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生“逆向考研”的叙事研究——基于现代自我认同理论的思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7601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逆向考研”的叙事研究——基于现代自我认同理论的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生“逆向考研”的叙事研究——基于现代自我认同理论的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生“逆向考研”的叙事研究——基于现代自我认同理论的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9EducationScienceNo.3Vol.39第3 期第3 9 卷育2023年5月May,2023学科教大学生“逆向考研”的叙事研究基于现代自我认同理论的思考孙元涛,樊溶(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 1 0 0 58)【摘要以查尔斯泰勒的现代认同理论为框架,对逆向考研群体进行深度访谈,有助于“深描”逆向考研群体可能遭遇的伦理危机,探析“内卷化”趋势下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策略性调适与选择。逆向考研群体中两类不同成长经历的考研学子的“殊途同归”,象牙塔中专业认同、文化认同与群体认同的三重困境,以及名校光环淡后个人尊严的再寻找,共同描绘出这一群体在一系列复杂教育场景中的伦理体验。关 键 词逆

2、向考研;“内卷”;叙事;认同;伦理体验【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2-8 0 6 4(2 0 2 3)0 3-0 0 2 9-0 8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人普及化发展阶段,学历贬值与就业市场饱和等问题日益凸显,教育“内卷”成了当今社会的强势话语,“考研高考化”现象成为高等教育竞争白热化的缩影。在优绩制(meritoc-racy)框架内,“考研”原本是大学生谋求向上更好发展的重要通道。然而,一些本科就读于高水平大学的学生在考研时选择报考综合实力与社会声誉相对较弱的普通高校。对学生个体而言,这种“逆向流动”现象涉及其自我认同的重构问题;对社会而言,“逆向流动”的扩散,表

3、明“内卷”正在经历赖特米尔斯(C.WrightMills)所说的由个人困扰向社会公众议题的转变 2 。本研究通过对六位“逆向考研”当事人的质性研究,“深描”其动机与情感体验,期待为探析“内卷化”趋势下大学生自我认同中的矛盾冲突提供新的视角。一、问题的提出考研历来被认为是大学本科生实现更好发展的重要通道 3 。在教育“内卷化”的语境下,“考研热”现象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后疫情时代下,动荡的国际局势使得国内升学的赛道更加拥挤。2 0 2 3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高达4 7 4 万,比2 0 1 9 年增长184万。近五年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 5.8%4 ,2022年更是在高位上实现高增长,增长

4、比例超过21%5。不足2 5%的平均录取率意味着四分之三的报考者名落孙山,而这已经是全国高校连续三年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后的“乐观”结果 6 。从居高不下的报考人数、持续降低的录取率、水涨船高的复试线等现象中,考研的“内卷”生态可见一斑。洪流之中不乏逆行者,近两年出现的“逆向考研”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2 0 2 3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指出,“双一流”院校的研究生报考增速放缓,反而是普通院校的热度上涨,不仅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加,还出现了名校毕业生“倒流”的反常现象 7。一些大学本科生选择从综合实力更强、社会声誉更高的学校考研到整体评价稍弱的高校,甚至从“9 8 5工程”“2 1 1 工程”

5、重点大学考研到“双非”高校(非“双一流”建设高校且无“双一流”建设学科)。在优绩制大行其道的时代,“逆向”流动的深层缘由与发生机制是什么?面对学历降级的落差与退出竞争的质疑,这些“逆行者”究竟有怎样的思考与*【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新发展阶段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研究”(项目编号:VFA220003)。【作者简介】孙元涛(1 9 7 5-),男,山东莱州人,教育学博士,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樊溶(2 0 0 0-),女,河南郑州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科研助理,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30体验?“逆行”背后是否隐含着精英大学

6、本科生群体性的身份认同困境?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探寻“内卷化”趋势下大学生教育焦虑的文化根源与伦理解释。二、文献综述“考研热”现象由来已久,大量充满争议的媒体评论充斥网络,然而学理层面的研究尚不完善。进人2 1 世纪以来,有学者开始运用成熟的理论与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大学生的考研心理与择校动机,研究成果主要呈现出三点特征。第一,“理性选择”与“成就动机”是较早也较多应用于该研究主题的理论模型。经济学理论研究者侧重于从社会分层或人力资本视角分析考研行为的利益成因,强调考研是“经济人 理性选择的结果8 IL9。心理学理论研究者则更关注大学生的主观感受与成就动机,探究考研心理的内在动力及其

