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4年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8篇).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908187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1.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8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24年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8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24年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8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24年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8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24年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8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4年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心得体 会(共8篇)目录篇一 2024年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2篇二 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提到“新质生产力”的学习心得体会.11篇三 党员干部新质生产力教育心得体会.19篇四、2024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党课.21篇五 培养新型产业工人发展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29篇六 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题研讨发言稿.31篇七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讨发言材料.39篇八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431篇一、2024年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 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

2、产力。”习近平总书 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深刻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同科 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系,让推动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加明确 的方向和抓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广东省高 质量发展大会关注的一个重点。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大会 讲话中指出,“要快马加鞭,关键是,以新提质,用科技改 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 业上、发展上,奋力建设一个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 胜的现代化的新广东”“以新提质”怎么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 开。一是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依托战略性产业集群推动技 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2023年4月

3、,习 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始终坚持以制造业立省,更 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 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更具国际 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2022年制 造业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全部制造业增加值4.4万亿元,2占全国八分之一,是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主战场。目 前,广东已形成“8372”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即8 个万亿级、3个五千亿级、7个千亿级和2个百亿级的产业 集群。下一步,广东可以依托2()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更好地 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优势,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老树开新

4、花”、新兴产 业竞相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孵化,把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道路走深走实。二是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 育新动能和新优势。人才是驱动创新的核心要素。广东省在人才引进方面大 胆改革创新,用完备的市场体系和优厚的政策条件吸引人才 来粤安家落户、创新创业。在这次大会的发言代表中,就有 像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这样的优秀引进 人才。但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广东省双一流高校的毛录 取率仍然偏低,优质高等教育机会仍明显不足。针对高等教 育名额分配与地区人口发展速度、产业经济需求存在的不匹 配问题,除了积极引进境内外知名高校落户之外,还可以加 大对重

5、点学科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吸引相关人才,提升科研 成果转化能力,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体系,助推创 新成果的产出和应用。三是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市场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制度保障。制度创新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全国首个数据 交易所2022年在广州成立,是广东引领制度创新众多实践 3中的一个缩影。地方政府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提供制度保障、优化资源配置:一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吸引优质企业落地,免去企业后顾之忧;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性作用,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三是保证 政策的公平性和延续性,注重防范风险隐患,实现稳定健康 可持续发展。政府要发挥催化剂、稳定

6、器的作用,有效引导 生产要素由生产率较低的企业、部门或者地区流向生产率高 的地方,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提升。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中,勇当 乘风破浪的弄潮儿,向着产业科技高峰全力攀登,加快发展 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广东定能谱写生机盎然的高质量发展新 篇章。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心得体会发言洞察当下,审时度势,锚定方向,擘画未来。去年底召 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 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时第一 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至“新质生产力”正式进入中央文 件,这个令人耳目一新

7、的原创性概念,不仅指明了新发展阶 段激发新动能的决定力量,更明确了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的 关键着力点。我们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要 义,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主力军,依托加快形成 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为推 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动能。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4新质生产力是什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 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 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理解把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 遵循。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 展和重要拓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责献,理论意义深 刻,实践意义重大。新质生

8、产力,要义就在科技创新,在于技术的革命性突 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关键核心技术是 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加速演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技术层出不穷,经济格 局不断调整。要于变局中开新局,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 个“牛鼻子”,整合优化创新资源,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增 强原始创新,突破更多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实现科技自 立自强。新质生产力的“新”,核心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应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 融合,一体化推进部署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从而提高科 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只有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 促进、同频

9、共振,在生产过程的实践中不断优化生产要素,才能实现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生产力的跃迁。新质生产力的“质”,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是质 态,其二是质效。从质态看,数据具有流动性、虚拟性,新 质生产力把数据作为驱动经济运行的新质生产要素,从而打 5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质态。“数据要素”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造新产业新模 式,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从质效看,新质生产力的 内涵包括提升生产工艺和产品品质,迈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 高端,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些都是高质量 发展的应有之义。提质增效就是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 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减

10、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拉长产业 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新质生产力,最终落脚点还在生产力。生产力是具有劳 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是 推动经济发展和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 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代表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必然要依靠新型劳动者带来更多颠覆式创新,把人才红利注 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以“新”提“质”、以“质”催“新”,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综合来看,新质生产力是技术颠覆性突破、生产要素创 新性配置、产业飞跃性升级带来的新时代先进生产力。新质 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要义,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融合了人 工智能、大数据等新

