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生网络道德治理路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7582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网络道德治理路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生网络道德治理路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生网络道德治理路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42 教育智库大学生网络道德治理路径研究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在2020年12月已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已达9.86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0.4%。1当代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经常性地活跃在网络空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点、思维方法、行为习惯、生活状态都受到互联网的影响,网络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并且对道德产生的网络行为造成危机。掌握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特别是网络道德消极表现,分析网络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提出治理路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消极表现快速、复杂、多样的网络社会使大学生在一定时候和一定程度上变成了

2、无拘无束、不要管理、不讲道德、无须规范的“自由人”,出现“道德信念和信仰、道德规范、道德选择、道德角色等方面的困惑”2,从而产生一些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一是网络道德价值观念多元混乱。网络提供了是一个纵横交错、开放自主的全新世界,网络上的言行逾越了国土疆域、社会体制、思想观念等种种限制,学生在网络上受到了大量西方价值观念、思想和文化的冲击,其价值程秀霞(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摘要:当代大学生存在着网络道德价值观念多元、网络道德价值判断失准、网络道德规范认知缺乏、网络道德意志薄弱、网络负面道德行为时有发生等网络道德消极表现,其成因缘于高校人文教育不够、网络技术的价值理性作用发挥不足、网络

3、文化缺乏正确的导引性、网络法制建设滞后等,通过构建多元合力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协同机制、搭建多向赋能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支撑体系、提升自主自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主体发展能力,注重网络道德治理全面、系统的发展过程,形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善治”生态。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消极表现;治理路径作者简介:程秀霞(1982-)女,博士,安徽黟县人,安徽理工大学讲师。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协同治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AHSKQ2017D30)。观呈现出多样化、可选择性、不稳定性状态,这些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产生了矛盾与碰撞,多重失衡与混乱。二是网络道德价值判断存

4、在矛盾。网络道德与生活中的现实道德的相对一元性、具体性、针对性不同,网络道德的要求更加多元,对道德行为人的自我约束力要求更高,对道德的影响因素也更加复杂。大部分学生不清楚网络是否促进了自己的道德观念提升,有不少学生认为网络降低了自己道德观念。在对网络行为的道德判断上,有学生认为网络上是没有道德可言的,网络是完全的自由与开放,可以为所欲为,个人不必对自己的网上言行负责。三是网络道德规范认知较为缺乏。大部分学生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对法律法规不仅不了解,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部分大学生过分夸大了网络行为的虚拟性、匿名性和自由性,过分享受网络中自由的权利,而忽略了对自身网络行为规范的义务,网络道德知识欠缺

5、,网络道德认知模糊。四是网络道德行为评价不够准确。因为对网络道德规范的不了解,很多学生不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甚至不清楚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他们想当然地在网上自由翱翔,对他人的网络行为评价缺准,就更难对自己的网络行 243教育智库为提出正确的要求和选择。同时,网络交往使彼此不能真正了解对方真实情况,其真实性、信任感、需求感降低,交往产生的情感慰藉在网络空间上难以实现。五是网络道德意志较为薄弱。虽然有些学生了解网络道德,知晓网络道德的要求,认可在网络上要遵守网络道德,但在实际中,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意志力脆弱,存在着区别与割裂、妥协与挣扎的现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强烈地冲击着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3。

6、六是网络负面道德行为时有发生。认知的缺乏、情感的淡漠、判断的失准、意志的脆弱,这些自然就会造成大学生在网络道德行为层面上出现一定的混乱状态,存在着网络过激、网络侵权、网络色情、网络欺骗、网络犯罪等网络负面道德行为。如网络交流互动时谩骂;在网络上使用低俗、恶俗、庸俗内容;在网上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网络人肉搜索、网络围观、网络起哄;偷窥、传播他人隐私;复制抄袭网上文章而不注明出处;网络交流中提供虚假信息,等等。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问题的归因辩证地看,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成因不是单一的、片面的,而是全方面、多维度的。一是高校人文教育不够。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

7、业技能,提升学习能力,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完善心理品质,提升道德品德。但在现实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度不够,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较为严重。在网络平等地位的影响上,学生与老师一样拥有平等的网络信息获取权利,导致教育者主体地位弱化,各种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在线教育等又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在传统“美德袋”的灌输教育过程中,道德教育较多地关注理论和知识的讲授和记忆,缺乏道德讨论与道德实践,很难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辨别能力和道德意志力。二是家庭环境没有形成正面影响。家长的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道德观。有些家长或多或少地推卸网络教育的责任,对孩子的网络道德不予重视,即使重视

