情况下也会主动加强道德修养,积极遵纪守法。光有崇高信仰,却缺乏最起码的做人准则,是不行的,“缺乏基本价值的政治必然是没有良知的政治,是在道德方面无所顾忌的政治,并且会趋向于犯罪”9;光有崇高信仰而没有规则意识,也是不可取的;拥有崇高信仰、道德修养,却没有法律规则意识,也是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的。既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法治素质,才是社会主义的理想人才。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既注重规则教育,又注重德性培养和信仰塑造,做到一方面以共

20、产主义信仰引领道德教育,再通过信仰和道德教育来提升规则境界,另一方面以规则的形塑来保障德性培养的制度化,以良好的规则意识和道德修养来为共产主义理想信仰保驾护航,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诉求。参 考 文 献1 卢建军.法治认同生成的理论逻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4.2 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42.3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冯兴元,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54-155.4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77.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6 新华社.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强调 扎实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N.光明日报,2014-01-21(1).7 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83.8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59-160.9 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柴方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13.责任编辑:余明全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