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脱域”到“嵌入”——传统书院人文精神的现代转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09982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8.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脱域”到“嵌入”——传统书院人文精神的现代转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脱域”到“嵌入”——传统书院人文精神的现代转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脱域”到“嵌入”——传统书院人文精神的现代转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31住区研究DC STUDIES摘要:书院制住宿建筑作为培育全面型人才的新载体,是当前高校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在近代的演进历程进行梳理,分析书院制宿舍脱域现象的社会历史原因,进而阐述脱域化背景下书院制宿舍的弊端,最后尝试探寻在具体设计层面如何通过文化转译的方式将传统书院的精神嵌入书院制宿舍中。以期为未来大学书院制宿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指导。关键词:传统书院、书院制宿舍、脱域、嵌入、文化转译Abstract:As a new carrier of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tal-ents,college-style accommodation

2、 buildings are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By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modern tim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reasons for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style accommodation buildings“dis

3、embedding”,and then expounds the disadvantages of college-style ac-commodation building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isem-bedding”.Finally,it tries to explore how to embed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olleges into college-style accommodation buildings through cultural translation at the specific design l

4、evel,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design guid-ance for the future college dormitory construction.从“脱域”到“嵌入”传统书院人文精神的现代转译From“Disembedding”to“Embedded”:Modern Translation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Traditional Academies文/倪阳 贺维桢(通讯作者)NI Yang HE Weizhen倪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博士生导师贺维桢/华南理工

5、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AKeywords:traditional academies,college-style accommo-dation buildings,disembedding,embedded,cultural trans-lation一、引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专才”的教育模式早已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当今社会急需的是全面型发展的人才。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趋势之下,宿舍作为大学生在校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所之一,仅具备单一居住功能的建筑性质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势必做出改变。近年来,大学宿舍的设计呈现多元化发展,在功能上更加完善,空间上更加人性化,同

6、时新型的宿舍模式书院制宿舍也开始推广建设。书院制宿舍借用中国古代书院之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教育理念回归的祈愿,是对传统书院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在此理念下,书院制宿舍区别于普通的学生宿舍,不应单纯作为提供居住功能的生活空间,而应该成为集生活、交往、教育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然而在当前还不成熟的建设及运营模式下,许多书院制宿舍并没体现出应有的文化内涵,大部分学生仅仅将它视为一个居住条件优秀的生活空间,传统书院的精神及其蕴含的传统价值并没有走进学生心中。那么如何在建筑层面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具有传统性、民族性的书院132住区研究DC STUDIES人文精神,而不是徒有符号形式的

7、虚空化倾向,是当代大学书院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整体性的分析传统书院精神在现代书院制宿舍中脱域的原因及后果,尝试探寻在具体设计层面如何将传统书院的精神嵌入书院制宿舍中,为未来大学书院制宿舍的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二、从书院到大学传统书院人文精神的脱域1、书院时期书院的正式出现在唐代,实体机构为丽正修书院。之后在宋代达到极盛,衰败于清朝,是我国延续了近千年的教育机构1。具有一定规模的书院,其建筑布局的基本特征是有一条完整的中轴线,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布置,一般有大门、讲堂、祭祀孔子的殿堂、藏书楼和斋舍等。书院建筑在类型上属于文人建筑,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特征,一般修建在风景优美的自然山水之中

8、。斋舍是书院中学生静心思悟之居所。“斋”在说文解字中为“戒洁也”,最早为斋戒之意,即在古代祭祀活动中洗心洁心,以示庄敬;“舍”是指师生住居之所,一斋可由多间舍所组成。二者常结合在一起统称为“斋舍”,其内涵静心研习、凝神聚气之意。斋舍一般选派“年德老成”者担任斋长,专门负责舍内日常事务的组织管理工作2。传统书院教学活动主要分为讲师面授、平时肄业、考课制度三个部分3。在讲堂内,讲师为学生传道授业;在斋舍中,学生自主研习、自我体悟。这种“学之于堂,习之于斋”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潜意识里将斋舍不仅视为居住空间,同时也是学习空间。2、学堂时期近代学堂的兴起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作为取代传统书院的高等教育

