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本土到流行:民国时期《在那遥远的地方》传播途径与大众表达.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6638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本土到流行:民国时期《在那遥远的地方》传播途径与大众表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本土到流行:民国时期《在那遥远的地方》传播途径与大众表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第 5 期SHENGPINGHUA声屏花181E探索思考Exploratory Thinking摘要:民国时期的文娱方式种类颇多,报纸、演唱会、广播等盛极一时,在各种媒介和众多音乐人共同推动下,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唱爱情故事的民歌因其流畅优美的旋律成为家喻户晓的情歌。本文将从传播途径和大众表达两方面阐述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如何从本土歌曲变成流行歌曲的。关键词:在那遥远的地方;民歌;传播王洛宾是推动多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的使者,尤其在推动少数民族音乐传播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接受过现代音乐教育,立志改进我国民族音乐,扎根西北,收集、改编、创作上千首民歌,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他创作的

2、最成功和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民歌。这首歌既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情歌,又是一首激励人们努力向上的红歌。鉴于此,本文将结合史料,应用传播学理论,以在那遥远的地方为例着重考察大众传媒下民歌的社会价值。一、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传播途径(一)书籍报刊早期传教士创办的报章,引入了报纸的形式。地处中国内陆的重庆以开放性姿态为各地报刊做了很好的示范,渝报作为重庆第一份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报纸,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各地也都相继进入晚报、都市报兴办的时期。及时性和公共性是报刊的两大特征。以民国时期四大报刊(申报益世报大公报民国日报)为例,其主要作用是有效地传递国内外动态和民间生活信息,内容的

3、精简和价格的低廉是当时报刊盛行的重要原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章清在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一书中谈到,清末民初,报章深入下层社会,影响普通人的生活,尽管“以中国幅员的广阔,各种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缺乏,以及文盲人口的众多,新知识、新观念在下层社会的传播自是困难重重,但其成效也不可低估”。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各界爱国人士纷纷涌入山城,陪都重庆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文化舞台。赵启海、张西洛将在那遥远的地方带到了重庆这一文化大舞台,大公报电视世界等十几个报刊刊登在那遥远的地方歌词及相关故事,有效地传递了这首歌曲的实时动态和相关信息,让更多的普通民众认识和学习这首歌曲,从而使得歌曲的影响范围逐步扩大。(

4、二)电影小城之春当然,要说对这首民歌推动作用最大的,还属电影小城之春。小城之春上映于 1948 年,影片含蓄地演绎了两对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作为“中国电影不朽先驱”的费穆,却拍了这样一部看起来格局很小的文艺电影,这让当时许多人感到费解。那一年,抗日战争才结束不久,然而还不等国民喘上一口气,解放战争又拉开了序幕。炮火连天的日子仿佛看不到尽头,大多数人受到环境影响,内心焦虑不安却又无能为力,人们在乱世中极力寻找着一处可以暂避硝烟的桃花源。小城之春的上映无疑给人们干涸的心灵带来了一点慰藉,电从本土到流行:民国时期在那遥远的地方传播途径与大众表达 张璞 李双2023 年第 5 期SHENGPINGHU

5、A声屏花182EExploratory Thinking探索思考影情节投合了当时人们苦闷、矛盾又迷茫的心情。影片上映后国内各界好评如潮,对影片中男主及其妹妹哼唱的曲子更是印象深刻,该曲正是作为电影插曲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不同于平常所欣赏的音乐,电影插曲的主要作用就是服务于电影,概括影片中的此情此景,为人物及其情感变化做辅垫,渲染气氛,增强视听感,使画面形象更加生动感人,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用音乐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是电影的主要手段,也是电影插曲最重要的功能。在那遥远的地方正是以其优美的旋律、新颖的曲调和雅俗共赏的歌词,深入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内心真挚的情感,使得音乐与画面搭配相宜,起到强化、丰富、深

