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何首乌生产标准操作规程
前 言
何首乌(首乌藤)是贵州著名的地道药材,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为规范何首乌(首乌藤)药材生产全过程,保证何首乌(首乌藤)药材达到优质、安全、有效、质量稳定、可控,以满足中药制药、食品、日化等行业的需要,在广泛深入调查,总结产区传统栽培经验和试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本规程。
本规程是何首乌药材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规范化栽培基地何首乌药材生产的全过程。
本规程的实施对中药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起促进作用,并对何首乌生产基地建设起指导作用。
本规程起草说明单位:贵州省黔东南州信邦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杜武庭、欧春阳、吴真新等
本规程由贵州信邦中药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解释
本规程于二OO三年四月首次发布
本规程于二OO三年六月实施
本规程于二○○四年十一月修改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何首乌生产标准操作规程(草案)(以下简称“本规程”)是在综合何首乌野生变家种与规范化种植科学试验结果及其传统种植、采收和初加工(含首乌藤)技术等基础上,经过生产实践总结而制订的。
本规程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规定了何首乌规范化种植的适宜区域、基源、种苗繁育、大田栽培、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初加工等全过程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
本规程适用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及周边地区何首乌的种植生产。
按本规程实施,在正常年份情况下,二年生何首乌药材产量可达1500~3000㎏/亩(鲜),500~1000㎏/亩(干);首乌藤100~500㎏/亩(干)。
2.引用标准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9137—1988 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标准
GB5084—19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WM2—2001 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
NT/T393—2000 农业部《生产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一部)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定义
本规程是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为控制影响何首乌(含首乌藤)药材质量的各个生产环节因素,保证药材质量安全、有效、可控、稳定,增强生产技术的可操作性,而制订的何首乌生产操作全过程。
4.要求
4.1 空气环境条件 大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3095—1996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GB9137—1988《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标准》的二级或以上标准。
4.2 土壤条件 土壤应符合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或以上标准。
4.3 灌溉水质条件 农田灌溉水质量应符合GB5084—19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二级标准或以上标准。
5.何首乌规范化生产基地的选择
5.1 何首乌规范化生产基地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5.1.1 土壤条件
土壤以肥沃、疏松、保水保肥、耕作层厚30㎝左右的壤土或砂质壤土。PH值为6.0~7.5、有机质>1.0%以上。
土壤环境质量必须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一级或二级标准。
5.1.2 大气条件
空气无污染,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96)一级或二级质量标准。即大气指数Ⅱ为0.6~1.0之间。
5.1.3 水质条件
年降雨量1000㎜~1500㎜,雨热同期,有可供灌溉的水源及设施。水质无污染,水质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5084~85)的标准。
5.2 其它条件
5.2.1 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通讯条件。
