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生亲子关系、共情与网络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7654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亲子关系、共情与网络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生亲子关系、共情与网络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生亲子关系、共情与网络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教学研究180_大学生亲子关系、共情与网络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丁太一(中南民族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5)摘 要:本文考查了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 608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差异检验、相关分析、中介效应检验考查大学生亲子关系、共情与网络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男生的网络欺负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的网络欺负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亲子关系与基本共情、网络欺负存在显著正相关,基本共情与网络欺负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基本共情在亲子关系与网络欺负间可能存在“遮掩效应”,遮掩了亲子关系与网络欺负之间的关系。关键词:亲子关系 共情 网络欺

2、负 网络心理健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3 年 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 76.4%,网民规模达 10.76亿,与 2011 年的 5.13 亿网民规模相比,10 年间网民数量翻倍。互联网的普及运用给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对网络的不当运用,也催生了一些新的不良社会行为,网络欺负行为便是其中之一。欺负行为是攻击行为的一个子集,网络欺负指的是个体或群体通过电子或数字媒体反复地传播敌意的或带有攻击性的信息,意图给他人带来伤害或不适的行为。1一方面,虚拟的网络带来真实的伤害,网络欺负行为对被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均带

3、来显著消极影响,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实施者的言行举止,导致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问题,以及可能存在如物质滥用和违法犯罪等其他社会心理与行为。2另一方面,网络欺负行为易引起效仿,导致这些伤害信息持续存在,不利于构建文明、和谐、健康的网络社会。研究显示,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总发生率为59.47%3,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一大主体,存在诸如心理不成熟、社会阅历不丰富、自我管理能力不健全等特点,一旦处理不当,极易导致心理问题产生。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在其生态系统理论中提出,对个体发展起关键作用之一的便是家庭,而我们一生中最早建立的关系便是亲子关系。心理学中将亲子关系扩展为

4、不仅是以血缘为基础,还包括以共同生活为基础的关系。以往研究发现,亲子关系是影响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重要因素,凌辉4、孟仙5等人曾对家庭氛围、亲子沟通方式、亲子依恋、家庭成员间关系与网络欺凌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亲子关系与攻击性行为显著相关,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网络欺负、校园欺凌等行为的保护性因子。共情(empathy)是一个人对他人正在经历的情绪状态的认知理解能力、与他人感同身受的情感反应能力以及做出恰当反应的行为能力。6国内外研究发现,共情能力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而家庭因素中,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婚姻关系等均会影响共情能力的发展,安全的亲子依恋能促进儿童共情能力。陈杰等人研究结果

5、显示儿童共情能力与亲子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共情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预测作用。7此外,研究发现共情与攻击性呈负相关,网络欺凌者的共情能力低于非网络欺凌者。8虽然以往研究中,不乏亲子关系与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研究,然而究竟亲子关系如何影响网络欺负行教育教学研究1812023.14_为?其中的影响机制是怎样的?共情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明确解释。因此,笔者拟从网络欺负角度出发,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亲子关系、共情与网络欺负行为三者的内部关系,了解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机制,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生态提供参考与借鉴。一、方法(一)研究对象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星

6、对武汉市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回收 624 份,其中有效问卷为 608 份,有效率 97.43%,其中,男生 186 人(30.59%),女生 422 人(69.41%)。(二)研究工具1.网络欺负量表(RCBI)采用国内学者 Zhou(周)等修订的网络欺负量表(RCBI)中的网络欺负分量表,所有项目均采用14 四点计分(“1”=从未遇到,“4”=5 次以上),得分越高的在网络中欺负的频率越大,该量表的Cronbachs a 系数是 0.93。2.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方真修订,将不良亲子关系分为 5 种态度,每类态度再分为 2 个类型,包括拒绝(消极拒绝、积极拒绝

7、)、支配(严格型、期待型)、保护(干涉型、不安型)、服从(溺爱型、盲从型)和矛盾不一致(矛盾型、不一致型)共 10 个类型,得分小于 50 被认为可能存在该种不良好的亲子关系。3.基本移情量表(BES)采用夏丹修订的基本移情量表,该量表分为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两个维度,共 20 个条目,采用李克特(Likert)5 点计分,该量表应用于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被证实信度良好,量表整体的 a 系数为 0.77,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的 a 系数分别为 0.72、0.73。(三)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 SPSS27.0 对数据处理以及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

8、析来检验共情在亲子关系与网络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二、结果(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自陈报告量表在收集数据时,易出现共同方法偏差。9进行哈曼(Harman)单因子检验,经未旋转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 23.41%,不超过 40%,因此,该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二)差异检验表 1 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网络欺负行为的差异分析类别网络欺负均值标准差tPd性别男(n=186)21.959.353.05*0.000.31女(n=422)19.666.33是否独生子女是(n=199)21.078.951.480.14否(n=409)20.016.58类别网络欺负均值标准差FP2父母婚姻

