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加快推进人才强企工作意见.docx

上传人:qwe****66 文档编号:9173640 上传时间:2025-03-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推进人才强企工作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加快推进人才强企工作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推进人才强企工作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现就加快推进人才强企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导相结合、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创新型人才开发与应用型人才相结合,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海外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科技型企业家、工程技术研发人才、职工技能人才”等五种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幅度提升企业人才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引领企业做优做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主要目标。到2015年,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人才队伍,努力使**企业创新能力持续走在苏中前列,竞争优势更加明显,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集聚高地。全社会研发(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3.8万人,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300人,企业人才达到16.5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8000人,高级工以上的技术人才达到技术工总量的20%以上。高新技术产值达到1000亿元,比重达到36%。 二、培养造就“五高”企业人才 1.以创新团队为重点,着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组织实施“双创”人才工程,推进“双创计划”、特聘教授计划、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加快培养引进一批能够开展综合性科技攻关、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发战略性产品的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和掌握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重视发挥企业引才用才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与高校、地方政府共建各类创新创业载体,通过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集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围绕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以中高级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根据“雉水英才”工程对创新团队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奖励。 2.以战略企业家为重点,加快培育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根据我市九大产业振兴规划和“千百亿企业”打造目标,全面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培育一支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且有较强引领辐射能力的“龙头”型企业家。由市人才办牵头,积极组织实施企业家系列培训计划,重点建立三个平台,即:坚持集中式培训与开放式培训相结合,建立教育培训平台。定期举办**经济讲坛,依托省中小企业局开展“视讯365”远程教育和“**经济人网”在线教育平台,组织高端进修,成立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和“emba”培训计划;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建立沟通交流平台。开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线”专栏,举办企业家沙龙,组织企业参观考察;坚持订单培训与自主培训相结合,建立校企、政企合作平台。开展订单式培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企业家培训需求调查,以企业家下订单的方式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开展处方式培训,引入个案诊断模式,进行服务咨询,成立“企业发展专家咨询团”,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培训,采取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自主培训,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企业管理人才队伍。所需经费由市财政负责。 3.以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大力开发高水平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加快**市技师队伍的建设速度,充分发挥全市各类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及各类培训主体作用,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等方式,重点在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技能含量较高的行业中,加快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大幅度提升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等服务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着眼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培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经济人等经营服务人才。强势推进“人才引进222工程”和技术人才“青蓝工程”。确保年引进20名创新创优人才、200名硕博研究生或高级职称人才,2000名优秀本科毕业生或中级以上职称人才。应税销售2000万元以上企业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占企业职工总数平均达20%以上。对企业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连续三年给予硕士生每年6000元、博士生每年1万元、“211工程”高校本科生每年4800元的津贴;对回如工作的“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籍硕士、博士研究生,连续五年给予硕士生每年1万、博士生每年2万元学费返还。对企业引进高校本科毕业生的,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一次性补助。 4.以工程技术研发为重点,着力培育高尖端自主研发能力强的科研人才。科技创新自主研发,人才为本。研发人才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实现人才强企的战略,切实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形成一批素质、数量和结构与我市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研发人才队伍。积极探索“以平台引人才、以人才强平台”的建设模式:以熔盛重工、神马电力、九鼎集团、**华灿等骨干企业的研发中心、研究院、院士工作站为载体平台,引进一大批高尖端、高层次领军人才,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以南通锻压、康鑫药业、精细化工、船舶配套和电力电气等特色产业为创新平台,培育引进一大批研发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科研成果多、实用性强的研发人才;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花木大世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软件及外包为重点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吸引一大批懂技术、会服务、能力强、水平高有特色的专业技术服务人才。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将为科技创新平台的正常有效运行,发挥重要作用,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5.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大规模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加快数控技术、汽车维修、船舶、机电、化工、电焊、服装等行业紧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施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培养高技能人才资助和表彰奖励制度,研究出台《**市技能大师(名师)管理制度(试行)》并配套出台《**市技能大师(名师)带徒传艺奖励(试行)办法》和《**市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成果奖评选(试行)办法》,鼓励高技能人才领办工作室,由政府给予一定启动资金,激励高技能人才工作室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鉴定补贴和表彰奖励制度。