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2023 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共 50.0 分)
1. 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 170 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 70 万至 20 万年的北京人。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最可靠的资料来自于( )
A. 考古发掘 B. 史书记载 C. 神话传说 D. 学术论著
2. 实物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图所示实物遗存可以证明当时已经出现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A. 原始农业 B. 青铜铸造 C. 纺织业 D. 冶铁业
3. 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留下的一道道印迹。下列有关舜和禹的传说,有助于我们了解( )
舜的故事:孝感动天 大禹治水
A. 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 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
C. 商周世袭制度的起源 D. 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
4. 古书《礼记•礼运》中记载:“当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大家共有的,选举贤能的人做首领,……这就是理想的大同社会。如今大道不再施行,天下为家……天子诸侯们的权力成了世袭的……”文中“天下为家”指的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禅让制 D. 世袭制
5. 2021 年三星堆遗址新出土的玉琮、玉璧、玉戈和牙璋等仪仗用具和青铜尊、青铜罍、铜铃等,都具有中原地区的风格。据此可知
A. 古蜀文明手工业技术发达 B. 古蜀文明礼乐制度完善
C. 古蜀文明和中原地区有文化交流 D. 分封制已扩展到古蜀地区
第 2 页/共 8 页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历程的时期。”据此,说明当时的社会特点为
A.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B. 春秋霸主先后相继,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C. 王室衰微、大动荡、大变革 D. 铁制工具和牛耕开始了普遍使用与推广
7.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商鞅“...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 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
战士为贵族。”材料中“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起到的作用是
A.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B. 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C.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 健全了国家法律制度
8. 下图为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 3D 设计的拟人化熊猫,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 )
A. 道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9. 按照秦朝规定,郡守每年秋冬要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政绩,县也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对其下属进行考核。这反映出秦朝( )
A. 国土疆域并不是十分的广大 B. 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家统一
C. 皇帝享有着非常巨大的权力 D. 郡县各项事务都受制于中央
10. 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 )
A. 黄巾起义 B. 陈胜、吴广起义 C. 李自成起义 D. 黄巢起义
11. 2021 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A. 勤俭治国 B. 勤于政事
C. 善于用人 D. 虚怀纳谏
12. 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
A.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 继承了春秋战国货币的风格
C. 促进了货币种类的多样化 D. 适应了商业贸易繁荣的形势
13. 下图为反映东汉地主庄园院落的考古发现,该类题材文物在全国许多地区均有出土。这说明( )
A. 东汉豪强地主无需劳动 B. 东汉社会治安安定
C.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D. 东汉政局腐败黑暗
14. “一带一路”使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生,小王想通过旅行去探访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他应该到达图中的地点是
A. A B. B
C. C D. D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5. 下表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部分目录,根据目录内容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第 4 页/共 8 页
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 13 课 东汉的兴衰
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 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A.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中国文明的起源 D.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6. 工艺流程与生产水平密切相关。下图反映我国汉代哪一生产活动的工艺流程( )
A. 造纸 B. 冶铁 C. 纺织 D. 制瓷
17.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翻阅某书籍时做的学习笔记,下列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该书籍中能查阅到的是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文
反映了的3000 年社会历史的全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对历史评价有今胜于古的观点
( )
A. 江南地区的开发 B. 秦王扫六合 C. 五代十国的更替与分立 D. 陈桥驿兵变
18. 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 长平之战 B. 楚汉之争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结论
①
民族融合
19. 某学习小组围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开展主题探究学习,设计如下表格,适合①和②两处的选项是( )
史实
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
A. 短暂统一;东晋 B. 政权分立;前秦 C. 政权分立;东晋 D. 开放革新;北魏
20. 《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该记载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 民族的大交融 B. 海外贸易日益繁盛 C. 社会相对安定 D.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21. 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写道:“阡陌纵横,塍埒交经。……麻麦粟(小米)菽(豆类的总称)。……杏坛、柰园、橘林、栗圃。桃李多品,梨枣殊所。……”文中加点字是原来种植在北方的农林品种,在东晋时期却出现在南方,这说明
A. 谢灵运自己培育出了这此品种 B. 谢灵运种植技术一流
C. 北方人民南迁、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D. 战乱促进经济发展
22. 2020 年 12 月 4 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展开五星红旗,展示了新时期中国科技领域的伟大成就。为了纪念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伟大成就,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因他而命名,他 是( )
A. 祖冲之 B. 蔡伦 C. 张衡 D. 鲁班
23. 龙门石窟现存有北魏至唐朝时期外国人、外族人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受其影响而改变的装饰图案。这主要反映了( )
A. 雕塑艺术,源远流长 B. 佛教艺术,绚丽多彩
C. 多元文化,交流互鉴 D. 中原文化,古老悠久
24. 如下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A. 商朝、三国、秦朝 B. 商朝、秦朝、三国
C. 东周、东汉、三国 D. 秦朝、商朝、十六国
25. 春秋时,一些诸侯国开始设置县、郡管理地方,到了战国时商鞅在秦国推行县制,使秦国逐渐强大;十六国时期,大量汉物汉俗已在北方少数民族间流传,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推行全面汉化政策,增强了北魏实力。由此可知两位历史人物取得成就的原因在于( )
A. 顺应了当时的时代发展潮流 B. 得到统治阶层的广泛支持
第 5 页/共 8 页
C. 实现了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D. 个人伟大的政治理想抱负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0 分)
26.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部各族不断交往交融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历史上一次重大战役的相关史料记载
记述
出处
蚩尤发起叛乱,黄帝于是向各部征集兵马与蚩尤作战,并把他杀死。
《史记•五帝本纪》
蚩尤驱逐炎帝,炎帝于是向黄帝求援,最终擒杀蚩尤。
《逸周书•尝麦篇》
蚩尤进攻黄帝,黄帝于是命令应龙进攻蚩尤,并将其杀死。
《山海经•大荒北经》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互相兼并,华夏族与周围其他各民族交往越来越频繁,逐渐形成了以华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直到汉朝以后,华夏族才渐渐称为汉族。
——摘编自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材料三:他力排众议,494 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民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
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根据材料一关于这次战役的描述,写出一条相对可信的信息,并说明理由。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积极影响。指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名称。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他”具体指的是谁?说明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其体现的中华民族发展的特征。
27. 中国的政治制度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与秦朝的政治形势图
第 7 页/共 8 页
西周政治形势图 秦朝政治形势图
汉武帝尤其重视兴修水利。他曾多次组织数万人开挖水渠,还对黄河进行治理。他曾征调数万人堵塞黄河决口,并亲临现场,终于成功。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公元前 651 年,周王室治理黄河力不能及,齐桓公于是召集诸侯会盟,约定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但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历史上,黄河之水时常泛滥,酿成大灾。因此,治理黄河一直是历朝历代的关注点。以下为关于历代治理黄河的史事两则。
(1) 运用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秦朝政治形势图所反映的地方制度,并指出这两种制度实施初期所起的共同作用。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周王室与汉武帝治理黄河的效果不同之处,并从政治制度的角度不同的原因分析。
(3) 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认识。
28.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
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三: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推动了科学
技术的交互传播;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摘自《求是》
(1) 材料一反映了这一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推崇的治国思想是什么?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古代丝绸之路人类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并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不同文明?
第 8 页/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