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4、《一厘米》
时间
地点
召集人
课题
4、《一厘米》
课时
1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文章使用多种写作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起学生对母亲以及其他亲人的热爱。
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难点:课文借一件小事来折射人性的光辉,映照平凡中的伟大这一深刻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在何方/都能感受她的温暖/有一种爱无论身陷何境/都能感受她的心跳/你快乐,她幸福/你悲哀,她哭泣/只有她/永远不需要珍藏/却永远不会忘记
2、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并熟悉课文内容; (2) 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情节;(3) 体会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别,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5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作品;
2、读准重点字词的音;
3、把握结构,概括主要情节;
4、结合小说具体情节和人物描写,思考: 陶影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一)、组内互探
(二)、师生互探
1、作者作品:毕淑敏: 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1980年转业,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获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大文学硕士.著有《毕淑敏文集》,代表作《昆仑殇》《补天石》,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惩( )罚 皲( )裂
吝( )惜 按捺( )
挑剔( ) 允( )诺
逻辑( ) 矜( )持
吮( )吸 磕( )头
骄横( ) 顷( )刻
哄( )笑 脱臼( )
兀( )自 狡黠( )
内疚( ) 反驳( )
2、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烘制螺旋形沾满芝麻的小火烧”):交待主人公的做事原则和身份,为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第二部分(从“她领着儿子小也上汽车”到“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围绕“一厘米”集中写了主人公陶影与儿子乘车的一次经历。
第三部分 ( 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庙参观”到结尾):围绕“一厘米”,集中记叙了主人公与儿子一次参观寺庙的经历。
主要情节:张师傅送票——车上陶影为小也买票――寺庙门口发生争执――被误解逃票扫兴而归――投书报社讨回公道――两位领导登门――拒绝赠票――挽回尊严
3、思考: 陶影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作适当的点拨)陶影是一个有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人;
四、小结(1分钟)
这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的故事情节,课后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想想陶影在你心目中是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五,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2分钟)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说说文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情节。
(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作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板书
设计
一厘米
毕淑敏
张师傅送票——买票――寺庙门口争执――被误解逃票扫兴而归――投书报社讨 回公道――拒绝赠票――挽回尊严
教学反思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