7、影响因素 1 0 。第二,基于大样本的量化研究是该研究领域中最为常见的研究范式。有的研究者基于陕西省6 所高校的数据,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维度划分考研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暂时逃避就业压力是大学生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此外还有性别、专业满意度、学校性质与父母期望等9 个因素都对考研选择产生了显著影响 1 1 。这一结果呼应了兰亚明于2 0 1 0 年基于南京8所高校的问卷调查研究,即提升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考研的首要目的 1 2 。然而,2 0 0 2 年一项基于202所高校的考研率影响因素研究却显示,就业状况对报考起着积极反馈的作用 1 3 。第三,研究对象的选择主要采用“重点高校

8、”与“非重点高校”“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等二元划分原则。普通高校学生因在教育分层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不得不做出改变以提升自身就业竞争优势1 4 ,重点高校学生因受“文凭”的象征性功能驱动而追求更高层次的学历 1 5,二者都呈现出强烈的考研倾向。相比于专业型硕士,学术型硕士也并未降低就业取向在考研动机中的绝对占比 1 6 。已有研究较为系统地归纳了大学本科生的考研心理、考研动机以及其他内外部影响因素,为本研究提供了参考。本研究运用教育叙事的质性研究方法,选择逆行群体为研究对象,探寻“逆向考研”的动机与体验,意在为该研究领域提供一个互疑互证的开放空间。一些基于人物采访的相关调查都着重刻画了“逆

9、行者”的负面情绪体验;一些基于大数据的实证研究则反复证明“名校情结”是考研的核心动机之一 1 7 1 L18,考研是本科生为了实现向上更好发展的渠道 1 9 1 L20这些结论显然难以解释“逆向考研”现象,与“逆行者”呈现出来的行为也不符合。通过深描特定群体的独特体验,与现有文献开展对话,或许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三、研究设计“逆向考研”不仅反映大学生对学历“内卷”的复杂思考与多元选择,还内隐着深层次的价值判断。对逆行群体的研究,有必要深挖其成长历程与教育经历中的身份认同,找到适切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而才能深描“逆行者”的道德空间与伦理体验。(一)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在优绩制盛行

10、的时代,人们被要求为自己的所得负责,成功与失败都与道德感直接相关 2 1。所有人被迫卷入市场化的竞争之中,这对赢者来说代表着机会与平等,对输者来说则意味着被抛弃与嘲讽。优绩制文化不仅容易导致“精英的傲慢”,而且使“文凭主义”成为民主社会中最后一种可被接受的“歧视 2 2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文凭通货膨胀”的无限制发展不仅直接导致就业市场中的学历贬值,更隐含着学生对读书价值的质疑。一种源自挫败与无能的负罪感在被制度合理“淘汰”的群体中蔓延,吉登斯(AnthonyGiddens)将这种现代制度施加于个体的焦虑定义为“无法在个人行动过程中满足道德规则的特定形式”2 3 。动机源于焦虑,并

11、伴随一种借以形成本体安全感的建构性学习的过程 2 4 。在此背景下,“逆向考研”话语中所隐喻的“向下流动”无疑暗含着伦理危机。为探寻“逆行”背后的文化根源与普遍困境,本研究选择用“身份认同”这一学术概念来考察“逆行者”的道德空间与伦理体验。“身份认同”是一个“大概念”,在一系列复杂多元的研究轨迹中,哲学关怀贯穿始终 2 5。当代道德哲学家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的现代认同理论(Modern Identity)关注日常生活中自我性的伦理道德维度,强调价值是身份的核心问题 2 6 。他批判性地反思现代性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隐忧,如个人主义的盛行、工具理性的暴力以及自由的极大丧失

