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素质教育概论,分类版.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9010032 上传时间:2025-03-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教育概论,分类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素质教育概论,分类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填空、选择 1、素质教育是一个具有探索性的教育专业概念,它的提出以及它的含义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产物,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p1) 2、“全面发展教育”的理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主流。(p1) 3、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中,以“面向现代化”为核心。(p2) 4、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p2) 5、人的素质作为内在的基础条件是一种不可直观的东西,它只有通过人的活动能力和社会行为才能表现出来。(p4 2011年考) 6、素质教育是以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去武装人,又是用社会主义的道德和纪律去造就人的教育。(p6) 7、 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奠定基础。(p7) 8、要想达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必须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教育。(p7) 9、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在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全体性和全面性、基础性、创新性这几方面。(p13-15) 10、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纲和主线。(p11) 11、 在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心理教育应起到统帅、核心的作用。(p11) 12、 素质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每一个学生乃是素质的承担者和体现者。(p12) 13、素质教育在贯彻教育方针上要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两全其美”。(p12) 14、 劳动素质也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等要素。(p10) 一、填空、选择 1、素质的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塑性、内在性与外显性、自然性与社会性、个体性与群体性。(11年考,P16) 2、人的素质结构由自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P18) 3、生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赖以生成的基础(P20) 4、我国的现代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P21) 5、智能是知识、智力、能力的总称(P28) 6、有人把心理素质概括为情、意、信、忍、调(P29) 7、人的素质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P18) 8、广义的文化是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P20) 9、学生素质基础的培养就是开发潜能 培养个性 传递文化(P20) 10、品德素质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的道德 社会公德 家庭道德 职业道德(P27) 11、智能素质包括知识、智能 能力(P28) 一、填空、选择: 1、教育改革的先导是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前提。(p33) 2、教育必须满足人的智力、审美、情感、态度和体能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必须以加强个人适应能力为第一目标。(p33) 3、中国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是学记。(p39) 4、德国思想家康德认为,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p39) 5、人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p42) 6、从教育产生之时起,就已经开始体现出人类所特有的能动性。(p42) 7、素质教育是当代社会的时代特色。(p44) 一、填空、选择 1、 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等。(P49) 2、 马克思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其本质特征集中于差异性和主体性。(P53) 3、中外教育家历来都将德、智、体、美等几方面作为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P57) 4、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摇篮,学校教育被誉为人生的加油站,人终身的教育还要靠社会教育。(P64_67) 5、当代教育所要形成的教育体系,其基本特征就是以培养人的素质为目的。(P52) 一.填空题 1. 思想品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P69) 2. 思想品德素质在个体的素质结构中居于最高层次,是人的质量高低的核心标志。(11考)(P70) 3. 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主体教育网络是提高思想品德素质的首选途径。(P76) 4. 加强和改进政治课教学是提高思想品德素质的基本途径。(P77) 5. 开展社会实践是提高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途径。(P78) 6. 提高思想品德素质的方法:说理启迪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和行为实践法。(P80) 一、填空、选择 1、文化素质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概念,而是一个多层次的开放系统,这个系统由知识系统、价值系统、认识系统等构成。(11年考)(P85) 2、文化素质的特征:知识性、渗透性、社会性、导向性。(P86 87) 3、传统的学校教育具有三大功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P87)。 4.加强青年学生文化素质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P87)。 5、加强青年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的有效途径。(P88) 6、加强青年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基础。(P88) 7、根据当代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我们将人才的素质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P88) 8加强青年学生文化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保证。(P89) 9、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要做到勤于探索、崇尚真、科学审美(P91-92) 10、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能使青年人得到美的最高层次的享受(P93)。 11、任何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都处在三种关系之中: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自我即思维关系。