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提出对策类试题一般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或材料中涉及的某个具体问题提出对策思路或解决方案.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9010887 上传时间:2025-03-11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出对策类试题一般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或材料中涉及的某个具体问题提出对策思路或解决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提出对策类试题一般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或材料中涉及的某个具体问题提出对策思路或解决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公教育专家就常规型对策题做一技巧点拨 一、基础理论 常规型对策题是提出对策类试题的基础题型,它的作答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一)明确问题 作答对策题,先要明确对策所针对的问题,即对策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存在的。 部分题目会直接给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的题目较为简单,主要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炼对策 获取对策一般有四种方法:引用材料中的对策、根据问题推出对策、根据原因得到对策和根据经验或教训总结对策。 1.引用材料中的对策 有的材料直接谈到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意见、思路、办法。例如“某某人建议”、“某某专家提出”、“某某负责人指出”,或者“一要……,二要……”、“应该……”、“必须……”,这些词语之后提出的观点、意见,都是材料直接提出对策的关键信息。 2.根据问题推出对策 给定资料会反映一些具体问题,考生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反向推出对策。 3.根据原因得到对策 一些材料会揭示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原因,得出对策。 4.根据经验或教训总结对策 给定资料中一般会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考生可以从中总结对策。 (三)加工对策 通过上述四种方法从材料中提取出对策后,我们还要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对这些对策进行加工整理。这种整理主要涉及单条对策结构的整理和整体对策结构的整理。 1.单条对策结构 主旨句+具体阐述(主体+手段或内容+客体+目的) 主旨句指位于单条对策最前端的概括性句子,其目的为明确答案要点,方便阅卷人快速提取答案信息。 具体阐述是对主旨句的扩展,主要包括主体、手段或内容、客体、目的。 2.整体对策结构 从近几年公务员申论考试情况来看,结构分已逐渐成为申论考试的重要评分依据,考生要加强对提出对策题结构问题的关注。 (1)对策的结构 一个完整的对策应当包括铺垫、展开两部分。 ①对策的铺垫 对策的铺垫是写在对策主体部分之前的话,主要包括对策针对的问题、对策主体、对策原则以及对策数量等内容,起到铺垫、总述的作用。 (2)对策的排序 常见的对策排序有三种:按对策的重要性排列、按工作流程排列、并列式排列。 ①按对策的重要性排列 即要求按照对策的重要性进行降序排列,先写对解决问题有根本意义的对策,再写次要的对策。 ②按工作流程排列 有些问题的解决有其特定的工作流程,考生在作答这类对策题时要结合给定资料,按照其工作流程来提出对策。 ③并列式排列 适用于重要性相同或没有时间次序的对策排列,如针对问题的不同方面提出的对策,只需罗列即可。 二、示例解读 【示例】 假定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 (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 (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中公解读】 1.明确问题 通过阅读题干,可以看到本题的作答任务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二是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2.提炼对策 首先,根据原因得到对策。其次,根据问题推出对策。 3.加工对策 考生只要罗列各条对策,并适当加工补充,使对策更加具体即可。   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预测 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仍以逻辑填空、片段阅读和语句表达三大题型为主。