9、机构,学堂的诞生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由中学(传统人文知识)转为西学(近代学科体系)。“中体西用”被作为解决中西文化冲突的不二原则,具体到校园的物质形态建构中则呈现为异质并列的形式:对书院整体的空间组织原则进行保留,只对因教授“西学”而需要变化的空间和建筑进行局部替换,或在整体构架中另建一条新的轴线4。例如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其宿舍仍旧按照传统书院的并列式布局模式,居于校园主轴线一侧自成一体,但区别于传统书院的居学一体思想,京师大学堂在整体布局上已然呈现出了功能分区的新理念,学习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分离已初显雏形。1 传统书院精神的脱域历程133住区研究DC STUDIES3、近代大

10、学时期以1912年1月19日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为序幕,我国开启了新一轮教育变革,高等教育的场所由学堂向大学转变。该时期的校园规划主要受到功能主义的影响,建筑物和校园空间的物质功能被视为独立的规划要素,功能分区的思想体现的愈发明显。1914年墨菲设计的清华大学校园规划是我国近代大学中最早采取明确的功能分区方法的实例,其中教学建筑与宿舍建筑各自独立,教师宿舍更是与学生宿舍完全分开布置5。20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在此影响下,大学招生规模扩大,为了快速提高校园空间的承载力,许多大学在扩张、新建之时漠视了人性化的空间体验,建筑与空间尺度有所失衡,师生在这样的空间环

11、境中难以有效交流。同时,学生与教职工的宿舍也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建,这使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宿舍一直是学校里单方造价最低的建筑,同时又是空间使用效率最高的建筑,反映了最均匀、最基本的使用需求6。校园内也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于教学区外的核心区生活区,学习空间与居住空间完全脱离开来。从对历史的梳理中可发现,每个阶段的学生居学模式与该时期的治学理念皆呈现为对应关系,与社会背景更是息息相关(图1)。在此背景下,书院制住宿模式应运而生,继复旦大学2005年率先实行书院制后,苏州大学的“敬文书院”,东南大学的“健雄书院”陆续成立。自2019年起,教育部更是将“书院制”建设写入每年的工作要点计划中。这一住宿制度以

12、期将古代书院精神融入现代书院制宿舍中,以培养通识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7。三、脱域现象的社会历史原因分析吉登斯运用“脱域(Disembedding)”和“嵌入(Embedding)”表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脱域”意味着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脱离出来,并在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中被重构,远离了任何给定的面对面的互动情境8。从前文对历史的梳理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书院是具有教学、研究和藏书等多种功能的场所,也是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文化场域。然而到了清朝末年,我国教育理念受到了偏重科学主义的西方文明的冲击,书院制度遂被废止,这种经过千余载发展历程所积淀的宝贵文化精华,并未成为中国大学文化的

13、组成部分。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救亡与革命中被强行拖进现代进程的,而且是照搬存在诸多科学主义弊端的西方现代性,没能实现“传统的现代转化”9。正如陈平原先生所说,“这其实正是本世纪中国大学教育的问题所在:成功地移植了西洋的教育制,却谈不上很好地承继中国人古老的大学之道。10”除此之外,虽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但在当今市场经济和实用主义的大环境下,注重专业就业前景的价值理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对书院制“全人教育”美好愿景的共识相对缺乏11。这种共识的缺乏潜在地规训了学生的空间意识,使他们仅仅将书院制宿舍理解成一个生活环境更好、配套设施更完善的居住空间,而非文化空间12