5.2.2 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种植地连片,不小于100亩。
5.2.3 良好的社会治安。
5.2.4 基地周围1公里以内无生产污染的工矿企业,无“三废”污染和垃圾场。
5.3 何首乌生产基地的自然条件
5.3.1 地形环境 何首乌种植基地位于北纬25º19ˊ~27º32ˊ,东径107º18ˊ~109º36ˊ之间,海拔200m~1500m。地处黔中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貌以低中山丘陵及山原河谷为主,坡度<15º,或坡改梯土,周围植被丰富。
5.3.2 气候条件 基地位于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的位置,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温度15.9℃,>10℃有效年积温为4937.4℃,无霜期290天,雨水充足,年均降雨量1213.3㎜,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15.3小时,年均太阳辅射总量3579.7兆焦耳/㎡。
5.3.3 土壤条件 基地土壤主要为黄壤土、红壤土、紫色土,石灰土,质地以粘壤土为主,中性微酸。有机质丰富,但缺磷、钾肥。土壤耕作层≥30㎝。
5.4 组织及人员条件
5.4.1 每一个连片基地必须配备一名经过培训的技术骨干,具体负责基地的技术。
5.4.2 基地内每户药农,必须有1人经过药材栽培基础知识、GAP基础知识、何首乌生产标准操作规程、土壤、化肥、农药基础知识培训。
5.4.3 凡纳入生产基地的药农,必须严格按照本规程技术进行药材的栽种、田间管理和采收、初加工。
5.5 规范化种植基地的确定
5.5.1 由生产部、质保部委托技术员深入拟选地域,现场调查地理环境、灌溉条件、土质情况、交通通讯、社会治安和其他社会人文条件。进行现场勘察,并做好勘察记录,作好评价。
5.5.2 上述条件满足何首乌生产条件后,按有关标准规定的方法采取土样、水样,并作好记录。
5.5.3 将采集的土样按规定作初处理后,与水样一起送有质量检测资质的单位检测,并由其对初选地进行自然环境条件的综合评价。
5.5.4 以上各项工作结束后,对已满足条件的基地,由企业与农户鉴定《何首乌种
植协议书》和鉴订《何首乌药材交售卡》。即可确定其为何首乌种植基地。
5.6 基地现场勘察记录,土样、水样取样记录及其检测报告书应归档保存(保存期为5年)。
6.物种鉴定
6.1 基源
经贵州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何顺志鉴定,示范基地栽培的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药用部位为何首乌的干燥块根,及其木质化的干燥茎藤。该品种为《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的收载品种。
6.2 植物形态特征
多年生缠绕藤本。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茎基部略呈木质,中空。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狭卵形或心形,长4㎝~8㎝,宽2.5㎝~5㎝,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缘或微带波状,上面深绿色,背面浅绿色,两面均光滑无毛。托叶膜质,鞘状,褐色,抱茎,长5㎜~7㎜。花小,直径约2㎜,多数,密聚成大形圆锥花序,小花梗具节,基部具膜质苞片;花被绿白色,花瓣状,5裂,裂片倒卵形,大小不等,外面3片的背部有翅;雄蕊8,比花被短;雌蕊1,子房三角形,花柱短,柱头3裂,头状。种子瘦果椭圆形,有3棱,长2~2.5㎜、宽1.6㎜,黑色光亮,全包于宿存增大的翅状花被内,花被成明显的3翅,成熟时褐色。基部为一小孔状果胶,内含种子一枚,棕褐色,胚乳白色,胚在种子的基部。花期10月。果期11月。
7.种植技术
7.1 种苗繁殖
7.1.1 扦插条的采集
7.1.1.1 采集时间 每年3月~10月份采集。
7.1.1.2 采集方法
7.1.1.2.1 选优良、健壮的何首乌植株作采集母株。同时剔除病株和弱株。
7.1.1.2.2 用镰刀将架上各相连的嫩枝部分割断,剔掉嫩枝及细小的分枝,留下木质化和半木质化的一年生茎藤,从茎藤地上20㎝~30㎝处割断。
7.1.1.2.3 从竹架的下部,小心地解开茎藤,同时按规格用不锈钢剪刀剪取扦插条。扦插条长15㎝~20㎝,每株留2~3个节,上切口平滑,距上节2㎝~3㎝,下切口斜面,距下节2㎝。每100棵捆扎成把,下端要求平齐。待消毒后扦插。
7.1.2 选地整地
7.1.2.1 在基地内选地势平坦,水源方便的熟土,或塑料大棚作何首乌种苗繁殖圃。
7.1.2.2 整地
7.1.2.2.1 用牛耕或人工翻土,耕细耙平土块,耕深30㎝,检尽杂物。
7.1.2.2.2 苗床基肥:每亩撒施腐熟牛厩肥2000㎏作基肥,翻挖整细,耙平。
7.1.2.3 起厢:厢宽1.2m、长10m~20m、沟深20㎝、宽30㎝。
7.1.2.4 土壤消毒 每亩用1.5㎏的50%多菌灵750倍液喷施厢面,给苗床消毒,5天后扦插。
7.1.3 扦插育苗
7.1.3.1 插条处理:扦插前将检验合格的插条,用750倍50%可湿性多菌灵溶液浸没消毒30分钟左右,沥干。用生根粉2000倍液浸泡扦插条基部3㎝~5㎝处5秒钟左右取出,待扦插。
