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部了“田园城市”理论。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雅典宪章》
城市规划的目的具体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草:
1) 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2)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3)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4) 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建设控制引导性的规划根据不同的需要,任务,目6.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计划和修建性详细计划两种类型。
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筑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期限可以为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3~5年。
详细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公正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通常所说的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价,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用地评定的分类: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
R:居住用地 C:公共设施用地 M:工业用地 W:仓储用地 T:对外交通用地 S: 道路广场用地 V: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G:绿地 D:特殊用地 E:水域和其他用地
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
居住用地占城市建筑用地的比例为20%~32%
1927年美国的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
在城市规划中,仓储用地是指城市中专门用作储存物资的用地,主要包括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并不包括工业企业内部,对外交通设施内部或商业服务业内部的专用仓库。
城市绿地是用以栽培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城市绿地是构成城市自然环境基本的物质要素。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及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1)能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能为确立城市合理发展规模提供依据。3)可明确城市内部及城市所在区域的资源特征。4)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 间组合的综合反映,城市总体布局是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的。
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主要功能在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它是研究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考虑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及其相关的城市网络,城镇体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关系。
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空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
3 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4 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城市用地和空间结构的调整:
城市用地结构是城市内部结构的直接体现,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映射的空间投影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在更大的空间范畴内城市用地以相关性及其与自然环境的抽象概括
城市用地结构的合理程度往往会影响甚至决定城市持续扩展增长的能力
城市空间结构可揭示城市演化的规律和发展方向
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优化:看铁路,公路是否穿城市,转站,港口车站关系组团布局及交通联系。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要满足辐射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城市对外交通综合布局原则:
1各类对外交通运输设施之间,应按其联运要求创造方便条件,以便于组织水,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
2各类对外交通运输的客运部分应与城市市区靠近,联系直接方便
3对外交通站场与城市交通性干道系统密切联系,由干道把城市大量货流的集散点串联起来,充分发挥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运输效率
4对外交通运输设施的布置与城市功能布局密切配合,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
污水处理厂应设在地势较低,便于城市污水汇流入场内,其位置应靠近河道,最好布置在城市水体的下游。
城市防洪标准
城市人口 >150万 按200年一遇设防
城市人口 50~100万 按100~200年一遇设防
20~50万 按50~100年一遇设防
小城市 按20~50年一遇设防
城市抗震及减灾应从规划方面采取以下对策:
1在城市布局时应考虑抗震因素,用地应避开滑坡,塌陷,断裂带地区,避开软土及液化土层地带.
2城市布局采用组团式,组织楔形绿地插入城中,可以提供避震疏散之用.
3安排疏散路线及疏散空间,居住区可就近疏散至公园,运动场地等处.
4疏散通道要有足够的宽度,即使两旁建筑物倒塌,也不至于阻断通行.
5医疗单位应重点防护,抗震结构标准要高一些,一些重点防护单位要标明
6烈度在8读以上的城市,建筑密度宜低于20%,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应有两条不经过市区的过境公路
从建筑红线开始管道不止:电力电缆—>电讯电缆—>煤气管道—>供热—>给水—>先雨再污
综合布置地下管线产生矛盾时,应按下列避让原则处理:
1压力管让自流管
2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
3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
4新建的让现有的
5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
6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
7检修次数少的,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多的,不方便的
邻里关系的六条基本原则
1) 邻里单位周围的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 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单位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居住区内的动态交通组织可分“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三种基本形式。
城市公共空间狭义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民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带年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1964年5月,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威尼斯宪章》它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3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城市更新的方式分为重建或再开发,整建,保留维护三种。
重建或再开发,是将城市土地上的建筑予以拆除,并对土地进行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合理使用。
整建,是对建筑物的全部或一部分予以改造或重新设施,使其能继续使用。
保留维护,是对仍适合于继续使用的建筑,通过修缮活动,使其继续保持或改善现有的付用状况。
城市道路系统:是由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道路包括附属设施有机组成的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网:指城市中各道路在城市总平面图上的布局。
公路运输特点:
速度快,运量较小,投资节约,易修建,基本上可保证不间断运输,且能直接伸入城乡各个点及2矿企业的装卸点使用于中短途运输,随着汽车产业发展,道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比重会不断增加
铁路运输的特点:通过能力大,速度高,运量大,运输成本低,不受季节气候条件限制,使基础投资多,适用于中长途客货运输。
巴士快速交通优缺点:
优点 能灵活改变线路,以较低造价取得与轻轨差不多的运营效果,建造时间短,巴士技术可靠,如果给予信号优先或路面优先,巴士快速交通可取得较快的行驶速度
缺点 容量较小,单位运营成本较高,若与其他车辆合用路面使时间上有所耽搁,交通线路特征不明显,对乘客吸引力较小,对周边经济发展影响较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