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 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学业调查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座位号等相关
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
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第Ⅰ卷选择题(5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满分 50 分。)
1. 距今 70—20 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古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蓝田人 D. 山顶洞人
2. 2021 年 5 月 22 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他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最早栽培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居民 D. 河姆渡居民
3.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下列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粟的是( )
A. 河姆渡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半坡人
4. 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被尊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
A. 炎帝和黄帝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秦始皇
5. 夏、商、西周三个朝代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导致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 统治者治国没有经验 B. 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
C. 不注意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 诸侯内乱
6.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的“殷墟文物里的晚商盛世”展览于 2013 年 4 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殷墟出土的( )
A. B.
第 1 页/共 7 页
C. D.
7. 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 奴隶制开始瓦解 B. 封建制度确立
C. 生产力飞速发展 D. 诸侯兼并争霸
8. 某一历史人物“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第一霸”,这位历史人物是( )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楚庄王 D. 周武王
9. 战国中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的历史现象,其中的“一强” 是指()
A. 秦 B. 吴 C. 楚 D. 越.
10.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 B. 实现富国强兵 C. 缓和社会矛盾 D. 保卫东周王室
11. 有位学者称:孔子之道不是他个人的道,而是上承两千多年,下启两千多年的中华文化精神。“孔子之道”应是
A. “仁”的思想 B. “兼爱”的思想 C. “非攻”的思想 D. “无为”的思想
12. 公元前 237 年,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秦)穆公求士……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至今强国;惠王用张仪之计……逐散六国之从;昭王得范雎……使秦成帝业。”李斯意在强调
A. 人才为秦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B. 历代秦王都励精图治
C. 商鞅变法是秦国强大的主要原因 D. 秦灭六国是大势所趋
13. 下图所示农民起义的革命首创精神表现在( )
①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②建立了“张楚”政权③打击了秦朝的黑暗统治④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4.
经过统治者的励精图治,西汉形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局面,史称“文景之治”。这里的
“统治者”主要是指
①汉高祖②汉文帝③汉景帝④汉武帝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5. 汉武帝成功削弱了诸侯王势力的措施是(
)
A.
B.
C.
D.
颁布“推恩令”
兴办太学
实行盐铁专卖
北击匈奴
16. 梁冀是汉顺帝皇后的弟弟,他独揽朝政,先后立了三个皇帝,毒杀了一个皇帝。这一现象体现了东汉
政治的特点之一是( )
A. 重文轻武 B. 宦官乱政 C. 大臣无能 D. 外戚专权
17. 《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中提到:丝绸之路……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西亚,再绵延至欧 洲。在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
A. 标志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 促进了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
C. 推动了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 D. 建立了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
18. 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我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著作是
A. 《伤寒杂病论》 B. 《齐民要术》
C. 《本草纲目》 D. 《农政全书》
19. 以下示意图的地理方位能直观反映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
A. B.
C. D.
20. 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A. 牧野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淝水之战 D. 赤壁之战
21. 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西
第 3 页/共 7 页
晋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
A. 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 B. 推恩令的实行 C. 君主的腐朽统治 D. 民族矛盾激化
22. 下图能反映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
A.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C.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D. 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23. 《史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或火耕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宋书》(南朝·梁)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表明( )
A. 西汉经济非常落后 B.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 江淮经济超过北方 D. 政治重心已经南移
24. 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文中的他是( )
A. 冯太后 B. 汉武帝 C. 光武帝 D. 孝文帝
25. 《齐民要术》中明确提出从事农业生产必须因时、因地、因作物品种而异,不能整齐划一。这强调了农业生产( )
A. 创造经济效益 B. 遵循自然规律
C. 改进生产工具 D. 追求品种齐全
第Ⅱ卷非选择题(40 分)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 3 小题,26 题 13 分,27 题 14 分,28 题 13 分,共 40 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从此我国进入东周时期。历史上又把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了危机。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材料三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 材料三中首先称霸的是哪一诸侯国?除了“桓公”外,请列举该时期称霸中原的霸主还有哪些人?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材料二
第 7 页/共 7 页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的三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2) 根据材料二,图四中的人物于哪一年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并依据图四说出该历史人物最重要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图五中所反映的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幅图反映了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儒家思想有怎样的不同态度。
28. 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材料三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东汉《汉书》“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
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什么内在联系?
(2) 请举出通过材料二这条路,中国传入西方的物品和技术分别有哪些?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该地区出现了怎样的现象?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