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咏怀八十二首》看阮籍的隐逸思想.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6756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咏怀八十二首》看阮籍的隐逸思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咏怀八十二首》看阮籍的隐逸思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4 期(总第1 9 3 期)Journal of Qiqihar Teachers College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4,2023Genera.No.193从咏怀八十二首看阮籍的隐逸思想毛利贞(兰州大学,兰州7 3 0 0 0 0)摘要:阮嗣宗咏怀八十二首中关于隐逸的表达无论从意象、思想等多个方面呈现出矛盾纠结的倾向:翔鸟与罗网意象的多次出现,儒道思想的显隐与纠结怀疑无不显示出诗人的煎焦与挣扎。从阮籍咏怀诗中直观表现出的隐逸特点出发,立足阮籍个人的思想成分、底色与阮籍身处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分析阮籍隐逸思想的形成原因与本质内容。关键字:咏怀八十二首;阮籍;隐逸;中图分类号

2、:1 2 0 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9-3 9 5 8(2 0 2 3)0 4-0 0 2 2-0 5Ruan Jis Thought of Seclusion Is Reflected in Lyric with Eighty-Two PoemsMAO Li-zhen(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Abstract:The expression of seclusion in Ruan Sizongs Lyric with Eighty-Two Poems presents a tendency to be contrad

3、ictory and en-tangled in terms of imagery and thought:the images of flying birds and nets appear many times,and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re con-spicuous and entangled.All of them show the poets anxiety and struggle.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reasons and essen-tial content of Ruan J

4、is hermit thought based on Ruan Jis hermit characteristics intuitively shown in Yong Huai Poetry,based on RuanJis personal ideological composition,background and Ruan Jis soci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Key Words:Lyric with Eighty-Two Poems;Ruanji;hermit阮籍,字嗣宗,是魏晋之际最负盛名的玄学名士,也“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晋书阮籍传称其“志气宏

5、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1 3 5 9 而其五言诗作咏怀八十二首多用语隐嗨,不落实的,历代诗家学人对其多有“阮旨遥深”“归趣难求”的评价。李善注咏怀诗谓其诗旨主在“忧生”与“刺讥”,颜延年也有阮籍“寓辞类托讽”3 J12之语。细读具体诗歌,咏怀八十二首中许多篇章也提及许多关于远游、隐居、求仙问道等以摆脱庙堂、超脱世事为目的的想法,表现出相当明显的隐逸意识。但在表达长生游仙隐世愿望的同时又有“采药无旋返,神仙志不符”(其四十一)“安期步天路。松子与世违”(其四十)等诗句直白地吐露出自己对神仙道术、归隐山林的怀疑,形成了一种纠结矛盾的状态,这种特殊的心态与他的个人经历、思想意识以及

6、处身的时代环境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曹魏的衰颓和司马氏的权野心与阮籍所坚持的儒家礼义精神两相背驰,但他又难以逃脱司马氏的掌控,不得不苟全于世,其内心的绝望与焦灼转化为行为上的“至慎”与“狂放”,在抒写性情、歌咏怀抱中也显露出一种对隐逸的纠结。下面从这八十二首诗作反映出的隐逸内容,联系阮籍个人所经历的时代变换与其对儒道思想的接受等方面,对阮籍的隐逸思想做一探析。一、咏怀八十二首中的隐逸内容的直观特点阮籍存世的著作除诗赋书表等文章,其他如乐论通易论达庄论大人先生传等多是偏重玄学思辨的散文。咏怀诗作为抒写性情的诗歌作品,更多是通过感性的审美意象与语言表现出一个心灵与情感世界。就单纯从诗歌文本出发,咏

7、怀诗中的隐逸内容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直接表达远游、归隐的愿望阮籍的咏怀诗中多有对远游归隐,摆脱世羁的具体描写,如“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其十四)“驱车出门去,意欲远征行。征行安所如,背弃夸与名。夸名不在已,但愿适中情。”(其三十)。吕氏春秋有“古人有不肯富贵者,由重生故也,非夸名也。为其实也。3 1 1 贾谊鸟赋言“贪夫殉财,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品庶每生。”3 9 誉名都是虚妄,但愿忘收稿日期:2 0 2 3-0 4-1 5作者简介:毛利贞(1 9 9 9 一),女,甘肃省泾川人。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22-却是非,使心有所适。“翩翩