12、等,并指出现代人面临着根本性的认同困境 2 7 。要正确地理解现代性并“打破精神上的室息”2 8 ,就必须基于道德本体论阐释自我与道德空间的关系。泰勒使用“空间”的隐喻,指出认同与方向感之间的本质联系:知道你31是谁,就是在道德空间中拥有明确的方向感 2 9 。具体而言,就是个体以道德空间来判断“什么是好的或坏的,什么值得做和什么不值得做,什么对你是有意义的和重要的,以及什么是浅薄的和次要的”3 0 。正因如此,道德空间是现代人在探寻“什么赋予个体生活以意义”的过程中的“无可逃避的框架”。这个框架具有三个普遍意义上的轴心:个体对他者所持有的责任、个体对完满生活的理解、个体在公共空间中的尊严 3

13、 1 。三者不仅是重叠与复合的关系,而且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呈现出动态多元的存在模式。现代人的认同困境主要涉及第二个轴心,即生活的意义以及个体成就感 3 2 。基于以上理论视角,本研究确定了分析框架与具体的研究问题。逆行群体的伦理认同是研究的核心,通过考察“逆行者”在道德空间中责任、意义以及尊严三个维度的建构机制与互动过程,揭示其内心世界与伦理体验。(二)研究对象与方法身份认同,既不体现在一个人的行为中,也不体现在他者对这个人行为的反应中,而是体现在一种能让特定的叙事模式持续下去的能力上 3 3 。本研究致力于通过教育叙事探究大学本科生“逆向考研”的动机与体验。教育叙事研究属于意义阐释型研究范式,

14、主张“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 3 4 。行为与经验是可视的,但其承载的意义与体现的思维模式却是内隐的,甚至是行为主体都尚未明确认知的。正因为如此,本研究要想深入“逆行者”的内心世界与道德空间,就必须从经验与感受出发,依靠“叙事 开辟一条“意义丰富的言说道路”3 5。深度访谈是实现“叙事”的解构与建构的主要路径,能够帮助研究者逐步接近日常教育的“真相”。本研究通过与六位“逆向考研”亲历者的深度访谈,挖掘其个人生活叙事背后“一系列复杂的教育场景与行为关系”3 6 本研究通过网络征集、私人联系、熟人介绍等途径联系

15、到近三十位选择“逆向考研”的大学生,在初步了解基本信息后使用目的性抽样选择研究对象,最终对六位同学进行了深度访谈。六位受访者均毕业于“9 8 5工程”或“2 1 1 工程”重点大学,但具体的院校与所在区域各异。六人在考研中第一志愿均“逆向”选报“双非”目标院校,其中两人属于二次报考,四人属于应届报考。学科大类分布均匀,年级分布多样。(见表1)表1受访者基本信息本科院校研究生院校学科本硕是否本硕是否在编号性别联系渠道学业阶段级别级别大类专业一致同一城市X-F-1女校园论坛大四“985工程”“211工程”理科是否D-F-1女豆瓣征集已工作“211工程”“双非”人文否否S-F-1女熟人介绍研一“21

16、1工程”“双非”社科否是W-M-1男微博征集研一“211工程”“双非”人文否是W-F-2女微博征集已工作“211工程”“双非”社科否是W-M-3男微博征集研一“211工程”“双一流”工科是否四、“逆向考研”的伦理认同建构“对他者的责任”“完满生活的意义”“公共空间中的尊严”共同组成个人在社群中认同机制的轴心,为每一位现代人构建起一个“无可逃避的道德框架”。“内卷化”趋势下基于优绩制的成功伦理学占据绝对主流地位,在此语境下“逆向考研”无疑面临着深刻的道德危机。“逆行者”如何在“责任”“意义”“尊严”三个维度中建构起自身的伦理认同成为回答“逆向考研”动机的核心所在。“责任”的松绑、“意义”的失落与

17、“尊严”的重塑,共同描绘出“逆行者”在一系列复杂的教育场景中的伦理体验(一)责任:“同归”背后的“殊途”对家庭的责任,准确来说是指对父母教育期望的回应,是与考研联系紧密的责任之一,也是考研者所背负的沉重的责任之一。“向上考”的趋势之所以成为主流,主要是因为受中国传统思想中“人往高处走”的影响。弱势群体家庭更关注改善型流动,而非弱势群体家庭则致力于保住自身的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在一个日益透明的社会中,这两种不同的目标越来越需要借助教育来实现。“逆向考研”群体首32先要面对的伦理困境就是“父母期望”和“家庭责任”的失落。通过逆行群体的成长叙事可以窥见其家庭教育观,有助于理解这一群体如何应对“责任”