14、。总之,一方面传统书院文化在遭受了西方文明巨大的冲击后,形成了至今已有几代人的文化断层,导致现代大学书院制难以完整的汲取传统书院的精髓,因而处于“支离破碎”与“意蕴失真”的境地;另一方面,在当前就业需求的大环境下,现代大学的教育逻辑仍未从根本上进行转变,还是由老师单方面的传授知识为主导,课堂外师生鲜有互动,知识学习也并不作为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由此造成了传统书院的人文精神以及通识教育的理念在书院制宿舍中“脱域”。四、脱域化背景下书院制宿舍显现的问题1、育人功能的缺失书院制住宿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希望借助书院制宿舍的文化氛围与空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思想等,以此提升他们的品行修养和知识

15、水平。而要实现以无形的空间进行有形的育人,需要作为主体的个人“在场”。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大学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都是发生在学院或者班级里,在这些正式学习空间内进行学术活动已在学生心中形成根深蒂固的意识;此外,我国部分书院建筑在建造或改造的过程中,缺少对使用者活动模式与知觉体验的关注,使得书院空间存在学术氛围不佳、吸引力不足等问题,限制了书院的育人功能。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在意识和物理层面都存在脱域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师生对现代书院制教育理念的不适应,缺少使用书院活动空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不在场”的特性,抑制了学生对于书院制的共情能力,使之无法在书院制宿舍空间中获得满足感和参与感,从而导

16、致了其育人功能的缺失。2、文化个性的缺乏在我国传统书院中,往往都在建筑形制、色彩装潢、园林要素等方面体现了所在地域的人文与自然特色,因而每个书院都独具特点,诠释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浏阳文华书院采用了适应当地居民生活习性和气候特征的廊庑式建筑形制;登封嵩阳书院的建筑多为具有地域特色的硬山滚脊灰筒瓦房;苏州正谊书院在其包檐墙上运用了富有江南私家园林气韵的花窗。然而介于目前大学书院的建设模式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故大部分已建成的书院存在设计手法趋同、缺少对地域特色的关注等问题。学生在书院内居住后普遍反映,学校书院不具有识别性,公共场所134住区研究DC STUDIES功能相似、缺乏特色空间13、1

17、4。五、“嵌入”:传统书院精神在书院制宿舍中的转译1、传统书院人文精神的解构传统书院作为文人雅士聚居讲学之地,多由文人主持修建,因此在建筑环境及空间营造中往往能体现出当时的育人观念与士大夫阶层的精神追求。本节提炼出四点传统书院的人文精神,并分析阐述这些精神特征在书院的选址、建筑群体布局和单体设计上的体现。1)天人合一传统书院推崇“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希望人能在自然环境之中陶冶情操、提升内涵。因此书院多重视其周边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内部园林的设置。传统书院秉承“择胜地,立精舍,以修学业”的观念,大多选址在清幽僻静的山林胜地,以远离闹市区的喧嚣;在书院内也修建亭阁假山,种植花卉草木,以营造优美自然的环

18、境。例如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选址于风景迤逦的长沙岳麓山下,面临湘江,背倚深山;书院内部建造“风荷晚香”、“桃坞烘霞”、“竹林冬翠”等八景,以及众多园林小景。反映了文人力图将建筑、人和环境三者融为一体的精神追求(图2)。2)礼乐相成礼记中写道“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其中“乐”的意思是指人们和谐相处,而“礼”则指让人们遵守社会秩序。由此可见,传统的人文主义是以追求社会和谐、伦理稳定为目的,这种精神在传统书院建筑中也有所体现15。在书院建筑群的整体规划中,多采用以中轴对称或多轴并列的布局形式,主次分明、严谨规整,体现了“礼”的秩序性;在环境营造和空间设计中,又通过在建筑实体之中穿