8、从风飞,悠悠去故居。离麾玉山下,遗弃毁与誉。”(其五十七)假乘汛渭间,鞍马去行游。”(其六十六)等句也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再如“繁华有樵粹,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其三),言繁华樵,不过转瞬,当时明堂,如今已然荆棘荒草丛生,我又何必留恋不舍呢?还有如“愿揽羲和窖,白日不移光。天阶路殊绝,云汉渺无梁。灌发旸谷滨,远游昆岳傍。登彼列仙,采此秋兰芳。”(其三十五),借游仙主题,申已之哀思。前四句以“羲和”“白日”借指曹魏政权,我欲揽羲和之窖,延续魏祚,奈何颓势难挽,道路阻绝,不如游于旸谷昆岳,天地之间,修养已身。此外还有许多诗句亦如此类,都是较为直接地表达归隐之思。(二)对圣贤神仙隐

9、世追求的追问与怀疑因为魏晋时代风气的影响与阮籍个人对庄老思想的关注,阮籍咏怀诗中对道家神仙之术常有涉及,如“爲见王子乔,乘云翔邓林。独有延年术,可以慰我心。”(其十)“系累名利场,骏同一。岂若遗耳目,升遐去殷忧。”(其二十八)“河上有丈人,纬萧弃明珠。甘彼藜藿食,乐是蓬蒿庐。”(其五十九)等。王子乔是道家经典列仙传中的人物。据记载,其为周灵王太子晋,被道人浮邱公接上嵩山,后乘白鹤驻山数日,举手辞谢时人而去。,吾虽未见神仙真身,但延年全生之术毕竟有传,既然乱世难避,此亦可慰吾心。此外,阮籍咏怀诗中也多提及儒家的隐世典故,如“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其三十二)“嵯哉

10、尼父志,何为居九夷。”其四十)“巢由抗高节,从此适河滨。”(其七十四),这类诗作常常显示出儒道两种甚至多种思想斗争的剧烈矛盾感,表现在诗内或两首诗之间,其三十首、四十、七十四、七十八等诗均有体现,先看第三十二首: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竟悠悠。齐景升丘山,沸泗纷交流。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九秋”有易代之喻。前四句言曹魏式微,人生短暂而天道幽吵难求,景公望家国,感时事沧桑,生命终会消逝而涕泗难禁,孔夫子也曾感叹时光易逝,世若浮尘,此情古今无别,籍岂非哉!楚辞渔父中渔父有言:“圣人不

11、凝滞于物,而能与时推移”,莞尔而笑,鼓而歌,沧浪水清,以灌其缨,沧浪水浊,以灌其足,乘流而去,心无挂碍,好不快活。我何不弃却人间事,跟从赤松子游于天地之间呢。这首诗虽然有内心情感的挣扎与无奈,但其内部逻辑是相当顺承的,对隐逸与神仙事是认可的,而第四十一首:天网弥四野,六翩掩不舒。随波纷纶客,泛泛若浮。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列仙停修龄,养志在冲虚。飘飘云日间,渺与世路殊。荣名非己宝,声色焉足娱。采药无旋返,神仙志不符。逼此良可惑,令我久畴。则直言内心的犹豫。如果随波逐流,生命无常,自己便如浮泛的水鸟一般无所牵系,一心求仙问道,寻求长生,可采药之说不可信,神仙之道与自身志向不一致,两相煎迫,能不

12、使人心意烦乱,疑惑犹豫?这样相似的诗例还有很多,此处暂先不列。(三)翔鸟与罗网意象的多次出现翔鸟意象在上文的例诗中也可以看到。阮籍对飞鸟似乎有着别样的关注,或许正是诗人对自由的不可得,所以在表达中无意识地展示出了内心的向往。翔鸟意象在八十二首诗中几乎处处可见,鸟儿可以振翅云中,超脱世事,亦可桑榆,安然自乐,诸种样态似乎就是阮籍的化身,是他生逢陵迟乱世的生命理想与现实纠葛的具象表达。他以奇鸟比喻自已向往的高洁品性、生命理想与现实遭际,如咏怀其七十九中说: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炝恨使心伤。