18、的失落。事实上,与其说是“逆向考研”群体辜负了这份责任,不如说是家庭责任的自动“松绑”给予了“逆行者”更多选择的空间。访谈者不约而同地选择用“佛系”来形容自已的家长,并且都倾向于认为自已进人大学前所处的教育环境并不存在过度激烈的竞争。最终他们都在高考中取得了学业成功,进入了高水平大学。但是,我们通过进一步的深度访谈却能发现,他们看似兼顾了过程与结果的美满结局,其实隐含着风格异的两条成长道路。“同归”背后的“殊途”,揭示了不同成长背景下的“逆行者”对责任的伦理召唤的不同回应。1.出身小镇的逆行者”这类“逆行者”来自县城与乡村,其家庭教育中的“佛系”思想源自较为有限的知识与视野,学校教育的“不卷”

19、是区域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一种表征。当地学生无须面对“升学”的竞争,“划片分配”几乎是他们的“宿命”。他们的高中生活伴随着老师们“上了大学就可以玩了”的老生常谈与机械重复的变式训练平淡地度过。一位受访者在讲述这段成长经历时反复强调“大家都是这样”,并表示“随大流”与“按部就班”是在每一个教育阶段做选择时的主要原则。他们在中学时代没有经历过“内卷”,自然也不会因为在“内卷”的竞争中获得成功而产生强烈的喜悦。作为同龄人中的者,他们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父母只是知道家里出了大学生是好事而已,对重点大学和热门专业到底意味着什么没有概念。在没有人提供报考指导的情况下,刚刚成年的学生凭着对城市与专业的

20、“想象般的认识”惜懂地填了志愿。尽管他们满怀着对大学的憧憬,但是模糊的认知和憎懂的报考过程还是冲淡了他们考上名校所带来的成就感“我爸妈其实对我没有期待,反而是我一直给了他们很多惊喜,因为我们整个大家族里面就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当时没有人能够帮我选专业,老师他是不管的,所以所有的事情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去摸索的。(D-F-1)父母的“放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在选择考研的院校时免受“家庭责任”的束缚,但是这种“自由”也伴有“被迫自我成长”的感受。大学生活中,为自己做规划的只有他们自己,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世界已经超出了父母的认知范围,换言之,除了精神上的支持,父母无法给他们任何有效的指导。这类受访者在

21、回忆自已的成长历程时都提到后悔曾经所做的一些决定,选择时的无助隐含着“凡事靠自己”的辛酸与无奈。来到大学后,身边同学大多能从家庭中得到更具有建设性的帮助,这种落差反而加深了他们对自身成长环境的焦虑。对于这部分出身小镇的“逆行者”来说,“读书改变人生”不是家庭给予自己的责任,而是切身经历后习得的生存法则。这使他们对虚浮的名校光环不甚在意而更看重实实在在的文凭。2.出身城市的“逆行者”来自大城市的“逆行者”,其家长的“佛系”态度往往源自对素质教育的价值判断,学校环境的相对“不卷”是家长教育观的选择结果。这类受访者的家长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为“逆行者”从“家庭责任”的束缚中解放出

22、来提供了现实条件。第一,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有更加科学的认识,比起“优绩”,他们更加关注孩子的人格培养与素质发展。第二,具有一定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并没有那么高,在物质条件相对充足的情况下更愿意支持孩子的多元选择。支持孩子的种种“尝试”“探索”是父母信奉多元价值、尊重孩子兴趣和选择的体现。有的“逆行者”在高中参与校际合作项目,到外省的实验学校交换学习了半年,后因不能适应高强度的学业压力选择退出;有的“逆行者”放弃直升高中的机会,凭兴趣在高二花费大量精力准备艺考,但因为结果不尽如人意又选择回到高考赛道;有的“逆行者”一路被保送到国际高中,从高二开始准备留学材料

23、并顺利拿到海外大学的录取名额,最后因为高考超常发挥而决定留在国内虽然他们最终都回归以高考为代表的国内应试体制,但是在回归前的一段过程中都进行了基于个人兴趣与自身发展的多元尝试。比起追求名校的头衔,这类“逆行者”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地域、专业和兴趣。填报志愿中的“关注点分散”与无心插柳式的收获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他们考上名校后应有的喜悦。他们听从父母与老师的建议,在填报志愿时综合考虑学校的区位优势、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与自身兴趣的适配度。33这种“不看重头衔而注重长远发展”的价值取向延续到“逆行者”的大学时期,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的考研选择。“我父母有认识的朋友在相关行业,我们曾向他了解过相