7.1.3.2 扦插:在整好的厢面上,开横沟,沟距10㎝、沟深8㎝。将插条芽头朝上,斜靠沟壁,株距3㎝回土填平,并用小锄头压实。扦插完毕后,用水浇透苗床,保持湿润。
露地育苗,应盖小拱膜。大棚育苗也应注意保持棚内苗床的湿度和温度。
注意:剪取的扦插条应在3天内扦插完。
7.1.4 苗期管理
7.1.4.1 温度:保持膜内温度18℃~27℃,高于30℃时,揭膜通风降温,持续高温时搭遮阳网遮荫。
7.1.4.2 湿度:发芽前保持足够的水分,及时浇水;发芽长叶后,控制水分,生
根长叶后,视土壤墒情每5~10天浇水一次。
7.1.4.3 除草 从扦插后见草即除。人工除草时(禁止用化学除草剂),注意防止松动插条根部,以免影响插条生长。
7.1.4.4 追肥 当插条嫩枝长至10㎝~15㎝时,视苗长势情况,适时追肥,用尿素按5㎏/亩撒施于两行何首乌苗之间,用小锄头锄入土中,或用0.2%磷酸二氢钾溶液用喷雾器喷施,每隔7天喷一次,共喷3~4次。
7.1.4.5 打尖:当苗长高至15㎝以上时,剪去顶尖,使苗高不超过15㎝。
7.1.4.6 炼苗:在移栽前半个月,或扦插苗长至15㎝以上时,通风炼苗。
7.1.5 起苗
7.1.5.1 起苗移栽前一天,用水浇透苗床。
7.1.5.2 起苗时,用小锄头顺沟小心挖起扦插苗,用稻草每100株捆成一把。
7.1.5.3 起苗后,当天移栽不完或待运输的扦插苗,集中保存于通风、荫凉处,并浇水保湿,防止萎蔫。
7.1.5.4 运输时,用塑料筐或竹筐装筐,勿挤压。
7.1.5.5 出圃苗要求,苗高15㎝~25㎝,有1~2条粗>1㎜、长3㎝以上的根或3条以上长3㎝以上的须根,叶色新鲜、绿色,无病虫危害。
7.2 大田移栽
7.2.1 选地、整地
7.2.1.1 选地:选向阳、土壤疏松、耕层深厚(30㎝以上)的砂质壤土或壤土,且坡度小于15度(>15º时须坡改梯)的地块作大田移栽地。
7.2.1.2 整地:春季移栽时,在上一年冬天,捡尽杂物,清理田园,翻耕30㎝以上,移栽前再精耕一次,耙碎整平。秋季栽植,在栽前半个月翻耕30㎝以上。移栽前,再精耕耙碎整平一次。
7.2.2 施基肥
7.2.2.1 结合整地起厢,视土壤肥力情况,每亩施腐熟牛厩肥1500㎏~2500㎏、有机复合肥50㎏~100㎏、磷肥50㎏。
7.2.2.2 施肥方法:将肥料按上述比例混匀后挖沟距1m、宽20㎝的沟,均匀地撒施入沟中,回土填平,并起厢。
(严禁使用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及医院垃圾和粪便)。
7.2.3 起厢
在平坦地块按东西向(坡地依地势而定)起厢,厢面宽0.7m、沟宽0.3m、沟深0.3m,稍成弓背形。
7.2.4 移栽
7.2.4.1 移栽时间:3~6月或9~11月份。
7.2.4.2 选雨后晴天或阴天起苗移栽。
7.2.4.3 在厢面上按32㎝×30㎝的株行距,成“品”字形栽两排何首乌苗。亩用种苗4200株,每窝定植1株。
7.2.4.4 移栽完后,如天气干旱,或土壤发干时,当天浇定根水,并及时疏通排水沟。
7.2.5 补苗
当移栽苗成活后,检查大田中缺窝和死苗情况,及时补苗。
7.3 田间管理操作规程
7.3.1 搭架
7.3.1.1 搭架材料:长2 m~2.5m、粗1.5~3㎝较直的竹竿,下端削尖。
7.3.1.2 搭架方法:在移栽后40天左右,当何首乌成活长至20㎝高时,在两棵何首乌之间插一竹竿,将相邻三棵竹竿上端用绳子捆住,呈锥形架。
7.3.2 上架
7.3.2.1 何首乌茎藤长高至40㎝时,人工帮助茎藤按顺时针的方向向上缠绕,易滑落的用细绳子轻轻将茎藤栓在竹架上。
7.3.2.2 每株何首乌只留两棵主蔓上架,将其余的分蘖枝从根部剪去。
7.3.3 打顶抹叶
当何首乌茎藤长至2.5 m左右高时,打顶尖,同时抹去茎藤下部30㎝以下的叶片。
当侧枝生长过于旺盛过密时,适当剪除侧枝,防止徒长。
7.3.4 打花序
除预留采种地外,其余的何首乌在现花蕾时,用镰刀连花柄一起割下,带出地外。
7.3.5 中耕除草
7.3.5.1 4~7月份每隔1个月除草一次,8~9月结合追肥除草一次,11月至次年3月只除一次。
7.3.5.2 除草方法,结合中耕,用宽15㎝左右的锄头锄草,移栽后半年内浅锄,植株周边的杂草,用手拔除。
注意:何首乌的除草,只能用人工除草,不能使用化学除草剂。
7.3.6 追肥
7.3.6.1 一年生何首乌,在移栽苗返青后用尿素亩施10㎏,或清粪水1000㎏~1500㎏浇施。8~9月开花前结合中耕除草追施一次有机复合肥,用量为50~100㎏/亩。
7.3.6.2 二年生何首乌在第二年2~3月发芽长叶前和8~9月开花前结合中耕除草,各追施一次有机复合肥,用量50~100㎏/亩。
7.3.6.3 施肥方法:在厢面两侧距植株10㎝处开沟,将肥料施入沟中,回土覆盖,恢复厢面(或在两株何首乌之间挖穴,将肥料施入穴中、盖土)。
注意:严禁使用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及医院垃圾和粪便。
7.3.7 灌溉与排水
7.3.7.1 灌溉水质必须达到GB5048—19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二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7.3.7.2 移栽时,及时浇足定根水。
7.3.7.3 何首乌成活后,视土壤墒情及时浇水。当天气连续干旱,特别是打顶修枝后,遇干旱天气,要浇足水。浇水数量应以地表以下10㎝土层湿润为宜。
7.3.7.4 夏天或温度过高时,在上午10点以前和下午4点以后浇水,以免高温灼伤叶片,影响植株生长。
7.3.7.5 如遇下雨天气,应注意检查排水沟是否疏通,多雨季节,厢沟加深,及时排水。
7.4 何首乌主要病害防治规程
7.4.1 叶斑病
7.4.1.1 病原:Fusarium spp.
