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特征、多重归因及调适策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09715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特征、多重归因及调适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特征、多重归因及调适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特征、多重归因及调适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DOI:10.19299/ki.42-1837/C.2023.09.0292023年第9期 总第215期 高校管理 领导科学论坛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特征、多重归因及调适策略刘近刘鑫摘要:网络群体极化意指网络中以群体方式爆发某种情绪的一种极端化现象。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不受时空限制而获取海量信息的同时,也日益暴露在诸多复杂观点的冲突碰撞之中,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随之形成。从主要特征来看,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具有强渗透、快传播、负效应的特点;从多重归因来看,话语自律意识薄弱、信息筛选能力不强、西方不良思潮冲击是大学生网

2、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从调适策略来看,应从牢牢掌握网络话语领导权、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加强对网络极化现象的科学疏导、构建多元预警共治机制等方面着力。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极化;特征;归因;策略作者简介:刘近,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刘鑫,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2)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3)09-0130-0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与品味相同、价值观相似的人进行交流、展开讨论,从而形成了对内高度认同、对外异常排斥的群体。群体成员对某一话题的意见通过群体间的相互作用逐步强化,由此导致

3、群体极化行为。网络群体极化意指网络中以群体方式爆发某种情绪的一种极端化现象。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网络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人们在不受时空限制而获取新鲜资讯的同时,也日益暴露在诸多复杂观点的冲突碰撞之中,随之而来的是,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不断滋生蔓延,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无疑更易受其冲击。因此,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表现,探究其深层原因,进而提出科学有效的调适策略,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一、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特征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个性独立,但通常自制力较弱,易受到激进言论的影响,而网络环境具有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特征,极易使其不加思考地附和一些错误言

4、论,进而产生过激思想和行为,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随之产生,其主要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渗透力强“当前,意识形态的热点在网上,舆论引导的难点在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网上。”1大学生正处于非理性情感突出的年龄阶段,身处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资讯爆炸、信息过载导致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个人与群体紧密相连,各种思想观念交互影响,最初只是稍有偏向的见解,通过个性张扬的表达便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大学生的头脑并形成统一的舆论基调,又经个别网民的大肆渲染,极易引发大学生产生非理性化的情感宣泄,甚至不加分辨地附和这类错误观点,对主流价值观构成威胁与挑战。(二)传播迅速相较于传统媒介

5、,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推送使得信息的产生、处理、传播速130度呈几何式增长。自媒体平台在促进主流思想传播的同时,也给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网络媒介的普遍应用使得群体极化能够轻易冲破现实世界的物理阻隔,实现瞬时与远程的快速广泛传播。在现实社会中毫不起眼的信息,一旦切换到虚拟世界,可能瞬间达到数以百万计的曝光量。在各种评论的推动下,网络聚集出一类“异质性被同质性吞噬,无意识的个性占据上风”的群体,迅速制造出信息“轰动效应”,大量信息冲击让大学生难辨真伪。(三)影响深远为了贴近大学生生活、反映社会热点,教师往往选择一些与大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相似或相同的典型案例辅助教学,以

6、实现让大学生产生共鸣的教学目标。同时,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观点、展开讨论,容易引发各类情绪的积极反应,这些共鸣与反应会叠加形成具有指向性的社会思潮,由此,群体极化现象悄然产生。在其生成初期,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会对大学生的言行产生诱导作用,群体激愤下易产生非黑即白的论断,其信息引导和指向性容易脱离理性控制,不自觉产生非理性情绪,造成极端化言论的二次传播。二、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多重归因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但群体极化背后隐藏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和错误价值观极易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若自律意识不强,就容易沦为“数字的奴隶”。其深层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一)话语自律意识

7、薄弱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成长于衣食无忧、父母倍加呵护的年代,个性张扬但网络行为自制力差;另一方面,出于从众的心理本能,大学生渴望获得他人认同与稳固的社会关系,有些大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沉默,认为所学知识无趣又无用,而在网络这一特殊环境下,则变得张扬偏激,或罔顾事实和道德法律的约束,用各类激进言论“博眼球”博关注,或不假思索地迎合某一观点,从而获得群体认可和接纳,最终成为群体极化的一分子。(二)信息筛选能力不强青年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判断力和甄别力不强。网络中的海量信息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容易使其产生思想困惑,面对不良信息的诱导极易误入“陷阱”。大学生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仍存在不足,独立思考和判

8、断的能力有待提升,在其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难以甄别错误思想观点。群体极化过程中产生的多元价值话语博弈容易使大学生无所适从,引导不当则容易陷入群体极化怪圈。(三)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网络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激励学生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引导学生共情、共理与共行。但西方不良思潮的渗透也无处不在,一直试图冲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健康的心态时,必须对具有煽动性、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群体极化现象时刻保持警惕,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势必遭到削弱。三、大学生网络群

9、体极化的调适策略化解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进行表征分析与科学归因的同时,还应立足学生实际,因势利导,“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2228。(一)牢牢掌握网络话语领导权首先,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发展的主动权,善于树立正面典型,弘扬社会正能量,广泛运用大学生喜爱的网络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其次,应持续加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度。应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潜移默化地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要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网络影响力的“意见领袖”,掌握大学生群体的舆论主导权和话语权,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吸

10、引力和影响力3。再次,应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相关部门应实时跟踪网络131内容,注重思想引领,不断更新符合时代主流思想的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时效性,避免群体极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巨大离心作用。最后,要及时关注大学生在网络社区流露的思想动态。高校要积极开展各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题活动,加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度。(二)对网络极化现象进行科学疏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378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搭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教育平台,让大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内容。一是构建寓教于乐的疏导平台。既给予大

11、学生选择信息的自由,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让大学生从乐于接受网络“意见领袖”的观点转为更信任教师,沿着正确的思想航向成长。二是教育者要积极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应建立有效的沟通对话机制,引导大学生敢于、善于发表观点,减少其在现实生活中积压的负面情绪,避免大学生为寻求归属感而迷失在虚拟的网络洪流中。三是积极创建师生互动的网络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采用线上小组讨论、在线展示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在网络世界的交流与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既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及时纠正其不良的发展态势,在解决大学生思想困惑的过程中,提升其认知水平和理

12、论自觉。(三)构建多元预警共治机制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稍加不慎就会误入思想歧途。公开、透明、准确地澄清网络舆情事件的始末,对于消除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有效预防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尤为重要。一方面,必须建立健全校园网络信息监管机制。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及时进行风险预警。时刻关注大学生在网络社区流露的极端情绪,积极引导,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还应努力营造遵纪守法的网络环境,推动高校和网络平台之间的协同联动。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在学校官方公众号、官方网站上发布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内容,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与此同时,鼓励大学生依法文明使用互联网,增

13、强隐私保护意识、网络安全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四)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4337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引导公众文明、理性使用互联网。网络监管部门要加大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对一些传播非主流意识形态和错误讯息的网络媒体予以封号、销号,避免极端言论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时鼓励网络媒体加大对杰出人物的宣传和报道力度,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积极的价值观。其次,要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

14、及时深入的分析,表达深刻且有影响力的正面意见,既要破除“信息茧房”效应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又要传播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文化,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使其在网络舆论中始终保持清醒。最后,应及时解决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其明事理、辨黑白,自觉抵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侵袭,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参考文献:1高璐,叶定剑.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7(3).2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林春逸,刘冬妮.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原因、负面影响及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责任编辑:赵春燕1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