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位于陕西西安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社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姜寨聚落所代表的文化是 ( )
A.河姆渡文化 B.良渚文化 C.仰韶文化 D.二里头文化
2.春秋战国时期,在日常青铜用具上常配有图绘画像、雕刻、针刻等,它们大多数表现宴乐、采桑、攻战、弋射等内容,图案多为新兴贵族互相攀比炫富的生活写照。这些新兴贵族的出现反映当时 ( )
A.思想崇尚逍遥自由 B.社会政治结构变革
C.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D.贵族政治不断强化
3.古代大一统王朝呈现出“以中朝官去制约外朝官,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的变革周期。____________时作为中朝官的尚书取代外朝官三公九卿成为行政中枢,并在隋唐时成为正式的外朝官,而作为中朝官的内阁学士与军机处又在____________时成为新的行政中枢。材料中两个横线处对应的朝代正确的是 ( )
A.秦朝宋元 B.汉朝明清 C.汉朝宋元 D.魏晋明清
4.21世纪初,在玉门关小方盘城南侧废墟中发现的褐黄色麻纸残片,约10平方厘米大小。虽是残片,但上面的隶书字迹清晰可辨。据专家考证,该麻纸残片为汉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8年)的物品。该麻纸残片 ( )
A.说明纸是当时主要书写材料 B.表现隶书为当时的流行字体
C.证明西汉已开始规模生产纸 D.可印证蔡侯纸改进前人成果
5.公元489年,北魏孝文帝派了一支使团出使萧齐王朝。此行除了通使问好,改善魏、齐两国关系外,北魏使者还向当时的齐武帝萧赜出示了一份书单,希望南朝按照书单借给魏国一批书。南朝最终不肯借书,北魏孝文帝无奈,只得在北朝范围内广泛征求各种书籍。北魏孝文帝“求书”旨在 ( )
A.学习农耕文明,厉行汉化改革 B.加强皇权政治,打击门阀士族
C.传播儒家文化,发展教育事业 D.消除民族隔阂,缓和南北矛盾
6.贞观元年(627),北方大雪,突厥部落因惧唐师乘机伐之,故而“引兵入朔州地,声言会猎”。大臣因其背约,请唐太宗发兵征之。唐太宗认为:“匹夫不可为不信,况国乎?我既与之盟,岂利其灾,邀险以取之耶?”这说明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中 ( )
A.采取因俗而治政策 B.遵循讲信修睦原则
C.贯穿华夷之辩思想 D.推动胡汉融合发展
7.唐德宗年间,京畿地区“农户多取麦造面,而入城贸易”。据学者记载,永元县农民在卖出了小麦和豆类等农产品之后,再购入了农资、醋、食盐等日常用品,而后再出售。此外,农民还经营商品性蔬菜、甘蔗、柑橘、花卉和棉花等。这反映了 ( )
A.自然经济的解体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长途运输的兴盛 D.海外贸易的繁荣
8.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 ( )
A.适应不同生产方式 B.巩固党项族的政权
C.笼络汉族地主官僚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9.据考证,宋代有籍贯可考的词人一共871人,其中南方词人716人,占82.2%。宋词的词风,以婉约派为主,这些词的情调仿佛一种氮氢空蒙的雾气,弥漫周身,使人的灵魂完全沉浸其中。据此可知 ( )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文化重心南移 B.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
C.北宋时期出现学术中心南移趋势 D.宋词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10.明末生活于浙江桐乡的张履祥,把自己对农业和乡村生计的理解,写成了一本农书专著。书中列举了各种维持乡村生计、提高农业产出的方法,并呼吁善待雇佣工人,要给予长工充足的饮食,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等。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
A.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并扩散 B.雇佣工人的地位有根本提高
C.经济发展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D.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出现变化
11.明朝时,大量海外商贾来华洽谈贸易,在店铺、酒肆、旅游名胜区,都能看到很多身穿异服,肤色、面孔大异于中原的西方人。《桃花扇》、《琵琶记》、《拜月亭》被带到西方,表演方式和故事情节让西方人大开眼界、轰动一时。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郑和下西洋 B.设置榷场 C.放开海禁 D.西学传播
12.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秦腔等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后,京剧形成,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B.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
C.各地特色文化的异彩纷呈 D.世俗文化主流地位的确立
13.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凡英民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禀,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此规定破坏了中国的( )
A.司法主权 B.贸易主权 C.居住及租地权 D.关税主权
14.1875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派福州船政学堂五位学生去英、法留学,其中一名学生陈季同后来成为驻法外交官。1884年7月,他用法文写的《中国人自画像》在巴黎出版。这本书展示了一个文化悠久、风景秀丽、飘溢着沁人茶香的东方古国,为以往大多法国人所不知,引起轰动,两年内加印11次。这说明( )
A.洋务运动的教育措施取得成效 B.中法战争促进了中法文化交流
C.清王朝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D.留学生深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5.康有为高唱托古改制,借孔子儒家之名,行君主立宪之实;梁启超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严复鼓吹西方进化论以启迪民智;谭嗣同反思传统文明,语出惊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这说明维新派都 ( )
A.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理性洞察西方文明
C.打破君主制度迷信 D.主张变法启迪思想
16.清末,一份给督察院的上书,认为现在以皇族组织内阁,“适与立宪国之原则相违反”,要求“皇上明降谕旨,于皇族外另简大臣组织责任内阁,以符君主立宪之公例。”此次上书遭到了清廷谕旨的严词申斥。这一现象导致 ( )
A.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梦的破灭 B.立宪派在绝境中转向革命
C.百日维新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D.革命救国的主张开始传播
17.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既有背靠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割据混战,又同时维持着民主政体,且以“以工代战”的方式参与一战,收回部分权益;既有尊孔复古的逆流,又有民主共和观念的不断传播。这说明此时期 ( )
A.体现了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B.军阀混战促使了社会变革
C.现代化过程存在矛盾交织 D.面临民族危机的艰难抉择
18.“北方吹来十月的风,警醒我们苦弟兄。无产阶级快起来,联合农民去进攻。”上述歌词直接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 )
A.马克思主义传播
B.五四爱国运动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第一次国共合作
19.1945年出版的《窃国大盗袁世凯》,称袁世凯是“反人民的大独裁者”、“帝国主义走狗”。1994年出版的《袁世凯全传》充分肯定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内编练新军、提倡实业、广兴教育的作用。2006年出版的《原来袁世凯》认为“袁世凯不是具有崇高理想的改革家,而是一个追求现实目标的实用主义政治家”。对此解读最正确的是 ( )