逻辑填空主要考查结合语境选词的能力,同时要根据语句前后的逻辑性判断所选词语的正确性;语句表达主要考查句子填空和句子排序两大题型;片段阅读主要考查根据不同材料总结作者观点、总结主要内容的能力。 一、逻辑填空 所谓逻辑填空中的“逻辑”并非考查逻辑相关知识,而是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它与选词填空一脉相承,都是要选择合适的词语。不同之处在于特别提出对语境进行辨析,由此看来,逻辑填空题目凸显两大特点:一是对语境的正确判断,二是对词语进行辨析。 预测点1——关注语境中的呼应对象 语境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选词填空题要求根据语境的不同特点适当选词。内部语境较为直接,外部语境较为间接,近几年考题中多为根据语境的词语和表述,或者文段所描述的对象来选词。 例:(2011年国考真题)互联网怎样影响了我们的社会和生活,这看上去好像是个       的话题,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但事实上,有几个人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说细致,说出点儿新意,说出点儿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见仁见智  理由     B.众说纷纭  道理 C.历久弥新  独见     D.老生常谈  妙处 中公解析:“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呼应“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老生常谈”,“可意会不可言传”呼应“妙处”。选D。 预测点2——考查范围锁定高频词语和高频成语 词语部分多考大家较为熟悉的词语,考生需要学会区分近义词,比如常考的辨析词语的角度有搭配对象、语义轻重、词义范围、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等。中公教育专家发现,近几年国考中考查的成语特点也表现为熟悉的词,但总会有相近意思的成语混杂在题目当中,难以抉择。因此,区分近义成语比较重要。例如“门可罗雀、屈指可数、寥寥无几”这三个形容少的成语。或是形容多的成语“比比皆是、汗牛充栋、蔚为大观、浩如烟海”等。 预测点3——题干材料内容增加,字数增多,空处增多 逻辑填空的材料内容越来越像小型的片段阅读,字数增加是一个显性的表现,同时给出的空处也会增加,原有一段一空的题目越来越少,一段三空成为常态。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在做逻辑填空题目时首先要读好题干。 二、语句表达 预测点1——句子数量增多,难度加大 句子排序一般给出5个句子,由于考题整体题量的增加,所给句子也会增加2-3个。另外,难度加大。句子排序题会考查到无明显连接性标志词的句子,句子填空题在判断所选句子与语境是否一致中会设置难度,除了考查话题、句式、色彩的一致性外,还需要根据材料的整体意思来选句。 预测点2——句子间结构联系的多样化 句子排序和句子填空都需要考虑句子间的结构,而近些年考题特点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具体来说,除了明显的总分、分总、总分总结构及提出-分析-解决的思路结构外,还有一些无明显结构联系,比如其中几个句子可以通过显性的标志词连接在一起,而剩下几个句子却无明显的关联词提示,但实际上这几个句子在语义上呈现转折、递进等关系。句子填空要求所选句子和文段一定要契合,不仅是形式上一致,还要内容上保持一致。如对事理逻辑性的考查,说明文中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使之合乎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性或某种工艺过程的先后程序。 例: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三、片段阅读 片段阅读题目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材料部分、提问方式部分和选项部分,这其中以材料为核心,一方面考生要面对各种提问方式,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读懂每个材料,灵活地应对各种材料。 预测点1——特殊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方面:由于考题多为主观型题目,提问方式多为介绍、概括、说明、主旨、意在说明、强调、告诉之类,此外需要关注一些特殊的提问方式,如“关键词”。这种提问方式也属于主观型题目,应对上还要对材料建立敏感性,抓出体现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的关键词。 例:五十年代,人们对幸福的憧憬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六七十年代,是“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收音机),是进国营厂或穿上军装;八十年代是“万元户”;九十年代是有房有车;新世纪的幸福感呢,则和总理最近提出的“尊严”息息相关。