13、以神鸟凤凰自喻,通过“饮醴泉”“栖山冈”“鸣九州”“望八荒”等一系列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出凤凰不落尘俗、卓然不群的品性。然而秋风摧折,身处非位,心中悲炝,无可解脱,正是阮籍内心的写照。以孤鸟喻指自已的愁苦孤寂,广为流传的咏怀其一:“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其十七:“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唔言用自写。”都是非常典型的例证。吴淇解诗日:“乃独坐空堂上,无人焉;出门临永路,无人焉;登高望九州,无人爲;所见唯鸟飞兽下耳。其写无人处可谓尽情!3 2 4 此外,咏怀诗中许多翔鸟意象也充满着对诗人对现

14、实生活态度的选择,“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其八)写失路之悲,所以宁为燕雀,庸碌无为,也不愿虽司马氏之鹰犬,失其来路与归路。相当情况下,飞鸟是阮籍的安慰,所谓“寄言东飞鸟,可用慰我情。”(其三十六),但在咏怀诗中,更有相当多飞鸟意象表现难以冲决出罗网的痛苦。诗人追求的心灵自然与自由为世网所困,难以突围的境况萦绕在整个咏怀组诗之间。如“天网弥四野,六翩掩不舒。随波纷纶客,泛泛若浮。”(其四十一)“纶深鱼渊潜,设鸟高翔。”(其七十六)另外,阮籍对于隐逸的矛盾心态凭借翔鸟意象也有所展现;“崇山有鸣鹤,岂可相追寻。”(其四十七)“遇晨风鸟,飞驾出南林。光中,忽忽肆荒淫。休息晏

15、清都,超世又谁禁。”其六十八)等,即是如此,此外,未言及飞鸟,而想象自由翱翔与束缚重重的诗句也有很多。分析从咏怀八十二首中有关归隐、隐逸思想的内容,可以总结出两方面的特点:其一、诗人内心的矛盾,即对是否归隐的纠结归隐与求仙真实性的怀疑;其二、儒道两家思想的掺杂。这两方面影响并构成了阮籍对于隐逸的现实态度。值得关注的是,在展现阮籍哲学玄思的代表作大人先生传中,象征混沌齐物之理想境界的大人先生与有宗之野的隐士有一段对话,隐士自认与大人先生“均志同行”,为大人先生所反驳:“(大人先生)不避物而处,所赌则宁;不以物为累,所道则成。仿祥是以舒其意,浮腾足以其情。故至人无宅,天地为客;至人无主,天地为所;

16、至人无事,天地为故。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异。4 1 7 3 而彼隐士者“恶彼而好我,自是而非人,激以争求,贵志而贱身,薄安利以忘生,要求名以丧体。”认为其论无足言,其人无以交,将去之矣。可见阮嗣宗对“隐士抱有不认同的态度。然而何以又在咏怀诗中多次提及隐逸呢?可以说大人先生传中的阮籍所涉及的玄思是理性的、逻辑的,阮籍在其中构筑了一个合理的美好的精神世界,-23-它是从理论的层面解决了阮籍的精神困惑,但是,现实的残酷决定了这种境界只能停留在理想层面。阮籍诗中的隐逸则是自己心声的自然吐露,因此也更具有现实的真实。二、阮籍隐逸思想的成因分析与现实选择阮籍出身士族,家族的儒学传统给予他丰富的滋养,后来阮

17、籍又好老庄之学,儒道两家都为其提供了隐逸的思想来源与方法,孔子说“道不行,乘浮于海。道家则是重个人的精神修养,家国当无为而治,本身就带有明显的隐逸超脱意味。而阮籍在两者之间的摇摆,对道家神仙道术的怀疑都在阮籍咏怀诗中得以呈现,这样的诸种矛盾反映出的是现实的无解与他个人思想的纠葛。(一)阮籍的家世生平与思想底色阮籍生于汉建安十五年(2 1 0),卒于魏景元四年(2 6 3)。其先世大概没有特别显赫的人物,除父亲阮外,史籍资料均无记载。阮为“建安七子”之一,晋书阮籍传记载其“魏丞相豫,知名于世。1 3 9 因此,阮璃当为曹氏的僚属,他对曹氏具有门生故吏的联系,在政治上应该是隶属于曹魏集团的。阮善解