A. 学术界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记载差异很大
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随时代发展更趋客观
C.不同时期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侧重点不同
D.对历史人物功过的评价标准可以多样化
20.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印在货币上的宣传性文字如下: “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为民主共和国而斗争”、“增加工农生产”、“土地归农民”“八小时工作”等。这些口号的宣传 (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与国民政府决战的实力
21.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言中表示,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开赴抗日前线。这一举措表明,当时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遭受了重大挫折 B.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
C.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革命领导权 D.国民党彻底放弃“剿共”政策
22.下表所示为全面抗战期间西南地区工业增长率统计情况(单位:%)这说明当时( )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增长率
33.5
60.7
28.6
55.3
59.6
A.民族工业保持了持续发展态势 B.沿海地区企业持续内迁
C.持久抗战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 D.西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
23.“金圆券,乌鸦叫,十元金圆没人要;金圆券,不得了,物价高涨没处跑……钞票越多越难过,钞票越多钱越少。”该歌谣流行的历史背景是 ( )
A.国民党对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 B.日本在中国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C.全面内战时期国统区经济形势恶化 D.中共开展银元之战以稳定物价
24.如图为1954年初,漫画家缪印堂创作的漫画《敬祝进步》。该漫画意在说明 ( )
A.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B.人大代表履行当家作主的职责
C.人民群众参与工业化的建设热情 D.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
25.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节俭财政支出等。这一方针实施的主要背景是 ( )
A.经济困局的出现 B.整风运动的开展
C.反右斗争的扩大 D.中共八大的召开
26.武汉市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记载:1984年,人们对武汉柴油机厂聘请外国人格里希当厂长争议较大。有人说,中国这么大,难道就选不出一个厂长来?为什么偏要请外国人?时任武汉市市长的吴官正力排众议,在报刊发表文章:“我们许多方面还不如人家,落后就要请先生,格里希就是我们要请的先生中的一个。”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
A.探索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B.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C.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D.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思路
27.198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接见获得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时说:“球打好了,对我们民族有精神上的作用,政治上的作用。我们经济好转了人家不一定知道,我们球打好了,一下子全世界都知道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期间,邓小平讲:“体育运动搞得好不好,影响太大了,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这体现出当时中国的体育事业( )
A.开始在外交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B.服务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C.成为对外展示良好国家形象的契机 D.宣传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8.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香港回归后的管理,邓小平强调“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港人必须是爱国者”。这一要求 ( )
A.解决了中英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B.践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改变了香港民众原有的生活方式 D.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29.2022年,电影《长津湖》的上映,唤起了民众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振。受电影感染,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观众在社交平台、烈士陵园,自发抒写对英雄的缅怀之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一系列纪录片更是通过历史影像还原抗美援朝的历史细节。“抗美援朝历史回顾热”的出现 ( )
A.突出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对立 B.反映国人对中美关系的反思
C.鼓舞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斗志 D.提供了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3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 (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问题
C.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二、材料分析题
31.【秦汉时期的交通建设】
材料一 秦代经营的交通大道多利用战国原有道路,只有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秦王朝将中央政府统一规划的交通建设视为执政要务之一,除了“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之外,还由中央直接主持,进行了“治驰道”的伟大工程。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全国交通网的基本形成,成为大一统的专制王朝施行统治的重要条件。
——摘编自《新编中国史——秦汉史》
材料二 交通的便利、行旅安全的保障、商运的畅通和驿传制度的方便,都使得汉代的人民得以免除圆陋的地方之见,他们的见闻比较广阔,知识易于传达。汉代的官吏士大夫阶级的人多半走过很多的地方,对于“天下”知道得较清楚,对于统一的信念也较深。这一点不仅影响到当时人政治生活心理的健康,而且能够加强全国文化的统一性,这些都不能不归功于汉代交通的发达了。
——摘编自孙毓棠《汉代的交通》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王朝“治驰道”的历史条件。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归纳秦汉时期交通建设的历史意义。
