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闻官军收河南.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148711 上传时间:2025-03-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闻官军收河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闻官军收河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的第一首。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单元编写的目的:让学生多角度领略唐宋诗词的精粹,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确定了以下目标:一是充分了解杜甫写作这首诗的背景,从背景角度和反复朗读来体会作者听到官军打胜仗收复蓟北的喜悦心情;二是通过关键字词的点拨和诗歌意象的感悟来提升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一个重点就是通过“从”“穿”“下”“向”四个动词的赏析来感悟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丰富意蕴。 一个难点就是诗人悲喜交加的情感体验。学生对单一的情感容易把握,但对两种相反的情感体验有一定的难度,将分开来进行引导理解。关于“悲”,要从文章背景和作家当时的处境来感悟,对“喜”,可以从官军打胜仗收复蓟北的事件可以使作者过上安定的生活角度来感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和反复朗读该来理解诗意。 2、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3、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其隽永的意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学过一首古诗《春望》,下面谁来给大家展一下呢?(指名背诵)猜猜这首诗作者是谁呢?(杜甫) 二、简介作者。 三、介绍写作背景。 四、解 题: 1、理解:“闻”、“官军”、“收”、“河”、“河南河北”。 2、让学生说说诗题的意思,并提醒学生注意这个句子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份?(宾语……的消息) 五、初读感知 1、请同学认真地来听一遍朗读录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朗读中停顿语气、语调。再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2、(学习小组合作)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谈全诗,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六、赏析诗歌 1、看来大家对诗歌内容都有了一个大概括的理解了,就请大家来读一下这首诗,看看在读的时候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喜悦) 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心情?请找出这首诗的诗眼。(喜悦)。 2、赏析首联 (1)作者是什么事情发生能杜甫这么喜悦? 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结合地图)“剑外”就是剑门关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蓟北”就是现在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2)从地图上看这两个地方相隔远吗?(两个地名,表明相隔数千里面之远)。 (3)这两个地方相隔这么远,收蓟北的消息传得怎么样?诗中哪个词可看出来? “忽传”表明消息来得突然,又极为迅速。 (4)哪些词表现出诗人的“喜悦”?(涕泪满衣裳) 杜甫在什么时候流泪?(“初闻”收蓟北的消息时)。 他流了多少泪?(洒满了衣裳)。 他的泪是怎样一种泪?结合写作背景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是悲喜交加、酸甜共涌之泪) 3、赏析颔联、颈联 (1)此时杜甫的家人又有什么表情呢?(“愁何在” )脸上的愁云不见了,取而代之是怎样的表情?(看图)灿烂的笑容,喜气洋洋。 (2)他们这种情怀影响了杜甫,接下来杜甫会更加喜悦吗?有怎样的表现呢“喜欲狂” (3)杜甫有哪些“喜欲狂”表现呢?(欲狂) 这时杜甫高兴得还放歌、纵酒。大家想一下,他会是怎样放歌纵酒?(大声地高歌,大口大口喝酒)。 这时杜甫已经52岁了,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可杜甫却偏偏要这样,这真是喜到极致,忘乎所以了。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有感情地读颔联、颈联) 4、赏析尾联 此时此刻杜甫的心早已飞回了家乡,他是怎样想象还乡的路线?(结合地图)请同学们画出诗中几个表示地名的词,杜甫用哪些词把它们联系起来?(即从……穿……,便下……向……)。 这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七、总结全诗 诗人的喜悦仅是他一人的喜悦吗?不是的,这是千千万万受过“安史之乱”之苦难的人民的喜悦,这还是国家统一的喜悦,让我们像杜甫一样高兴,喜悦地再次朗读这首诗。 八、扩展练习 九、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 板书设计: 涕泪 北蓟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喜 向洛阳 欲狂 放歌 纵酒 (狂态) 迫不及待 归心似箭 青春 作伴 (狂想) 教学反思: 一、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让孩子们先了解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他们自然就能理解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重大意义了。他们了解了诗人生活的苦痛,自然就能理解诗人听到喜讯时的心情为什么那么喜悦激动了。 二、让学生自由理解诗歌。 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妻子”的意义、“涕泪”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了。 三、围绕诗歌主题、引导学生品诗。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全诗为“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你是从哪些字词看出来的?能想一想诗人是怎么表达他的情感的吗?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这些问题,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的欣喜之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