11、技术、新要素,要走出一条生产要素投 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 的新增长路径。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察势者明,趋势者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 一全新概念,是对当下国内外经济环境的精准把握,更是对 6未来全球经济走势的深度考量。为何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实支撑。现代化产业 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 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 质支撑。拥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 业,是强国的重要标志。要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 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只有紧紧抓

12、住人工 智能、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技术突破口,千方百计激发 创新主体活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才能 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这对于我国 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 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 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这一新概念,用意深远。东北地区是 我国重要的农业和老工业基地,但在经济发展新阶段,却遇 到了产业转型滞后、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亟待全面振兴。不仅是东北地区,新质生产力也是打造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新 优势的重中之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 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

13、化期、改革攻坚克难推进期 等多期叠加阶段,以低生产要素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见顶,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打造更先进的新质生产力,是点燃中国 经济新引擎的迫切需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以数字化、智能化、7网络化为主要特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 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 力转移转化,引发了全球性产业变革。同时,世界经济增长 缓慢且不均衡,流动性持续收紧,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 保护主义普遍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和竞争逻辑已发 生巨变,呈现本土化、区域化、短链化等趋势,产业链不畅 甚至中断的现象时有存在。唯有全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和“掉链子”环节,把握新

14、一轮科技革命历史机遇,系统性重 构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掌握未来发展主动 权,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 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 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生产力实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发展更关注“好 不好”“优不优”“精不精”等问题,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加快形成和发展 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供给质量,满 足多样化、高端化消费需求,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用科技 力量改善人民

15、生活,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 一个系统的经济和社会工程,需要努力打造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新型劳动者队伍,用好人工智能、8机器人、虚拟现实等新型生产工具,打破先进生产要素自由 流动的束缚,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通过创 新驱动新产业成长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技术创新是关键。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 的良性循环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要深入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 人才大胆创新,为科技创新积蓄第一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 力

16、量,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完 善布局、优化结构、提高能力,构建国家创新能力体系。瞄 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 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 创新决策的机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牵 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营造勇于创 新、擅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继续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 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落实,要强化科技创新政 策与财税、金融、人才等方面政策的衔接协同。促进大中小 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

17、融通,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的企业创新发展生态。制度创新是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改革和法 治相统一相协调,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适应高质量发展和经济活动数 字化进程的需要,激活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优质生产 9要素的活力,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着力破 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 大范围内畅通流动,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加快建设高 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对新技术新业态新 模式加强包容审慎监管,鼓励创新探索,让企业敢闯敢试。深入实施国有企

18、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提高国有企业治理水 平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 系的主力军作用,更大力度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和能源资源安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一视同 仁,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促进 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开放创新是前提。要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 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联动效应。要更高质量“引进来”,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汇聚全 球创新要素。大力吸引外资企业来我国设立研发中心,支持 外企引

19、进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新兴领域,进一步激发外资企 业在华创新活力。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 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强化重点外资项目服务。同时,要更高水平“走出去”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 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鼓励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 10技领军企业在前沿科技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增强企业全球资 源整合配置能力,以多元化布局、国际化发展,提升产业开 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推进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网络建设,构建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 链供应链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我们有底气。我国已连续多年保持世 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20、、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全球经济增量责献 第一大国地位,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全产业链优势,叠加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基础、创新主体、新兴产业等 优势正聚合释放。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机遇与挑战并存。唯有承 受转型之痛,精准施策、沉着应对、破除痼疾、创新不止,才能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在以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夯实发展之 基、汇聚前行之力!篇二、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提到“新质生产力”的学习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了一个 新词汇一一“新质生产力”。总书记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 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

21、质 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概念,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大,是传统生产力在信息化、智能化 生产条件下因科技持续突破创新与产业不断升级发展所衍11生的新形式和新质态。一、新质生产力的产生背景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科技创新是人类财富增长 的不竭源泉,是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在不同的经济发展 阶段,科学技术的创新都一直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引起生产力 的深刻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 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迈向 蒸汽机时代。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主要 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迈向电气化时代。在20世 纪初期开始

22、的以无线电技术及原子能的使用为标志的第三 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迈向电子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无论是劳动力、劳动工具与方式还是生产经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水平发展的根本因素,生产力无论 要素、结构、性质、规模、方向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科 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要素中的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科技革 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表明,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的迅 速发展是一条普遍规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 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现代生产力的飞 速发展首先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信息

