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科学史研究 第 42 卷 第 2 期(2023 年):264266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42 No.2(2023)创新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四大发明与文化遗产研究 第三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第三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于 2022 年 9 月 2425 日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协办,会议采取线上方式举行。来自中国、日本、意大利
2、、德国、苏里南、美国、法国 7 个国家、50 多家科研单位的 18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开幕式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晓岑教授主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书记闵锦忠、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小淳、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ICCROM 总干事首席顾问盖尔德桂成(Gal de Guichen)、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卡普鲁哈-库思姆巴(Chapurukha M.Kusimba)、山东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邓聪、清华大学教授冯立昇、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委会主任王珊分别在开幕会致辞。会议由 9 场大会主报告和 2 个分论坛、64 场报告构成,聚焦“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文化遗产
3、科学认知与保护”两大主题,共同探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的新认知、新路径与新发展。1 大会报告24 日上午和 25 日下午,山东大学邓聪教授、中国造纸制浆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菊华、日本基金会亚洲中心特聘研究员坂本勇(Isamu Sakamoto)、清华大学冯立昇教授、北京印刷学院施继龙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容志毅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黄兴副研究员、ICCROM 总干事首席顾问盖尔德桂成、东华大学杨小明教授 9 位专家作了大会主旨报告。王珊研究员和苏里南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前特命全权大使洛伊德(Lloyd Pi-nas)分别主持了两场大会报告。邓聪教授从世界角度探究树皮布的起源、
4、分布区域及文化特征,考察了树皮布制作的技术特点及制作工具的形态更迭,展现了印度尼西亚独具特色的树皮布制作工艺。王菊华先生对蔡伦是否为造纸术发明家的争论进行了阐述,通过对“放马滩纸地图”检测分析,认为蔡伦是造纸术发明者而不是改良家。坂本勇研究员介绍了印度尼西亚、中南美洲的玛雅(Mayan)和阿兹特克(Azteca)、越南 3 个地区树皮纸的制作工艺及使用情况,认为树皮纸的纸张质量基本等同甚至超过抄纸得到的纸张,提出了检测识别树皮纸三个要点。冯立昇教授梳理了“四大发明”说的缘起和历史演变,呈现了从“三大发现”说到“三大发 2 期学 术 信 息265 明”说、再到“四大发明”说的演变历程及其在欧美和
5、中国的传播。施继龙教授对罗振玉旧藏早期金属活字进行成分检测分析,探究了金属活字的制作材料、制作技术、性质用途、断代及历史价值。容志毅教授通过对史料的解读,阐释广西南丹县古炼丹炉边象牙的避雷作用,认为三星堆遗址中的象牙崇拜是古人对未知自然现象的神化。黄兴副研究员梳理了古代指南针发展演进历史,综合历史文本、田野调查、技术实验、科学理论对古代指南针技术进行实证研究。盖尔德桂成首席顾问分析了当今文物库房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专业化的仓储标准,为文物保护研究提供支撑。杨小明教授回顾了曹焕文与火药史研究的范式转换,认为详实的史料考据、激奋的爱国之情是曹焕文火药史研究成功的重要原因。2 分组论坛2.1 造纸史
6、与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周卫荣研究员讨论了古代纸币出现的社会条件、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历程,从资源、交通、政治三方面解释了交子最先产生于四川的原因。厚宇德教授基于众多古代笔记小说史料,阐明了笔记小说中古代造纸起源的争议、名纸类型、纸张应用及造纸技艺传承。梁宏刚教授围绕构成背景、学科特点与知识结构 3 个方面,从文物劣化的自然规律和物理环境角度,探讨文物保护修复科学技术的学科建设和学科理论。李晓岑教授指出我国少数民族中保留浇纸法与抄纸法两种不同体系的造纸工艺,认为西汉古纸属于浇纸法造纸,“蔡侯纸”为抄纸法造纸。何伟俊研究员总结了书画类文物 3 种修复技术路线,指出当前纸质文物修复亟待开展材质特性、病害
7、机理、关键技术等方面研究。马越副研究员通过科技手段对粉蜡笺纸的显微形貌、结构、材料进行分析,阐释其加工工艺,探究此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方案。龚钰轩副教授对武威藏文大藏经的纸张材料、制作工艺、书写方式以及病害等进行了科学检测,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修复建议。2.2 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康斯坦丁(Canavas Constantin)教授通过研究公元 6 世纪至 8 世纪期间丝织品的跨区域历史,说明“丝绸之路”所隐含的联系不仅涉及历史、考古和人类学等几个领域,也是提出问题、解决争议的工作假设。博西(Sara Bossi)博士以意大利罗马帕拉廷山(Palatine)南坡为案例,利用调查挖
8、掘和图文资料进行信息收集,从对人为活动顺序的理解到人文景观的虚拟重建,说明对景观持续变化的理解。王东宁研究员以美国史料为基础,介绍了理海大学自 1879 年至今接收中国留学生的概况,为研究近代中美教育交流的起始和发展提供参考经验。刘鸿亮教授考证了郑成功驱荷复台战争中船炮的重量,认为郑师船炮水平较低,距离万斤甚远。王汉卿教授对中国传统失蜡工艺中仿古铜器“苏州片”工艺进行复原,侧重总结其铭文技术要点。陈巍副研究员以 30 项前现代中国技术发明为基础,搜集对比亚洲、欧洲等地域同类原理或功能的技术,讨论了不同文化中技术发明的共时性及中国技术知识外传的圈层性。266 自 然 科 学 史 研 究42 卷3
9、 结 语总体来看,本次讨论会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与会代表既有众多老一辈专家,也有中青年学术才俊,又有正在读研的莘莘学子,还有国外知名学者,老中青、国内外学者同堂论道,相互启发,拓宽了研究视野。可以说,几代学人不约而同地关注“四大发明”、关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专业研究者、技术传承人、企业家、国家大使、国际机构组织干事等汇报者的身份跨界,也给予了与会者新的启发与思考。二是学科交叉,内容广博。会议报告涉及科技史、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科学技术哲学、人类学、工艺美术、计算机、气象学、农学等多学科,跨学科、跨文明、跨地区和跨民族的交叉研究使各类问题在相互
10、碰撞中找到了契合点,正如泉拓良(Izumi Takura)教授的汇报,利用历史学、考古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融研究来解读高水平放射性废弃物处理,应对急剧变化的气候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当代地球社会危机。三是聚焦本土,全球视野。在造纸史研究与纸质文物保护方面,侗族手工纸、藏纸、高丽纸、藏金纸、沉香皮纸、粉蜡笺纸、德承贡纸等不同纸张体现了本土性和民族性特征,汇报内容涉及纸张的调查、原料、技艺、检测、修复等方面,既有纯理论研究,也有从实践到理论、从特殊到一般的学术思考。尤其是邓聪教授展现了其对印尼树皮纸的调查,坂本勇教授从全球角度探讨手工纸的源流,陈颖女士介绍了荷兰伦勃朗版画纸,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
11、造纸史研究的全球化视野。在文化遗产认知与保护方面,会议报告内容包括四大发明、传统工艺、少数民族科技史、中外交流、科技考古、工业遗产、传统文化、旅游资源、艺术史等领域。非洲印花的展示、帕拉廷山南坡的调查研究、雅典文化遗产的保护、日本信乐烧传统工艺的振兴等,为与会者勾勒出一片幅员辽阔、百花齐放的研究光明前景,为与会人员和学界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学术研讨会至今已成功举办 3 届,推动了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和学术交流,现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推动我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走向深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 卜超群 李晓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