8、了,也存在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家长对学校教育寄于厚望,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承担全部责任,父母没法管、管不住。家长都把孩子的成绩高低作为第一重要大事,认为道德品质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没有犯罪行为就行。网络的复杂性也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困难,一些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网络使用技能匮乏,不能成为孩子的引导者。三是网络技术的价值理性作用发挥不足。技术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网络技术若不从善的角度为人类所用,就会被滥用夸大、毫无底线,造成问题和灾难。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交往是以代码和数据流的形式存在,这种状态打破了时空的束缚,脱离了现实世界的感受和体会,大学生的言行在网络上不断地挑战着现实生活中的规则与规范、

9、秩序与权威,陷入数字化表达语境的自我幻象中,造成“超我”“自我”“本我”的界限模糊,“主体的言行举止被转化成了二进制语言,面貌神情被数字符号代替”4,大学生在网络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身份认同危机,其作为行为主体的意识也逐渐淡化弱化。信息的极速交互、文化的迅速传播、交往的扩张蔓延对价值观冲击与撕裂,大学生如果不能在自由的网络空间中理解和体会正确的道德观念,就会容易忽视责任、权利、义务的内涵与边界。在网络的开放性下无限扁平化、对话的主体间对等性的前提下,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以及学校教育引导层次,在没有触及法律的前提下,其引导力和监督力也相对薄弱。四是网络文化缺乏正确的导引性。当前,网络文化杂

10、糅着进步与落后、高雅与低俗、外显与内秀,纷繁多姿、个性张扬、多元碰撞。大学生在多种思维的冲击与整合中,被动的、无建设性地接纳着落后、暴力、色情、腐朽、迷信等不良信息,他们追求着刺激,体验着虚无,感受着繁杂,猎取着低级趣味,网络像一种“精神鸦片”让他们沉浸之中,乐在其中。网络中流行的饭圈文化、丧文化、审丑意识、猎奇心理、色情诱惑、消费拜金等负面文化也充斥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这种多元性的网络文化缺乏正确的导引,使得大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不断走低、人格品质不断受到侵蚀。五是网络法制建设滞后。法制是社会稳定的最低规则,是社会发展的运行基础。当前,有关网络空间治理的法制建设有所建树,但网络的去中心性、平

11、等性、虚拟性不同于传统法律规则的权威性、稳定性、阶层性,应用性与实效性不足。“大多数法律规范的是原子世界,而非比特的世界”5,更说明了网络法律规范面临的挑战。同时,网络各项法律条款散、杂、效力弱,针对青少年群体保护的立法也相对不足,法律的宣传力和引导力也相对缺乏,有些大学生甚至不知道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其法律观点244 教育智库和法律意识需要进一步提升。六是网络道德主体性作用式微。从哲学范畴看,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活动中表现出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6。当前出现的种种道德滑坡问题,除了外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对自我行为的约束等都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问题的主体性因素。当前

12、大学生在面临着就业升学、交友情感、社会认可等压力时,他们抗压抗挫不足,凸显了当前大学生群体自我认同危机的突出表征,网络道德主体自律性薄弱。猎奇心理、炫耀心理、破坏心理、逃避心理、从众心理、报复心理等种种网络心理在网络平台上显现,出现诸多的网络失范行为。同时,社群、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使群体效应积极性功效退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治理路径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治理路径,是从生态地系统视角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做出全面认知、定位,凸显网络道德建设的要素关联性,其既依赖于多元主体的参与和支持,又需要理念的转变与更新;既需要网络法律法规进行规制规范,又要得益于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既寻求优秀网络文化氛围的浸润与融合,又

13、要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意识的提升和道德能力的增强。构建多元合力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协同机制。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网络平台、高校、网络各类协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合力,形成协同建设机制。一是要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互联网工作高度关注,始终强调必须坚持党对互联网工作的统筹管理,从顶层设计着手,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将建设网络强国作为战略性

14、目标,做好网络综合治理的顶层设计,完善委员会及相关机构机制建设,压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也将之作为重要的工作计划,时常强调,时常监督;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学习掌握网络问政行政能力,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提升网络公信力,通过掌握网络话语权扩大党组织影响力、亲和力;陆续出台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网络治理提出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二是凸显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419”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一个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企业做得越大,社