19、插大小不一的院落或天井,辅以园林式的空间处理,体现丰富生动、万物和谐共生的“乐”之精神(图3)。这种在严格的礼制规范下追求自然亲切的空间氛围,正是礼乐相成的精神体现。3)讲学自由传统书院的讲学方式主要包括升堂讲学、会讲、讲会和从游。其中升堂讲学属于书院的日常教学活动,表现为一位老师在台上授课,学生在下2 岳麓书院选址于自然之中4 岳麓书院的前廊式讲堂3 嵩阳书院建筑布局的“礼乐相成”5 白鹿洞书院延宾馆建筑围合成庭院135住区研究DC STUDIES面听;会讲和讲会类似于当今的学术沙龙,各派的学者,甚至学生都可以进行讲学,追求的是一种“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而从游则指老师带领学生走出

20、书院,在自然山水中陶冶性情、沟通交流。由此可以看出,传统书院的讲学是一种自由的讲学,体现在讲学的地点、内容、规模等方面。这种讲学自由的精神在建筑层面主要体现在讲堂空间的灵活性上。讲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一般由室内空间、前后檐廊和天井庭院构成。多数讲堂与前廊之间完全开敞,这使得在需要容纳更多人的时候,可以灵活的利用前廊与庭院临时性的扩大讲学空间范围(图4)。同时,这种空间组合方式还有利于采光和通风,营造更舒适的学习环境。4)自主研修传统书院的一大教学特色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在大多数课程的教学上仅仅是提纲挈领,主要通过学生在斋舍内静心研习和与他人进行学术探讨来提升自我。在具体设计上,斋舍一般

21、以侧屋和厢房的形式位于中轴序列的两侧或书院后方,呈并列或围合式布置,中间形成独立的天井或庭院(图5),让居住在此的学生既可以在舍内潜心攻读,又可以聚集在庭院内交往互动。此外,作为书院总负责人的山长通常居住于邻近斋舍的独立小院,由此方便其择书为学生指点迷津,言传身教。2、传统书院精神的现代性重构在对传统书院人文精神的解构中发现,书院在环境营造、建筑规划和空间营建中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理念。总的来说,传统书院讲究环境育人,期许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诠释大惑;遵循礼制规范又兼具和谐共融的思想;不以科举为鹄,注重培养砥砺品行、淡泊明志的文人品德,崇尚自由探究的学术精神。这些精神正是书院绵延千年的生命力

22、所在,也是对于书院制宿舍最有价值的地方。传统书院和现代书院制宿舍是两个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教育需求产物,相比于传统建筑,现代建筑更加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在设计中不应仅仅只对传统书院的建筑形制进行模仿重现,而应对其精神内涵进行重构,使书院原型所具备的内在文化价值得到传承(图6)。具体包括:1)和谐共融的建筑布局在书院制宿舍的建设中,应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关注建筑场所空间和环境中各元素蕴含的意义。首先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建筑布局和形态应结合当地气候、地形、生态等自然因素进行设计(图7);其次是对校园整体风貌的延续,书院建筑应与校园环境以及建筑产生关联性和协调感,形成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领域。古

23、代文人渴望在山水之中陶冶性情的择址初衷在当代较难实现,但建筑与周边环境共融的理念在现代书院中产生了新的意义,即利于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提升书院建筑的文化属性,形成具有归属感、凝聚力的人居场所。2)灵活多样的空间设计作为需要容纳一定学生数量的现代书院建筑,规模体量难免会较大,为了消解大体量建筑带来的冷漠感和疏离感,空间的设计尤为重要。空间设计应基于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和行为习惯,创造层级丰富的多样化空间形态,并形成具有连贯性的空间序列,从而促进跨学科、跨年级的6 传统书院精神的现代性转译136住区研究DC STUDIES7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教学楼采用开放通透的建筑形态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9