7.4.1.2 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产生黄白色病斑,后期变褐色,中心部分破裂,脱落成为孔洞。病斑上有小黑点,即为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斑多时,连成一片使整片叶变褐枯死。
7.4.1.3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枯叶上越冬。翌年春天分生孢子器吸水后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引起初次侵染。入夏后5月份,当雨水增多,气温上升后开始发病,6~8月为发病盛期,为害加重。以后随气温降低,雨水减少,为害程度减轻。
7.4.1.4 防治方法
7.4.1.4.1 雨后及时疏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7.4.1.4.2 及时搭设支架,剪除过密藤蔓和老、病、残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7.4.1.4.3 清洁田园,减少田间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7.4.1.4.4 发病初期用1:1:12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800倍液喷施。
7.4.2 锈病
7.4.2.1 病原:Uromyces spp.为担子菌亚门,单孢锈菌属真菌。
7.4.2.2 症状:初期叶表面出现圆形黄绿色病斑,叶背面逐渐形成隆起成针头状大、小的疱斑,即为病菌的夏孢子堆。疱斑破裂后散发出黄锈色粉末,即为病菌的夏孢子。
夏孢子堆可在藤上、叶缘周围发生,但以叶背面为主。后期发病部位长出黑色刺状冬孢子堆。发病严重时,病叶曲缩、破裂、穿孔以致脱落,整个植株枯萎。
7.4.2.3 发病规律:锈病病原菌在病株枯枝落叶上越冬,冬季和早春若气温偏高,少雨干旱,有利于越冬存活。病菌孢子随气流传播,翌年3月当气温适宜时,越冬孢子萌发,侵入寄主表皮内。在何首乌叶片上形成病斑并产生夏孢子,夏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5月份当雨水增多、气温上升后,锈病即可蔓延,造成为害。
7.4.2.4 防治方法
7.4.2.4.1 摘除何首乌下部老、病叶和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减少越冬病源。
7.4.2.4.2 雨后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7.4.2.4.3 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7.4.2.4.4 发病初期喷25%粉锈宁15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倍液。
7.4.3 根腐病
7.4.3.1 病原:Fusarium spp.,镰刀菌属真菌。
7.4.3.2 症状:发病初期,地上茎叶不表现症状,只是须根变褐腐烂。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叶片逐渐变黄,地下病部逐渐向主根扩展。最后导致全根腐烂,植株自下而上逐渐枯死。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挖除烧毁,并在穴内撒生石灰消毒。
7.4.3.3 发病规律:夏季高温、多雨、田间积水适宜病害的发生。
7.4.3.4 防治方法:
7.4.3.4.1 雨季及时排干田间积水。
7.4.3.4.2 积极防治地下害虫、可减轻发病。
7.4.3.4.3 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浇灌根部。
7.5 何首乌主要虫害防治规程
7.5.1 蚜虫
7.5.1.1 病原:Myzus persicae.