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A.新世纪   B.幸福     C.尊严     D.幸福感 中公解析: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一直在谈幸福,而到了新时代幸福则和“尊严”相关,作者要说明的内容就在于“尊严”二字。 预测点2——特殊提问角度 例:(2010年国考真题)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老人说“你开错了窗户”是想要告诉小女孩: A.看世界的角度不同,心境也会不同 B.环境对人的情绪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C.通过转换视角,能摆脱失败和痛苦 D.人应该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中公解析:这道题很多同学会选择A选项。注意本题的提问方式,如果直接问“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肯定要选择A。但是此处问的是“你开错了窗”是想告诉小女孩什么,那就是D。是“开窗”的问题,即相当于换角度的问题,并不涉及换角度之后会带来什么结果。 预测点3——材料体裁典型化 材料的体裁中曾出现过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这其中以记叙文和议论文居多。而记叙文中除去一般性的记叙事件外,寓言故事、名人轶事和散文之类的体裁会呈现增加的趋势。同时,在体裁稳定的前提下,材料结构也会有侧重,关联词结构是一大特点。除去常考的转折、递进、因果、并列等关联结构外,还会增加条件、选择、解说等关联结构。另外,行文脉络上也会有变化,在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基础上会增加铺垫式、对比式、引用式等脉络特点。更多信息考生可参考中公白皮书——2012国考全预测。 例:有这样一则故事:三个工人在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忙什么,第一个说:“我在砌墙”,第二个说:“我在建一幢大楼”,第三个回答:“我在建一座城市”。多年以后,第一个工人仍是工人,第二个工人成为工程师,第三个工人成为城市管理者。同一种工作,因为从事者的心态不同,结果迥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仅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由良好心态、较高境界决定的。 中公解析:这个故事的启示就是积极的心态。 纵观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目会发现命题人会越来越重视考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无论是逻辑填空还是片段阅读都要在会读、读好、读懂的基础上去做题。只有这样,考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第一周 复习任务:熟练掌握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基础知识。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把所涉及的小题型、方法、技巧等内容整体复习一遍,并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复习方法:对照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教材进行学习。 复习重点:牢记逻辑填空、片段阅读的最基本方法技巧。(例如逻辑填空涉及到的语境分析方法,主要是看语境之间的关系。其中相对关系、解释关系比较重要,判断出语境的关系,答案自然会出现。) 真题演练: 1、人只有和人在一起时,才能享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快乐。过去,我喜欢安静,常倾向于______;现在,我宁可选择______,而不要孤寂。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闭    群居     B.离群    合群   C.孤寂    喧嚣     D.独处    热闹 【答案】D。中公解析:第一空中所要填的词语应与“安静”对应,“自闭”与“离群”通常用来表示人性格上的障碍和缺陷,排除A和B。“孤寂”在后文已出现,一般在前文不会再次出现,排除C。“独处”与“喜欢安静”对应,表示“我”的选择。故正确答案是D。 第二周 复习任务:在全面了解了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片段阅读相关题型的基础上,彻底掌握国考近4年真题的特点。 复习方法:对历年国考真题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读。研究历年的变化趋势和出题的侧重点。比如,白皮书中提到,逻辑填空部分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更鲜明了,通过分析语境来选择答案的题型在逐年增加。 