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当前高年级小语课堂“不爱表达”现象与对策分析.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148695 上传时间:2025-03-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高年级小语课堂“不爱表达”现象与对策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当前高年级小语课堂“不爱表达”现象与对策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 借“语用”之力 破“沉默”之气 ——当前高年级小语课堂“不爱表达”现象与对策分析   【摘要】透视当前“语用”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很多老师十分重视书面语言的习得和运用,而轻视了口语表达运用的教学。本文笔者从分析学生“不爱口语表达”的现状,并探究其深层原因,再具体从训练基本技能、营造课堂氛围和激发内在需求三方面,针对性地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语用 口语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然而,在当下“语用”为背景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学生的书面语言的习得和运用,而轻视了口语表达的习得和运用。其实,口语表达也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表现。针对当前语文课堂上口语表达教学被弱化的倾向,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口语表达自身独特的价值,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真正凸显“语用”课堂。 一、尴尬:我沉默,我是忠实的听众 笔者曾做过一个跟踪调查。同样一个班级,在低年级的时候,学生课堂活跃度很高,课堂发言表达的学生多达80%以上,少则也占70%左右。可是当他们跨入高年级的以后,情况就显得不那么乐观了。一堂课下来,举手发言表达的基本也就那么固定的十来个学生。这就让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低年级时学生课堂表达积极踊跃、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怎么迈入高年级后学生就沉默寡言、畏畏缩缩、无动于衷,课堂呈现一片死气沉沉的现象?就是同样一个学生,课余能言善辩,课堂上却噤若寒蝉;与同伴交流时滔滔不绝,但面对老师的提问却张口结舌。于是乎,课堂成了极少数学生的“个人秀”,而更多的学生成了“旁观者”。 二、追思:品悟阅读,就要做正襟危坐的守道者吗 (一)不会说:说话是一种自主意识,如果对所提的问题没有积极去思考,或者思考的时间不充分,或者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学生自然就不知如何回答。 (二)不敢说:课堂表达有风险,开口需勇气。如果说错了,很有可能受同学嘲笑,或者被老师一口否定, 不经意还会被瞪上一眼,或说上一句“这么简单的题你也不会,有没有认真听啊!”,几次下来,学生心里留下了阴影,自然就会逐渐失去举手表达的勇气。 (三)不想说: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表达却招来老师的冷落,或者学生的主动参与得不到认可,或者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张扬,久而久之,学生就再无表达的兴趣和乐趣。 三、破解:主动攻关,让气韵重新流动 一个人口语表达能力不仅仅是单纯说话技巧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等整体素质的体现。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和逻辑性,而且直接影响到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加强技能训练,学生能说会说 1.抓实课前三分钟 为了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克服“怯、慌、怕”的心理,笔者特意将课前三分钟留给学生展示,以我的家庭、兴趣爱好或是一段见闻趣事、一项活动等为话题演讲。 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这三分钟的规定,学生刚开始是硬着头皮的。为了达到效果,迎合胆小学生的心理,笔者将主题降低难度,比如可以讲一个笑话,诵读课文片段或课外选段。若怕忘记,可以带稿子上台。上台的顺序先毛遂自荐、准备,依次排序,并由课代表统一安排好,然后提前一天通知上台的学生做好准备。在准备材料时,可以请人帮忙,也可以参考其他资料,进行练习。展示过程中,台下学生要做好倾听。当展示完毕时,笔者都带头为其鼓掌,主讲者再随机抽取几位学生对其进行点评,对于点评精彩的给予掌声鼓励。而对于听的不认真的,或评不出个所以然的,只能接受“惩罚”,可以是才艺展示,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看家本领”。在迎合各个阶层学生口味一段时间后,分层适当阶梯式提高要求。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展示渐有成效,说话时不再是脸红、语无伦次等忸忸怩怩的样子,参与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态度也越来越淡定。 笔者相信,久而久之这样的训练,不仅能锻炼学生上台的勇气,训练积极思考的能力,还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然的环境之中锻炼说的能力。 2.倾斜口语交际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做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强调“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口语交际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精心而巧妙地去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那么,怎样创设合适的交际情境呢?可以根据“好生兴趣深厚、中生乐于参与、后进生积极参与”的原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聊聊学生与文本的契合点。 比如笔者有次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下《二十年后回故乡》的习作口语交际时,考虑到它属于想象类习作,很受学生的欢迎。