15、会责任、道德责任就越大,公众对企业这方面的要求也就越高”8。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中,网络平台是重要的建设主体。作为信息和资源供给者、传播者和审核者,网络平台必须在网络内容上严格把关、积极履责。必须发挥平台主体的内容生产责任、传播“把关”责任、算法应用责任,为大学生的价值塑造和道德养成营造清朗空间。互联网企业要积极倡导主流价值观,自觉抵制消极、低俗的网络文化,通过积极作为,规制和约束网络不道德行为,倡导合法、文明的网络行为。三是强化校园网络的育人功能。高校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多部门协同,全过程联动,全方位培育,打造校园文化软环境。坚持对校园媒体、讲座、报告会的管理,强化价值引领,将中华优秀传统

16、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效融入其中;打造全覆盖的校园文化育人活动平台,将文明礼仪孕育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仪式教育中;在校园读书创作活动、舞蹈器乐、社团巡礼等互动教育中突出思想性、价值观;在“挑战杯”、“互联网+”、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突出大学生榜样典型;在心理讲座、心理团建、心理情景剧中突出对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网络低俗行为后果的警戒与反思,突出生命教育和人际适应教育;积极开展晨跑等校外运动,引导学生走出网络、走向操场;开展论文查重和盲审全覆盖,引导学生树立网络诚信;严格大学生线上线下行为的违纪处理,对在网络中传播不良信息、侮辱他人、煽动造谣的情况及时处置。搭建多向赋能的大

17、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支撑体系。应强化法制建设的保障作用,以技术驱动为支持,不断升级网络安全防控技术,以文化建设提供涵养,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一是加强网络道德的立法建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依法规范网络行为。”9 要充分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治理网络、使用网络、保 245教育智库护网络。要建立完善法律规范体系。细化顶层设计,加强立法前评估、公众参与表达、机关协调分工、立法后效果评估;处理好与现有部门法的配套衔接。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保障体系,注意网络空间治理中的司法谦抑,有效发挥行政法的监管作用,将刑法作为最后一道屏障;充分利用网络自治组织、网络行业协会优势,推进行业

18、自律,推动网络平台自我监管;通过法治方式和手段,整治各种网络乱象,打击各种网络违法行为,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生成和培育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二是加强技术防范水平和能力。推进数据治理技术和模式创新,提高数据的安全与合法使用,加强核心技术监管,通过高科技手段防范不文明的网上行为;通过构建网络“防火墙”净化网络环境,保护网络中的重要信息,加大实行网络实名认证,提高网络安全防控;规范引导大数据算法,应用大数据分析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并处置风险事件。同时,可以运用算法开展信息推送,对学生特点进行“精准画像”,掌握学生思想趋向,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推送,并对他们的潜在危机进行提前干预。三是促进网络文化繁荣。

1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0人的道德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社会环境,尤其是文化环境的熏陶下逐步生成、构建。网络文化主体应在内容生产、传播、接受的各个环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打造文化精品,抵制消极文化,传递中国价值,讲好中国故事。提升自主自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主体发展能力。大学生是网络道德建设的主体,要以大学生为本,从贴近大学生及其现实生活,主动围绕大学生,以促进其主体自主自律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开展活动。一是要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为大学生展现自我搭建多样平台,在日常的

20、教育引导管理服务中培养他们自我服务、管理的能力,进而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跳跃。教育者应发挥教育的主体间性关系,践行平等、互动的教育理念,引领大学生充分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自主性以及创造性,同时,引导大学生对他人主体性的肯定,鼓励大学生集体活动、网络活动中,增强集体主体性认识,从而增强其道德主体意识。二是要培养大学生对网络媒体信息的敏感性,学会对多种渠道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在掌握必要的网络法制知识前提下,引导他们在阅读和了解信息时,快速作出反应,判断信息的良莠,提高大学生快速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是要培育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纯真情感,在网络行为实践中,强调“情感体验”,强化渗透与参与,开发大学生的道

21、德主体能力。四是要引导学生将网络道德规范转换为自身内在的、自觉的道德修养,主动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修养、自我改造、自我构建、自我陶冶、自我淬炼,利用内省法、积善法、慎独法等,通过道德意志约束、控制、调试自己的行为,不断完善自我道德操守。在不断处理各种道德利害关系中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最终促进主体道德意志的形成。总之,大学生网络道德治理是一项全面、系统、发展的过程,除了加强大学生主体意识和自律精神培养外,要发挥党、政府、网络企业行业、高校等作用,构建多元合力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协同机制,从法治、技术、文化等层面搭建多向赋能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支撑体系,形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善治”生态。参考文献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