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齐背课文第一段。
二、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欧阳修与百姓同游醉翁亭。
2.请概括文章的段落内容。
明确:
第一段:总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和它的得名原由。
第二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时美景。
第三段:写三种人不同的乐。
第四段:写宴会散,尽兴而归。
三、课文研读
1.文章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代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做亭者及命名原由。
2.文章第一段依次写了哪几种景物?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
景物:依次写了山、水、亭
顺序:按照由远及近、由全景到局部的顺序。
3.作者的写景有什么特点?
明确:由俯视到仰视,由下而上,层层烘托,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境,并交代游乐的路线和途径。
4.第一段中写山和泉有什么作用?
明确:由山引出泉,由泉引出亭,即介绍了醉翁亭周围的环境,又为写醉翁亭作了铺垫。
5.“峰回路转,由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一句中“翼然”是什么意思?体会“翼然”一词有何妙处?
明确:“翼然”是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意思,此词把亭子像鸟张开翅膀,凌空欲飞的形状,态势刻画乐出来,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6.欧阳修不足四十岁而已翁字自称可见其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看出他历经沧桑后,对人生和仕途深沉而旷达的复杂感受。
7.第一段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⑴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⑵为山水之乐作铺垫。
⑶以美景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文章中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是文章的破题句,并直抒胸臆,为全文奠定乐写景抒发的基调,说明太守的真正乐趣。
9.“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句在文章中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是全文的线索(“乐”是主线)此句将山水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
10.课文的第二段共描绘了那几幅画面?各抓住了什么特点?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朝、暮、春、夏、秋、冬,共六幅画面,时令不同,景物的特点也不同,视觉和嗅觉。
11.“朝而往,·······而乐无穷也”一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是此段的小结,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引起下文人们游山之乐。抒发了作者纵情山水、被美景陶醉的欢乐。
12.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景。
13.第三段描绘了几幅图景?请简洁的概括。
明确: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14.这几幅图景中,核心的是哪一幅?其他的图景有何作用?
明确:核心是太守醉。其他的图景起衬托作用。
15.滁人兴高采烈的出游,和太守有何关系?
明确:滁人兴高采烈的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是太守励精图治的结果。
16.这几幅图景中,为什么将滁人游放在首要位置?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和宾客,还有滁州百姓,这说明滁州政治清明,为突出文章的与民同乐的主旨作铺垫。
17.太守宴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⑴不铺张,不讲排场,酒菜取自当地,极其简
⑵这样写突出作者完全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18.太守与民同乐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19.“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中的“苍颜”“颓然”,揭示出太守怎样的心境?
明确:揭示出太守在欢娱宴席上的另一种黯然心绪,一种悲凉的心境。
20.作者纵情山水能反映出他当时怎样的心境?
明确: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心情。
21.作者真的喝醉了吗?
明确:不是真醉,而是心醉,心醉于山水的美好,心醉于滁人生活的安定富足,太守与民同乐。
22.醉和乐的关系如何?
明确: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二者互为表里,醉能增其乐。
四、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二段。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第一段:醉翁亭的秀丽风光、命名缘由
第二段:朝暮及四时美景
第三段: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第四段:日暮醉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