复习重点:重点突破选词填空的语境分析和片段阅读的主观题。 真题演练: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智慧、品德等,都是由后天学习、积累而来的。他专门写了《劝学》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性,肯定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倡导        、日积月累、不断求知的学习精神。(逻辑填空类)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孜孜不倦  B.坚忍不拔  C.按部就班  D.一丝不苟 【答案】A。中公解析:由“日积月累、不断求知”可知,该空呼应的应为“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其他各项不符合题意。 2.过去25年中,尽管经历着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美国人的消费能力始终没有减退,背后最主要的推力就是个人信贷业的异常        。尽管个别客户可能破产,但总体上,个人消费信贷是        的。(语句表达类)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活跃   节节攀升     B.频繁   安然元虞 C.繁荣   有利可图     C.发达   高枕无忧 【答案】A。中公解析:节节攀升:职位地位等不断上升。有利可图:有利益可谋求。安然无虞:没有忧患,太平无事。根据句意,先看第二空,应选与“减退”意思相反的词语,故“节节攀升”贴切。从“异常”本意来看,语意较重,“活跃”比“繁荣”语气重。故正确答案是A。 3、美国著名学者伊顿曾预言:“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自然资源。”伊顿的预言在今天已经变为现实,金融危机、能源和矿产资源价格急剧上涨,世界经济滞涨风险苗头显现,国民的创新能力得到许多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片段阅读类)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人力资源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B.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将逐步降低 C.国家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国民的创造能力 D.国民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 【答案】C。中公解析:原文伊顿的预言“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最后一句“伊顿预言实现,国民的创新能力得到许多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C项更符合原文的主旨。 第三周 复习任务:真题模拟加题目细致分析 复习方法:做模拟题。中公教育专家在这里强调模拟题一定要选择有口碑的,针对性强的,同时难度适中的。这周做题不要盲目,不要只强调速度不管质量,还是要以质量为主兼顾时间,一套模拟题做完之后,一定要细致的分析,并重复进行错题分析。 复习重点:彻底突破误区。做错的题目,一定要彻底弄清楚弄明白。 真题演练: 1. 传统经济学习惯铺陈宏大的说辞,在人性的细节方面,总是       。被抽空了细节的经济学,虽       ,拥有如庙堂般巍峨的气势,却还原和解读不了世界的真实。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语焉不详 高屋建瓴           B.闪烁其词 博大精深 C.含糊其辞 鞭辟入里           D.捉襟见肘 天马行空 【答案】A。中公解析:先看第一空,句中是说传统经济学在细节方面关注不够。“闪烁其词”是指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捉襟见肘”形容衣衫褴褛,也比喻顾此失彼。据词义可排除B、D。再看第二空,“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鞭辟入里”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由句中“拥有如庙堂般巍峨的气势”可知,这里侧重的是气势的巍峨,故应选“高屋建瓴”。 第四周 复习任务:进行速度和心态的实战性模拟训练,实现速度和质量的双丰收。 复习方法:模拟卷的选择依然重要,可选择难度和上周相比持平或简单一些的模拟卷,这样可以增强信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同时,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做题,对错误的题目进行简单的分析即可,不要死抠一道题目,钻牛角尖。 复习重点:全面总结,为考试做好心理、生理、知识储备等全方位的准备。 真题演练: 1、越来越多的人表示愿意购买医疗保险产品,但医疗保险产品的销售情况并没有与需求保持         。