6、化电影主题的作用。影片中的人物委婉地借此曲表达了对心上人细腻又不可直言的感情;影片外的观众则哼唱此曲,用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期脱离困境,重获新生。(三)歌星演唱虽不比今日娱乐项目的多样化,但演唱会与歌剧是当时最受人们喜爱的娱乐项目之一,彼时的音乐界同样人才济济,其中不乏喻宜萱、周小燕等广受欢迎的歌星。1935 年,喻宜萱赴美留学,师从意大利美声学派的男中音歌唱家、指挥家达德利。留美期间,她在纽约、旧金山等17 个城市举行独唱音乐会。1939 年至 1945 年冬,归国后的喻宜萱在上海等地学校任教期间,仍在各地举行独唱音乐会,是当时中国歌坛最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1945 年抗战胜利以后

7、,为普及平民音乐活动,喻宜萱辞去教职,专门从事演唱活动。1947 年 5 月,喻宜萱在演唱会上演唱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很快流传全国,各大会所也将词谱贴于墙上,以便大家“集体领导,集体歌咏,集体创作”。1938 年年底,周小燕前往巴黎进修声乐,师从意大利著名声乐教授贝纳尔迪。其出色的花腔女高音和富有东方神韵的演唱技艺受到了挑剔的欧洲观众的青睐,她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夜莺”。回国后的周小燕掀起了一股“周小燕热”,她在各地筹办音乐会,用最诚挚的情感抒发内心对祖国、对歌唱事业的热爱,并致力于为人民歌唱。1948 年 6 月,周小燕于上海交大演唱了极具民族风格的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演唱当天一票难求,场

8、地四周也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大家或坐或站,一同欣赏这首来自西北的极富感染力的民歌。(四)广播电台西方文化和先进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催生了电子传媒的诞生,广播等无线电产品广受好评,有声表达成了传媒界的宠儿。广播虽非大众之物,但对大众的影响却不容小觑。当时的中国,文盲数量之庞大,“盖以文字与人民相见,不如以语言与民相交通也,且中国人识字者不多,交通不便利,藉报纸传播一种意见及命令,不能立刻达到全中国各隅,无线电不受时间及空间之限制,一语既发,举国可闻,喜怒悲欢,均可以因演说者之作用,而引起听者之直接反应”。可见广播的作用之大,受众之广。民国时期,官办和民营广播并驾齐驱,不少代表其他政治派别利益的电台也

9、与之共争长短。每家广播电台的内容虽说是恒定的,但不同电台间却是各有差异。除新闻外,娱乐节目是各大电台播放的重头戏,如广播周报大公报等均刊文表示上海、香港等地的广播将播放 在那遥远的地方以供听众欣赏,各家广播电台在迎合听众口味的同时也收获了听众的好评和喜爱。不同于电话、电报的私密性,广播、电影将传播对象定位于社会大众,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与生态,丰富了社会大众生活的同时也成为时尚风潮,对国民思想启蒙、民族凝聚等也有着巨大作用。二、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大众表达(一)“黄色音乐”到红色音乐的转变上海、南京等地作为民国时期的大都市,自由之风盛行,黎锦晖先生的毛毛雨桃花江等一批融合美国爵士乐和中国传统民

10、间小调创作而成的爱情歌曲风靡一时,但也受到了部分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的批判,“红男绿女”“靡靡之音”等词是他们对爱情流行歌曲的评语。对于“黄色音乐”的流行,众人褒贬不一,著名作曲家钱仁康先生曾在从黄色音乐到民歌一文中较为客观地给出了自己对“黄色音乐”的理解:“黄色音乐的坏处,不在于歌词的淫荡,而在于情感不真实。其实歌词不过是歌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还是曲调与和声。一件完好的艺术作品,好比一棵树,必定有其坚实的基干和繁衍的枝叶,基干代表统一,而枝叶代表变化。所谓黄色音乐,应该是指并不具备这种美的条件的音乐。黄色音乐是迎合时尚的投机作品,模仿性很大且创作性很少,等到风尚一变,就会被淘汰的。”在知识分子

11、和进步人士的推动下,钱仁康先生的话得到了证实。在“不要唱黄色歌曲,要唱红色歌曲”口号中,人们将视线放到了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上,民歌也不负众望地成为“红黄歌曲”对抗中的一大助力。其中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作为优美通俗、朗朗上口的红色歌曲在众多民歌中脱颖而出。2023 年第 5 期SHENGPINGHUA声屏花183E探索思考Exploratory Thinking1940 年,为宣传抗日,强化哈萨克族的国家观念,激发他们的抗日意识,共同抗日,初稿名为草原情歌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被当作歌剧沙漠之歌的插曲流入草原,成为西宁一带人尽皆知的曲子。王洛宾也大方地将新作用书信的方式分享给了散落在延安、重庆、山西等地

