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贯休《十六罗汉图》看唐末五代时期的禅宗绘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6689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3.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贯休《十六罗汉图》看唐末五代时期的禅宗绘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从贯休《十六罗汉图》看唐末五代时期的禅宗绘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2一、诗人画僧贯休一、诗人画僧贯休禅宗绘画是一种将宗教功能与艺术风格相结合的绘画类型,萌芽于唐代中晚期,成熟于南宋,延续至元明清时期。“禅”字的含义是沉思冥想从而得到精神上自发性的领悟。这个原为印度佛教的参禅观念,在公元5世纪末传入中国,并不断融入实用主义的内容,从而发展成一种特殊的宗教修行,并为一般佛教徒所接受。到宋朝时,它已在人们的精神领域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贯休出身寒微,7岁遁入空门,擅长琴书诗画,艺术素养深厚,而最令人熟悉的还是他的罗汉图。其实在贯休之前,也有很多以罗汉形象为创作题材的画家,比如张僧繇、王维等。到了五代,还出现了与贯休的“野逸体”罗汉相对立的张玄的“世态相”罗汉,由此

2、罗汉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逐步提高。而贯休作为一名僧人,是画史上最早画罗汉图的画家,在绘制罗汉图时又创造了独特的“野逸体”画风,重新确立了罗汉的新形象。二、贯休十六罗汉图中的禅宗思想二、贯休十六罗汉图中的禅宗思想贯休画十六罗汉图自称是“梦中所睹尔”1,这里的“梦中所睹尔”实际上就是贯休艺术创作时独特的构思过程。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一种“潜意识”中的超现实表现。所谓超现实,就是超越于现实主义之上,画家通过想象将梦境与现实结合,产生一种怪诞神秘的意境。画家常常通过这种发现和创想的方式来构筑画面,其目的就是制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梦境般的艺术效果,使观赏者能够跳脱寻常的世俗生活。贯休所创作的罗汉

3、形象区别于常规的技巧形式和艺术语言,一方面描写禅宗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又隔断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让观者进入一种顿悟的精神状态,即“禅”的世界。正如苏立文所说:“似乎只有通过刻意扭曲才能表达禅宗的经历。因为这种经历本身也是不可言传的。所以画家能做的就是引起观者的视觉震撼。也许,我们不能肯定这些画作具有明确的意图,但是我们可以将其当成那些发生在头脑中的事件的图像暗喻。它们似乎表明,顿悟就是这样的2。”贯休所画罗汉图的艺术创作构思实际上就是一种悟道参禅的方式,为的是破除人类痛苦根源中的“我执”。唯识述记中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因此贯休所画罗汉图的形象必然是以一

4、种意象化、非常规视觉经验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贯休创作的罗汉图蕴含着浓厚的禅宗意蕴。其创作罗汉图的主要目的肯定不是凸显自己非凡的艺术才干,而是想通过具象的图式向世人宣扬抽象的佛法,从而达到宣法布教的最终目的,颂扬佛禅之大智慧、大慈爱。因此,在罗汉图的创作过程中,他将禅宗独特的审美情趣融入其中,成为罗汉图像中最为明显的审美特征。在艺术形象上,贯休的十六罗汉图也展现出了浓厚的禅宗特色,其最具特点的就是独特的造型语言。与一般的佛教艺术把佛、菩萨表现成出尘脱俗、面容丰腴、服饰繁缛的形象不同,其罗汉形象长相奇特,高鼻深目,双耳垂肩,且素衣朴裳,瘦骨嶙峋。宣和画谱中记载:“以至丹青之习,皆怪古不媚,作十六大

5、罗汉,笔法略无蹈袭世俗笔墨,中写己状眉目,亦非人间所有近似者。”3这种艺术表现方式一方面是为了符合罗汉的宗教形象,另一方面则是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唐末五代时期的禅宗修行方式在一般佛教的修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强调“即心即佛”“平常心是佛”,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修行。这种修行方式具有明显的平民化、世俗化倾向。而这种禅宗思想也反映在绘画创作中,通过物象反映出禅宗绘画注重内心感悟、不注重外在形式的特点,从而表达出禅宗“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宗教思想。三、贯休十六罗汉图的创作语境三、贯休十六罗汉图的创作语境作为杰出的艺术作品,贯休的十六罗汉图在整体创作意境上表现出一种高雅的格调。不同于西方古代绘