3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材料一 唐朝与西方的经济贸易联系十分活跃,主要交通线为著名的“丝绸之路”,东起长安,沿河西走廊至敦煌,然后出玉门关或阳关,分途抵达葱岭,再分数道至南亚、西亚北非或欧洲。海路贸易也很活跃,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主要贸易门户为广州,唐朝在此处设有市舶使管理外贸事宜。……陆海丝绸之路主要属于商路,但在政治来往、文化交流方面的意义同样十分重要。这一时期,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引人瞩目,主要有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中国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落后于西方列强,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社会环境条件的配合。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其社会经济内部结构中已经萌发出某些新的冲动,从而推进了民间海上私人贸易的繁荣与海外市场的开拓。而从政治社会环境看,我们不能不承认当时确实存在着一个相对宽松、多元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包容不同思想文化思考与实践的氛围。入清之后,这种社会环境基本消失了,思想与文化的自由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摘编自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例说明明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入清之后,这种社会环境基本消失”的原因。
三、论述题
33.【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历史图片是历史事件的直观反映和记录。下列不同时期的历史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百年奋斗历程。
图一: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京青年学生上街游行
图二:1921年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闭幕
图三:1928年朱德率部和毛泽东所部井冈山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图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领导东北人民革命军同日军作战
图五: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
图六: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图七:1956年各地民众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图八:1979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施“大包干”,拉开农村改革的序幕
图九: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请任选材料中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片,提炼出一个共同的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至少选取两幅图片,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试卷第9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氏族公社”“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说明姜寨聚落所代表的文化是仰韶文化,C项正确;河姆渡文化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排除A项;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排除B项;二里头文化1952年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较为典型,故名,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它们大多数表现宴乐、采桑、攻战、弋射等内容,图案多为新兴贵族互相攀比炫富的生活写照”可知,这些青铜用具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生活与时代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因此材料中的新兴贵族是新兴地主阶级,他们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结构变革,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思想崇尚逍遥自由,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不复存在”说法夸大,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遭破坏,材料中的新兴贵族是地主阶级,不是旧的奴隶制贵族,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汉时作为中朝官的尚书取代外朝官三公九卿成为行政中枢,并在隋唐时成为正式的外朝官,而作为中朝官的内阁学士与军机处又在明清时成为新的行政中枢,B项正确;西汉实行中外朝制度,明清时期出现内阁学士与军机处,排除A项;宋元时期没有出现内阁学士与军机处,排除C项;西汉时作为中朝官的尚书取代外朝官三公九卿成为行政中枢,并在隋唐时成为正式的外朝官,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西汉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纸,再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据此可知,蔡侯纸是对前人成果的改进,D项正确;材料内容仅能证明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纸,但不能据此扩大为纸已成为西汉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在甘肃玉门关小方盘城南侧废墟中所发现的褐黄色麻纸残片上的字体是隶书,但是不能据此扩大为“隶书为当时的流行字体”,因为材料中隶书仅仅是“麻纸残片”上的字体,排除B项;材料内容仅提及西汉时期出现了“麻纸”,不能据此扩大为西汉的纸已开始规模生产,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48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北魏孝文帝曾向南朝借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正在进行汉化改革,由此可得出,北魏孝文帝“求书”的目的是学习农耕文明,厉行汉化改革,A项正确;“求书”和强化皇权无关,且孝文帝改革之一便是学习汉人的士族制度,不会打击门阀士族,排除B项;传播儒家文化,发展教育事业不是目的,排除C项;材料并未透露出消除民族隔阂的这样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匹夫不可为不信,况国乎?我既与之盟,岂利其灾,邀险以取之耶?’”,说明唐太宗反对背弃盟约对突厥部落用兵,体现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时遵循讲信修睦原则,B项正确;材料强调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时不背离盟约遵循讲信修睦,未体现因俗而治政策,排除A项;华夷之辩思想是关于中外关系,突厥部落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不涉及华夷之辩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胡汉融合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德宗年间(中国)。根据材料“农户多取麦造面,而入城贸易”“永元县农民在卖出了小麦和豆类等农产品之后,再购入了农资、醋、食盐等日常用品,而后再出售。此外,农民还经营商品性蔬菜、甘蔗、柑橘、花卉和棉花等”可知,农户将农副产品出售,再买入日常用品,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A项;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兴盛,而且材料未体现长途运输的兴盛,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未涉及海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中国)。