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数学高考综合能力题选讲20
曲线轨迹的探求
题型预测
解析几何主要研究两大类问题:一是根据题设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二是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从这个角度来说,轨迹问题成为解析几何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探求动点的轨迹,主要有以下方法:
(1)定义法:若能结合题目条件分析出轨迹是什么曲线,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得到结论.
(2)直接法:直接建立动点所满足的关系式,然后通过化简方程得出结论.
(3)间接法:又分为相关点法、参数法、交轨法等.
解答轨迹问题时,若能充分挖掘几何关系,则往往可以简化解题过程.
范例选讲
例1 已知双曲线的中心在原点,以坐标轴为对称轴,离心率为,且双曲线上动点P到点A(2,0)的最近距离为1.
(Ⅰ)证明:满足条件的双曲线的焦点不可能在y轴上;
(Ⅱ)求此双曲线的方程;
(Ⅲ)设此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是,Q是双曲线右支上的动点,过作的平分线的垂线,求垂足M的轨迹.
讲解:(Ⅰ)可考虑反证法.
证明:设双曲线的实半轴长为,虚半轴长为,半焦距为,则由,得,所以,.
假设存在满足条件且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则其渐近线方程为.
在此条件之下,一方面,我们当然可以设双曲线方程为:,然后把用表示,利用的最小值为1,推出矛盾.而另一方面,是否有更简捷的办法呢?由于在前面的解答过程中已经求出了双曲线的渐近线,不妨作大胆的猜想:“点A到渐近线的距离大于1”.
经过验证,猜想正确.(事实上,点A(2,0)到渐近线的距离为).所以双曲线上动点到点A的距离都超过1.所以,不存在满足条件且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
(Ⅱ)解:由(Ⅰ)可设双曲线的方程为:,
则这个双曲线上任一点到点的距离为:
∵,
∴若,则当时,有最小值,由,解得(舍去);
若,则当时,有最小值,由,解得;
∴双曲线的方程为:
(Ⅲ)解:设点M的坐标为(x,y),延长与交于点T,连接OM.
∵ QM平分,且QM⊥,
∴ ,.
又∵点Q是双曲线右支上的动点,
∴
∴ ,
∴ ,
即点M在以O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上.
∵ 当点Q沿双曲线右支运动到无穷远处时,QM趋近于双曲线的渐近线,
∴ 点M的轨迹是圆弧CBD,除去点C,点D.方程为:.
点评:挖掘图形的几何性质,运用定义求轨迹是求动点轨迹的常用方法.
例2.如图,过点A(-1,0),斜率为k的直线l与抛物线C:y2=4x交于P,Q两点.
(I)若曲线C的焦点F与P,Q,R三点按如图顺序构成平行四边形PFQR,求点R的轨迹方程;
(II)设P,Q两点只在第一象限运动,
(0,8)点与线段PQ中点的连线交x轴于
点N,当点N在A点右侧时,求k的取值范围.
讲解:(I)要求点R的轨迹方程,注意到
点R的运动是由直线l的运动所引起的,因此可
以探求点R的横、纵坐标与直线l的斜率k的关
系.
然而,点R与直线l并无直接联系.与l有直接联系的是点P、Q,通过平行四边形将P、Q、R这三点联系起来就成为解题的关键.
由已知,代入抛物线C:y2=4x的方程,消x得:
∵ 、Q
∴
解得
设,M是PQ的中点,则由韦达定理可知:
将其代入直线l的方程,得
∵ 四边形PFQR是平行四边形,
∴ 中点也是中点.
∴
又
∴ .
∴ 点R的轨迹方程为
(II)因为P、在第一象限,所以,,.结合(I)得,…①
点(0,8)与PQ中点所在直线方程为.令y=0,得N点横坐标为:.
因为N在点A右侧,令,得.解之得k<0或 ② 综合①②,得k的取值范围是
点评:选择合适的桥梁,促成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中的中点M就起到这样的作用.实际上,转移点法中的“转移”,参数法中的“参数”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