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九年级语文下册 《孔乙己》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012525 上传时间:2025-03-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孔乙己》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孔乙己》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教《孔乙己》 (一) 我教《孔乙己》,第一步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动机培养起来了,注意力、探究精神、创造意识也就加强了。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为此我首先问学生:鲁迅的小说中,哪一篇最好?然后老师提供鲁迅本人意见:鲁迅先生的好朋友孙伏园,也向鲁迅提过这个问题。鲁迅回答,他最喜欢《孔乙己》。原因是,“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 其次是布置一道有趣的预习题:孔乙己失踪了,鲁镇派出所要填写一份“失踪人口档案”,请你帮助填写: 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姓名 曾用名或绰号 照片 性别 年龄 籍贯 现住 外貌特征 身材 面容 衣着 语言特征 性格行为特征 职业及工作单位 最后露面时的情况 时间 地点 事由 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 见证人 推测下落 联系人姓名地址 档案填写人 年 月 日   我这样设计,是想尽力把学习安排得像玩一样,寓学于玩。这种玩,看似语文之外,实则语文之中。请看下面两段实录: (布置预习时) 生:老师,“档案”有些项目课文里没有怎么办?——例如籍贯。 师:就是,没有怎么办?我正想问你们。 生:写“不详”……不清……不知道。 师:对呀。 生:照片怎么办? 师:大家说怎么办? 生:写“无”……画一个。 师:对,你觉得孔乙己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检查预习时) 师:有画“照片”的吗? 生:我画了。 师:哇,画得很好啊!你画出了两个特点: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脸上夹些伤痕。让同学们看看。(拿着巡回展示,同学们赞赏、惊异) 生:老师,安慧也画得很像。 师:我看看……是很像,还画出了长衫上的补丁,画出了喝酒的姿势。也让同学们看看……(巡回展示)你们两个都很有美术才能啊,多才多艺!   这样设计,表面看是画画,是玩,但谁能说这不是语文学习,不是对课文的理解呢? (二) 我教《孔乙己》,很重视课文的朗读。 朗读课文,本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当然也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可惜现在许多老师不大注意运用。我却始终钟情于它,因为正确的朗读,意味着正确的理解,况且,它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还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请看下面一段实录: 师: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咱们把“叫道”改成“说”行不行? 生:不行。“叫”声音大。 师:那么,读这句该怎么“叫”?……“叫”得不太好。这样吧,老师读读,你们看行不行——(小声地)“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生:不行,这是关心语气。 师:第二种:(训斥地)“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生:不行,像警察训罪犯。 师:第三种:(张扬地)“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生:行了。 师:那么你这样读一读。……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该怎样读?注意,是“嚷”,而且是“高声嚷”。你高声嚷一嚷。…… ——这样的读,绝不仅是读,更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人物。这这样练习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甚至是表演,那样,课堂气氛一点是热烈欢快的。 师:“窃书不能算偷”读得不对——重音应在哪个字上? 生:在“窃”上。 师:“窃”与“偷”意思一样吗? 生:一样。 师:但又有点区别—— 生:“窃”有文言色彩。 师:孔乙己就是利用这点区别将自己与“偷”相区别——自命清高。但这种争辩显得十分荒谬可笑,有点自欺欺人。 ——重音正确与否,也标志着理解正确与否,关系到人物的思想性格。 师:(指名)你读读这一段。 生: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 “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 师:停——“哦”读几声? 生:二声……四声。 师: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是二声,一是四声。读几声,关系到内容的理解和掌柜的态度。读二声,表示什么? 生:好奇……询问。 师:对。读四声呢? 生:表示不关心……冷漠。 师:那么究竟该读几声呢? 生:该读四声,因为掌柜的态度是冷漠……该读二声,从后文看,掌柜的追问“后来怎么样”“打折了怎样呢”,可见他是好奇的,想知道究竟。