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案例
兰西三中 郭春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准确概括文章要点。
2、理清文章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准确概括文章要点。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说明顺序,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你会怎么办?
生:白天看太阳的方向是南方;
生:夜晚北极星所在的方向是北方;
生:阴雨天看树叶稠的一面是南,稀疏的一面是北方
---------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你们所说的这些:太阳、北极星、树叶等是在用语言告诉你们吗?
生:不是
师:那么,大自然虽然不会像人类一样说话,但她却以一种无声的语言在与人类交流着。今天就让老师和大家一起聆听一下《大自然的语言》吧!
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这是一篇说明文,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的都是说明文,同学们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今天,老师先带大家步入这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去领略一下大自然的风光(老师讲解图片)
在这美景如画的自然里,你会把自己的整个身心融入其中,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那是动听的回响,那是动听的旋律,那是大自然为我们人类谱写的一首首新的乐章。
同学们,大自然的景色美不美(学生答:美),那大自然有语言吗?(有,是无声的)既然是无声的,那题目为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呢?
二、新课讲解
1、讲解题目:
大家看大自然本不会说话,但作者却赋予它语言,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生答:拟人)
这样的标题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那就让我们带着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展示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准确概括文章要点。
(2)理清文章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掌握本文所采取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走近作者(接下来让我们走近作者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份成就都和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4、扫除字词障碍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播种---------耕种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观测---------道观
5、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快速筛选信息,准确概括文章要点。(注:每段前标好序号)(教师提示有一些段落的第一句话就是该段的中心句)
学生读文(4分钟)(根据大屏幕或导学案上的问题)筛选信息,圈点勾画出答案,然后分组讨论明确答案要点。
问题:(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师:同小学看过电视上一些冲关类的节目吗?看过哪些?
生:男生女生go、开门大吉、疯狂的麦咭
师:选手们过了一关又一关,那真是惊心动魄,成功后的喜悦自是难以言表、今天老师把以上的四道问题设成四关,咱们以组为单位进行闯关活动,看哪组同学表现得最好,集体荣誉感强,我们以每组20分算累计加分,看哪组最终成为优胜组。
首先进入第一关(必答题环节,老师指名作答)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1—3)
生: 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生: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师:非常好 **组同学闯关成功。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关。大家看,一关会比一关难,不过老师相信你们的智慧。
第二关
(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4--5)
生: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上。
师:同学们说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师: ***组同学第二关闯关成功,接下来我们将进入本次大冲关的最重要的一关(也是我们本课的重点内容),大家有信心闯关成功吗?
第三关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组成专家团,选择其中一点因素合作探究,准备好后上台讲解,老师给你们提供地图及相关图片,每个因素讲解以抢答的形式完成。
第四关 最后一关了,看哪组同学能完成最后的冲关任务
生: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因素、经度因素、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师:这一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 、列数字、作比较
师:说明顺序是什么?
生: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生: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立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生:引种植物到气候相同的地区。
生: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生: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师:四关都已经结束,老师再加设两道难关,下面以抢答的方式请同学们勇闯难关。
6、 勇闯难关
(1)、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开。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的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功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师:用物候现象解释诗人这句感叹。
生:首先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是纬度,广州在北京的南部,纬度比北京低,所以广州的温度要与两个月后的北京温度相同。
(2)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师:用物候现象解释这首诗。
生: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差异,大林寺的海拔高于平原,所以桃花盛开晚于平原。
师:比赛结束,评出冠亚军
7、 总结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教师板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说明文,以逻辑顺序为主,对于本课中关于说明文的语言及重点段落的分析,我们将作为下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拓展延伸
师:我们常听说“一叶知秋”,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无声的语言与人类交流着,那么大自然永远都是用温柔,美丽的方式与人类交流吗?请同学们看一看下列这组图片,大自然也有发怒的时候,狂风怒吼,黄沙漫天,大风肆虐,海啸让人类失去了家园。面对这些,我们人类又该做些什么呢?
生答: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利用所学的知识避免灾难的伤害。
例子:
2004年12月26日上午,10岁的英国女孩蒂莉与家人在泰国普吉岛享受美妙的阳光与沙滩。突然她发现海水不对劲,冒气泡,潮水突然退下,她想到了地理老师讲过的地震会引发海啸,她马上告诉妈妈,并拼命喊“大浪要来啦”,人们重视起来,很快撤离了,小女孩的一喊让300多人获救,而在那次印度尼西亚地震所引发的海啸中造成28万人失踪或死亡,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小女孩蒂莉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救了300多人,老师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只要你观察思考,随处可以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身边的物候现象,用准确生动而又富有科学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五、为本节课闯关获胜队颁发奖品
第三名老师送给你们一句话
在学习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第二名 给组长 老师送给你们一幅中国地图,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家园吧!
第一名 给组长 老师送给你们一幅世界地图,希望你们拥有整个世界。
好了,和老师在一起的这节课愉快吗?谢谢大家的合作!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有两个亮点:
一、同学们以闯关的形式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理清文章要点上,我设计了四个问题,对于说明文,学生能够从文中很快找到答案,只是会感到没有趣味,于是我想到了,既然是四道题,那我何不把它设成了四关,让学生以冲关的形式完成每一道题。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且有一种步步惊喜的感觉。尤其在讲解第三关的内容时,由于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所以我选择了四组图片,并结合地图册,由学生到前面来讲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们在下面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都积极参与到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在讲课的过程中,我和同学们将地理知识融入到了语文教学中,做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这一课在讲到“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中”有三个都与地理知识有关,所以在上课前我准备了两张地图---一张中国地图、一张世界地图。一节课结束后,我将两张地图送给了获胜的两队,孩子们的热情达到了极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