18、音律,又长于文章,其文才很受曹丕称赏,称“(陈)琳(阮)璃之章表书记,今之俊也。5 3 3 但阮罹患时疫,去世于建安十七年(2 1 2),此时阮籍年仅三岁,幼年失恬,生活凄苦,曹丕与阮为友,曾专作寡妇赋叙写同情,其序云:“陈留阮元瑜与余有旧,薄命早亡。每感存其遗孤,未尝不然伤心,故作斯赋,以叙其妻子悲苦之情。1 5 1 8 3 这种单薄凄苦的家境难免带给阮籍某种失落感与压抑感,其性格中孤傲怪癖、落落寡合的一面与此当不无关联。3 1 0阮籍早慧,又受家族浓厚文化氛围的熏染,在少年时就显示出不俗的才情,世说新语赏誉注引陈留志说其“年总角,未知名,武(阮籍族兄阮武)见而伟之,以为胜已。阮籍在咏怀诗中

19、也多次回忆自己少年好学不倦,研习经典的情形。咏怀其十五云:“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少年志存高远,以孔圣为师,好学深思,琢磨品性,期望成为颜回、闵子骞一样的大贤,可见阮籍早年是按照儒家的高标来要求自己的。汉代儒学大盛,世家大族以经学为正宗,儒学根底极其深厚,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阮籍,也是以经国济世为已任,其精神面貌透露出乐观上进、积极鲜活的人生态度,习文之外,阮籍还好剑术,如咏怀其六十一:少年学击刺,妙伎过曲城。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挥剑临沙漠,饮马九野。旗帜何翩翩,但闻金鼓鸣。军旅令人悲,烈烈有哀情。念我平常时,悔恨从此生。这首诗回忆少年壮志,洋溢着一股治平天

20、下的激昂壮采,但是随着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激烈斗争,政局形式发生剧变。阮籍由少及壮,三十余年间所形成的从东汉末年的分裂、混战、家国动荡到三国鼎立,国家统一的曙光已渐次出现的局面再次动荡。司马氏代曹魏而立晋,阮籍感到自己的志向难以实现,对自己志愿从军立功之事也深表悔恨。蒋师愉说此诗“击刺无所用之矣,岂能不有哀情而生悔恨乎?此寓言于击刺之少年也。”曾国藩说:“少年欲从军立功,而晚节悔恨者,念仇敌不在吴蜀,而在堂廉之间也。”魏景初三年(2 3 9),魏明帝曹卒。齐王曹芳即位,改元正始。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辅曹芳,表面上,两种势力相互牵制维持了-24-政局相对平衡的状态,但两方的权力争斗从未停止

21、,曹爽无治国宏才,唯擅结党营私,使得朝堂上奸媚横行,并非阮籍心中之“良辅”。曹爽召阮籍为参军,籍也以卧病为由辞谢未任,屏于田里。后来不得已出仕,也多任闲职。阮籍在政治选择上并不是毫无主见、是非不明的。从魏室的“正统”地位与父辈与曹氏的臣属关系看,阮籍对曹氏应该是抱有同情态度的,但曹氏政权的腐败无能,令人失望,因此阮籍没有公开表达过自己的立场,他对于司马氏的阴谋篡权与专断横暴也是愤然不满的,在咏怀诗中多见刺讥朝堂奸之言。但是,他无法做到嵇康那样的公开反抗,他所期待和向往的朝堂没有出现,不得已只能保全自身,以至于“终日不发一言”,而他在曹魏与司马氏之间所显现出得也是一种若即若离,敷衍游戏的态度。晋

22、书阮籍传称“(阮籍)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1 3 5 9 其文章如达庄论大人先生传等都表现出明显的玄思与道家倾向,咏怀八十二首虽然也表现出相当浓烈的道家色彩,但是其思想底色是儒家的。阮籍所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也可以说是在生不逢时而又志存高洁,政治理想无从实现的现实中解脱与疗救之法,咏怀其六十七云: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容饰整颜色,磐折执圭璋。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梁。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清初诗论家陈祚明说此诗:“起四句本言礼教之重。容饰 以下即咏作伪者,一气直下,不作转掉,

23、使人不觉。末四句意曲而语有致。委屈周旋,妄态可悦而其情回测,爱使人愁。1 3 7 8 又说:“礼故人生所资,岂可废乎?自有记礼以文其伪,售其奸者,而礼乃为天下患。观此诗,知嗣宗之荡逸绳检,有激使然,非其本意也。”黄节复引大人先生传中大人先生之自论,认为此诗意旨于世俗礼教为庸人常行,汲汲于声名礼法反为其羁纤。阮籍虽作是说,但也可见他对儒家礼义制度是极其了解的。陈寅恪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说:“名教者,依魏人解释,以名为教,即以官长君臣之义为教,亦即入仕求仕者所宜奉行者也。1 6 2 0 3-2 4 所谓“越名教”,是阮籍心中的“名教”已经沦为奸庸之人攀附、追名逐利的工具,司马氏篡权、擅政,