24、 圣凯瑟琳学院学生宿舍通过设置具有特色的灰空间使建筑内外相互渗透11 维尔纽斯大学实验楼立面使用了活动型的植物挂件,可以按需拆卸或重新安装以帮助建筑控温8 莫里永学生宿舍利用一条连续的走廊串连起建筑内的公共空间10 杭州国家版本馆在建筑立面上采用来自龙泉窑纯手工烧制的青瓷137住区研究DC STUDIES互动,激发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图8);同时,可通过复合化交通空间、合理分隔大规模空间、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等形式打造灵活多样的公共空间(图9),让使用者可以自由的支配它们,有效提升空间的使用率。3)延续文脉的特色营建书院制宿舍的存在不单单是提供一个居学一体的场所,其初衷始终是营造一种蕴含传统精

25、神的人文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获得基于民族文化上的价值认同感、自豪感和审美感。因此,需要将传统书院的文化精髓嵌入到现代书院制建设的价值理念中,构建独特的书院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时书院也应承载所处地域的文化沉淀、所在大学的教育理念与人文内涵。例如用现代的技术和手法去运用当地特有的材料(图10)、在空间组织形式上借鉴传统建筑群或园林的精髓等,以此形成独有的书院建筑个性。4)具有前瞻性的整体设计传统书院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活跃数千年,除了上文所述的人文精神,还有一点是它在善待传统的同时,保持开放之势,既温故知新,又吐故纳新16。在现代书院制宿舍的设计中也应秉持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随着时代的

26、不断革新,书院制宿舍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管理模式和运营方式等,都会随着学校的制度、学生的数量等不定因素而变化,在建筑设计中要给未来宿舍的发展留有余地,故需要做出具有前瞻性的设计。例如设置活动式分隔装置使空间具有应变性,采用体系分离化设计方法赋予建筑高度灵活性,以及具有气候适应性的可持续绿色设计等(图11)。六、结语传统书院藏书、祭祀的功能在当今时代的价值虽然渐趋式微,但其在治学理念中蕴含的自由思辨、学业自主、学行并重、尊师重道等精神却值得传承。然而,如今部分书院制宿舍建筑仍存在“脱域”的现象,普遍缺乏人文精神的内涵,其设计和建设也还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与标准作为参考与指导。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学科

27、和视角对书院制宿舍如何传承传统书院的精神开展了理论研究,但在建筑领域进行探索的还较少。本文基于“历程梳理-原因分析-存在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路径,系统性的探索如何将传统书院的人文精神转译到书院制宿舍建筑中,即首先通过解构传统书院的精神来确定其投射出的建筑形态,再推敲提炼出各种形式语素中蕴含的意义,并赋予其新时代的涵义,最后把这些内涵丰富的语汇重新进行组合排列,创造出新的建筑形态,创造性的传承传统书院的精神。参考文献1 张东亚.从书院到学堂、从学堂到大学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机构演进J.当代教育论坛,2018(01):37-472 任珂.古代书院的文化生态意蕴J.教育评论,2010(04):131

28、-1343 柳肃,柳思勉.礼乐相成书院建筑述略M.深圳:海天出版社,2021.4 陈晓恬,任磊.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演变的回顾与展望J.规划师,2012(02):86-93.5 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6 张雷.学生宿舍的类型与形式初探J.世界建筑,2003(10):17-19.7 何毅.书院制宿舍的性质定位及其教育理念J.大学教育科学,2018(02):61-67.8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9 尹建锋,吴叶林.重构传统文化的符号空间:书院人文教育的现代性困境与突围路径J.高教探索,2017(06)

29、:18-23.10 陈平原.北大校史:怎样溯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2):88-92.11 刘学燕.大学书院制改革的困境反思与路径优化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框架的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22(04):119-127.12 张应强,方华梁.从生活空间到文化空间:书院制宿舍制如何可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03):56-61.13 郭卫宏,熊波.基于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书院制住宿建筑发展趋势初探J.住区,2022(03):134-143.14 何珊.南方科技大学书院建筑规划、设计及使用后评价研究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15 何礼平,郑健民.礼乐相成我国古代高校建筑文化的滥觞J.建筑师,2005(01):37-41.16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图表来源图25 https:/ https:/ http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