9、状态已离异(n=75)19.856.221.480.21正常(n=494)20.237.00分居(n=14)23.9314.63其他(n=25)22.5212.30年级预科(n=7)28.1415.192.96*0.013%大一(n=226)19.435.86大二(n=145)20.667.53大三(n=157)20.437.85大四(n=47)21.818.94大五(n=21)27.27.76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从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状态、年级等维度上,对大学生的网络欺负行为的差异进行了分析,T检验的效应量以 Cohen s d 值估计,方差分析效应量用 Eta

10、 方估计,如表 1 所示。不同性别上,男生的网络欺负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d=0.31);是否为独生子女及父母的婚姻状态对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年级学生的网络欺负行为存在显著差异(P=0.01,2=3%),事后比较发现,预科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一、大三显著高于大五,大四显著高于大一。教育教学研究182_(三)各变量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表 2 描述性统计结果及皮尔逊相关分析(N=608)均值标准差X 亲子关系M 基本共情Y 网络欺负X 亲子关系50.0828.881M 基本共情71.928.870.09*1Y 网络欺负20.367.450.30

11、*-0.25*1 注:*P0.05,*P0.01表 3 不同亲子关系类型与网络欺负行为的相关分析消极拒绝型积极拒绝型严格型期待型干涉型不安型溺爱型盲从型矛盾型不一致型网络欺负0.291*0.303*0.228*0.258*0.249*0.092*0.185*0.271*0.260*0.247*对大学生的亲子关系、基本共情与网络欺负等三个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 2,亲子关系与基本共情、网络欺负存在显著正相关,基本共情与网络欺负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如表 3 所示。(四)中介效应检验?c(0.33?)a(0.09?)c(0.30?)b(-0.28?)图 1 中介效应模型表 4 基本移情中

12、介效应检验指标网络欺负基本移情网络欺负ttt亲子关系0.307.82*0.092.12*0.33*8.79基本移情-0.28*-7.54R0.250.300.41R20.060.090.17F41.18*61.13*61.81*表 5 基本移情在亲子关系与网络欺负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EffectBoot SEBoot LLCIBoot ULCI效应量总效应0.080.010.000.06间接效应-0.010.01-0.13-0.007.9%注:*P0.05,*P0.01采用分层回归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依次检验回归系数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亲子关系影响网络欺负行为的路径系数显著(c=0.30,P0

13、.001),加入变量基本共情后,亲子关系能够显著预测网络欺负行为(c=0.33,P0.001)。Bootstrap 检验重复抽样 5000次,结果显示,基本移情中介效应的 95%置信区间不包含 0,间接效应显著,占比 7.9%。根据温忠麟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此时 ab 为负值,而总效应为正值,则其中可能存在遮掩效应,中间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为 7.9%,如表 4、表 5 所示。三、讨论(一)大学生亲子关系与网络欺负行为现状本研究发现,在对网络欺负行为进行差异检验时,不同性别上,男性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女性的基本共情水平显著高于男性,女性更容易感知他人的情绪。基本共情与网络欺负行为之间

14、存在显著负相关,如果大学生能够感知他人的情绪、共情力越强时,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率也会越低。此外,对不同年级进行比较时,大四显著高于大一,预科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一、大三显著高于大五。范德博斯(Vandebosch)和范克里姆普特(Van Cleemput)在对 1218 岁被试群体的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欺负行为与年龄呈现正相关10,也有研究显示青少年(1020 岁)网络欺负行为总体在年龄上呈现倒 U 型分布。11大学生对亲子关系的自评得分为 50.08,而得分小于 50 被认为可能存在不良亲子关系,表明大学生对亲子关系的总体主观感受处于中等水平。具体维度中,低于 50 分的有消极拒绝

15、、积极拒绝和不一致型三类亲子关系,表明目前多数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报以拒绝态度,不能与孩子保持亲近、亲密的关系。社会快速运转,当代大学生的父母多处于中年,忙于事业,且目前手机成瘾人数逐年上升,许多父母在工作间隙也沉浸于玩手机,与孩子缺乏交流。而父母的不一致,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父母自身的气质性格等不同导致对待孩子的态度不一致,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传统观念中父母考虑到中立性,因此需要分别扮演“红脸”和“白脸”的角色,但这些不一致似乎带给大学生的都是矛盾的内心体验。(二)大学生亲子关系、基本共情与网络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与网络欺负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教育教学研究1832023.14_其中,积极拒