因为消费者并不单是从开支管理角度来考虑,更多的是受到情感的          ,他们真正寻求的是一种心理安定,这往往是销售者所           的。 A.一致  左右  关注      B.协调  干扰  利用 C.同步  驱动  忽视      D.统一  暗示  追求 【答案】C。中公解析:本题的突破口在第三空。题干大意是:越来越多人愿意购买医疗保险,而医疗保险的销售情况却没有因此而出现相应的提升,究其原因,人们在购买保险时更多的是寻求一种心理安定,而销售者没有意识到或重视这一点。故第三空不能填“关注”、“利用”、“追求”,排除A、B、D。 2. 从我国古代文献看,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稻”字出现,在《诗经》中已将黍、稻并提。春秋以前,因我国北方种稻量少,水稻被列为五谷之末,如“禾、稷、菽、麦、稻”;而至宋代,便因种植数量多而升至五谷之首了,民间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到了明代,更有天下谷类“稻居什七”之说,稻米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水稻从商代开始种植    B.春秋时期北方不产水稻 C.宋代人以稻米为主要粮食   D.水稻在我国古代长期为五谷之一 【答案】D。中公解析:A项,文段只是提到“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稻’字出现”,由此不能推出“水稻从商代开始种植”,故错误。B项,文段提到春秋前,我国北方种稻少,故“不产水稻”的说法有误。C项,文段讲“到宋代,稻因种植数量多而升至五谷之首”,但并不能推出“宋代人以稻米为主要粮食”这一结论,故也错误。D项可由文段推出。 3. 面对具有威胁性的突发事件,恐慌心理是人们进行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但是,过度的恐慌反应,常常会导致比事件危害本身更为严重的消极后果。经验显示,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许多损失可能不是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的过度恐慌导致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产生恐慌心理是人们在突发事件中的正常反应 B.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人们的损失往往是自己造成的 C.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其实不必慌张 D.面对突发事件,人们应尽量保持稳定的心态 【答案】D。中公解析:“但是”引导了文段的重点,即过度的恐慌会导致比事件本身更严重的损失,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应过度恐慌,而应该保持稳定的心态,D项为正确答案。A项说法本身没错,但不是文段强调的重点;B项“人们的损失往往是自己造成的”说法有误;文段强调的是过度恐慌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与损失,不是完全告诫人们不必恐慌,且“其实不必慌张”的说法也不现实,故C项有误。 数量关系考点预测 在整个行测卷面中,数量关系部分的题目占了很大比例,相对难度也比较大,是很多考生相对最容易失分的题型。一般我们说得数学者得行测、得行测者得公考,数学部分在公考中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其中数学运算题型基本可以说是整个行测卷面上最难的题目。   数字推理 数量关系之一的数字推理部分在2012年国考中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但中公教育专家还是建议考生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数字推理中的等差数列变式、多次方变式以及分式数列这三种题型一定要做好熟练,一旦考到数字推理,这三种出现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数学运算 数量关系之二的数学运算是必考部分。还是以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利润问题、几何问题、容斥问题以及极值问题等作为考察重点。中公教育专家发现,近两年数学运算十分注重整除法、代入排除法、特值法、比例法和十字交叉法等方法结合题型本身特征来考察。例如2011年国考数学运算部分的第一题第二题都是行程问题的题目结合特值和比例来考察。第四题和第七题两道利润问题的题目结合十字交叉法来考察。 预测点1——利润利率问题 题型中极容易考的利润问题一般会结合特值法来考察。例如: 赢利的百分数=【(卖出价—买入价)/买入价】 ×100%,某电子产品去年按定价的80%出售,能获得20%的赢利,由于今年买入价降低,按同样定价的75%出售,却能获得25%的赢利,那么今年的买入价/去年的买入价=(  ) A. 7:10   B. 18:25   C.9:10   D.1:2 中公解析:对于这道题目就可以根据定价不变,把定价看作“1”,则去年买入价为1×80%÷(1+20%)=2/3;今年买入价为1×75%÷(1+25%)=3/5。