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05237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非遗传承引言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在历史上萌发、产生、交融、发展出的文化体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符合非遗保护力求本真性原则的发展规律,为非遗保护、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新的路径。因此,精准把握数字化传承传播方向,深入研究传统医药非遗的新时代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各民族经过数百上千年创新、积淀、传播的传统医学艺术形式,其主要包括中国传统医药文物、中国传统医药古籍、中国传统医药图谱、中国传统医药器物、人物、中国传统医药理论基础、中药、中医方剂等十三类。作为人文历史

2、文化之一,相比现代西医科学,传统医药集人文及人体科学等学科交叉,具有应用简便、整体观念、高效验证的鲜明特征。在众多医家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汇聚整体性、系统性、包容性的传承观念,又有无数可碎片化的学科信息加以完善,这一特性无疑与数字化技术观念不谋而合,探讨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保护、信息传播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是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二、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从现代传承与传播角度来看,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从实物资源、非物质资源着手分析其数字化条件下面临的挑战。从非遗保护主体的转变出发,传统保护主体由现代保护主体传承队伍、政府和文化场馆到

3、企业、互联网平台、新闻媒体等新的数字化传播矩阵,亟需相关部门与非遗项目主体共同培养复合型传承人才,实现传承人至传承队伍的传递。从非遗表达内容的转向出发,由传统医案、医话等传统文本记录内容到数字化内容建构,将实物资源内容利用三维立体技术重现于数字虚拟空间,因此,要求项目内容须保留文化价值内核的同时,适应传播受众习惯的信息元素,突破非遗传播方式的空间限制,实现传播受众与非遗文化的“零距离”。从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现实短板出发,目前传统医药非遗保护工作存在基层文化部门专业人才队伍缺失,传承人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有限、传播手段单一、用户黏性低等现实问题。三、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活态发展的探索习近平总

4、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曾表示,传统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推动文明互鉴、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医学非物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研究左言韩菡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基金项目:2022 年山东省大学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2SSR106;2022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22104410。摘要:传统医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瑰宝。在信息传播方式逐渐多元化的今天,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注入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对助力传统医药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梳理和评估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

5、数字化时代面临的挑战,探索传统医药非遗的数字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数字化作者简介:左言(2001),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研究方向: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医药文化传播。韩菡(2003),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本科,研究方向: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医经典文献研究。5非遗传承质文化遗产除了它的“普遍价值”之外,还具备维护人体身心健康的独特功能,对其保护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数字化非遗保护发展是指在传统医学非遗发展环境中采用数字化的方法加以保存与传播,在社会公众的使用环境中加以继承和开发的传统形态。(一)推动医药非遗文化的数字化表达,打造融

6、合式新媒体立体传播方式1.实现多渠道媒体传播步入信息社会后,非遗传播的主体、途径以及受众群体都发生了变化。在传播主体方面,除了政府媒体的宣传外,民间传承人以及教育媒体的发声也持续增加。随着非遗文化品牌的出现,市场成为非遗传播的主体,数字化技术更是将非遗传播主体扩大化。目前,新型媒体已成为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而通过某信、某博、某音、某手等新型媒体传播途径开展非遗宣传活动也是目前最高效的宣传形式,对开发新的非遗受众群体助力巨大。新媒体数字流量平台,通过大数据精准投放,为非遗提供有效的展示和传播渠道,原本一些鲜少有人了解的非遗项目,通过新媒体走入公众的视野,甚至引发“非遗热潮”,网络销售等市

7、场化路径也为非遗传承人的生计发展拓展了方式。短视频平台比如某讯看点、短视频号、某音等均已在这方面展开了探索,其中某讯看点内非遗内容数量已涵盖了全国所有非遗项目的 77%,非遗内容的月均曝光数量已达到了 5.5 亿次。相较于文字或图片形式,视频更加直观沉浸、便于理解,也更易于传播,具有数字媒介的沉浸性、便捷性、直观性等特点。2.实现多场景应用交互企业品牌的场景应用交互通常由线上线下联动组成,它不仅需要有准确的视觉效果表达,还需要构建合适的消费场景,并通过诱导用户进入场景后参与交互体验,刺激用户消费。非遗文化在场景应用方面,非遗文化应与数字化营销场景相结合,如将非遗文化形象融入移动端的数字化界面设

8、计中,同时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动态展示。因此,非遗文化可以尝试在此类应用场景中进行数字化品牌设计。就场景交互而言,数字化设计应用的交互领域广泛且多元,医药非遗文化可以借助数字化设计手段,创造大众在二维和三维层面的交互场景。二维层面以移动端界面居多,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滑动数字界面等方式与品牌形象进行交互。三维交互则多利用 VR 技术实现,如创建传统医药非遗文化体验馆等。非遗文化品牌则可通过展馆的语音解说设备与品牌产品进行三维互动,运用数字化技术展现非遗动态,完善与用户交互的数字化场景,让用户深入体验非遗的魅力。3.实现大众多感官体验由于人们的感官之间是具有连通性的,多感官的体验能让人印象更