这三种关系是相互渗透的。(P96) 12、高哲学修养的方法有加强世界观教育、加强人生观教育、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青年学生要努力具备完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P99-P100) 13、知识有量、质、结构合理之分。(P101) 一、填空题。 1.帮助青年学生解决情绪与理智的矛盾。最重要的还是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水平,发挥理智的作用,加强意志锻炼,处理好人际关系,发扬集体互助精神。(P105) 2. 根据广大教育工作者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探讨,培养学生耐挫能力,可采用四个办法,即诊、备、导、参。 (P107) 3. 青年学生应具备的物种基本心理素质是:具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具有优良的品德心理、具有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品质心理。(P107) 4、青年学生几种常见心理问题的矫正有:怎样增强青年学生的耐挫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克服自卑心理;怎么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以克服消极的个性品质。(P107-P112) 一、填空 单选 1、语言素质的基本要求是 正确 规范 使用普通话(P115) 2、语言运用的表现形式可分为 口头语言 书面语言 体态语言。(P117) 3、语言知识包括 语音知识 词汇 语法知识(P118) 4、推广普通话提高语言素质最主要的一环就是推广规范的语音—北京语音(P119) 5、音素 是从音色的角度来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p119) 6、语言运用能力的表现为 准确 简练 生动 朴实(p120) 一、填空、选择 1、当今世界有三大武器,即原子弹、电脑、和口才(P131)。 2、口才与表达素质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说话(交谈)、朗读、论辩、演讲等。(P132) 3、要读得流利,能达意,有感情,必须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并且做到读得轻重适宜,高低得体,停顿恰当,快慢适度(P134)。 4、辩论是指持不同看法的人进行的口头争论。(P136) 5、演讲具有实用性、艺术性、鼓动性和工具性(P137)。 6、演讲按内容可以分为政治演讲、学术演讲、法律演讲、礼仪演讲(P137)。 7、就形式看,演讲有命题演讲、论辩演讲和即兴演讲(P137)。 8、提高口才与表达素质的方法:心理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论辩训练、解说训练、朗诵训练(P138-143)。 一、填空 1. 积累素材主要方式途径有:观察笔记,调查记录,访问记录,采访记录,读书笔记,资料卡片,简报等。(P148) 2. 说明文的方法:定义说明法,分析说明法,分类说明啊,举例说明法,比较说明法,数字说明法,引用说明法,图表说明法,比喻说明法等。(P151) 3. 议论文构成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P152) 4. 机关应用文分为:10大类15种。(P152)(11年考) 5. 现代写作能力包括:取材能力,构思能力,结构能力,语言能力,修改能力。(P153) 6. 照应的方式有:标题照应,上下照应,首尾照应。(P158) 7. 现代写作的语言能力的基本要求:准确,简明,生动。(P158) 8. 智力一般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注意力。(P161) 9. 填空、选择 1、创新意识常常具体表现为敢于质疑。(P168) 2、创新的本质是开拓,是突破。(P172) 3、创新素质的特征包括独特性、灵活性、风险性。(P174) 4、创新成果取决于创造能力和创造动机。他们的关系是:创新成果=创造能力×创新动机。(P176) 5、创造性品格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内容。(P176) 6、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的核心内容,是创造才能的突出表现。(P178) 7、复杂的意志活动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意向、需要、愿望、目的、行动。(P182) 8、爱因斯坦关于科学创造原理的思想可以简洁地表达为这样一个模式:经验—直觉—概念或假设—逻辑推理—理论(P183) 一、填空、选择 1.“美育”这个词第一次被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和剧作家席勒正式提了出来。(P186) 2.美育的特殊性质就在于通过审美活动来教育学生。(P188) 3.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审美个性。(11年考)(P192-193) 4.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等特点。(P193-194) 5.审美个性的主要心理要素包括:审美观、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P196) 6.根据学校教育的特点,审美素质的提高可通过教学手段、艺术教育、大自然陶冶、日常生活等四个方面来实施。(P198) 7.艺术课教育中的美育重点谈美术课、音乐课、书法课教学中的美育。(P209) 一、 填空、选择 1、音乐的特点: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表演的艺术”音乐是“情感的艺术”。(P208-210) 1、 我国的舞蹈体系可以分为宗教祭祀舞蹈、古典舞蹈、戏曲舞蹈、民族民俗舞蹈四种类型。(11年考)(P214) 2、 舞蹈的审美特征主要有:抒情美、节奏美、综合美。(11年考)(P214) 3、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综合体。(P216) 4、 戏剧艺术的基本特点: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P216) 5、 戏曲文学按戏曲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按表演方式分为:话剧、歌剧、歌舞剧;按结构特点和大小分为:多幕剧、独幕剧;按题材内容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童话剧、神话剧。(P220) 一、 填空 1、 计算机网络发展大致可分三代:第一代计算机网络实际上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主的远程通信系统;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由多个主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的系统;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具体统一网络体系的结构。(P225) 2、 、一个计算机网络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构成。(P226) 3、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有:资源共享、数据传送、分布式处理、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P227) 4、按网络数据传输和转接系统的拥有者分类,可以分成专用网络和公共网络。(P228) 5、按网络范围和计算机之间的互联距离分类的话,可分为广域网络和局域网络。(P228) 6、计算机网络基本结构大致可以分为网络硬件、网络拓扑结构、传输控制协议及网络软件。(P228) 7、网络硬件是网络的主要部分。(P228) 8、网络的硬件主要由网络服务器、网络工作站、网络适配器、网络传输介质、网络连接器及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P228) 9、在局部网中信息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等。(P230) 10、网络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全球性、平等性、开放性、自主性、享受性。(P238-240) 11、在21世纪的网络时代,全世界最走俏、最赚钱的主要将是五类高素质人才:软件工程师、游戏设计师、网络安全专家、首席信息经理(CIO)、远程医疗大夫。(P235) 一、填空 礼仪的特征有阶级性、民族性、全人类性、历史性、时代性和继承性。