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苏教版知识精讲.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012522 上传时间:2025-03-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苏教版知识精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苏教版知识精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苏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的: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过程] 一、简介 1、作者 孟子(约前 372 一前 289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课文题解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二、思考 1、孟子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鱼,我所欲也》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3、在课文中作者发表了什么观点? 4、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 三、生字正音记形。 箪(dān) 苟得(gǒu) 不屑(xiè) 四、课文分析 第 1 段 1、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文句梳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欲]喜爱(的东西)。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不可得兼]可:可能;得兼:同时并有。 [舍]放弃。 [取]选取。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仁义、正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有甚于]比……更重要。“甚”:超过、胜过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厌恶,与“欲”相反。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凡可以得生者](凡可以)得生保全生命的方法。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的人)。 3、内容把握 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讲解: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讲解:此题可以有许多答案。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讲解:此题同上题一样,可以有许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讲解:指遭到迫害,生命遇到危险等。 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讲解: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提问: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讲解:因为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提问:此段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讲解:本段论述“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分为三层来写:①句(……舍生而取义者也)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文章从“所欲”入手,先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为喻,说明人在“所欲”发生矛盾冲突时,应采取一个原则的态度去对待,要进行正确的抉择、取舍。“舍鱼而取熊掌”也正是说明要选取更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人之常情,进而引出生与义发生矛盾、不可得兼时,理应“舍生取义”的观点。②句(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紧承上文进一步分析人们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避的心理。文章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了为了正义决不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返顾,进一步强调“义”的价值和作用。 ③从反面论述“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层从反面指出: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但事实上常有舍生取义、不避祸患的人,这种舍生取义之心是人人都有的,贤明的人更能存之不失。 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讲解:句子: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第①句意思相反,第②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4、文段意思 鱼是我最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掉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生命是我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时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方法去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东西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所厌恶的事情比死亡更为重。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 第2段 1、原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文句梳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在这里做量词,可译作“碗”。 [羹]用肉或菜汤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汤的食物。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 尔,助词。 [行道之人]路过的人。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3、内容把握 提问:第2段的结构作用是什么? 讲解:本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作者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指出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们都把“羞恶之心”放在首要位置上。施与的人如果态度轻蔑无礼,那么甚至连乞丐也拒绝接受。从而说明人虽然饥饿仍将“义”看得重于生命,甚至可以宁死不食。 4、文段意思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然而,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过 路的饿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践踏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接受。 第3段 1、原文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文句梳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侍奉。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意思: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介词。第二个“为”,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欤”,语气词。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内容把握 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讲解: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讲解: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讲解: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讲解: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提问:本段对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本段篇末点题,强调“义”的广泛存在。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蒙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行为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因为它使人丧失了羞恶之心。 4、文段意思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死也 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羞恶廉耻的)本性。 [全文思想内容]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生和义不可兼得的时候应舍生取义。 为了论证论点,作者使用了如下论证方法: ⑴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论证舍生取义,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理论浅显化。 ⑵正反对比论证:①(正)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反)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何不为也——结论: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正)乡为身死而不受→(反)今为……而为之——结论:此之谓失其本心。通过正反对比,增添了文章的逻辑性和论证力量。 ⑶举例论证:第二段第三段,使文章更有说服力。第二节主要是正面举例,证明“义”的存在,而第三节主要是从反面举例,论证“义”的存在(“义”的丧失以“义”的存在为前提)。另外第三节还使用了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并把对比和排比两种方法揉合在一起,使作者的爱憎感情表达得十分鲜明,使文章有一股磅礴的正气。 [写作特点总结] 一、主要运用正反对比和比喻的方法进行说理,说服力强。 怎样才能把抽象的“义”阐释清楚?要把抽象的“义”阐释得具体生动,就必须借助一定的修辞格和论证方法,在这一点上《鱼,我所欲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文章开头即以“鱼”和“熊掌”设喻,托出“生”与“义”。通过选择,确立了“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那么,“义”的存在价值呢?作者通过“生”与“死”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是存在的,接着又进一步论证重“义”之心,人皆有之,从而突出了“义”的存在价值。 作者又列举了为了维护人格尊严的“弗受”和“不屈”的例子。这样,就将“义”的存在价值具体化了。 作者又列举面对“万钟”,“受”与“不受”的正反之例,且运用了排比句式,造成充沛的气势,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笔带锋芒、泾渭分明的感情色彩。 本段篇末点题,强调“义”的广泛存在。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蒙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行为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因为它使人丧失了羞恶之心。 二、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有论辩力量。 [总结实词虚词] 实词总结 一、通假字 ⑴辟通“避” 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 ⑵辩通“辨” 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⑶得通“德” 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⑷与通“欤” 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⑸乡通“向” 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二、一词多义 为 介词 为了 为宫室之美 动词 做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 得到 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 此、这 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 通“欤”,语气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 呼尔而与之 三、文言虚词 之 代词 他 呼尔而与之 助词 的 为宫室之美 而 表顺接 不译 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 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择 而 舍生而取义者也 于 表比较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1、下列加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所欲有甚于生者 喜欢的东西 B. 所恶有甚于死者 讨厌的事情 C. 万钟于我何加焉 增加什么 D. 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经 2、对“失其本心”中的“本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指人生下来就固有的善的本性 B. “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 C. 人的内心的本质的东西 D. 文中指舍生取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 此之谓失其本心 B.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词。 ⑴二者不可得兼( ) 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⑶此之谓失其本心( ) ⑷贤者能勿丧耳( ) ⑸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⑹呼尔而与之( ) 5、用文中原句填写。 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 ⑵生,亦我所欲, ,二者不可得兼, 。 ⑶呼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也。 6、按要求填空。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 ⑵“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 ⑶“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_______和_______,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 故患有所不辟也。 C.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8、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 ⑴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⑵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⑶贤者能勿丧耳( ) ⑷此之谓失其本心( ) 9、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舍鱼而取熊掌也 B.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 乡为身死而不受 D. 呼尔而与之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下面的名言不是孟子说的一项是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B.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 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12、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每句只画两处) 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⑵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3、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⑴故不为苟得    ⑵二者不可得兼 ⑶如使人之所欲  ⑷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4、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 ⑵贤者能勿丧耳。 15、“非独贤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 16、作者在文中提出了 的主张。 [参考答案] http// 1、C 2、C 3、C 4、⑴同时占有 ⑵假使,假如 ⑶天性、天良 ⑷遗失、丢掉 ⑸祸患、灾难 ⑹助词 5、⑴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⑵义,亦我所欲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⑶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6、⑴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⑵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⑶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⑷“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7、C 8、⑴用脚践踏 ⑵古代的一种量器 ⑶丢掉、遗失 ⑷天性、天良 9、B 10、如果是高官厚禄,就不讲礼义而接受它,这高官厚禄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 11、C 12、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⑵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3、⑴苟且偷生 ⑵同时得到 ⑶假如 ⑷不仅 14、⑴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⑵(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 15、善心、本性、天性 16、舍生而取义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