9、加深刻。通过将非遗文化产品和数字化设计技术相结合,社会大众更便于获得多感官体验,也更易于信任与依赖非遗文创、品牌等产业产品,进而使其更愿意推广与传播。“医药非遗+品牌”“医药非遗+综艺”“医药非遗+网红”“医药非遗+电商”“医药非遗+旅游”等创新传播模式,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态链,使传统医药非遗与各行业相互融合、跨界发展,并更多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通过各类数字化设计方式,医药非遗文化能够使大众有效实现多感官交互,增强大众对非遗文化的个性化体验,从而推动非遗的保护与活态传承。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医药非遗文化品牌与数字化设计结合是大势所趋。通过数字化加工处理,传统医药非遗文化品牌将变

10、得更加有趣,易于传播且适用场景更丰富。探索非遗文化品牌数字化设计实际上是探索非遗结合现代品牌及数字化技术的活化使用,也是对非遗现代化表达的探索,对非遗的保护与活态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二)打造传统医药非遗的多元主体协同复合式保护模式历史上在非遗保护过程中,传统医药主体与非遗保护主体往往呈现稀缺且重合状态,文化传承基本完全依靠少数技艺掌握者而实现,故传统医药非遗失传现象严重。在现今的“非遗”保护环境下,传统医学保护的实践活动由过去的单纯保护主体活动转化为由传统的医学主体、政府部门、学术团体、医药企业等所构成的多元化保护主体活动。非遗保护活动,需要有专业、专门的医药主体对建档、保护、发展进行规划设计

11、与实施,而掌握完整医学基础知识,并拥有复杂的传统医药工艺、药材炮制技术的传统医药主体,让其在有效实施保护的同时增强大众及文化受体对传统医学保护体系的能力与信心。政府应发挥在各保护主体中的协调作用与引导作用,确定各保护主体职能、分工,统筹各保护主体权益,推动各保护主体的相互协作。其引导、统筹、监管工作重点表现:1.地方相关单位必须逐步将传统医药非遗发展事业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做好普查工作,开展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做好民6非遗传承间医学验方等技术资料的发掘,推动传统中医药古籍等传承资料电子化,完善建档工作。高校、地方医学研究单位和学术团体一方面发挥基础理论研究对中国传统医学实践

12、的重要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参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资料收集、整理、研究和发展工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保存和发展服务。中国医药企业对传统医学的保护主要是再利用性、生产性保护,即利用产业化发展、经营打造非遗品牌、生产相关产品,以产业化方式弘扬传统医学精神,让中国传统医学走向国际市场流通。针对严峻的非遗保护大环境,必须明晰各保护主体的身份和责任,把多元保护主体整合为复合的共同行为主体,才能保证中国传统医药保护活动的有效性、持续性,并实现中医药的持续发展以及持续活力。(三)建立科学的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尤其是非遗数字化战略的落地实施,需要以强大的专业化数字人才队伍为保证。但现状却

13、是基层文化馆、博物馆等机构受制于编制体量,专职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加之其自身对数字化传播规律与数字技术掌握不足,大量区县一级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传播工作缺少专业团队支持。一方面,在社会与高校培训中,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预留一席之地,同时借助网络和数字化技术,以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微课、MOOC 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渐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加强数字化传播专业与传统医药专业的融合,充分发挥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对老年传承人定向帮扶,引入社会力量开展数字化传播基础知识培训;对新引入的数字化复合人才进行综合培训,明晰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加快 AI、VR 等多种数字技术的应用步伐,提升

14、基层文化部门既有人员的数字化能力。同时应注意保护非遗项目部分内容的隐私性,避免技术滥用。提升非遗传播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四)与实体经济跨界合作,实现文化再创造非遗传播的核心是文化传播,通过文化输出带动经济发展,符合文创 IP 的特征,文创 IP(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识产权)是指文化+创意的结合,文创 IP则是源于文化衍生,经由创意形成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商品。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数字产业的文化创意不足,缺乏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内容的不断创新和价值的有效开发,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 IP。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中医在当代社会多与现代科技结合而形成新的治疗手段,缺乏强有

15、力的传统非遗文化载体。文创产品作为非遗活态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可直接提取文化基因元素,将传统与时尚、科技与文化、艺术与实用三者相结合,具有较强可行性。推动非遗项目的商业化转型,面向青年受众满足其文化需求,吸引更多新鲜血液进入医药非遗的传承中,对传统医药非遗文化的传播、传承具有重大意义。结语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丰富,不论是堪称国粹的传统中医学还是丰富多彩的民族医学艺术,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对维护人体健康起着无法取代的重要功能。本文提出构造融合式新媒体立体传播方式,打造多元主体协同复合式保护模式,建立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非遗文创 IP 的再创造,利用数字化方式

16、为其赋能,对非遗的保护与活态化传承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王延春.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J.参花(上),2023(04):44-46.2沈志祥,柳长华,王凤兰.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步方案EB/OL.http:/wwwsatcmgovcn/zhuanti/shenyi/fgwj/20060903/102122shtml3王伟杰.中国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33(11):206-211.4吕国伟.数字化非遗的传承内涵与设计应用J.丝网印刷,2023(03):82-86.5谈国新,何琪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研究现状、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J.理论月刊,2021(09):87-94.6林曦,张馨玮.全媒体语境下品牌视觉识别整合设计策略探析J.建筑与文化,2020(05):218-2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