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5页例4及练习十三中部分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根据提供信息,学会提出并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在解决较复杂问题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跟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预设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伸出5个手指),一只手有五个手指,老师从大拇指开始数,1、2、3、4、5,数完后,我们再回到大拇指,接着数6、7、8、9、10,就这样一直数下去。现在老师不用数了,只要你们说出一个数,我就能很快知道它对应哪一个手指,你们相信吗?下面我们来试一试。谁来说数字,我指出相应的手指。
师:唉?(惊奇地)太神奇了,老师一下了就猜对了,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告诉你们吧,这和我们这两天学的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今天这节课起我们就来研究----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余数在生活中灵活应用。
同学们,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很神奇吧!又快又准!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看着这幅信息图,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有余数的数学问题?
1、 教学例4.
(1) 出示主题图:
师:在一节体育课上,有32人在跳绳,体育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根据上面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可以分几组,还剩几人?
(2)大家想一想,这道题用什么方法来解答?(除法)谁来列出算式。为什么用除法来解答呢?下面就请同桌商量说出你们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用除法算:32÷6 因为32个人每6人一组,求可以分几组,就是求32里面有几个6,所以用除法解答.。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竖式快速解答出这道题(指名板演)
32÷6=5(组)……2(人)
答:可以分成5组,还剩下2人。
教师总结:这道题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就是求32里面包含着几个6,所以用除法来计算,在这道题中(指着竖式说)32表示共有32人跳绳,6是每组有6人,5是最多可以分成5组,2是还剩下2人。所以5的单位是组,2的单位是人。
下面老师把这道题稍微改变一下,看看又怎样来解答。
2、例题延伸:
出示;有32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
(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平均每组有几人,还剩几人?
教师提问:这道题又用什么方法计算?(除法)怎样来列式?32÷6(板书)谁来说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32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也就是把32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来计算)
下面请你们在练习本列竖式快速完成这道题,(指名板演)
32÷6=5(人)……2(人)
答:平均每组有5人,还剩2人。
教师总结:这道题32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求平均每组有几人,也就是求把32人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来计算,在这道题中(针对竖式)32是表示共有32人跳绳,6是平均分成6组,5是每组最多有5人,2是还剩下2人。所以5的单位是人,2的单位也是人。
3、比较两道例题的异同点: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两道题的解答方法,根据题意,第一题的算理是求32里面包含多少个6,第二道的算理是把32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这两道题都用除法来计算。
4,如果全校同学都玩跳绳,还是每6人一组,分到最后可能还剩几人?
引导学生讨论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根据图上信息,师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体验余数“进一”应用。
13个同学去买书,每辆车限乘4人,他们至少需要租几辆车?
13÷4=3(辆)……1(个)
指名列算式回答,展示个体间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辩论。
辩论中总结:余下1个人也要再租一辆车。
师:大家达成共识了,老师建议补充一个算式,能把这个事说得更明白一些,3+1=4(辆)边板书边交流。
追问:如果是14个同学呢?(故意诱发认知冲突,充分暴露应该暴露的问题)
14÷4=3(辆)……2(个)
抓住个别学生“租5辆车”的错误认知,放大认知冲突,将问题充分暴露出来。
引发质疑,在辩论或者说明解释过程中明晰问题所在:“3+1”加的不是余下的一个同学,而是那一个同学也要租的“1辆”,进而充分理解,余2的时候不是加2,而是加余下的2个同学也要租的“1辆”,有效突破难点。
在这一实际情境中再次追问,逐步构建对余数的正确认识:余1个,余2个,余3个、余4个,在这里都要再加“1辆”,追问:有没有余5个、余6个的情况呢?(结合现实情境,再次理解巩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根据图上信息,师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体验余数“去尾”应用。
每本儿童读物4元,小明带了13元,最多能买几本书?
13÷4=3(本)……1(元)
思考讨论:最多能买几本?学生主要交流答案,重点说明余数“1”怎么处理的,为什么舍掉?
预设生生追问:如果余2元、3元呢?有没有余4元的情况?
(在生生追问中再次强化“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回顾小结,追问设疑。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你发现这两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生交流:同样的算式,一样的得数,都是商3余1,最后解决问题的结果怎么就不同了呢?
生活中,遇到余数的问题,什么时候需要加“1”,什么时候不加“1”呢?
三、进一步拓展,进一步了解生活形式多样的余数现象
生活中哪些情况是需要加“1”,哪些情况不加“1”呢?这是老师和同学们收集的生活中的余数问题,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解决,你可以写写算算,也可以勾一勾、画一画。
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生活中的余数问题:
1、航模小组用25个轮子装赛车,最多能装几辆赛车?
2、卡车的载重量4吨,要运25吨货物,至少要几辆卡车?
3、妈妈买了17个苹果,每个袋子装5个,至少需要几个袋子才能将苹果全部装完?
4、有15颗扣子,每件衣服钉4颗,最多可以钉几件衣服?
……
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加深对生活中的余数现象的再认识。
四、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同学们 ,现在,余数也是我们每个同学的好朋友了,你想对余数说点什么?
教师小结:对呀,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了,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一定会经常碰到余数,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对!开动脑筋、静心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取舍,做余数永远的好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