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文:新课程下评课存在的误区及其思考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评课活动已成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评课活动,旨在搭建一个促进教师学习、交流、发展的平台,使我们每一位教师真正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当下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重视评课,但目前在评课观念上存在着种种错误的倾向:
(一)课堂提问人次越多越好
课堂提问是必要的,“问题能使想像起飞,智慧起舞,”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巩固所学知识起着重要作用。但在评课过程中却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提问的人次越多越好,甚至有人以提问的人次多少作为衡量学生活动的重要尺度,因而讲课人想方设法、刻意追求提问的人次,全然不顾提问的恰当时机、适当内容,而将提问流于形式。甚至有的教者挖空心思,频繁提问,“无问处也生问”,牵强附会,根本不给学生思考、学习的机会和空间,这种作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且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倦、疲塌心理和抵触情绪,对“问题”的回答也失去兴趣。课堂提问应重视效果和目的,不应以“次数”来衡量,而应在“愤”、“悱”之际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予以“启”、“发”,使学生豁然开朗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提高觉悟,一旦目的达到,即可“止问”。所以提问要注意“适度”,不可盲目、过度、随意,要明确提问仅是顺利落实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评课应重视提问时机是否“适宜”,问题是否“得当”,数量是否“适度”。
(二)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率越高越好
有的评课人认为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率越高越能表明本节课的成功,学生学得越好。所以导致某些上课教师在设计问题的避难就易、答案避繁就简、提问对象避差(生)就优(生),更有甚者所提问题纯粹是填充式或简单判断式,根本不需要学生思维,教师一问,全班学生马上集体脱口而出,一问一答,配合得非常“默契”,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评课人(听课人)也易受感染,认为这是“好课”。其实不然,我们提出的“问题”应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情境存在的一种矛盾,是提供的信息与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被克服的情境,并且同学们并无立刻找到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但经过思考、教师的引导,能够找到解决的有效工具、途径,并能从中有较大收获和成就感。这些问题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有思考的价值,不是全体同学都会回答或回答完全正确的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借以对学生进行脑力激荡,并通过点拨,使其逐渐顿悟、掌握。其实,这才能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机智、素质、水平和讲解艺术,那种“一问齐答”、简单复述的问题根本无法显现出教者的教学能力。因此在评课时应注重评议教师设置的问题的“含金量”及给学生带来的适宜的“困惑度”和“思考力”。
(三)教师讲得越少越好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体现自主性,发掘学生潜力,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为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体现主导性,但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讲话越少越好。有的评课人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得时间越少,学生自学时间越长,其评价效果越好,甚至有的还为此做出了硬性规定: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多少多少分钟等等。我们是提倡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以往的那种“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但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取消了。我们所说的“精讲”,不是时间意义上的“量”的含义,而是深层次的“质”的含义,是指该由学生完成的教师绝不包办,由学生能够单独完成的教师绝不参与,但那些学生不能理解的、有一定难度和误区的问题教师还应讲解,那些重点问题还应强调、说明甚至花费较长时间,应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直到学生理解了或明确了为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时刻意识到“主导”和“主体”的关系,调动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解决。至于用多少时间应随课程内容、学生实际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并不是一味地强调教师“少讲”,教师对学习活动不加约束,否则,学生将被“放羊”,课堂将变为“散漫课”,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在评课时,不应一味地追求教师讲的时间长短,话语多少,而要看其讲解的“量”和“质”、“度”的关系。
(四)教学手段越复杂越好
教学中,恰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收效。但有的评课人认为在课堂中运用的现代媒体越先进、手段越复杂、形式越丰富,教学效果越好,其实不然。选择何种媒体、手段、形式应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校实际、教师素质而定,不可盲目攀比,“一刀切”。有的教师只重形式而不重形式与内容的有效结合,致使学生无所适从,眼花缭乱,甚至一会儿这个形式,一会儿又那个形式,降低学习效率,这种形式既不中看,更不中用,经常会出现“高射炮打蚊子”的局面,既离奇又离谱!其实,无论将来教育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教师体势、黑板、语言等传统教学手段都不会被抛弃。我们不是反对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而是主张评课时应把其视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一种形式而已,应重视衡量它的实际应用效果和可行性、经济性、适用性。
既然评课观念上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倾向,那么怎样的一堂课才是好课呢?评价一堂课又有什么基本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的见解,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意义。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一堂好课必须有意义
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一堂好课应该注重学生有效学习
有效率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不是去“迎合”老师的问题,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能提出有深度问题。所以,一堂好课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评课时,最终是要观察学生能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是解决他提出的问题,而是解决他在此过程中带出别的问题。问题解决了,就是好课,是有内容的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课。有效率的课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一堂好课应该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态下的课。
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同时,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不是多人,多次排练的结果,不是“课本剧”的再现。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一堂实实在在的课,不仅现在可以上,什么时候都可以上。叶澜教授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不管谁在听课,教师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地、不粉饰的、可以重建的课。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