24、又极力宣扬名教礼法,标榜以孝治天下,为其政权正名。随之而来的是投靠一群攀附逐利的虚伪之人。阮籍是富有“清望”的名士,也正司马氏集团可以利用装点门面的对象,为其极力拉拢。两相矛盾下只能越之。而所谓“任自然”,即在于养生随性。多表现为山林之隐与行为举动之“达”,也是士人无力改变现实又须逃离政治立场站队的无奈选择。晋书阮籍传中发“礼岂为我设焉 1 3 6 1 之言。是因为此“礼”是虚伪的,形式的。阮籍母丧,传评之日至孝。阮籍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乍闻母丧,容色未乱,与人还完了棋,其从容态度大抵与阮籍庄老思想有关,但也可能是心理机制的保护作用,这是相当多普通人的真实写照。母亲临葬,他饮酒蒸盹,吐血数升,

25、举声号哭,形销骨立。我们无法得知阮籍真实的心境,但这些行为都显示出他“任自然 的行为追求。反映出他“达”又“不达”的生命境遇。性至孝,而牵继于伦理,所以不能超脱物外而如庄子般鼓盆而歌;内心郁结难解,所以终日饮酒逃世。母丧,则天地间子子然唯我一人,两相交迫,能不吐血毁形。阮籍虽“尤好庄老”,但幼年根植在其灵魂中的兼济天下至情至孝的儒家理念是无法磨灭的,并在阮籍不得伸展的一生中不断沉淀,成为其生命的底色。(二)阮籍的“煎焦”与“朝隐”“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1 3 6 0 司马氏集团残杀异已,专横暴庆,嵇康、何晏等相继惨死,使阮籍的政治态度与生命态度产生

26、了剧烈而痛苦的变化,也他深切地体会到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以及对死亡无法释借的恐惧。咏怀其三十三: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史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四:一日复一朝,一昏复一晨。容色改平常,精神自飘沦。临筋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炝怀酸辛。愿耕东皋阳,谁与守其真。愁苦在一时,高行伤微身。曲直何所为,龙蛇为我邻。这两首相邻的诗从不同方面表达了阮籍真实的精神与生活状态。两诗前四句内容是高度相似的,时光流逝,容貌变化,精神飘沦无着,日渐损消。其三十三,胸中怀汤火,因此变化往往在须间发生,令人无从面

27、对,意指司马氏屠杀名士、弑帝篡权的一切举动都是借礼法名教的名义进行的,这种手段造成了阮籍极度的反感与害怕,反感于家学传承中的儒家思想中的礼教真精神被践踏扭曲,“守死”并不能“善道”;害怕于,自己不知何时也会“魂气随风飘”。司马师评价阮籍:“天下之至慎者,其唯阮嗣宗乎!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可谓至慎乎。”事无穷尽,而身处世道乱流,消亡不过转瞬,因此阮嗣宗万事谨慎,如履薄冰,心中的煎焦又有谁知呢。尽管阮籍塑造了“大人先生这样一个人格形象作为自已心灵的寄托,希望借以跳脱出虚伪丑恶的现实,但因为他个人的生命气度无法达到大人先生的境界(阮籍仅以文人生命,感性的意气上冲,既少了庄老

28、思想的化成之路,又加之自已本心仍固守着礼法,庄老思想就变成了自已避祸全生的工具,因此“大人先生”只能是阮籍心中永不能成真的理想。即使纵然阮籍可以达到“飘于天地之外,与造化为友,朝食汤谷,西饮西海,将变化迁易,与道周始。”4 1 0-1 7 1 般忘怀得失,与自然浑若一体的境界,阮籍所生活的时代境况,也不可能使他达成这样的妄念。阮籍无法摆脱司马氏的掌控,司马懿为太傅时,命他任从事郎中,后来他又做司马师的从事郎中,司马昭辅政时任东平相、步兵校尉,这些恰与咏怀其三十四诗意相合。扬雄传说:“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34对酒无言,思故人而不得,心中愁苦心酸,无以言表,高行虽为世所不容,但阮籍不可