(P247) 个人形象设计主要有人的体貌美、人的服饰美和人的风度美三个方面。(P253) 二、名词解释 1、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也被称为先天素质或遗传素质。(p4) 2、素质: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的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p4) 3、素质教育:以每个受教育者已有素质作为基础,以尊重受教育者自主性为核心,以社会需要素质为追求,对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手段进行有计划的运用与实施,将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有效的转化为每一个体自我发展的追求,在个性潜能有效得到外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所需要的素质的教育,一般侧重指基础教育。(p4-5) 4、德育:五育之首,是指在是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是以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为标准,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是受教育者称为符合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p7) 5、智育:是以系统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P8 6、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学习 体育知识,技能和培养道德品质的一种有目地、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P9 7、美育: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P9 8、劳动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素质的教育,包括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劳动态度, 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三方面内容。P10 9、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手 段,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P12 10、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广义上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每个成员必须通过一 定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狭义的则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敞开接受正规的基础教育的大门。P13 11、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指它能促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能为培养社会主义 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P13 三、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是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这里所讲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包括科学、道德、艺术、劳动技术等方面,也就是纲要中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这三项内容。(P20) 2、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品德,能负担一定的工作并作出一定贡献的人。(P24) 3、职业技能和专业的人才素质:指的是职业技能和专业的人才生存、发展和从事社会实践能力的各种内在基础调件的总和,指生理、心理、学识、业务、品德等各方面的素质的综合。(P26) 4、能力:是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P28) 二、名词解释 1、素质:人可能开发、滋生各种能力的潜能因素、条件以及身体与心理的基本素质。(P49) 2、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各方面尽可能地和社会的发展相统一的发展。当代全面发展概念源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最随意的发展。(P50、52、53) 3、思想政治素质:指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政治思想。(P57、58) 4、智力素质:指能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技能,发展热的智力因素。(P58) 5、作风素质:指要有良好的精神气质和工作作风。(P59) 6、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面貌稳定性倾向的总和。(P60) 二.名词解释 7. 思想品德素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倾向和特征。(P69) 8.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道德风尚的最高表现和最高要求,也是个人思想品德素质所应具备的内容。(P71) 9. 社会公德:指的是在一个社会中全体居民都必须遵循的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的最起码的行为准则。(P73) 10. 知:即思想品德认识,是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P75) 11. 情:即思想品德情感,是基于品德认识所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表现为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情感和态度。(P75) 12. 意:即思想品德意志,是为实现一定的思想品德行为而克服困难、排除干扰所做的自觉顽强的努力。(P75) 13. 信:即思想品德信念,是学生对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观点、原则的由衷信仰。(11考)(P75) 14. 行:即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是学生在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情感、意志、信仰支配下,形成自觉的外部的行为习惯。(P75) 15. 说理启迪法: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以透彻说理为主要标志,对教育对象进行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的方法。(P80) 16. 自我教育法:是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P81) 17. 榜样示范法:就是以正面人物的革命理想、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影响、感染教育对象的方法。(P82) 18. 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方法,即所谓“陶性”、“冶性”,以塑造人的性格。(P83) 19. 行为实践法:是在教育者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P83) 二、名词 1、 人的文化素质:指的是一个人的知识、才能、修养构成的文化造诣或素质的一般体现。(P85) 2、 语言修养:作为人得文化素养的一部分,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方式外显出来。(P90) 3、 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P85) 二、名词解释。 个性: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稳定特征上的差异性。