16、绝型亲子关系与网络欺负的正相关度最高。基本共情与网络欺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共情水平越高时,网络欺负行为发生率越低,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12共情能力强的人由于可以更多体会对方情绪感受、识别他人情绪,能从他人角度看待和理解问题,也就更能体会到网络欺负所带来的委屈、害怕、无助等情感。亲子关系与网络欺负之间的总效应显著,在加入基本共情变量后,亲子关系仍旧显著影响网络欺负行为,且效应量有所增加。当大学生体验到不良类型的亲子关系时,自身会体会到更多丰富的感受,这些体验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更易于感知他人的情绪,更多理解他人,在网络上面对陌生的对象时,也更不容易出现通过语言伤害对方的行为。本研究显示基本移情

17、在亲子关系与网络欺负间可能存在“遮掩效应”,根据温忠麟对“遮掩效应”的解释,不良的亲子关系与网络欺负的主效应为正,但通过基本移情的间接效应为负13,说明在不良亲子关系与网络欺负之间还存在更大的正向机制并未纳入研究视野,这为后续关于亲子关系与网络欺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三)网络欺负行为的教育路径1.提升亲子关系质量父母应秉承无条件接纳的态度,无条件接纳不是纵容,而是能够将孩子当成独立个体来看待,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世界,接纳他们的任何情绪与感受,使他们能够自由地成长。在亲子关系中,真诚一致指的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不造作、不虚假,父母在孩子面前能够保持真实与内外一致,父

18、母越能做自己,放下面具与伪装,孩子才越有可能在一个建设性的架构下改变与成长。但是真诚一致并不等于说出伤人的实话,而是父母与孩子做到在内心深层次的相遇。2.共情教育与训练共情,是指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它是人与人交往中发生的一种积极的感觉能力,被认为是一种认知能力,可以通过刻意训练来提升。因此,可以尝试在学校尤其是小学、中学阶段,开设相应课程或是教学内容,通过案例训练、团体辅导、心理剧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情绪感受的敏锐力,提升共情能力,营造积极的人际关系。3.唤起大众对网络欺负行为的关注5G 时代,网络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距离拉近,人们往往只关注到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学

19、习带来的便利,而忽略了网络因其隐匿性在某些角落所造成的伤害。越来越多的案例皆为网络欺负所致的悲剧。每个人不仅可能成为网络被欺负的对象,也可能是网络欺负的主导者,为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我们应该将网络欺负行为带进大众视野,关注并重视网络欺负行为问题。第一,认识到网络欺负行为的严重后果网络欺凌者藏在一台台显示屏后,似乎有了保护盾牌,简单的一句话就能给另一头的对象带来致命的伤害。虽然现在我国逐渐实行网络实名制,但是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难以客观衡量,一次次轻微的伤害累加会也导致巨大的伤害。如何让人们在网络上也能谨言慎行、文明友好地相处,是当今网络环境的一大难题。如果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欺负行为同样也

20、是一种犯罪,同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相信许多网友也会用法律的准绳来严格要求自己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第二,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水平上,更是德行的展示,人人都要知法、懂法、守法,树立法治思维、培养运用法治方式的能力,高校也需引导学生树立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参考文献:1 刘言,许渭生.心理学视域下的网络欺凌现象分析 J.心理学进展,2019(5):789-799.2 许秀利.大学生网络欺负现状及其与自尊、疏离感的关系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3 金童林,陆桂芝,张璐,等.暴力环境接触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反刍思维与

21、网络道德的作用 J.心理学报,2018(9):1051-1060.4 凌辉,周玉霞,饶苗,等.留守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基于人口学特征的分析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2):387-391,345.5 孟仙,余毅震,刘卓娅,等.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关系 J.中国学校卫生,2011(8):901-903.6 潘彦谷,刘衍玲,冉光明,等.动物和人类的利他本性:共情的教育教学研究184_进化 J.心理科学进展,2013(7):1229-1238.7 陈杰.儿童分裂样倾向问题与儿童共情、亲子关系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 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8 胡雯馨,陈功香.匿名性与大学生网

22、络欺凌行为:网络欺凌态度和移情的中介效应 J.心理学进展,2021(4):853-863.9 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J.心理科学进展,2004(6):942-950.10 Govender C.,Young K.A Comparison of Gender,Age,Grade,and Experiences of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Amongst Traditional and Cyberbullying Perpetrators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8(1):S1-S11.11

23、Stockdale L.A.,Coyne S.M.,Padilla-Walker L.M.Parent and Child Technoference and Socioemotional Behavioral Outcomes: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tudy of 10-to20-year-old Adolescents 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8(0):219-226.12 薛严,孙鑫.共情对大学生网络欺负的影响:多重中介效应模型 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30):176-178.13 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 J.心理科学进展,2014(5):731-745.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大学生亲子关系、共情与网络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CSQ22026)。(责任编辑:王绍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