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案人教版l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9090234 上传时间:2025-03-1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人教版l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案人教版l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案人教版l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1.读明白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才能、语言表达的才能、自主学习的才能、想象思维的才能。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预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老师:制造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留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留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材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预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老师留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绘“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内心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互相照顾,学业上互相协助,情投意合,感情深沉,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特别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晰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依照表演效果,重新修正脚本。 六、布置作业 依照本人的才能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沉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适应。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5] [6] [7] [8]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预备 课件、学生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由于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特别舍不得他,亲身来送他,李白特别感谢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沉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特别好。如今,让我们依照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标题应该如何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标题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如今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明白了诗题和作者,如今就请同学们依照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能够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潮湿(留意字型) 轻尘:尘埃(留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潮湿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遭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沉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古诗,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本人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4] [5] [6] [7] [8] (2)如今,就请你们用本人喜爱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妨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能够带上本人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响快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依然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响都特别快,有兴趣的下课后本人出几道标题考考本人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往常学过的送别诗吗?(生本人说说往常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咨询,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本人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 重庆市九龙坡区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适用性研究课题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才能、自主学习的才能、想象的才能。 课前预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老师:制造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假如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本人理解标题。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标题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以下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材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预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老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4] [5] [6] [7] [8] (诗意:老朋友辞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一线的地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腾。)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绘“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内心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才能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留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正确表演小组。 3.依照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协助学生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经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纳学生自读、老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开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当然是世界出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本人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相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以下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潮湿。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爱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悄悄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养了渭城的大街小巷,背地酝酿送别气氛。 [4] [5] [6] [7] [8]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养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彩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平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根底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如此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明白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李秀英执教 山西省太原市教科所任庆世点评 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化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才能。 教学重点、难点 精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预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醒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理解异同。 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理解有关“送”的内容。 4.师生互动,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材料,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诚友谊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到达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好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并鼓舞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明白“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提出疑咨询,并梳理出需要重点讨论的咨询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点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妙。)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么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确信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覆盖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4] [5] [6] [7] [8] (点评: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妙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老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化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本身独特体会,因而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忆全诗,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2.略读第二首诗。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总评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约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实不容易。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教学风格清新明快。通过解题,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品析文眼、俪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境中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适应,培养语感。“导”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导”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导”在关键词句的赏析中,“导”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较好地表达了古诗教学的特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摘自:《小学语文老师》2020.1~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材料、潜心品析吟诵、比照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展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本人的理解,读出本人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的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才能。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适应。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材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提醒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气氛中,到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4] [5] [6] [7] [8]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因而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留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材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老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协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老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根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好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材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练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理解诗的大意,并鼓舞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明白“西辞”等较简单的咨询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咨询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诚友谊的故事。听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即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明白您诗名天下,特来请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如此,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别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因而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根底。)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周围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么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确信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老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如此,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妙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妙,更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4] [5] [6] [7] [8]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本人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会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老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化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本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历: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比照,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僻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困难;各抒己见体会“更进一杯酒”的深化内涵。 5.比拟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点,试着考虑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忆,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老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接着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稳固,导入新课 二、交流课下搜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理。 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展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么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络,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本人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拟、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