个性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可以视为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观念定组成。(P112) 二、名词解释 1、语言素质:指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进行交际的知识技能的综合(p115) 2、体态语:是通过手势,姿态,眼神等不同变化以及双方空间位置关系来传情达意的辅助语言手段(p118) 二、名词解释 1、口才与表达素质:就是运用口语进行表达的基本素质,是人们善于用口语准确、生动、贴切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能力。(P131) 2、演讲:也叫演说,是在公众场合就某个问题说明事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也是借助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表达思想的较高级的综合性口语形式。(P136) 名词解释 1. 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P145) 2. 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为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P149)(11年考) 3. 议论文:议论文是运用说理的方法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主张的文体。(P152) 4. 现代写作能力:现代写作能力指大学生会写一般文章的能力(不包括文学作品的写作)是现代社会、现代生活所需要的用书面语言交际的能力。(P153)(11年考) 二、名词解释 1、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指人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所具备的基本的综合的能力,是人的素质中的核心之一。(11年考 P168) 2、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的要求的动力。这种动力是指心理上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推动力。(P168) 3、习惯性思维:习惯性思维是指用一种固定的、习惯性的思路来思考相同或类似的问题的心理现象,它是产生创新意识的阻力,它常使人们按照习惯思路去思考问题,很难跳出旧思路的模式,难以创新。(P170) 4、创新:创新指建立新理论、想出新方法、发现新东西、作出新成绩、造出新成果。(P172) 5、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指的是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能经常想出机智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某一部门中能不断开拓新局面的人,即具备创新素质高的人。(P174) 6、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是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大脑存储区原有的和新接受的信息进行选择,重新组合的心理过程。(P177) 二、名词解释 学校美育:就是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使它们追求美的事物,美好的生活,进而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活动。(P188) 审美想象:是在审美过程中把审美感知的表象与过去已有的表象相互作用,并加工、改造、组合、冶炼,形成审美意象的心理现象。(P194) 审美理解:是对审美对象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评析,把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的审美心理活动。审美理解活动的核心是审美思维。(P195) 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中伴随着的一种内心体验。(P196) 审美个性:是在审美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审美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审美倾向性和审美心理特征。(P196) 二、名词解释: 1、音乐: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通过在时间中展开的音响以表演的方式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思想感情。(P208) 2、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构思的主要载体,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旋律也叫“曲调”,它是由节奏和音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组成的。(11年考)(P212) 3、舞蹈:就是以审美规范化了的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有节奏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达手段,借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反应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艺术。(P213) 二、 名词解释 1、 计算机网络:将不同的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终端、外部设备、工作站、服务器等,用通信设备、通信线路互相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网络操作系统等软件控制下,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系统。(P226) 2、 计算机网络文化:在知识革命的背景下,由于因特网的广泛运用,带来传统的经济活动的根本变革而引起的人们有关价值观念、理想模式、思维习惯等一系列变化,产生出一种与现代网络技术和属性相联系的能够融合、吸纳世界优秀文化的新的社会生活分式和思想观念的文化。(P237) 二、名词解释 礼仪:指人们与他人交往的原则、方式以及实施交往时的外在仪表方面的规范。(P244) 三、简答、论述 1、 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P5-6(11年考) 答:第一,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提高我国经济竞争能力和综合锅里的要求。第二,实施素质教育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第三,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2、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人的基本要求有哪些?P6 答: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第二,有较强的主题意识,充满着自信、自主、自强和自律的品质,同时又善于与他人合作。第三,有开放意识,善于在开放的环境下与社会各界广泛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在开放中求生存、求发展,同时又善于构建团结协作的机制,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益。第四,有识别机遇和抓住机遇的能力,有创新能力和勇于迎接挑战,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 3、如何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P7(11年考) 答:第一,调整、充实德育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由具体到抽象,由远及近。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第二,改进德育方法,使之科学化,德育工作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学生身边的平凡小事入手,以点带面,引申扩张,要联系社会上的一些敏感问题实事求是地开战教育活动。 