据材料“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体现了对待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采取不同的政策,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辽政权的统治政策,党项族建立的是西夏,排除B项;实行“胡汉分治”目的是巩固统治,不是笼络汉族地主官僚,排除C项;“胡汉分治”的制度是为适应不同生产力发展采取的因地制宜的政策,不是民族分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宋代有籍贯可考的词人一共871人,其中南方词人716人,占82.2%”可得出,南方文化兴盛。据所学知识可知,兴盛的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文化重心南移不是从北宋时期开始的,文化重心南移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开始而开始的,排除A项;学术中心南移趋势不是北宋时期才出现,它是随着经济重心难移而同时开始的,排除C项;婉约派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征,并非所有宋词都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张履祥在书中列举了各种维持乡村生计、提高农业产出的方法,并呼吁善待雇佣工人,要给予长工充足的饮食,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等,这些内容中出现了雇佣关系,意味着当时的农业领域有新的经营方式,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出现变化,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高产作物,排除A项;B项的“根本”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到阶级矛盾尖锐,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大量海外商贾来华洽谈贸易,在店铺、酒肆、旅游名胜区,都能看到很多身穿异服,肤色、面孔大异于中原的西方人。《桃花扇》、《琵琶记》、《拜月亭》被带到西方,表演方式和故事情节让西方人大开眼界、轰动一时”,可知由于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西交流,A项正确;榷场是宋、辽、金、元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排除B项;明朝时期实行海禁政策,排除C项;材料涉及传播的是中学而不是西学,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秦腔等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可知,京剧吸收了地方戏的艺术特征,最终形成了最为流行的剧种,成为中华民族的国粹,这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京剧的形成原因,而非京剧的地位,排除A项;C项指的是不同地方文化的并立,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地方文化的融合,排除C项;京剧属于雅俗共赏,并不能看出其属于世俗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凡英民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禀,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可知,英国在中国获得‘治外法权’,即“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A项正确;开放通商口岸破坏了贸易自主权,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居住及租地权指的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建房居住,获得了居住及租地权,排除C项;《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正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据本题材料“这本书展示了一个文化悠久、风景秀丽、飘溢着沁人茶香的东方古国”可知,陈季同是爱着这个国家的,爱国就会为民族危机加深而担忧,D项正确;仅凭派遣留学生,不能得出洋务运动的教育措施取得成效,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中法战争,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天朝上国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借孔子儒家之名,行君主立宪之实”“鼓吹进化论以启迪民智”“谭嗣同以独特的洞察力,反思传统文明”可以看出,维新派主张对传统体制进行批判,提倡变法启迪思想,D项正确;A项是新文化运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西方文明的理性洞察,排除B项;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并不反对君主制,也不是打破君主制度迷信,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材料“‘适与立宪国之原则相违反’,要求‘皇上明降谕旨,于皇族外另简大臣组织责任内阁,以符君主立宪之公例。’此次上书遭到了清廷谕旨的严词申斥”,说明清末预备立宪骗局遭到人民反对,清政府的态度导致立宪派在绝境中转向革命,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梦的破灭,排除A项;材料强调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无关,排除C项;革命救国的主张“开始”传播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材料描述了北洋军阀的两面性,这种情形的出现是因为当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矛盾交织的情况,C项正确;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A项;北洋军阀的混战不利于社会发展,排除B项;材料已经给出了北洋军阀的抉择,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从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所以材料“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可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故选A;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1919年,没有联合农民,排除B;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坚持城市中心论,忽视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排除C;第一次国共合作始于1924年,和马克思主义传播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1994年、2006年(中国)。据材料“1945年称袁世凯是‘反人民的大独裁者’、‘帝国主义走狗’”“1994年充分肯定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内编练新军、提倡实业、广兴教育的作用”“2006年认为袁世凯不是具有崇高理想的改革家,而是一个追求现实目标的实用主义政治家”,说明1945年是从是否符合人民群众(长远)利益角度评价、1994年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角度评价、2006年是从解决当时主要矛盾角度评价,说明不同时期对袁世凯的评价侧重点不同,C项正确;记载差异很大是现象,不是对材料的解读,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对袁世凯的评价是否客观,排除B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可以多样化,但并不是材料主旨,材料强调对袁世凯的评价在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