7.5.1.2 为害症状:蚜虫在何首乌各生育期均可为害,主要集中吸食何首乌的嫩梢和嫩叶的汁液,造成叶片皱缩卷曲,新梢生长停滞。尤其在何首乌幼苗期,严重时可造成苗势减弱,甚至死苗。蚜虫不仅吸食何首乌汁液,而且还能传播病毒,导致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
7.5.1.3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0~30代。温、湿度是影响蚜虫发生与否的主要因素,高温高湿或过于低温对蚜虫繁殖不利。冬季蚜虫在桃树等枝条上产卵越冬,也可以无翅胎生雌蚜越冬。翌年3月孵化,初夏时节为繁殖期并开始迁飞扩散到何首乌等作物上为害。平均气温达24℃时蚜虫发育最快,高于28℃则对它不利。降雨对蚜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干旱则蚜害加重。该虫害在何首乌上发生普遍,是何首乌种植上的主要害虫。
7.5.1.4 防治方法:
7.5.1.4.1 利用天敌保护,主要天敌有瓢虫、草蛉等。
7.5.1.4.2 蚜虫喜群集于何首乌幼嫩部位为害,及时剪除徒长枝,消灭上面的蚜虫。
7.5.1.4.3 选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10%吡虫啉2000倍液喷雾防治。
7.5.2 蛴螬
7.5.2.1 分类与危害:为害何首乌的蛴螬主要是黑绒金龟甲的幼虫。黑绒金龟甲Maladeta orientalis Motschulsky属鞘翅目、金龟科。成虫取食何首乌叶片,造成叶片缺刻,但以幼虫蛴螬咬食何首乌根部为主。
7.5.2.2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一代,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4个虫态。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于次年5月开始出现,取食植物叶片,具假死性,趋化性和群聚性。成虫飞翔能力强,多产卵于鸡粪、厩肥、堆肥和秸杆、腐草堆等腐烂有机质较多的场所,虫卵和幼虫随肥料带入何首乌生产地,为害何首乌地下块根。7~8月天
旱少雨,土壤湿度低的草荒地及施用厩肥多的地块,蛴螬为害严重。
7.5.2.3 防治方法:
7.5.2.3.1 将厩肥、人畜粪便集中堆制经过高温发酵腐熟,杀死虫卵和幼虫。
7.5.2.3.2 设置诱虫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
7.5.2.3.3 天旱时,土壤湿度过低应及时进行人工灌溉,减轻幼虫为害。
7.5.2.3.4 对土壤中蛴螬较多的地块,栽种前进行土壤消毒,亩用40%辛硫磷乳油250毫升与25公斤细土拌和撒施后锄入土中。出现蛴螬为害后,用90%晶体敌百虫60g兑水100㎏喷施受害植株周围地面。
7.6 采收
7.6.1 何首乌的采收操作规程
7.6.1.1 采收时间:大田种植2年后于10~11月,选晴天或阴天采挖。
7.6.1.2 采收工具:镰刀、锄头和塑料筐、竹筐或编织袋。要求干净、不接触有害物质。
7.6.1.3 采收标准
种植年限2年,何首乌块根指标性成分2,3,5,4ˊ—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含量达到1.0%以上。
7.6.1.4 采收方法:
7.6.1.4.1 先拆除藤架,用镰刀割断茎藤作首乌藤收割后,以顺厢面方向离根际较远的地方开始采挖。
7.6.1.4.2 采挖时,应注意不损伤块根。完整挖出何首乌块根后,抖去泥土,去掉根蒂和根须。
7.6.1.4.3 将挖出的何首乌按大小初分级分别装筐。运回中转库房临时存放。
7.6.1.5 采收分级:何首乌鲜品按其大小进行分级,共分3级。具体分级标准(试行)见下表1
表1 何首乌鲜品分级表(试行)
级别
规格(鲜重)kg/个
一级
≥0.5
二级
0.3~0.5
三级
0.1~0.3
7.6.2 首乌藤的采收操作规程
7.6.2.1 采收时间:大田种植2年后于10~11月,选晴天或阴天采集。
7.6.2.2 采收工具:镰刀。
7.6.2.3 采收标准:二年生木质化枝条,直径粗4~7㎜。
7.6.2.4 采集方法:
7.6.2.4.1 先拆除藤架。
7.6.2.4.2 用镰刀割去上部未木质化的枝条和细小侧枝。并从地上5㎝处割断茎藤。
7.6.2.4.3 把茎藤从竹架上解开,选4~7㎜粗的木质化茎藤作首乌藤。
7.6.2.4.4 把首乌藤剪成75㎝的茎长,扎成小捆,运回晒干。
8.初加工
8.1 何首乌初加工
8.1.1 拣选
8.1.1.1 将何首乌块根上的须根用不锈钢刀具削去。
8.1.1.2 将挖伤的块根,用不锈钢刀具修平整,集中处理。
8.1.2 清洗
8.1.2.1 将经过分级、拣选好的何首乌块根,分别放入电动洗药机内用水清洗(或放入干净的水泥池中,浸泡10分钟后,用人工清洗)。要求用流动饮用水进行冲洗,直到将粘附的泥沙等冲洗干净为止。