24、关情况。这个专业在我父母看来算是铁饭碗,所以他们就建议我报考现在来看这个选择还是非常正确的。(W-M-3)(二)意义:迷失在象牙塔“对完满生活的理解”是现代认同理论中道德空间的第二个轴心,对于大学本科生来说,这一维度主要指向校园生活的意义。适应并融人象牙塔式的高水平大学,是不同成长背景下的“逆行者”在“殊途”之后的共同归宿。专业学习、评价体系以及人际关系是校园生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之对应的是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文化认同以及群体认同三个伦理困境。在意义的迷失与重构的过程中,逆行群体逐步形成自己对完满生活的理解,1.专业认同大多数“逆行者”的本科专业并非他们填报志愿时的第一选择,“调剂”这一起点

25、给“逆行者”建立专业认同设置了先天的障碍。受访者有的被迫分流到所谓的“天坑”专业;有的被调剂到和中学分科不匹配的陌生领域;有的退而求其次地选择大类中最难学的“硬骨头”专业。就业前景差、学业难度大、应用价值低,这些冷门专业的共同特征进一步阻碍了逆行群体建立专业认同。专业外部因素同样影响逆行群体的专业认同,“学科视链”的盛行给部分冷门专业的学生施加了额外的社会压力。每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与魅力,可是当这种“价值”被狭义地定义为就业优势时,势必会造成专业认同的异化。有“热门”就会有“冷门”,一些专业被捧至“风口”就代表一些专业可能被贬人“天坑”。一位来自“冷门”专业的受访者说道:“面对学科被污

26、名化时会感到不适但又无力反驳。”来自学科外部的极端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学科内部的两极分化:一部分人通过“内卷”争夺为数不多的转专业的机会;另一部分人安于现状,在本专业随波逐流。二者是专业认同困境一体两面的表现,多数“逆行者”属于后者。在考研专业选择的过程中,一些对本科专业不满意的“逆行者”报考了高考时错失的理想专业,但也有人选择留在本专业在新阶段找寻失落的意义,通过“文凭价值”来建构专业认同。这两种都是逆行群体试图解决专业认同困境所做出的有益尝试。2.文化认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评价体系是价值重要的衡量标准。几乎所有受访者在谈及评价体系时都提到“内卷”。“逆行者”往往是重点大学“内卷”生态中的

27、边缘人,他们的学业成就落于人后,但竞争失败的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困境。大学生对未来的迷茫、社会流动的结构性限制,共同消解了“逆行者”对学习、竞争以及人生更好发展的意义的建构,迫使他们在以“内卷”和“躺平”为两极的连续体中重新找寻自己的位置。应试教育体系下“考上大学就可以玩了”的虚假描述使部分“逆行者”进人大学后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一方面,为了高考而学习的功利思想剥夺了他们自主建构学习意义的能力,大学相对自由的课程设置以及短期升学目标的缺失使相当一部分新生陷入对学习意义的迷范之中。另一方面,中学阶段长时间的情绪压抑与延迟满足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尤其是在他们发现大学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轻松

28、之后,期待的落空加剧了他们对学习的厌倦。“我之前真的很乖,不叛逆,也不早恋。到大学后我就开始放纵自已了,那个时候就有一种摆烂,的心态。(X-F-1)对未来发展的迷茫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逆行群体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多位受访者表达了自己因为“盲目内卷”而产生的焦虑、抵触、自我怀疑等消极情绪。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意味着每个学生都面临着多元的竞争。目标清晰的学生可以专注于自已的赛道全力奔跑,然而对学业和职业没有做好规划的“逆行者”则不得不在多条赛道之间奔波,不断被比较、不断被否定、不断被迫转换赛道,这种盲目的同辈竞争不仅无益于逆行群体完成对自身意义的建构,并且会使他们陷人严重的精神内耗,进而被迫

