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浅谈中国书法发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6616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浅谈中国书法发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浅谈中国书法发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现收藏于山西省太原市永祚寺的宝贤堂集古法帖,俗称大宝贤堂集古法帖或大宝贤堂法帖,由明代晋藩王世子朱奇源于弘治二年(1489)始刻,弘治九年(1496)完成,历时七载。其汇集了上至史前仓颉、下至明代张弼的书法精品,共十二卷,卷一古代法帖,卷二晋代至明代帝王书,卷三、四、五东晋王羲之书,卷六、七王献之书,卷八晋代名家书,卷九南朝宋至南朝陈名家书,卷十唐代名家书,卷十一宋代、元代名家书,卷十二明代名家书,荟萃了127位名家书法,可谓历代书法全壁、书林瑰宝,其历史、书法价值十分显著。宝贤堂集

2、古法帖是我国现存原石最为完整的大型藩府刻帖,集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宝晋斋法帖之所长,内容充实、做工精湛,充分反映了各时期书法艺术成就,也是中华文化永续传承的历史见证。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提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一段著名书论。晋、唐、宋、元、明诸朝,受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在遵循传统发展的同时,书法艺术于潜移默化中融入了这一时期的政治、人文因素,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1晋人尚“韵”姿态万千,气势不凡的书法艺术晋人尚“韵”,是指东晋书法家的艺术风格在书法艺术上集中体现在神韵上。晋代书法是书法发展史中一次较为成功的演进,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姿态万千、气势不凡的书

3、法艺术神韵上。魏晋书法在继承秦汉之风的同时又极富创造力,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魏晋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清民(国)之朴,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乃至当代书法的发展。其中,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成就最高,世称“二王”。王羲之增损古法,载成今体;王献之尽变右军之法,独辟门户。“二王”的书法新风,对后继者影响深远,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宝贤堂集古法帖卷三、四、五东晋王羲之书,卷六、七王献之书。其中,以王羲之的汝不帖日月如驰帖七儿一女帖七月帖等作以及王献之的奉对帖鸭头丸帖等作为代表。1.1王羲之汝不帖王羲之(303361,另说为321379),字逸少,琅琊(今

4、山东临沂)人,尚书郎王正之孙,淮南太守王旷之子。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汝不可言,未知集聚日,但又慨叹,各慎护。前与嫂试求屏风,遂不得答为也。汝不帖是王羲之的一幅草书作品,在宝贤堂集古法帖中共5行29个字,用笔彻底走出旧体章草技法,突显新兴今草的笔意,多处使用牵丝笔法,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展现了书圣高超的笔墨技巧,突显了其遒美俊逸的书法风格。1.2王献之奉对帖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琅【作者简介】郭红霞,女,汉族,山西忻州人,本科,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利用。从宝贤堂集古法帖浅谈中国书法发展摘要:宝贤堂集古法帖是我国现存原石最完整的大型藩府刻帖,集淳化阁帖大观帖

5、绛帖宝晋斋法帖之所长,内容充实,做工精湛,充分反映了各时期书法艺术成就,也是中华文化永续传承的历史见证。关键词:宝贤堂集古法帖;中国书法发展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17.035郭红霞(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双塔博物馆,山西太原030000)146Vol.260【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玡(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额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巳

6、,唯当绝气耳!王献之奉对帖在宝贤堂集古法帖中共7行67个字。奉对帖气息高古、行中带草,应是作者情绪的自然抒发。奉对帖是王献之写给前妻郗道茂的书信,表达了对郗氏的内疚。此帖笔画连绵,用笔圆转外拓;结体较为疏朗,姿态攲侧灵活,连绵的笔姿,形成鲜明的字组关系;章法行距较宽,字距稍密。王献之书法比其父王羲之的书法而言,缺少蕴藉之气,而更显超逸优游。晋人尚“韵”,无论是“晋人书以韵度胜”,还是“晋人之书取韵”,皆是后人对晋人书法审美旨趣的思考和判断。魏晋时期,书法艺术形态自发形成。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在书法传承和发展方面,没有因为社会的动荡而走向停滞和没落,相反呈现出向上发展的态势。由隶书衍生出来的