所以今年买入价:去年买入价=3/5:2/3=9:10 预测点2——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也是今年的重点,考察点还会像2011年第6、7题。 小王步行的速度比跑步慢50%,跑步的速度比骑车慢50%。如果他骑车从A城去B城,再步行返回A城共需要2小时。问小王跑步从A城到B城需要多少分钟? A.45      B.48      C.56      D.60 中公解析:本身是行程问题的题目,我们却应该用整除加特值法比例法的思路解决。小王步行的速度比跑步慢50%,跑步的速度比骑车慢50%,如果设小王步行的速度为1,则跑步的速度是2,骑车的速度是4。行进路程都是AB两城的距离,所以本题存在路程相等下的比例关系,时间之比等于速度的反比。步行和骑车的速度是1:4的关系,时间自然是4:1的关系,总路程相当于4,即小王骑车从A城去B城,再步行返回A城共用5份时间,对应120分钟,那么他跑步走4的路程将用2份的时间对应48分钟。答案为B. 预测点3——极值问题 极值问题也一直是国考的常考题型,从1999年开始一直到2011年,极值问题每一年都会考到,2012年也不会例外。最有可能会考“和一定求定值”,但是会进行简单的变形。 例如:12个队参加一次足球比赛,每两个队比赛一场,每场比赛中,胜队得3分,负队得0分,平局则各得1分。比赛完毕后,获得第三名和第四名的两个队的得分最多可以相差多少分? A.20   B.21   C.22   D.23 中公解析:这道题目的实质就是和一定求极值问题,假设甲乙丙是前三名。要使得第三名与第四名的得分相差最多,那么第三名的得分要尽量多同时第四名的得分尽量少。第三名在后面九名选手比赛时全胜得分较多,但他的得分最多不超过第二名,也就是说第三名与第一、二名并列时得分最高。此时他们之间的三场比赛应该是各胜一场:甲胜乙、乙胜丙、丙胜甲。前三名的得分均为3+9×3=30分。第四名的得分最少不少于第五名,那么第四名与后面所有的选手并列时得分最少,此时他们之间的比赛全为平局。各得8分。 所以第三名与第四名之间最多相差30-8=22分。 预测点4——几何问题 从国考历年真题中可以看出几何问题考察趋势已经从平面考到了立体,2011年的几何题就是以正四面体为背景的考察。弧长和扇形的考察在省考中出现几次,在国考中没有出现,所以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今年要注意一下。 总之考生在复习数学运算时,一定要有基础同时要重技巧,才能在考场时有好的发挥。  数量关系复习计划 第一周 复习任务: 全面了解国考关于数量关系的具体题型。 复习方法:通过对近五年国考真题的整理和总结,详细记录每一种题型及考法。 复习重点:数字推理,图形推理 真题演练: 1、3,  2,  11,  14,  (    ),  34 A.18        B.21 C.24        D.27 中公白皮书提供以下重点内容突破途径: (1)培养数字和数列敏感性,牢固记忆常考数字和数列,并能够快速辨认数字和数列的变形。例如:自然数列,以及在自然数列基础上追加质数列得到的新数列如下,2,4,7,10,15,18 (2)培养单一图形和多个图形敏感性,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当给出一个平面单一图形时,可以训练诸如点、线、面、体、色各个方面。立体图形要训练空间想象能力,复习之余可以接触各种常见的拆开图形,训练不同视角的观察力。 (3)把历年真题中关于数字推理和图形推理的题目进行反复练习,最少每年题目的练习次数在3遍之上,熟练掌握历年真题的考试题型和考试趋势,也可以锻炼敏感性。 (4)学习数学运算常见题型。五大类题型(同素分堆问题,多次相遇问题,交替工作,利润利率,和定最值问题)要掌握一般的解题方法。例如交替工作,有多少种考试类型,每一种类型的易错点都要有所掌握。 第二周 复习任务:牢固掌握数学运算常用思想以及必考题型。 复习方法:通过历年真题进行把握,详细记录每一种题型及考法,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可分析近五年国考的真题,也可以透析省考真题有助于接触更过题型拓展思路。 复习重点:数学运算常见思想 真题演练: 1、某公司去年有员工830人,今年男员工人数比去年减少6%,女员工人数比去年增加5%,员工总数比去年增加3人。问今年男员工有多少人? A.329   B.350   C.371   D.504 【答案】A。中公解析:由今年男员工人数比去年减少6%,可知男员工数为去年的94%也就是47/50,代入选项发现只有329是47的倍数,答案选A。 2、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中公白皮书提供以下重点内容突破途径: 1、常用五大思想要能够深入了解,看见一种题目就要能够快速反应出这种题型要使用怎样的思想,比如当一个题目中出现分数时可以先考虑整除思想,当出现了计算公式为M=A×B的计算公式时要考虑是否可以使用比例思想等等。通过反复锻炼,培养敏感性找出突破口。 2、国考真题练笔。分析近五年真题进行练习,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可以采用三步走的方式:第一步,每个题目采用第一反应进行解答,第二步,同样的题目采用常考思想进行解答,第三步,对于一套真题进行归类,具体思想进行整合同时按照题型进行归类。 3、每一种思想灵活运用。例如整除思想掌握了怎样判断整除还要能够逆向推理。