4、如何改进学校的智育工作?P8 答:第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第二,发展学生智力,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第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5、如何加强学校的美育工作? 答:第一,可采用多种途径,如通过艺术课、多科教学以及各种活动加强美育。第二,定制较为详细的美育目标。第三,要全面落实美育工作。 6、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发展有那些意义?P10 答:第一,有利于品德的健康教育。第二,有利于学生谋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第三,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7、学生开展心理教育主要有哪两条途径?P11 答:第一,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第二,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各科教育活动中。 8、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是怎样的?P14 答:两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9、创新性的教育活动的要求是什么?P15 答:按规律办事,在课堂教学时间内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余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反对那种违反教育教学规律,任意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精神负担的教学活动。要以教学规律为基础,以理论联系世纪为教学的根本原则,反对空洞的说教,使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现实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学习研究发明创造的规律和创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简答题 1、如何处理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关系?(P23) 答:第一,转变观念,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按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强调基础教育在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以及对社会长远发展所具有的真正效益。第二,从各种制度建设和完善上保证素质教育的落实,包括整个基础教育和制度,学校本身的制度等。第三,改革和完善基础教育的评估标准与方式。第四,教学方式的改变。第五,注重教学内容的变化真正抓好基础。 2、专业素质的基础体现在哪几个方面?(P26) 答: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是指现代思想观念;三是政治立场、政治立信念、政治态度。品德素质。主要包括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几个重要方面。文化素质。它的内涵是指人们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学、美学、艺术等人类文化各种基本知识或常识的认识的程度和掌握情况。智能素质。智能是知识、智力和能力的总称。心理素质。包括情、义、信、忍、调。 3、为什么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P21) 一是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二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三是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 4、教育目标通常可以分为哪三个层次?(P24) 第一层次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即要为青少年儿童成为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和合格公民打基础。 第二层次是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社会主义国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即要使受教育者具备社会所需要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生产、社会交往的能力。 第三层次是高科技教育、世界文化发展教育的目标,即要培养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的国家栋梁之才。 5教育者如何做?(P25) 答:第一、树立教育质量观 第二、树立人才观 第三、树立大教育观 二、问答题: 1、人类的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P31) 答:第一,教育活动要受到经济条件的根本制约。教育的发展要受到既有的生产力水平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形成的制约。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生产力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第四,生产力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要求。 2 代社会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包括哪些?(P 34页) 答:第一,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第二,创设综合课程。把学生校内学科知识和校外社会生活及其需要与兴趣紧密结合的整体化过程。第三,开发非正式课程,即隐形课程。第四,创设环境课程。 3、 教育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的表现是什么?(P 35页) 答:第一,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再生产劳动力的重要手段。教育可以使人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掌握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发展。第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第三,教育是发展科学、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4、人的思维知识是重要的科学知识,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的表现是什么?(P 37页) 答:第一,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是人创造发明的重要素质。 第二,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动力。 5、为什么说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接受生存所必需的各类素质的教育的源泉?(P 41页) 第一,教育的首要内容是生产生活的实际经验。 第二,教育不仅传递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还教育年轻一代懂得参加社会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思想方法等。 6、素质教育必须体现的时代特色是什么?(P 43页) 答:第一,简单的脑体合一,无阶级性是原始社会的教育特色。第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逐步分离、并具有阶级性是古代教育的特色。第三,系统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形成现代教育的特色。第四,素质教育是当代社会的时代特色。 7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当代社会的时代特色?(P 44页) 答:第一,时代的发展要求素质教育。第二,科教兴国需要素质教育。第三,知识经济呼唤素质教育。 