对高级工实行80元/人培训鉴定补助,对技师、高级技师分别补贴1000元、1500元的培训鉴定评审费,对完成高技能培养任务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定期组织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对**市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技师、技术能手给予奖励。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每年安排专项费用支持行业和规模企业开展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技术创新活动,对于获得市级以上技能大赛冠军的,授予“**市技术能手”称号、参加XX市级大赛前2名、获得省级一类大赛前5名、国家级一类大赛前10名的,给予一定奖励;同时对该企业进行表彰,并给予高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每年组织一次评选活动,对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讲究实效的原则,支持部分具备条件的企业、技工学校和职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逐步建立数控技术、汽车维修、船舶、机电、化工、电焊、服装等专业特色鲜明的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立足我市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设技能含量高、体现科技发展前沿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服务。设立企业高技能人才津贴制度,由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每年分别给予2400元、1200元和600元津贴,税前列支。 三、营造人才强企的良好环境 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要优先用于支持企业人才引进开发,其比例不低于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总额的50%。财政支持企业发展的其他专项资金中,要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企业人才培养。积极发挥财税政策导向作用,通过税收减免、贴息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开展企业人才发展资金使用效益评估,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2.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多形式投资人才资源开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人才发展资金,用于企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开发。企业承担的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建设经费中,应安排专门比例用于人才培训。不断增加职工教育经费投入,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足用好教育培训经费,并根据情况适当调高提取比例。 3.引导人才向企业集聚。实施“企业博士集聚计划”,开展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对到企业工作的博士研究生给予专项资助。依托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引才计划和“雉水英才”计划,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提升企业人才国际化水平。鼓励企业以项目为纽带,采取咨询、兼职、项目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柔性”引才方式,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对企业招用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大学生创业计划,构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 4.扶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启动扶持资金,帮助协调解决相关落户、资金、土地、项目等问题,优先支持引进对象申报省级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项目,优先支持所在企业申报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各类引导扶持资金。在政府建立“四个1000万元”基金的基础上,再建立2000万元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专项资金,其中1000万元用于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建立科技创新种子资金,鼓励扶持创新创业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各类创投机构,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业务的规范发展,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人才领办和创办科技型企业。对科技人才创业项目实行税收减免,将科技创新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政府采购合同。 5.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对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人才培养和研发平台,给予专项资助,其中,院士工作站按文件规定足额匹配,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专项资助和奖励经费做到逐年递增,兑现到位。支持企业与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依托企业承担的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和省重点人才工程以及科研、工程、产业攻关等项目,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对企业接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等实行财税优惠政策。申报一批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6.激发创新活力。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机制。健全企业人才产权激励机制,推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重点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倾斜。引导企业对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对高端人才按国际标准支付报酬。完善企业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市委、市政府评选的各类优秀、先进获奖的人才项目中,企业人才要占一定的比例。 7.完善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在企业退休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养老金。研究制定企业人才补充保险办法,支持企业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设立人才社会保障基金,建立重要人才政府投保制度。加大人才公寓建设力度,完善人才公寓租售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企业人才开展研发、项目承包、创业、兼职、流动等活动的法律保护力度。依法保护承担国家重点工程、涉及国家秘密和企业核心技术或商业秘密的人才及其合法权益。 四、加强人才强企工作的组织领导 1.建立工作机制。建立由市委统一领导,市人才办牵头总抓、统筹协调,发改、科技、人社、国资、财政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的领导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局面。各镇(区、园)、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才强企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人才强企工作考评机制,制定与产业、企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强企工作措施,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2.加强基础工作。完善企业人才资源统计、需求分析和信息发布制度。探索建立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人才服务便捷高效、政府管理职能规范有序的企业人才服务体系。建立优秀企业家人才库、职业经理人才库、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库、技师人才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促进企业人才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合理流动。 3.营造舆论氛围。注重发现和推广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各地行业先进企业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成功经验,宣传作出突出贡献企业人才的先进事迹,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第10页 共10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