8.1.2.2 将洗好的何首乌取出,用干净塑料筐或竹筐装好,滤干水。
8.1.3 初步干燥
将洗好、滤干水的何首乌在40℃~50℃的烘房烘烤或在阳光下晒至含水量为40%~50%。取出回汗1~2天。
8.1.4 切制
将回汗后的何首乌置入切药机中切成0.8~1.0㎝厚度的横切片。(0.1㎏/个以下的何首乌不切片,直接干燥成何首乌个)。
8.1.5 干燥
将切好片的何首乌片或首乌个放入簸箕中摊成薄层,用阳光晒干或在烘房40℃~50℃条件下,烘干至含水量10~13%即可。
8.1.6 抽样检测
每批干燥后的何首乌药材,必须按照有关标准进行抽样,并按企业质量标准进行检测。
8.2 首乌藤初加工
将何首乌茎藤剪成75㎝的茎长,扎成小捆,晒干即得(含水量≤10%)。
9.包装、贮藏与运输
9.1 何首乌
9.1.1 包装
9.1.1.1 将干燥、抽检合格后的何首乌进行包装。
9.1.1.1.1 用聚丙烯编织袋按45㎏/袋的规格重量包装,封口。
9.1.1.1.2 用聚乙烯塑料袋包装后,放入外包装瓦楞纸箱内,用封口胶封口。
9.1.1.2 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GB6264~86《中药材袋运输包装件》、GB6266~86《中药材瓦楞纸箱包装件》的要求。
9.1.1.3 在每一箱内附一张质量合格标志和一张装箱单。在装箱单和外包装纸箱上注明品名、规格、产地、批号、毛重、净重、执行标准及生产单位、包装日期等记录。
9.1.1.4 批号确定的基本原则
9.1.1.4.1 根据中药材GAP规定,将同一种植区域的同一地块(土壤的生态环境、灌溉水、大气环境视为相同)的药材规定为同一批号。
9.1.1.4.2 生产种植操作管理,包括栽培时间,施肥数量、种类,灌溉、除草、搭架等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管理应一致。
9.1.1.4.3 何首乌的采收时间前后间隔不超过30天。
9.1.1.4.4 相同的初加工方法。
9.1.1.4.5 批号拟定为8位数,第一位为地域名称编号,第2—7位数为采收年月日。
9.1.2 贮藏
9.1.2.1 将包装好的何首乌贮存于通风干燥的仓库内,保持温度在30℃以下和空气相对湿度60~75%。商品安全水分在10~13%。
9.1.2.2 贮存时间较长时,应经常检查,防虫蛀、发霉变质。发现变潮后,应通风、晾晒或翻垛通风;发现发霉或虫蛀后,及时清除后,置日光下暴晒。
9.1.3 运输
9.1.3.1 在何首乌商品药材运输时,严禁与有毒货物混装。
9.1.3.2 要求运输车辆干燥、通风、防潮、清洁无异味、无污染。
9.1.3.3 装车时要按规定装车、堆垛,并办理货物出入库手续。
9.2 首乌藤
9.2.1 包装
将干燥后的首乌藤,用无毒聚丙烯编织材料按每包规格为40㎏机压打包,并标明品名、规格、产地、批号、毛重、净重、执行标准及生产单位,包装日期等记录,并符合国家GB6265~86《中药压缩打包运输包装件》标准。
9.2.2 贮藏、运输
按何首乌药材的相关内容执行。
何首乌生产标准操作规程(草案)起草说明
1.技术规程制订与适用范围
何首乌生产标准操作规程(草案)(以下简称“本规程”)是在综合何首乌野生变家种与规范化种植的科学试验成果及其传统种植、采收和初加工技术等基础上,经过生产实践及部分实验研究总结而制订的。
本规程适用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及周边地区何首乌的种植生产。
2.产量
按本规程栽培的二年生何首乌,经黔东南州科技局组织专家实地测产折算:二年生鲜何首乌亩产2413.5㎏。
3.产地生态环境与基地环境质量
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位于北纬25º19ˊ~27º32ˊ,东径107º18ˊ~109º36ˊ之间,海拔为146m~2178.8m,地处黔中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貌以低中山丘陵,山原源河谷为主,位于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的位置,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水热同期,各地均有野生何首乌分布,是我国的主要何首乌产地之一,并以色红、质重、粉性足而闻名全国。同时黔东南是贵州省的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空气清新、无污染,很适合何首乌的生长。
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对预选地进行空气、土壤、水质的监测,比较其结果是否符合《中药材GAP》的规定。同时调查是否符合何首乌规模化生产必备的人文、自然条件,最后由质量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进行综合评价,符合条件后,即确定为何首乌生产基地。