一个正整数能够被12整除的判断方法是即能够被3整除又能够被4整除,那么当题目要求寻找一个被3除余1,被4除也余1的数,就需要很快反应出这样的数和12之间的关 第三周 复习任务:数量关系总体复习 复习方法:整体温习,同时查漏补缺分清次重点。 复习重点:自身强项重点练习,弱项适当提升。 真题演练: 1、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准备选择两种考试参加的有46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答案】A。中公解析:利用图示法解题。   图中,黑色部分是准备参加两种考试的学生,灰色部分是准备参加三种考试的学生。计算总人数时,黑色部分重复计算了一次,灰色部分重复计算了两次,所以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63+89+47-24×2-46+15=120人。 2、某机关20人参加百分制的普法考试,及格线为60分,20人的平均成绩为88分,及格率为95%。所有人得分均为整数,且彼此得分不同。问成绩排名第十的人最低考了多少分? A.88        B.89 C.90           D.91 【答案】B。中公解析:20人的总分是20×88=1760,不及格的人数为20×(1-95%)=1人,则他的分数最高为59分;前9名的总分最多是100+99+……+92=864分,所以剩下10人的分数之和是1760-59-864=837分。 当第10名分数是88分时,剩余10人总分最多是88+87+……+79=835分,不能满足题意。 中公白皮书提供以下重点内容突破途径: (1)若某种题型为强项,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可把此种题型所有情况做到举一反三,每一种变形都要熟悉。诸如多次相遇问题既是近几年考试难点也是高频高点,那么对于多次相遇问题中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不仅要熟练掌握,同时出现类似的问题时也要能够快速转化,比如圆上的行程问题也会涉及到二次相遇。 (2)弱项不能放弃。平时练习中的弱项可能在考试时会出较简单的题目,若是彻底的放弃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此时可采用掌握弱项中每一种简单运算,以及基本的运算技巧即可,不必花费大量时间。 第四周 复习任务:巩固提升 复习方法:练习真题和冲刺试卷 复习重点:在进行试卷的练习过程中要把握时间的合理分配,自己弱项题型上可适当缩短时间。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根据自己的练习情况掌握做题顺序。以便考试时结合题型难度和自身特点进行答题。 数量关系真题演练: 1、小赵、小钱、小孙一起打羽毛球,每局两人比赛,另一人休息。三人约定每一局的输方下一局休息。结束时算了一下,小赵休息了2局,小钱共打了8局,小孙共打了5局。则参加第9局比赛的是: A.小赵和小钱      B.小赵和小孙 C.小钱和小孙      D.以上皆有可能 【答案】A。中公解析:小赵休息了2局,则小钱和小孙打了2局;小孙共打了5局,则小孙和小赵打了5-2=3局,小钱和小赵打了8-2=6局。一共打了2+3+6=11局,由于两个人不可能连续打两局,则小钱和小赵打的6局只能是第1、3、5、7、9、11局,选择A。 2. 一个边长为8cm的立方体,表面涂满油漆,现在将它切割成边长为0.5cm的小立方体,问两个表面有油漆的小立方体有多少个? A.144   B.168   C.192   D.256 【答案】B。中公解析:每条棱被分成16份,每条棱上有14个小立方体的两面有油漆,共有14×12=168个小立方体两面有油漆。 3. 有20人修筑一条公路,计划15天完成。动工3天后抽出5人植树,留下的人继续修路。如果每人工作效率不变,那么修完这段公路实际用多少天? A.16   B.17         C.18      D.19 【答案】D。中公解析:设每人每天干活1个单位,那么,题意可以理解为15人干活需要干满20天。因为有5个人另干了3天,即相当于15个人干了一天的活,所以15人现在只需干活20-1=19天。   资料分析考点预测 通过对近四年的国考真题进行细致分析,中公教育专家发现资料分析试题主要是围绕增长、比重、倍数等核心概念进行考察;计算方面主要是查找题、求值题、比较题三种基本类型,同时题量的变化让我们看到资料分析考察其实是向着资料易读、题型清晰化、估算主导化这样的方向发展,整体体现出资料分析考察分析能力、简单计算和推断能力的特征。基于此,中公白皮书对2012年国考资料分析在考试考点和计算方法的运用上进行了重点预测。 考试的核心依然是对基本概念的考察,包括:增长量、增长率、比重、倍数、平均量的求解和大小的比较;在需要计算的题目上主要是首数法、尾数法、特征数字法、同位比较法、有效数字法、反算法等核心方法的运用。中公白皮书中提到,尤其重要的是以下考点和方法的使用。 一、重要考点: (一)比重计算 这种题型以知道当期整体和部分的数据以及增长率为主要资料给法,来计算上一时期的比重大小,重点考察以下三种类型: 1、计算比重的结果 2、 根据总量以及部分占整体的比重求解部分或者根据整体以及部分占整体的比重求整体 3、 同时也包含对比重变大或者变小的考察 例如: 例1:2010年1~5月,石油石化行业实现利润1645亿元,同比增长76.4%,其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利润1319亿元,同比增长1.67倍。 