……也不是太好奇,因为后来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师:老师归结一下:你想表示冷漠,就读四声;想表示好奇,就读四声。但我觉得这里还是读四声,但应是一种低程度的好奇,是介乎冷漠与好奇之间的好奇,毕竟后文写“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该读几声,往往也是大有文章的。不同的声调,意思竟然有这么大的区别,还关系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态度。 生:(读)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师:这句重音在哪里? 生:发昏……丁举人……他。 师:对,表示别人家的东西还可偷,“他”家,是不能偷的,因为丁举人权势赫赫,凶恶残酷。偷他家,是“发昏”。那么咱们重读一遍…… 师:这一段特别适合分角色朗读,甚至适合表演。这样,我找一个同学和我配合表演——我当掌柜,谁当酒客?(笑) 生:张思远……林琳……(笑,气氛热烈) 师:好……(装作打算盘,模拟算盘声)噼里啪啦…… “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生:“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师:不行,你得“嗞儿……”——装作喝一口酒,再喷一扣酒气,然后再说话。(笑) 生:(嗞儿……装作喝一口酒)“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笑声此起彼伏。略) ——这样朗读和表演,就不只是理解课文思想和艺术、培养朗读能力了,而且它还大大提高语文课的“愉快指数”,大大提高同学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样做老师和学生的收获将是多方面的。 (三) 我教《孔乙己》,很重视字、词、句、段、篇的训练。 常有一些老师问我:张老师,你都怎么分析课文?我回答:我从来不“分析课文”。那你怎么上课,怎么处理教材呢?我回答:我上课的全程由一些“练习群”组成,这些“练习群”以课文阅读为纲,其实都是字词句段篇的训练。 语文训练首先要抓住关键,以少胜多。现在有些教师是“以多取胜”、“大运动量练习”:多读、多写、多练、多记、多做题……,大量作业、大印练习、大买资料(题库)、大量考试……。我认为,这样“多”和“大”,即使考了高分也不算本事,因为这不但破坏学习兴趣,影响其他各科,还对学生是一种摧残——你把学生当成了苦力!有的学生就说,他们上语文课如受惩罚,如做苦工、如蹲监狱! 一篇课文,可以出一千道题不止,但这一千道题的绝大多数会琐碎而价值不高,浪费时间而没多大用处。抓住关键知识出几道、十几、最多几十道,反而事半功倍。语文教师的功夫,往往就表现在这里。我教《孔乙己》所抓的关键问题是: 1.在酒店喝酒的两种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2.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什么? 3.乙己穿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话满口之乎者也,表现他什么性格特征? 4.为什么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他“不屑置辩”,而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5.仅是酒客们笑孔乙己,掌柜,“我”,甚至连孩子们也都笑他,为什么? 6.“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有什么言外之意? 7.掌柜是怎样想起孔乙己长久没来了?“十九个钱”后来为什么不提了? 8.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9.“大约”、“的确”相矛盾吗?应怎样理解? 其次要联系生活,注重实用。知识有有用与无用之分,用处也有大小之别。孔乙己为什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我认为,重要原因是不注重有用知识,只注意了“回”字的四种写法之类的“垃圾知识”。同样道理,现在的语文教学上也有类似知识垃圾。例如有些老师总要出一些连语法学家也有争议的语法练习题,既难为学生。在例如判断某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有的还要判断是明喻、暗喻,还是借喻。其实,是不是比喻句以及是哪一类比喻句都无关紧要,对学生来说,与其让他辨别,远不如让他写一个比喻句有用。 《孔乙己》一课,我抓以下有实用价值的知识点进行训练: 字,重点抓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前者如“附和”、“涨价”、“踱进”;后者如“舀水”、“蘸酒”、“乙己”等。 词,一是抓生词,二是抓用得准确生动的,如“踱进”可不可以改成“走进”、“迈进”?三是抓起重要作用的,如“叫道”能否换成“说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再”字能否删去?等等。下面提供一段实录,看看我怎样处理“踱”字。 师: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踱”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 生:慢慢地走动。 师:你能不能给我踱一踱。 生:(踱。大家笑) 师:“踱”得不错。这里为什么用“踱进”,而不用“走进”“迈进”?……想一想,“踱”的,是什么人? 生:富人。 师:我发现我走路很快,上班下班,来去匆匆,要超好多人。为什么? 生:忙。 师:是啊,我是一分钟都不想耽误的。还有,咱们这里的人走路慢…… 生:广东人走路快。 师:尤其是深圳人,更快的是香港人、日本人。