29、不顾。又恐高行亮节为人所伤,故而不得屈曲蛰伏已存其身,但亦不能随人俯仰,丧失原则。综上所述,阮籍的心态是及其矛盾与纠结的,多种力量在拉扯着他。有少年志向难成的痛苦与悔恨,有故人枉死的愤恨,更有时光易逝,命如飘尘的苦闷和对死亡的恐惧,这些难以解决的痛苦不断地煎熬着阮籍,终于才有“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之言。他的内心的煎浇矛盾,达到了郁结室息的程度,只能发诸笔端,想象自己“驱车东门”“登彼太华”,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这样他才得以暂时的超脱。但很快,阮籍又意识到现实如同罗网一般对人的压制,同时产生对神仙道术的怀疑。因此行诸笔端的隐逸始终是矛盾的,“隐逸”不过是阮籍在生活黑暗中得以呼吸的一个小口子,

30、是难以真正实现的。然而,阮籍在现实中阮籍的解脱之法则表现为“朝隐”。“朝隐”字面看来就是虽居位在朝,而淡泊恬退如同隐居的状态。这是现实中阮籍在不得已,所谓“性命岂自然,势路由所由”的情况下,为保持自身,不与钟会、何曾等人同流合污,盗窃仁义,同时保护自已所采取的态度。他的“朝隐”,表现为一种至慎的狂放。一方面,他言及玄远,不论时政,一方面又越礼惊俗,终日醉饮。行止的放旷表达出一种隐晦的政治态度,也是阮籍内心为对自我不堪之境况所做的心理平衡,更是对现实的逃避之法。他为拒绝司马昭求亲,大醉六十日,使其不得言而至;司马昭加九锡时,命阮籍写劝进表,这无异于让阮籍公开表态拥护司马氏,他也意识到问题严重,不

31、得已仍想用醉酒的老办法来回。奈何对方派人谐府而取之,实在无法推却,阮籍带醉拟稿塞责。高晨阳在阮籍评传中根据晋书文帝纪的内容,断定阮籍作劝进表作于景元四年(2 6 3)十月。同年冬,阮籍卒。若两者之间存在联系,更可见阮籍以酒避世之无奈与失败。三、结语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中表露出的矛盾纠结又自我怀疑的隐逸表达,反映出阮籍个人在种种压制下内心世界的苦闷郁结甚至室息与挣扎,隐逸作为个人儒道思想中都有涉及的内容,为阮籍逃避现实世界,平衡心境,提供了一个小小的可供呼吸的窗口,但是这个窗口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因为它无法真正实现。阮籍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只能行诸笔端,就这一点来说,他的醉饮与许多越俗举动,在

32、性质是相同的,都是对现实环境的艰难的逃避,以求暂时的解脱与忘却。后来阮籍长子阮浑,学其通达,不饰小节,阮籍告他不要走自己纵放的路,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与阮籍齐名的嵇康,在思想追求上两人是很相似的,但是嵇康虽为曹氏所戮,但其从容就死,慨坦然。阮籍的谨慎与犹豫,使他虽免一死,但心灵上所遭受的痛苦与折磨是巨大的,他的壮志难酬、他的隐逸无门,他复杂的痛苦也使其人格进发出震动心魄的力量。注释:文心雕龙明诗论正始诗人“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浅浮。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诗品论籍诗阮“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句。李善文选注中有“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虽志在刺

33、,而文多隐蔽,百代之下,难以情测。之语。阮步兵咏怀诗注,下凡引咏怀诗,皆出此本,故不再标注。咏怀诗其十二有“说怪若九春”句,有润泽美好之意。宋衷认为四时都有其对应指代的状态。曹植七启有“九秋之夕,为欢未央”句。闻人谈认为诗中“去此”指距离魏国力-25-强盛之时,而“九秋 在此处比喻朝代改换。转引自黄节所注阮步兵咏怀诗注。转引自黄节所注阮步兵咏怀诗注。转引自黄节所注阮步兵咏怀诗注。大人先生传中有“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裤中而不能出”之喻。参考文献:1唐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2梁 萧统,编.文选M.唐 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3I三国 阮籍,著.阮步兵咏怀诗注M.黄节,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4.4三国 阮籍,著.阮籍集校注M.陈伯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1 2.5清 严可均辑.全三国文: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1 5.7孙良水.阮籍审美思想研究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9.8高晨阳,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阮籍评传M.匡亚明,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1.9刘永慎.阮籍诗歌中的飞鸟意象探微以“咏怀”八十二首为例.名作欣赏.2 0 2 0(8):1 1 6-1 1 9.口编辑/田猛-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