因此,在交流时,我把机会更多地让给学困生,让他们各抒己见。他们也纷纷表述:自己已是大老板,赚了大钱,回到故乡光宗耀祖,建设家乡。学困生能有这样的梦想和表达,很不错,笔者给予充分肯定。但联系到本单元的主题“回乡情深”,情浓寓物,一草一木皆有情。于是,再回到课本整组找“情”线,在优秀生的带领下,后进生也慢慢领悟到:二十年后,虽回乡大展拳脚,却也只是尽绵薄之力。因为学生的热情,口语交际先后持续了将近60分钟。在这样的课堂中,笔者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句句入心,引领学生走入了“语用”的天地,说得不亦乐乎,而且还有所收获。 基于学生生活、学习、心灵的需求,模拟或还原现实生活中各式各样、功能各展示的言语表达活动,既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的生活情境、生活经验的回忆,又与交际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将“学习镶嵌在他们进行的社会境脉中”。 3.复述激励创生 复述就是“运用口语表达的方式将读过或听过的材料内容重述出来的一种语言练习活动”。在课堂上经常地让学生进行复述训练,不仅增强胆识,而且语言的概括、组织、表达能力也相继增强。 且看笔者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五下《草船借箭》时复述的教学片断: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周瑜因为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故意设计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立下“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军令状。那么,这件事结果空间如何?请大家画出课文写最终结果的句子(先导向最后一段),然后想一想假如你是鲁肃,打算从哪几点来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学生自学,默读思考后讨论) 生1:如果我是鲁肃,我会把借箭的过程分五部分告诉周瑜:①准备;②出发;③擂鼓呐喊;④受箭;⑤回船。 生2:我会从“诸葛亮怎么做——‘我’怎么想——曹操又怎么做”这三个方面来告诉周瑜。 生3:我准备按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的顺序来告诉周瑜,主要讲第三天诸葛亮、曹操怎么做两方面来说。 师:真好。还有其他吗? 生4:我把最佩服诸葛亮的几点告诉周瑜:①准备船只草把,不让周瑜知道;②第一二天没有动静,诸葛亮心中有数;③知道雾大,曹军不知虚实,一定会放箭;④回船时顺风顺水,曹军追不上;⑤准备的船只、草把的数量,刚好能受十多万支箭。(教师顺机板书:(1)准备船只草把,不能让都督知道;(2)第一天,第二天没动静;(3)第三天,大雾漫天,大声摆鼓;(4)曹军不敢出动,只用箭射;(5)诸葛亮顺风顺水,曹军追赶不及;(6)“借”的箭刚好十万多支。) 师:好,现在请大家在这四种方式中选一种你擅长的,然后请你当鲁肃来告诉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 从“假如你是鲁肃,该从几点来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这一契机入手,让学生先来设计“告诉”的方式,发展求异思维,灵活变换叙述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第二课堂助长 为了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积极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条件,给学生创设语言环境。恰好学校有书坊“体验岗”的增设,笔者就大胆向学校建议,开设丰富多彩的小活动,考虑不同阶层学生需求,在“体验岗”开设由易到难的体验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体验。 于是,在一次“童生社”活动时,笔者就开展了校园“拾贝书坊”体验岗的体验交流活动,组织学生介绍体验感受。学生说得很活跃,有的说:“我在担任护书成员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经常看了一本书之后,就随处乱放。我希望这些同学下次能够养成随手放回的好习惯。”有的说:“我在担任劝雅成员的时候,看到有些同学在书坊边大声说话,而不认真看书,我就会让他们保持安静,不要影响其他同学看书。”有的说:“有些同学拿到书之后,没有很好地尽到保护书的义务,把书弄脏、弄破、弄折之类的,我就会过去耐心地告诉他们,假如别人把你的书弄坏了,你会有什么心情?”大家是畅所欲言,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体验的感受,纷纷表示以后一定要文明看书。 很多时候,学生不是无话可说,而是苦于没有平台展示。其实,只要给他们一个支点,相信他们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二)营造和谐氛围,学生敢言乐言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教师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给每一个学生均等的机会,让他们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的主动参与权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启发而不包办。要鼓励表达,无论语言是幼稚的还是荒诞的,只要认真发表出来就都应受到尊重。要使学生切实感到,在教师眼里“敢表达、多表达的学生,才是好样的”。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五上《落花生》一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他们为什么要种花生呢?笔者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兴致很高,纷纷发表见解。于是就发生了下面一幕: 生1:老师,我觉得是他们一家很爱吃花生。 生2:我想可能是因为花生味儿美。 生3:因为花生可以榨油,很实用。 师:说的真好。 (这时,笔者发现一位学生小脸急得通红,把手高高举过头顶,眼睛直盯着教师,就示意他回答。) 生4:(大声)老师,没有理由,就是随便乱种。哈哈哈……哈哈哈…… (全班一下子哄堂大笑。在学生的笑声里,这位同学的脸更红了。) 师:(马上)同学们,你们真觉得好笑吗?老师却认为这个回答很精彩。为什么非要有个理由种花生呢?也许他们在种前前根本就没怎么想,只是觉得荒着怪可惜的,我们应该为他与众不同的回答鼓掌。 (在接下来的讲课中,他又高高举起了好几次手,尽管回答得不是很完美,但从他的眼里,可以读出他的兴奋,也读到了自信。) 