2009年1~5月,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占石油石化行业实现利润的比重约为: A.53%     B.66%   C.80%     D.91% 例2:2008年,某省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15亿美元;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4.5% 2008年,该省的对外贸易总额约为多少亿美元? A.158.89          B.134.66            C.91.78           D.79.25 例3:出口额为5。02亿美元,茶叶占出口额的8.18%,而绿茶出口额和占茶叶出口额的四分之三。 2008年,该省的绿茶出口额为多少万美元? A.4387             B.3080              C.2255             D.1307 例4:2009年4月乘用车总销量已达83。1万辆,比3月份增长7。59%;其中,轿车销量比3月份增长8。3%;MPV销量比3月份下降3。54%;SUV销量比3月份19。27%; 交叉型乘用车销量比3月份增长3。62%。轿车、MPV、SUV和交叉型用业销量占4月份乘用车销量占4月份乘用车总销量的比重分别为71%、2%、6%和20%。 关于2009年3月份各种车型销量在总销量中所占比重的描述,以下正确的是: A.轿车超过71%                B.MPV超过2% C.SUV超过6%                 D.交叉型乘用车低于21% (二)增长量计算 增长量的计算主要考察根据当年的数值以及增长率求解增长量这种题型。考察过程中最可能加入的就是对比重的进一步应用。总结为以下两种情况: 1、 根据本期数值和本期比上期的增长率直接计算本期比上期增长的数量 2、 根据简单的一步计算求出出本期数据,利用本期数据和本期比上期增长率求解本期比上期增长的数量 例如: 例1:2010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出口额26.5亿美元,同比增长24.9%。 2010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出口额比上年同期约增长了多少亿美元? A.5.3       B.7.0   C.9.2      D.21.2 例2:2008年,某省产品出口额为5.02亿美元,增长22.1%,其中对韩国出口额占11.35%,对韩国的出口额增长59.8%。与2007年相比,2008年该省出口韩国的农产品总额约增加了多少万美元? A.5100              B.4500            C.3200             D.2100 (三)求倍数 这种类型的题目往往要求计算两个量A和B之间的倍数关系,比如A是B的多少倍,但是往往A和B都是未知的数量,需要进行一步求解才能得出,然后再做除法运算。主要包括两类 1、求出平均值再把计算结果求倍数 2、利用增长率求解上一时期数值之后再求解倍数。 例如: 例1:2008年全国共有卫生机构27.8万个,比1949年增加约75倍;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为374.8万张,比1949年增加45.9倍;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2.8张,远高于1949年0.15张的水平。 2008年,每万人口拥有的卫生机构数量约是1949年的多少倍?  A.3                  B.8              C.15                 D.30 例2.:2009年总电话长途通话时长895.2,同比增长28.4%,固定传统长途电话通话时长352.1,同比下降4.6%。2008年总电话长途通话时长约是固定传统长途电话通话时间的多少倍? A.3.4                  B.2.5 C.1.9                  D.0.5 二、重点方法: (一)特征数字法 例1:2010年上半年成品油表观消费量10963万吨,同比增长12.5%。 2010年上半年,全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增加了约多少万吨? A.1009    B.1218   C.1370    D.1787 中公分析:其中12.5%可以直接转换成1/8来计算,最后就会变成10963÷9的简单计算。 例2:2009年4月份国内乘用车销量已达83.1万辆,同比增长37.37%。 与上年同期相比,2009年4月份乘用车销量约增长了多少万辆?  A.13.2             B.22.6             C.31.1            D.40.4 中公分析:其中37.37%转换成37.5%即3/8,计算量大大减小。 (二)有效数字法 例:1978年卫生机构169732个,卫生技术人员246万人;2008 年卫生机构278337个,卫技术人员503万人。与1978年相比,2008年平均每个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增加了: A.5%                B.15%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