29、游离到“内卷”主流的边缘地带。“进人大学以后,突然间就不知道自已应该干啥了。别人参加比赛我也参加,别人找实习我也找,但自己都是浑浑疆地去做,其实也没有特别努力,就是有一种自我欺骗的感觉。(S-F-1)对“获取人生更好发展”话语的失望也是一部分受访者选择退出“向上流动”主流竞争的重要原因。高水平大学的广阔平台使学生有更多机会用更多元的眼光“观看”更广阔的社会图景。而丰富的信息带34来的不只是更丰富的可能性,也可能造成部分学生在被迫直面结构性限制时产生深深的无力感。除了教育机会,家庭条件、专业选择以及个人能力也是“向上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部分受访者表示,在面对自身难以改变的决定性因素时,“佛系”

30、思想相比于“内卷”思想是更优的选择,相比于“努力争取”,他们更倾向于“减少期待”。这种悲观信念反映了逆行群体对“投人产出比”的现实考量,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考研选择。“我对XX(本科学校所在的城市)还是没有归属感,那里的生活成本太高了。像那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能还有努力的空间,但是对于我们这种传统工科的学生而言,压根没有任何努力的念头了。”(W-M-3)3.群体认同社群关系是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同学和老师的社交是大学本科生人际关系网络的主要部分。大学校园中的班级组织和师生关系都与高中有巨大差异,适应这种落差并融人象牙塔是大学生建构群体认同的关键问题。校园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可以分为必要社交与非

31、必要社交两类,必要社交的对象包括室友、专业班同学、辅导员、行政老师等,非必要社交主要指学生自主参与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课外实习。受访者表示,大学校园的必要社交并没有很好地帮助他们建立群体认同,反而是非必要社交让他们从组织中获得了归属感。而对于必要社交中的例行公事,他们往往选择较为消极的处理态度。这种重心的转换是重新构建群体认同的有益尝试,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逆行群体并未很好地适应重点大学校园生活的主流文化与生活节奏。这种不适应虽然可以缓解,但其对受访者生活体验与身心发展的多方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我到大学之后发现人际关系居然变成了一种负担,很难集中注意力或者很难有长时间的精力去做自已

32、想做的事情,很多时候总是在做一些学校派发的任务。”(X-F-1)大学生群体认同困境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访谈内容显示,或许有三层原因导致了大学生社群关系出现问题。第一,大学的组织结构使得行政班与专业班分离,同班同学之间未必会有很多交集,他们共同生活与共同学习的经历较少。第二,在现行评价体制下,显性的评奖评优与隐性的同辈竞争使得同学之间产生微妙的竞争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之间相处的心境。第三,以辅导员为代表的行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更多地倾向于公事公办而不是情感联络,部分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问题,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对所在院系产生组织认同。(三)尊严:当名校光环黯淡后“个体在公

33、共空间中的尊严”是与“逆向考研”最直接相关的伦理问题。不论他们在进人重点大学前有怎样的成长经历,也不论他们能否适应高水平大学的校园生活,逆行群体最终的考研选择都迫使他们走出闪耀着名校光环的象牙塔。同辈间的比较、师长的质疑、新闻媒体充满争议的话语都不断提醒着逆行群体“向下考”所需要面临的“学业失败”“退出竞争”“学历降级”等一系列伦理问题。国内知名的人物访谈杂志在一篇“逆向考研”的专题报道中选择使用“放下骄傲”“劫后余生”“尴尬”等一系列具有强烈价值导向的表述。事实上这与受访者的自身体验并不相符,“逆行者”的自尊心并不会因为“逆向”流动而受到强烈的损害,其道德空间有着更为复杂的建构机制。尊严的重

34、构扫清了“逆行者”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获得了真正“无强制”的“自由”。这种自由可以被理解为他们在“为承认而斗争”的过程中建立的反身内指的信任形式,给个体表达需要和表现能力以基本的自信 3 7 。在谈及被冠以“逆向考研”之名有何感受时,受访者普遍表现得很坦然。通过“文凭”维度的优绩制、“逆向”带来的正向激励、对现存评价体系的反思,逆行群体完成了对自身尊严的重构。“我觉得这不是太大的问题。“逆向并不具有贬义色彩。(W-F-2)1.“文凭”维度的优绩制“逆向考研”虽然有悸于“向上考”的“内卷”主流,但是在文凭维度上依然符合优绩制文化。相比于每年近四分之三的落榜考生,“逆向”的选择大大提升了逆行群体获得