2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为民主共和国而斗争”、“增加工农生产”、“土地归农民”“八小时工作”可知,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大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因此,这些口号的宣传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A项正确;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主要任务是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材料内容与抗日战争不符,排除B项;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革命早已失败,排除C项;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实力还比较弱,还没到与国民政府决战的时候,排除D项。故选A项。
2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7月(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由于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共产党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表明合作抗日的诚意,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抗日战争的合作方式是党外合作,中国共产党没有放弃革命领导权,排除C项;材料表明的是共产党的合作意愿,不是国民党彻底放弃“剿共”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2.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全面抗战期间西南地区工业增长率统计情况”,可知抗战时期,西南地区工业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这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C项正确;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受到极大的破坏,排除A项;当时确实有沿海地区的部分工厂迁入西南地区,但不是西南地区的所有工厂都来自沿海地区,“持续内迁”,表述错误,排除B项;西南地区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排除D项。故选C项。
2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C项符合材料,C项正确;国民党对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A项;B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D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此时金圆券早已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2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据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漫画里,在蒸蒸日上的工厂生产背景下,身着崭新工作服的1954年劳动者骑在崭新的摩托车上,实现了与骑自行车的1953年劳动者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接力,显示了人民群众参与“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C项正确;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民主政治内容,排除B项;“一五”计划完成后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并未实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5.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八字”方针出现的背景是“左”倾错误的实施造成经济困难,A项正确;1957年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属于政治领域,排除BC两项;1956年召开了中共八大,排除D项。故选A项。
26.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84年(中国)。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调动企业经营自主权,而很多地方对于具体如何改革尚不清楚,因此当时聘请德国人当厂长,主要是为了探索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A项正确;聘请德国人当厂长并非为了更深层次的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排除B项;1992年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排除C项;1993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
2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据材料“我们经济好转了人家不一定知道,我们球打好了,一下子全世界都知道了”“体育运动搞得好不好,影响太大了,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说明当时中国的体育事业成为对外展示良好国家形象的契机,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当时中国的体育事业“开始”在外交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排除A项,“外交的新局面”指七十年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改革开放的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28.D
【详解】根据材料“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可知,一国两制制度下,香港管理仍是香港人,但却是爱国的香港人,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香港问题的性质,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外交原则,排除B项;香港回归后,没有改变香港民众原有的生活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
29.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中国)。由电影《长津湖》引发的“抗美援朝历史回顾热”内核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是当代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D项正确;“抗美援朝历史回顾热”当中并未凸显出意识形态的对抗,排除A项;“抗美援朝历史回顾热”并非针对中美关系的反思,而是国人从抗美援朝这一历史事件中获得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排除B项;当代中国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3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现代史(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项正确;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问题,属于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排除B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体现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31.【参考答案】(1)历史条件:战国时期原有道路;秦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意义:有利于大一统的专制王朝施行统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便利交通,促进经济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