23、、生 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又赋予生产力 更多的时代特征、科技含量和创新内涵,使之呈现出与传统 12生产力不同的面貌。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 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面向前沿领域及 早布局,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过 渡转化,是不容错过的重要战略机遇,是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的先手棋。二、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涵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

24、效率、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 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 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显创新性、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涵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点: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党领导下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 形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深刻体现出党对科技推动生 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孕育先 进生产力。新时代以来,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和融合度使 生产力

25、的发展水平与先进程度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涉及领 域新、科技含量高、交叉属性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 13质生产力,实现了生产力的跃迁和质变。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 产物。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解决不平衡不充 分的发展问题,需以创新驱动为引领,逐步摆脱传统的人力 和资源能源驱动型增长模式,实现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 转变,创造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与高速增长 相比,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机制、发展 模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就要求大力推动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就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

26、了条件。新质生产力是引领全球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 要素。科技创新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对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和发 展起决定作用,并深刻影响着全球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深入推进,数字 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各国之间围绕产业、技术特别是 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并 发展先进程度跃迁的新质生产力,以更高的发展效率和效能 持续升级产业体系,汇聚产业资本,培育产业集群,才能在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打造发展新优势。三、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征新质生产力是当今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是 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果,其

27、具有诸多关 键特征。面向新兴领域。新兴领域主要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14产业革命发展,在新一代高新技术群的孕育催化下,不断拓 展、衍生并独立形成的领域,是认知域、物理域、信息域、产业域、资本域等综合构成的统一整体。每个新兴领域的形 成、发展和演变,都建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 平上,曾经的新兴领域可能成为当前的传统领域,而现在的 新兴领域也将成为未来的传统领域。新兴领域大多孕育脱胎 于传统领域,但其发展演变过程,反映了不同时代最先进生 产力的发展要求,在当前的时代发展阶段和科技创新背景下,即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面向未来产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 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8、。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改进 了劳动工具,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带来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产业结构快速优化升级,给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强大驱动力。而新质生产力作为当前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推动着 未来产业的诞生和成长,也有赖于未来产业的培育,并在主 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和 壮大。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纵观近年来全球 经济增长的新产业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进而形成的新生产力。着力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依靠科技创 新,而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以 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的必由之路

29、。没有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就没有中国式现 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 15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 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 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 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当然,高质量 发展还包括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内 容,但这些都需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来实现和引领,需要通 过新质生产力来推动和支撑。四、如何形成新质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 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

30、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 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 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新 时代背景下,应多措并举协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发展新动能,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高质 量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实践 上和行动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传统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 决定了我国必须转换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以实现经济社会 协调、可持续和绿色低碳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其目的是 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而要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 展,就必须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 理念。只有从实践上和行动

31、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入创 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 16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实现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创 新发展,才能让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高 质量发展。以创新驱动带动整体发展,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 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 新就是谋未来,只有把创新发展置于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与核 心之上,以创新为核心、为动力、为先导,才能真正实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才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逐步 缩小城乡差距,更好地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才能实现系统性的、整体性的、贯穿于全局的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形成并发展 新质生产力。此外

32、,应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 人民的需要为指弓L加快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向 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以新质 生产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以 创新力量勇攀科技高峰,不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 时代新征程,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 量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 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 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国内大循环,提 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以科技自立 自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实 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

33、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以强大科 技作支撑,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现代化经 济体系建设。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为构建新 17发展格局、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 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使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 质量发展更多依靠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型增长。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建立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 系。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统领,发挥科技创新 引领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汇聚高端要素,推动创 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三次产业跨界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赋能 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

34、来产业前瞻布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 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整体提升国家科技水平和产业能级,在产业创新发展和产业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新质生 产力的效能。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人 才。科学技术依靠高素质的人才去掌握去发展,科学技术只 有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生产工具,劳动资料才能成为现实的物 质生产力,这一转化过程就要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此 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有赖于人的发展,因为人 是社会的主体,是生产活动的承担者,因而培养造就一大批与 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符

35、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 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18的能力,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源 泉。回顾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其实就是社会生产力从低 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科技是第一生 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从历史上的三次 科技革命来看,经济增长、生产力跃升的背后,都是因为实 现了蒸汽机、电力使用等某项重大创新。当前,新一轮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 交汇,应把握契机、立足长远,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 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蕴深刻

36、、信号鲜明,为我们以科技 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进一步指明了 方向。我们要积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发 展新动能,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为中国式现代化 建设提供强大动能,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竞争力和 持久动力!篇三、党员干部新质生产力教育心得体会党员教育工作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先导性工作,是 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建 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员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 的组织路线的重要保障,要以培育新质生产力提高党员教育 效能。在“古”与“今”的交融中,秉承“温故而知