12、的朋友们,不久之后,这些整理好的“书面音乐”很快就传到了重庆大后方及南洋地区。1947 年,回北京扫墓的王洛宾恰逢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建校 45 周年,音乐系师生们举办了“王洛宾西部民歌音乐会”,会上展示了王洛宾十年来在西部取得的民歌成果,并在北大、清华、燕京等高校巡演,彼时轰动京华。冼星海曾在抗战题材歌曲集 自序 中说到:“歌咏是政治的反映也是民族反抗情绪的呼声,它在抗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为全国英勇的战士们及一切坚决抗战的同胞们所公认。”由此可知,除了枪杆子,作为文化笔杆子之一的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在当时的作用之大,可见一斑。(二)民族形式的传诵1939 年 4 月,为反映中国各族人民抗战的意志

13、,中国早期著名导演郑君里打算在青海湖畔的金银滩草原拍摄一部名为民族万岁的纪录片,得益于此,王洛宾也有幸认识了金银滩最美的格桑花萨耶卓玛。王洛宾以卓玛姑娘为原型,将藏族姑娘的音容样貌及传统服饰尽数体现在了歌词中,又将哈萨克族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和维吾尔族歌曲牧羊人之歌进行融合改编,创作出了名为草原情歌的歌曲。不同于汉族民歌,草原情歌没有忠于原有的腔句,相反地,它揉合了西北游牧民族中新疆少数民族民歌轻快的旋律,而且采用了汉族民歌中少见的欧洲七声音阶调式,多民族文化的结合使得改编后的歌曲既具备哈萨克族民歌的特色,又拥有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可以说是一首展现多民族大团结精神的著作。1940 年,为招

14、待哈萨克族同胞,王洛宾创作的轻歌剧沙漠之歌在西宁上演,“结果极佳,且给予若干兴奋”。第二次演出同样在西宁上演,其意义有两个:“一是使哈萨克人见了,给他们一种国家观念,其次是内地人见了,使大家知道在西北抗战的后方还有一些未曾组织起来的同胞。”因牧民们听到的是剧中名为草原情歌的插曲,所以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草原上的人们对这首民歌都以草原情歌这个质朴的名字口口相传。后来,经好友赵启海的建议,王洛宾将歌名从朴素写实的草原情歌改为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朦胧美感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结语为了推广、普及少数民族文化,消除民众对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王洛宾游走在西北,广集民歌,用自身所长将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糅合成

15、了一首既不失民族性又不乏通俗性的民歌。而致力于探索民歌的陈田鹤则给这首歌带来了锦上添花的效果,重新编曲后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融入了时代的元素,使其逐渐在社会中流行。从收集整理到改编演出,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既体现出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也能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传播,被大众熟知和喜爱,打破了文化的地域性,又展现出了过去的文化加入时代元素,也能在现代社会变得流行起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成为民族文化之明珠绝不是偶然。不同时代有其相对应的作品诞生,在那遥远的地方无论是作为民歌还是作为红歌无疑都是成功的,其传播价值和可创造性直接决定了它在一众民歌中的地位。民歌作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除在本民族区域内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外

16、,其通俗化、民间化、自由化的特性也有利于在本民族区域以外的地方传播和发展。【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2年度共建课题“岭南与西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以马思聪 西藏音诗 为例”(编号:2022GZGJ275)的阶段性成果;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康巴文化研究中心 2022 年度一般项目“本土西行与文化交融民国时期吴作人与汉藏文化交流研究”(项目编号:KBYJ2022B002)的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1陈鹏.“黄色音乐”:一个近代生成词汇的历史考释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1):84-90.2孙焕英.冼星海论音乐艺术的大众品格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9(4):73-79.3 刘正维.四首汉族民歌的特征覆盖与板块分布 J.艺术探索,1995(1):30-37.(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