35、研究生学历的可能性。因此,所谓的“学业失败”是建立在文凭提升成功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的“学历降级”是建立在“文凭升级”的基础上的,所谓的“退出竞争”是建立在跑赢另一条赛道的基础上的。尤其是对于部分特定专业来说,在就业时研究生文凭远比毕业院校的头衔更有说服力。受访者普遍表示,“逆向考研”是经过对自身能力的考量与对自身真实需求的深思熟虑后做出的理性选择。在此背景下“逆向考研”的选择显然对个人35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正向提升的意义。“其实我能做出这个选择,也是因为充分了解了就业形势。综合多方面考虑,我最需要的是研究生文凭。(W-M-3)2.“逆向”带来的正向激励“逆向考研”对逆行群体在研究生期间的专业发

36、展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逆向”的选择往往能够保证“逆行者”被录取到自己的理想专业,较高的专业认同感会赋予他们强大的内驱力和能动性,能促使他们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学习与研究中的种种挑战。另一方面,外界对“逆向考研”的一系列质疑会给逆行群体带来一定程度的危机感,促使他们在研究生阶段更加积极地进行学业与职业规划,提高专业水平与实践技能,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一位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的专业有一半的同学本科时读的是“9 8 5工程”“211工程”的重点大学。由此可以明显感受到,逆行群体正是因为有“逆向”的压力才能在研究生就读期间保持较高的自我要求与高效的学习状态。“就我们这个专

37、业,我觉得反而正是因为逆向”了,所以大家学习更积极了,都知道如果不努力就这么一个学历可能是不够的。这也是逆向的积极一面吧。(W-M-3)3.对社会评价体系的反思“逆行者”对社会评价体系的反思是他们在公共空间中重构个体尊严的有益尝试,暗含了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反身性塑造。多位受访者在谈及参加访谈的原因时表示,希望通过表达自已的声音使公众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逆向考研”现象。“逆向考研”现象本身就是我国现阶段考研生态极端“内卷”的一个表征,但同时也是一个对社会评价体系进行反思的良好契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所倡导的“破五唯”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考研选择?“逆向考研”能否成为缓解学历焦虑与教育“内卷”

38、的“切口”进而为居高不下的“考研热”降温?要回答这些问题,就离不开对现行评价体系的反思。“逆行者”作为亲身参与者,对这个问题有着更深人的思考,他们反思“内卷”的成因、反思社会筛选标准的异化、反思应试教育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反思国内高水平大学的评价体系、反思就业市场对所谓“空档年”(gapyear)的误解、反思高学历女性的年龄焦虑与婚育压力等。正是这些反思赋予了受访者逆流而上的勇气与言说自身的信心。“其实还是希望这种现象未来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不要把逆向考研看得特别消极,我觉得这样可能也会让未来的整个考研环境更理想一些。(W-M-1)五、结语“逆行者”的体验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个体内心的伦理诉求与外

39、部道德秩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社会学大师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指出,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某种自已所珍视的价值受到了威胁,那么这种个人困扰就成为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议题 3 8 。“逆向考研”已经不仅仅属于个人体验的范畴,而成为更为宏大的社会叙事的一部分。“逆向考研”伦理困境的背后隐含着现代人面临的更为深刻的异化危机。罗萨(HartmutRosa)将异化定义为“一种我们所做的事(即便是我们自愿做的事)并不是我们真正想做的事的状态 3 9 。那些看似体现了自我自由意志的决定性时刻并不只是“降临”在个体身上,它们有时是被主观培育出来并令人“向往”的 4 0 。在这样的情境中,虚假自我压倒并遮蔽了体现个体

40、真实动机的原初思考、感觉和意愿 4 1 人们自愿去做他们并非“真正”想做的事情,“内卷”如此,“逆向考研”亦是如此。社会不断强化的增长逻辑不仅没有给予人们解放的力量,反而成为一种奴役人们的压力 4 2 。“逆向考研”现象只是“速度暴力”在教育领域投射的阴影,其根源或许可以追溯到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永恒的命题。现代性所带来的程度激烈且范围广泛的异化使得人们必须直面保护和重构自我身份认同的时代课题。但生成机制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并不代表着该问题就不可解决或不值得研究。从“逆向考研”的小切口反思“内卷”与“异化的大命题,可以为我们重塑现代性并重建伦理认同提供新的可能性。【注释】m e r i t o c