正是老师的充分尊重,让他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主动参与权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有时多一份尊重,多多一份幽默,就能让课堂变得更轻松、活跃。 (三)激发内在需求,学生想说愿说 自我实现需求作为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一级需求,任何一位教师都不能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我价值的满足。 1.评价催生自主 学生的表达说明了他在课堂上的积极思考和参与,包含着自己的努力,犹如翡翠般珍贵,但又极易破碎。特别是那些学困生,在其他同学面前,也想展示和表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但是,众目睽睽之下,又怕说错被人笑话,特别是来自老师的否定。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珍视他们的劳动,多给点爱护。对于他们的错误回答,要及时给以真实充分的评价,挖掘其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避免否定一切的评价。 对于学生表达的评价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评价的及时性原则。在学习的每一环节都要进行及时评价,使每名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学习的成果,明晰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以期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鼓励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目的;第二,评价的针对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不能僵化地以一把尺子去衡量每名学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科素养、行为习惯和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因此,评价也不能相同。第三,评价的鼓励性原则。对于学生的表达多予以积极的评价,而不能以超高水准来进行消极的评价,否则,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容易受到打击。那么,评价就适得其反了。 比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五上《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在交流理解“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这一环节后,让学生尝试仿写: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 ,也是 。一学生说:“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架望远镜,也是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笔者马上说:“很好,请你在这句话的下面划上破折号,签上你的姓名。记住,这就是你的读书格言啊。”在孩子心中,都会有一种名人情节,而能作为读书格言的又往往都是名人说的话,自己的一句话竟能让自己与名人比肩,这样的上榜在无形中就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名人的无上光荣。 适时、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犹如阳光雨露、和风细雨,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催生他们对口语表达的种子,以主人翁的态度行进在口语交际这条曼妙旅途。 2.唤醒自我意识 平时,我们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当学生在为自己而说的时候,往往是侃侃而谈,哪怕是你眼中最为木讷的学生,十有八九在他们提要求的时候,总是其妙语连珠的时刻,总能巧舌如簧地说出他们的理由,且语言的精彩程度与其要求的强烈度成正比。或许,比“教他们怎么说”更重要的是点燃他们“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意识,激发他们自我表达的愿望,让他们开口说自己——让他们为自己说。 笔者曾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上《卡罗纳》一文时,在课文结束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如果你遇到像卡罗纳这样遭遇不幸的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或是做些什么呢? 生1:我会像卡罗纳的同学一样,关心他,照护他。 生2:我会拍拍他的肩膀,对他说:“别伤心,还有我,你一定要坚强。” 生3:我会走到他的旁边,一直陪着他。 生4:我也会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他…… 生5:我会轻轻拉起他的手,和他一块回家。 生6:安慰他,陪伴他,对他不离不弃,我相信他一定会渡过难关,勇敢地坚强地面对生活的。 …… 伽达默尔曾说:“对话艺术的第一个条件是确保伙伴与谈话人的同样的发言权。”这也就是说,对话的参与者之间具有对等的话语言说的权利。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不要让课堂成为少数学生的“展示秀”、“一言堂”。 总之,“语用”的课堂不只是追求学生书面语言的运用,同样也要重视口头语言的运用。学生学习的重点在课堂,只有教给学生口语表达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表达的积极性,激发学习需要,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李炳亭 褚清源.《问道课堂——高效课堂理念与方法的26个追问》[M] .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3) [2] 王倩.让安静的语文课堂热闹起来.辽宁教育[J]2003(5) [3] 张林林.谈如何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小学教学参考[J]2008(30) [4]尹丽.让学生“敢说、想说、会说”的口语训练.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J]2011(2) [5]王桢.读者意识 交流驱动 语境生成——“跟我走吧”教学反思.小学语文[J]2015(3) 5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