37、新,可以 19为师矣”的学习之心,以常态长效推进内容更新。新质生产 力体现在党员教育内容的更新上,“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 退党员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既要传承红色精神,深入挖 掘历史沿革中的精神源流,让党员在感悟中传承红色基因,又要紧贴时代发展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党员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加强党性教育和道德教育,提升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加强业务知识和技能 培训,提高党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以适应新形势、新 任务的需求。教育内容还需量身定制,回应党员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用党的创新理论回答现实问题,使教.育内容更加精彩。要将抢险救灾、乡村振兴等现实故

38、事 融入教育内容,用鲜活的事例诠释初心使命,丰富教育的内 涵与外延。在“上”与“下”的贯通中,发扬“上下求索,孜孜不 倦”的进取之心,以上率下带动整体提升。新质生产力还体 现在党员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上,“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 者”也教育形式的丰富多样,是激发党员学习热情、提升教 育成效的关键。要创新学习形式,县级党委强化培训能力,建 设一支40人左右的党员教育师资库,把党员干部、“土专家”、基层党组织书记等纳入师资库管理,让授课近距离、党员听 得懂、平时用得上。乡镇党委要采用更加灵活多样、富有吸 引力的教育方式方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 手段,积极向流动的党员推送学习内容。结合党员

39、进党校工 作,采取“适度臬中、分类管理”方式,以党委为单位,普 20遍开展兜底培训,通过开展在线教育、互动教学等,提高党 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利用网络平台拓宽学习途径,提升学习效率,丰富具有本地特色的远程教育站点内容,让 党员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深化理解、提升认识。在“虚”与“实”的结合中,锤炼“实事求是,求真务 实”的实践之心,以理论联系实际推动工作落地。新质生产 力还体现在党员教育成果的转化上,“知行合一,方为至善 党员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实 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此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要 引导党员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发挥乡村振兴“生力军”、改

40、革发展“急先锋”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服务 人民中增强对初心的认知,确保党员接受教育后,不仅能知 晓理论,更能及时、有针对性地将其应用于实践中,指导自 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党员教育焕发出持久的活力。要 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 史性变革,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成渝双层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上勇争先走在前,将党员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的动力和成效,带动广大 群众共同为实现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篇四、2024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党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1同志们: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41、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 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 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 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 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 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 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 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进 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 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加快发展新质 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2、的客观要求,是 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 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 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 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 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 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 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 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他们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 22新型生产工具,包括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作出

43、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 作出突出责献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需要能 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具备多维知识 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 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生 产工具的科技属性强弱是辨别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 显著标志。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 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 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对 生产活动的限制,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为形成新质生产力 提供了物质条件。特别是工

44、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非实体形 态生产工具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促进制造流程走向智能化、制造范式从规模生产转向规模定 制,推动生产力跃上新台阶。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劳动对 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大 大拓展。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手段更加 先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展至深空、深海、深地等;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创造新的物质资料,并转化为 劳动对象,大幅提高了生产率。比如,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 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既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又通过与其他 23生产要素的

45、结合、融合进一步放大价值创造效应。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管理等要素,都是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只有生产力诸要素实现 高效协同,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在一系列新技术驱 动下,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 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 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 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大 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二、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 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

46、高质量特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深 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 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 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 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 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在载人 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 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具备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的基础条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 的生产力。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 24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

47、要支撑。作为引领 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 未来产业的效能更高,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2年增加值占国 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 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形成一定领先优 势。我国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研发模式、生产方式、业务模式、组织结构等全面革新,发展新质生产 力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高质 量的生产力。供需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 志。社会供给能力和

48、需求实现程度受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依托高水平的生产力才能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当前,我国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 问题日益凸显,客观上要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 求的新平衡。一方面,新需求对供给升级提出更高要求,牵 引和激发新供给,撬动生产力跃升;另一方面,基于新质生 产力形成的新供给,能够提供更多高品质、高性能、高可靠 性、高安全性、高环保性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和创造有 效需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 助于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三、着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25培育壮大新质生

49、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我们 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 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着力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 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和质变。正确处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一是处 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 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 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处理好新质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多管齐下培育新型劳动者、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新的劳动对象,促进新质生产力诸 要素实现高效协同匹配。三是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之 间

50、的关系。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 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 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四是处理好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 产力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二者发展,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 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布局 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造 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 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心得体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