41、r a c y 在国内也被翻译成“贤能主义”或“精英主义”,本研究借鉴华东师范大学刘擎教授的译法,将其表述为“优绩制”或“优绩主义”,凸显其核心原则与运行逻辑:社会与经济的奖赏应当依据才能、努力和成就这些“优绩”来决定。【参考文献】1】我国高等教育进人普及化发展阶段EB/OL.(2 0 2 2-0 5-1 7】2022-11-04.http:/ 3 8 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陈强,张永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1:1-7.3 8 1 9 赵延东,刘永树.对“考研热”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思考36责任编辑:张文J.青年研究,1 9 9 6(1 1):3 0-3 3.4

42、历年考研报名人数统计(含2 0 0 5-2 0 2 3 年)EB/OL.(2 0 2 2-1 2-25)2023-05-05.https:/ 7 2 0 2 3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EB/OL.(2 0 2 2-1 2-2 5)2023-05-05.https:/ 扩招是“应时”,也为“谋远 EB/OL.(2 0 2 0-0 5-2 5)2 0 2 2-1 1-0 4 .http:/ 2 0 熊倪娟,赵东辉,施祖麟.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与社会人的流动渠道:对“考研热”的经济学与社会学分析 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 0 0 5(2):4 7-54.10刘彦华,杜卉,朱丽娜.成就动机与大学生考研心

43、理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2 0 0 6(3):8 9-9 1.111 8 刘天军.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陕西省6 所高校抽样调查的实证分析J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 0 1 3,1 6(4):71-75.12兰亚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对策 J.中国青年研究,2010(9):92-95.13宁小华.毕业生就业状况与考研的关系 J.中国高教研究,2 0 0 2(2):57-58.14陈云.读研之路:高等教育分层及其结果的试探性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 0 1 4.1 5陈振中.文凭生产的“逻辑”“学历社会”动因的一种解读 J.现代大学教育,2 0 0 5(6):6-

44、1 0.16唐检云,谢慧敏.一般院校吸引优质生源的思路:基于X大学2016年推荐免试研究生志愿选择影响因素的调研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 0 1 7(9):3 5-4 0.17陆一.文凭型升学取向与高教大众化 J.复旦教育论坛,2 0 2 0,18(5):1.2 1 2 2 迈克尔桑德尔.精英的傲慢: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M.曾纪茂,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 0 2 1:1 2、8 3.2 3 2 4 3 3 4 0 】4 1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 M.夏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1 6:1 4 4、59、50、1 2 3、1 7 9.2

45、5 赵静蓉.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1 5:1 7.2 6 2 8 2 9 3 0 3 1 】3 2 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I.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0 8:3-2 9、3、2 8、28.18、2 0.2 7 查尔斯泰勒.现代性的隐忧:需要被挽救的本真理想M.程炼,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2 0:1 9-3 3.3 4 傅敏,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 J.教育研究,2008(5):36-40.3 5 3 6 周勇.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访谈 J.教育发展研究,2 0 0 4(9):

46、56-6 0.3 7 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论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M.胡继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2 1:2-2 4 0.3 9 4 2 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郑作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1 8:1 2 7、1 1 0.A Narrative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xperience of“Reverse Kaoyan:Interpret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Identity TheorySun Yuantao,Fan Rong(Colle

47、ge of 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58,China)Abstract:Using Charles Taylors Modern Identity Theory as a framework,this study conducted in-depthinterviews with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chose Reverse Kaoyan,which is helpful to“deeply describe theethical crisis that the Reverse Kao

48、yan group may encounter,and explore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andchoice of college studentsself-identity under the trend of involution,“Different routes lead to the samegoal of two types of Kaoyan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owth experiences in Reverse Kaoyan groups,thetriple dilemmas of professional i

49、dentity,cultural identity,and group identity in the ivory tower,and therediscovery of personal dignity after the eclipse of the halo of prestigious schools,together depict the ethi-cal experience of this group in a series of complex educational scenarios.Key words:Reverse Kaoyan;involution;narrative;identity;ethical experienc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