4.物种
本规程所种植研究的何首乌,经贵州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何顺志研究员鉴定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5.种苗繁育
(1)何首乌苗的繁育方式主要有扦插育苗、种子育苗、压条育苗三种,经比较研究,何首乌种子不易采集,育出苗生长期较长,且易变异;压条繁殖操作不便,繁殖系数低,不易满足生产需要;扦插育苗生长期短,性状稳定且繁殖系数高,因此,在生产基地的生产采用扦插繁殖育苗。
(2)根据何首乌扦插繁殖试验与大田生产的要求,确定何首乌的扦插育苗在春秋两季进行。即每年的3~5月和7~10月,避开夏季高温干旱和冬季严寒季节,有利于提高育苗成活率。
(3)扦插条的分级标准,是经过反复多次的扦插试验,根据不同质量的扦插条扦插成活率和出圃苗的健壮情况而制订的,暂分二级质量标准,如下表1所示。
表1 扦插条质量标准(试行)
级别
条长(㎝)
条粗(㎜)
节数(个)
上切
口
下切
口
上切口距上节(㎝)
下切口距下节(㎝)
枝条质量
木程
质
化度
一级
15-20
3-4
2-3
平滑
斜
平
滑
2~3
1.5~2
一年生
无损伤
芽头饱满
无病害为害
木质化或半木质化
二级
10-30
2-3
3~5
1~1.5或
2~3
(4)苗床基肥的施肥量是根据苗床的土质情况而施用的。基地苗床土为黄壤土,质地较粘,为改善土质,和苗期幼苗需肥确定每亩腐熟牛厩肥2000㎏/亩作基肥。
(5)苗床消毒,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手段。为防止大田中病菌和土传病菌的滋生,在扦插前进行必要的土壤消毒,以提高种苗成活率和质量。
(6)扦插密度的确定
经过基地用不同的扦插密度3㎝×8㎝、4㎝×8㎝、5㎝×8㎝、3㎝×10㎝、4㎝×10㎝、5㎝×10㎝进行试验,以种苗成活率、种苗的健壮及土地利用率来综合分析,最后确定为3㎝×8㎝。
(7)苗期温度的控制
经观察,温度低于15℃时,出芽慢,不整齐;而温度高于30℃时,出叶后易引起烧苗。为使苗齐苗壮,经基地试验后,确定温度为18℃~27℃,对于何首乌扦插育苗较好。
(8)湿度
根据植物“湿长芽、干长根”的特性,在发芽前浇足水分,以使苗床土充分湿润,而不积水为宜;发芽长叶后,适当控制土壤湿度,增加土壤通气性,有利于长根。
(9)追肥
何首乌苗在苗圃中生长时间较短,一般2~3个月,其生长较快,后期需肥较大,为促进其健壮和根系发达,需追施N、P、K元素。而磷酸二氢钾和尿素的水溶性好,肥效快。在何首乌扦插育苗中采用上述两种肥料作根外追肥。为预防浓度过高而烧苗,故严格控制浓度分别小于或等于0.2%和0.5%。
(10)打尖
何首乌具有缠绕性,其茎藤生长迅速,苗长至15㎝时,其茎藤开始缠绕,同时为促进根系发达,故在长高至15㎝以上时,应及时打顶尖,促使苗壮和根系发达。
(11)起苗
①为便于计数和运输,每100株捆成一把,并用塑料筐或竹筐装筐。
②保存时,除应保湿防晒外,保存时间最长不得超过5天时间(即起苗至移栽)。
6.大田移栽
(1)何首乌是深根性块根植物,根据其生长习性,结合传统深根植物的栽培要求,何首乌种植地应为耕作土层深厚30㎝以上,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砂壤土。选不积水,向阳、平坦的土地作栽培地。防止水土流失,选择坡度<15º的缓坡地。
(2)移栽时间
何首乌移栽选春、秋两季。春季移栽,生长迅速,当年块根可膨大,成活率高。秋季移栽,在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收获后栽种,避免与农忙季节抢人力、物力、便于推广大面积种植,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后,即可进入营养生长期,同时,也可配合生产育苗,使何首乌苗及时出圃,提高种苗的产量。
(3)肥料的施用方式和数量
在总结农业先进的施肥方法,结合何首乌不同的肥料试验结果,经检测土壤肥力,根据平衡施肥技术、NY/T394—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中的有关要求,确定何首乌基肥每亩施腐熟牛厩肥2000㎏~2500㎏(当土壤为粘性黄壤土、有机质1.0%~2.5%,每亩施肥量应为2500㎏;土壤为砂壤土或有机质>2.5%,每亩施2000㎏)、有机复合肥100㎏、磷肥50㎏,每年追肥1~2次有机复合肥的何首乌施肥方案。
(4)超厢
何首乌怕积水,且为深根系植物,起厢有利于排水和增加耕作层厚度。
(5)种植密度