7、楷、行、草等多种书体,经过众多书家的革新和演变,最终走向艺术的高峰。整体呈现出笔法自成一派、气韵十足、姿态万千、气势不凡的书法艺术。2唐人尚“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的书法风格唐人尚“法”,是指唐代书家崇尚法度严谨、气魄雄伟的书法风格。随着统一强盛的唐王朝的建立,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宣告结束。过去由于分裂所造成的北碑南帖的局面以及风格多样的书坛,因政治文化的一统得到了重新整合。楷书开始了规范确立的过程。此时,受到不同书学传统熏陶的书家,都试图从过去所不太了解的书风中汲取营养,逐步建立起楷书的法则。经过历史的沉淀,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和柳公权五位书法家共同构筑起唐代书法的高峰,形成了法度严谨

8、、气魄雄伟、具有庙堂之概的书法风尚。宝贤堂集古法帖卷十为唐代名家书,其中以虞世南去月贴、褚遂良家侄贴、颜真卿乍奉辞帖为代表。2.1虞世南去月帖(图1)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慈溪)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世南从去月廿七八,率一两日,左脚更痛,遂不朝会。至今未好,亦得时向本省,犹不入内,冀少日望可自力。脱降访问,愿为奉答。虞世南咨。虞世南去月帖在宝贤堂集古法帖中共5行54个字,体现了虞世南书法平正中和、清俊温婉的特征。虽是虞世南晚年所作,但仍能将爽利的笔法,内含的笔势、倚侧

9、的结体、张弛有致的法度贯穿通篇,体现出“人书俱老”的书法境界。2.2褚遂良家侄帖褚遂良(596658/659),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弘文馆学士褚亮之子。家侄至,承法师道体安居,深以为慰耳。复闻久弃尘滓,与弥勒同龛,一食清斋,六时禅诵,得果已来,将无退转也。奉别倏尔踰卅载,即日遂良须鬓尽白。兼复近岁之间,婴兹草土,燕雀之志,触绪生悲。且以即日,蒙恩驱使,尽生报国;涂路近止,无由束带;西眺于邑,悲罔更深。因侄还州,惨塞不次。孤子褚遂良顿首和南。褚遂良家侄帖在宝贤堂集古法帖中共10行121字。字里行间强调了运笔的提按顿挫、徐疾张弛,笔痕墨迹外露,韵法妙至。唐代

10、书法总体呈现出法度严谨、气魄雄伟的书法风格,在书法用笔和结体中逐渐趋于规范化,楷书均倾向一种严谨、规范的书风。笔者推测形成的原因:其一,初唐时期,唐太宗推行科举制度,以楷法遒美图1虞世南去月帖1472023.9(上)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为择人条件,并且极力推崇王羲之的书风,以网罗天下英才为其所用;其二,当时的思想文化环境更多地倾向于一种矫正前人的思想文化偏差,并形成一种中庸、和谐的美学思想。因而在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综合背景下,促使初唐的楷书倾向于一种规范化、法度化、严谨化的书风。3宋人尚“意”以书抒

11、怀,表现个性的书法意趣宋人尚“意”,是指宋代书家以书抒怀,着重表现个性,更加注重彰显书法意趣的书法风格。“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便是尚意书风的主要代表人物,虽然他们有各自的书法特色,但在整体上注重彰显个性,着重表现书法的内涵和书写的意趣。如果说隋唐五代的书风,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的再现。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自成一派,将书法意趣展现得淋漓尽致。宝贤堂集古法帖中卷十一宋代、元代名家书,其中以苏轼柳十九帖、米芾祥瑞帖、蔡襄别已经年帖为代表。3.1苏轼柳十九帖(图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

12、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柳十九仲矩自共城来,持太官米作饭食我,且言百泉之奇胜,劝我卜邻,此心飘然已在太行之麓矣。十七日东坡居士书。苏轼柳十九帖在宝贤堂集古法帖中共5行47个字。此帖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书法用笔、墨色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一气呵成。从中也反映出了苏轼用墨丰腴、结字扁平、左低右高、笔画恣意、落字错落、率意天真的书法风格。苏轼擅写楷书、行书,早年取法王羲之,后期融入颜真卿、杨凝式等人的风格。3.2米芾祥瑞帖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

13、庭坚合称“宋四家”。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因个性怪异、举止癫狂,人称“米颠”。黄帝以圣德治天下,景星现。其星如半月于中天,自晓没于南极。帝尧百兽舞,凤皇翔,廷生五色瑞芝,民之子,八九老人击壤而歌之。弟舜庆云现,寿星在弧南极,常以秋分之际现于景,春分之旦没于丁。天下承平,万姓乐业,四海晏清。米芾祥瑞帖在宝贤堂集古法帖中共11行90字。全篇用笔纵横挥洒、锋芒毕露,有刚柔相济的姿态和干脆爽利的笔触,气势丰沛而姿态万千。从中也能感受到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他独到的体会。米芾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