6、画,中国古代绘画更加侧重于运用具象的画面来阐述抽象的哲理。正如顾恺之说的“以形写神”和谢赫在画品中所提出的“气韵生动”,即绘画能否在画面中表现出自然万物与精神情感的相互融合是决定其格调高低的核心标准。贯休在十六罗汉图的创作中通过有效调动画面中点、线、面等基础造型元素,形成了流畅、潇洒、自如的整体画面格调;再通过创作主体眼、手、心之间的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生命感和流动感的线条。另外,十六罗汉图在构图形式上主次分明、繁而不乱,让观赏者在审美活动中有和谐愉悦的心理感受。这些都体现了创作主体对自然万物规则的把握与运用。贯休通过具象的塑造,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和蓬勃力,从而达到以画宣道的目的。唐代

7、晚期,外来的佛教文化本土化程度日益增强,儒、释、道三教逐渐合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贯休作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其创作的十六罗汉图在审美意味上也难免受到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展现出浓郁的多元型审美意趣。第一,在用线方面,贯休在创作十六罗汉图时充分展现了中国画线条艺术的魅力,擅长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选择不同的线条进行塑造,流露出贯休刚健的清高之气,有所谓“狂逸之美”4。第二,在色彩运用上,十六罗汉图极为含蓄的用色使画面表现出雅致素净的色彩效果,不似一般宗教艺术在用色上的浓烈。第三,在人物造型方面,十六罗汉图将印度、中亚地区的人种入画,表现出独特的人物造型,从而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

8、,在当时是一种造型风格的创新。第四,在整体的构图形式上,从贯休十六罗汉图看唐末五代时期的禅宗绘画文_谷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内容提要:贯休作为我国唐末五代时期重要的人物画家之一,其所绘制的十六罗汉图是研究唐末五代时期禅宗绘画风格的重要参考图像,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美学意趣也是我国禅宗绘画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目前学界关于贯休绘画风格的研究已经相对完备,但关于禅宗绘画的研究寥寥可数,更鲜有学者对唐末五代时期的禅宗绘画审美意趣展开系统研究。时至今日,对贯休绘画风格的认知对研究唐末五代的禅宗绘画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贯休;十六罗汉图;唐末五代;禅宗绘画932023/09 No.25

9、9十六罗汉图突出了罗汉的形象,罗汉在画面中占主要位置。这种以主体为主的构图方式有效强化了画面主题。此外,贯休还利用周围环境布置来烘托出每个罗汉的不同性格,进一步加强画面的视觉效果。第五,在以上这些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贯休十六罗汉图形成了气韵高古、格调雅致的整体创作语境。(图1、图2)四、唐末五代时期禅宗绘画的审美内涵四、唐末五代时期禅宗绘画的审美内涵儒、释、道一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唐代之后,禅宗思想在儒家学者中开始盛行,并与儒、道结合。相对于儒家的世俗化,禅宗在积极入世的士人心里构筑了一个理想的心灵家园,使人们不必像道家那样脱离尘世而求自在,而是可以在人生的挫折中寻找心灵的慰藉。禅宗主张“悟

10、”“空”“禅”,也为绘画创造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并以“参禅”“顿悟”等方法寻求天人合一、明心见性,以求感悟人生之道,解其妄,显其本质。故而,无人之境的宁静、清新恬淡的色彩、感情的含蓄,是与崇高相异的另一种 优美5。唐末五代时期的禅宗绘画是受禅宗思想影响的产物,神秘、悲观主义是其主要特点。自五代开始流行的罗汉图及禅僧的顶相图等,渐渐取代以往供礼拜的诸尊像,同时在绘画风格上形成疏简的水墨画法。这种以禅僧墨戏为主的绘画风格也标志着中国水墨画趋于成熟。参考文献1黄休复.益州名画录M.何韫若,林孔翼,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55.2苏立文.中国艺术史M.徐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85.3俞剑华.宣和画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77.4屈志奋.论贯休罗汉像的狂逸之美J.美与时代(中),2014(3):45.5吕向文.论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文人审美观念的影响J.文化学刊,2009(2):158.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图2唐末五代贯休十六罗汉图之十四128.5cm65.8cm日本京都市高台寺藏图1唐末五代贯休十六罗汉图之四128.5cm65.8cm日本京都市高台寺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