基地采用每亩3367株、4167株、4967株、5767株作密度试验。经比较,在何首乌生产基地内采用4167株/亩的密度栽植,植株生长势较好,产量较高,同时便于田间操作。因此种植时,考虑土地利用的情况,定为每亩移栽4200株,宽窄行种植,在厢面上为32㎝×30㎝的株行距。
7.田间管理
(1)根据何首乌为藤本植物,茎细长3m以上,枝叶生长茂密的特点,采取搭“人”字形或“锥”形架子,缠绕上架的方法,有利于通风,增加光的利用率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并具有抗倒伏性能。
(2)打顶、抹叶、打花序的措施,是根据何首乌的营养积累特性,和打顶高度对比试验而采取的营养物质合理分配的农业增产措施。
(3)中耕除草
为避免杂草与何首乌争肥、争水及阳光,增加通风,破坏病虫害发生的条件,结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内容,采取人工除草。每年4~7月份为多雨季节,杂草生长快,应每隔1个月除草1次。8~9月开花前结合追肥,中耕除草1次。而10月至次年3月,值冬季,大部分杂草枯萎,结合清理田园,除草1次。
(4)追肥
何首乌生长期较长,除施足基肥外,在其各个生长阶段,应视其需要追施肥料。何首乌每年3月份开始进入生长期,8~9月份开花前应各追施一次。
施肥方法:根据植株生长情况,而采用开沟条施或穴施。
肥料种类为公司经过几年试验后自配的有机复合肥,有效成分N:P2O:K2O为5:7:8,有机质20%。
(5)灌溉与排水
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用符合GB5048~1992标准中二级及以上水质标准的农田灌溉水看土、看苗进行灌溉,在移栽期,块根膨大期及时浇水,使土湿润,何首乌地面植株正常生长,并使地下块根生长膨大时不破裂并增加产量;在下雨时,及时疏通排水沟排湿、排涝,预防根腐病及其它病虫害的发生。
(6)病虫害防治
何首乌目前病虫害发生很少,主要是采取综合防治办法,从土壤消毒、种苗消毒、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到搭架、上架等过程,围绕预防病虫害发生的原则,严格采取相关农业措施,并随时观测、预报,做到早发现、早治理。其中农药的使用参照NY/T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和GAP相关规定执行。
8.采收
采收时间的确定是根据传统采挖期、实地抽样检测产量与质量,和《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质量标准要求,经过比较而确定采收期为种植2年后于10~11月采收。
(1)何首乌鲜品分级,是根据方便加工干燥操作要求而分级的。防止腐烂而选晴天或阴天采挖。
(2)首乌藤的规格,经打包试验而采取留75㎝的茎长。
9.初加工
(1)水质必须符合《中药材GAP》用水要求。
(2)用具必须干净、清洁、无污染而又实用。盛装工具用塑料筐或竹筐。
(3)切制,目前市场上不要求分级,但为了加工方便,特别是缩短干燥所需时间,将>0.1㎏/个的何首乌分别切片,片厚0.8㎝~1.0㎝。而<0.1㎏/个直接干燥成首乌个。
(4)干燥方法 根据传统的加工干燥方法,在有太阳的情况下,优先采用晒干法,节约能源和无污染。而在阴雨天气,应选用烘房烘干,防止发霉。选用烘房干燥时,初次干燥温度为40℃~50℃。温度过高,表皮急骤失水,外表皮皱缩,里面水分散发不出,不易干燥,而且易烘焦。温度过低,烘干时间过长,不利于加工。
(5)药材水分含量控制,根据中药材贮藏的传统要求,查阅相关资源而定为10%~13%。确保药材贮藏中不发霉、不虫蛀。
(6)首乌藤加工成75㎝的茎长,是经实际打包后,总结出来的适宜打包的药材长度。
10.包装
(1)何首乌药材
为保证质量和符合不同商家要求,采取普通包装和精包装。包装材料符合国家GB6264~86(中药材袋运输包装件)和GB6266~86《中药材瓦椤纸箱包装件》的要求。
(2)首乌藤药材
包装材料符合国家GB6265~86《中药压缩打包运输包装件》标准,并便于打包、运输规格采用40㎏/包。
11.贮藏
根据《药品管理法》、《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中相关内容要求而规定的,贮藏在30℃以下,空气相对湿度60%~70%,商品安全水分在10%~13%。贮藏期间应保持环境清洁,发现受潮及轻度霉变、虫蛀,要及时晾晒或翻垛通风。
12.运输
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相关内容而规定。批量运输时,不能与其他有毒、有害的物质混装,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具有较好的通气性,以保持干燥,并有防晒,防潮等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