8、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与社会进步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P 43页) 答:第一,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成长的必要阶段:人要生存和健康成长,不仅需要身体上的照料和与他人有着亲密的感情上的依靠,还需要有社会环境对他的教育影响。没有这些条件,人的社会化就不可能成为人。第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源泉: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存在的前提,是人类接受生存所必需的各类素质的教育的源泉。一方面,教育的首要内容是生产活动的实际经验;另一方面,经验不仅传递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还教育年轻一代懂得参加社会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思想方法等。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人具有两种基本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人的素质正是通过了无数代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知识的传递而逐步提高的。教育的不断发展,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人队社会的能动性不断增强,从而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这已是不容质疑的事实。 三、问答题 1、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哪些内容?(P57、60) 答:包括信息处理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关系的能力;善于综合分析的能力;具备综合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人的综合素质的一般要求有哪些?(P60、62) 答:思想政治素质;智力素质;作风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3、 提高综合素质的途径有哪些?(P64、67) 答:家庭教育——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摇篮;学校教育——人生的加油站;社会教育——人的终身能力教育。 4、作风素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P59、60) 答:主要是指有良好的精神气质和工作作风。其中主要包括:第一,敢于创新、勇于改革,善于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敢于讲真话、讲实话。 第二,勇于奉献,不怕困难挫折,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第三,胸怀坦荡,为人正直,谦虚谨慎,作风正派,能够和大多数人共同工作。 第四,勤劳朴实、雷厉风行,工作踏实,讲究实效。 5、论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P63) 答:素质教育与旧的教育制度想比较,根本的一点事素质教育把握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观念。第一、素质教育变学生的强制性发展为自律性发展。它意在改变学生对教育的态度,即它不仅学习到安身立命、服务社会的谋生手段,也是一种强调自我、享受生活的特殊方式。第二、素质教育变学生的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它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教育的功力追求已深入到对生命质量的真正关怀。素质教育坚持人事教育的出发点,必须按照人的发展需要来改变教育模式。第三、素质教育变学生的片面发展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仅构成为“五育”的综合概念,对选面发展学说作了新的阐释,而且奠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新的机制与环境。第四、素质教育变重视学生的显性发展为隐形发展。它把人的发展看成是知、情、意各个侧面以及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认为学生的隐性发展正如“冰山理论”中水面以下、支撑水面以上的冰山且占据整体优势比例的那部分。第五、素质教育变学生的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它把传授知识由目的变为手段,把教学的重点变为知识素质化,其过程完成很大程度要依赖学生主体的思维与实践。第六、素质教育变侧重学生社会化发展为个性化发展。它将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基本要求分解为学生合理的素质结构,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与追求目标,强调当今应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重。第七、素质教育变学生的专门性发展为基础性发展。包括基础能力、基础人格、基础信仰、基础生态等最有迁移价值的的教育内容的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主题。 三.简答题 20. 思想品德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P70) (一)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具备集体主义的主人翁精神 (四)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 自觉遵守法制和纪律 (六)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七) 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 (八) 具有一定的道德思维、道德评价能力,能够识别和抵制资产阶级的、封建主义的思想和道德影响 21. 思想品德素质的表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P75) 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表现为知、情、意、信、行等五种形式。 知,即思想品德认知;情,即思想品德情感;意,即思想品德意志;信,即思想品德信念;行,即思想品德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素质中的这些表现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既有着各自的地位、作用,更有着彼此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这五种品德素质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思想品德素质的形式与其内容也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它们即相互区别,又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机地统一在思想品德素质的整体结构之中。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容与其相应的知、情、意、信、行形式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 22提高思想品德素质的途径(P76) 一,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主体教育网络是提高思想品德素质的首选途径。以学校教育为主导,靠家庭教育打基础,有社会教育作辅导,使各种教育因素形成最佳组合的格局,形成目标一致的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效益,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二,加强和改进政治课教学是提高思想品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基本环节。 三,开展社会实践是提高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23说理启迪法要注意的基本要求(P80) 第一, 在说理启迪教育中,要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第二, 在说理启迪教育中,要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