他们为什么快? 生:忙啊……忙着挣钱。 师:是啊。那么,这里“踱”的是什么人? 生:闲人……悠闲自在的人……养尊处优的人……无所事事的人。 师:对喽,一个“踱”字,就显示作者的艺术功力哟——给“踱”加上着重号。   我觉得这样处理,是扎扎实实学语文、学词汇,肯定是富有“语文味”的。   句,抓有思想、有艺术的。例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等。但要注意,不要字字句句都发掘“微言大意”。例如有老师问:“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什么?答案是“有自食其力的条件”。这就牵强附会了——世上身材不高大的人有的是:拿破仑、列宁、鲁迅……难道他们就不具备自食其力的条件吗? 段,主要抓段的作用、段内逻辑联系、段与段的关系,并选精彩文段做阅读练习。 篇,包括主旨立意、结构布局、风格特色等。   以上是就阅读而言,同样重要的还有表达。表达,我给学生提出的目标是:清楚、准确、完备。大到一篇文章,小到一句话,都要清楚、准确。而清楚、准确,往往从一些细小的地方训练起。请看下面两段实录: 师: “我”是不是鲁迅?……为什么“我”不是鲁迅? 生:这是小说。 师:光答“这是小说”还不清楚完备,应答:因为这是小说,而小说中的人名、地名是虚构的,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答题,一定要清楚、准确、完备。 师:“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写是不是病句?应怎样理解? 生:(各抒己见,但都不够好。还有念各种教辅资料的,但符合我要求的还没有)。 师:我告诉你一种方法——你先解释为什么“的确”死了,再解释为什么是“大约”……看看我的解释…… (三) 我教《孔乙己》,既重视“练”,也重视“讲”。 讲,现在“名声”不太好。人们一般都认为,练,就是“启发式”;而讲,则是“注入式”。所以现在许多老师都忌讳讲,排斥讲,避免讲,而大量采用“满堂问”、“满堂练”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公开教学尤其如此。其实,判断是启发式还是注入式,决不能简单地根据是讲还是练。讲,未必就是注入式;练,也未必就是启发式。关键是讲得是否合适,练得是否恰当,能否启发思维,能否增长能力,能否提高学习效率。讲和练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甚至,讲,是教师的“第一基本功”。一个教师不会讲,或不善讲,是学识浅薄、思想贫乏、口才不佳的表现。 上这一课,我很重视练,而且有课前的练、课中的练、课后的练。但我也很重视“讲”,这一课我着重讲以下三处: 1、讲学生不懂处。 有些知识学生根本不懂,在这种情况下,“练”是无济于事的;讨论,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启发诱导,也往往启而不发。这时候,讲,是最佳选择。例如,孔乙己的悲剧是不是科举制度造成的呢?学生没人能满意地回答。于是我就讲了这样一段:   过去一般认为孔乙己的悲剧是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这有一定的道理——从根本上说,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官吏的。宋真宗有一首《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必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在统治者的“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的引诱之下,读书人的“正路”就是“读书做官”。这样,考上的,往往就成了丁举人,有钱有势;考不上的,往往就成了孔乙己,贫困潦倒。 但对此也有不同观点——实际上科举制度并没有使考中者都成为丁举人,也没有使落第者都成为孔乙己,相反,它造就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苏轼、文天祥等国家栋梁和文化大师。 科举制度的产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起码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坏。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都对科举所体现出的平等和公平原则惊叹和折服。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和发展。美国汉学家卜德在《中国思想西入考》一书中认为科举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相比之下,与其说孔乙己的悲剧是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不如说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剧…… 这种讲,是“练”无法代替的。 2、讲认识新颖、深刻处。   例如在讨论世人对孔乙己的态度时,我讲: 其实,这种麻木、冷漠,以揭别人的隐私,戳别人的疮疤为快乐的行为,也是一种“国民劣根性”。——前几天央视六套又播《阿Q正传》了,你们看了吗?——作为“国民劣根性”代表的阿Q,不也是以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为快乐吗?——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这一点,并把它写进《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因此《孔乙己》有其极高、极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