14、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3.3蔡襄别已经年帖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仙游)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宋四家”之一。十一月廿八日,襄顿首,别已经年,每疏驰问,但极瞻跂之怀。人至,承书,窥揽辞意,岂胜感著。夏闻郡事清闲,总适神情,自有高趣,仰羡仰羡!郊燔甫近,天气变寒,唯眠食爱摄。副此远想,不具。襄再拜知郡司门足下。蔡襄别已经年帖在宝贤堂集古法帖中共7行81个字。全帖行草相间,字字虽基本分立,但上下一脉相承,字行之

15、间布白紧凑,浑然成一整体。用笔转折由方入圆,既有颜书余绪,亦有王书痕迹。宋人尚“意”是北宋时期书法在艺术性上的主要图2苏轼柳十九帖148Vol.260【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表现特征。在北宋时期,以苏东坡、米芾等人为核心的书法人物,打破了唐代时期的“法度”形态,将书法引向了“意”的时代。笔者推测形成的原因:其一,北宋时期为进一步维护封建统治,高度重视文治,可见文人在这个时期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条件和优势;其二,由于取消了对文人的各种限制,他们在思想领域上逐渐形成了一种自由、开放、全方位的自主意识;其三,唐朝时期的书法受到六朝书法的影响,人们在书法的继承上都是以口传手授的方式

16、进行,而在北宋时期,由于缺少了口传手授的传承模式,更多运用自己的见解或认识寻求艺术性的突破,也逐渐形成了“宋尚意”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4元、明尚“态”端正匀称、字势优美的书法形态元、明尚“态”,是指元、明时期的书家崇尚追求书法的形态美。在中国书法的发展进程中,元、明书家多效仿晋人,取法于前朝刻帖。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即是认为字的结体形态可以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而其笔法应永不更改。赵孟頫的这个主张当时得到了元明时期书家的高度认可,以致元、明两代的书家大都是延用唐人的笔法、晋人的书貌,而在整体上注重字形的态势。宝贤堂集古法帖中卷十一宋代、元代名家

17、书,卷十二明代名家书,其中以赵孟頫的书烟江叠嶂图诗帖、张弼的初度诗帖为代表。4.1赵孟頫书烟江叠嶂图诗帖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烟耶?云耶?山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但见两崖苍苍暗,绝壁中有百道飞来泉。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使君何处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春风摇江天漠漠

18、,暮云卷雨山娟娟。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赵孟頫书烟江叠嶂图诗帖在宝贤堂集古法帖中共18行207个字。此作以行书为主,间以草法,转折自如,笔意奔放,在章法上布局疏朗,行气生动,虽“字字意别”,也偶有连属,颇有“珠丸跳荡”之感。4.2张弼初度诗帖张弼(14251487),字汝弼,家近东海,故号东海,晚称东海翁,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初为南安(今江西大余)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长于诗文,草书甚佳,时称“颠张复出”。尝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著有东海集。今日老夫初度日,边城独

19、客倍伤心。一家妻子灯前话,两鬓风尘马上吟。棠杕传闻如旧好,松楸定拟长新阴。自嗟自庆谁同饮,东望芦峰雪正深。张弼初度诗帖在宝贤堂集古法帖中共5行56个字。当时书风已由明初工整平稳、圆润婉媚、细劲流畅的台阁体向生动活泼、自由奔放的书风转变。此幅作品疾如风雨、矫如龙蛇、气势贯通、变化丰富,堪称佳作,很好地体现了张弼的书风书貌。元代、明代书法崇尚形态集中体现在赵体上,赵孟頫推崇古法,注重传统,学习晋人,有意摆脱元代现实环境的影响。他的字秀丽飘逸、清新高雅、脱尘出俗,虽然受到社会条件的局限,缺少唐书雄放之风和宋人率性之趣,但开启了一代新风,成为后来近五百年人们学习的楷模。双塔博物馆中所珍藏的宝贤堂集古法帖,不仅可以让我们沉浸式体验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可以让我们领略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参考文献1王鸿宾.宝贤堂集古法帖与绛帖J.文物季刊,1993(3):68-77.2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3阮葵生.茶余客话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4潘承弼,顾廷龙.明代版刻图录M.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影印本.5冀美俊.永祚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6冀美俊,雷琛.宝贤堂法帖研究M.太原:三晋出版社,2020.1492023.9(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