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 中西方文化起源的差异:从地理环境分析:中国:大河文明;西方:大海文明。
二、 中国文化自然基础: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半封闭边缘地形。
三、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在欧洲的自然环境中,海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地貌特征:山岭沟壑;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全境被分割成若干孤立的小区域。
四、华夏大地上的农耕文明:1、考古发现证明农耕在华夏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神话传说体现农耕文化的特征;3、与农业有关的工程;4、崇尚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5、游牧名族与农耕名族的互动;6、长期被忽视的工商业和贸易。
五、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一)“家天下”的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尔雅·释亲》即把由同一高祖父传下的四代子孙称为宗族。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在西周建立以后。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1、周公确立的宗法制的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西周以来确立的王位继承方式,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核心。优: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一个嫡长子,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的祸乱。弊:嫡长子继承王位是天经地义,他的贤与不贤不在考虑之列。
(2)封邦建国制(分封制):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由周人创立。出发点和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企图以血缘纽带巩固政权。往往造成诸侯割据,连年征战不止。
(3)宗庙祭祀制度:核心: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
2、宗法制度对国民性格的塑造:
(1)倾心于安居乐业,缺乏创业意识。(2)崇敬祖先。(3)尊重传统。
(二)大一统的专制体制:
1、以武力为先导,靠武力起家,凭武力坐天下,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2、经济基础稳固: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制度,经历的形式:秦设三公;隋唐三省六部;明代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处。
君权的极端形式:文字狱、族灭、连坐、廷杖。
4、对人身控制严密:户籍管理是专制王权严密控制人身的最重要措施。
六、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邦国家:
1、从政治上而言,希腊各城邦之间的关系是:独立自主、平等睦邻。
2、公民通过公民大会来分享或管理城邦的自治权力。
公民: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成员: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
3、城邦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会环境。
(1)“城邦”:“城市国家”。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2)兴起时间:BC8世纪左右。
(3)地理范围: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4)城邦的特色:政治: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实行民主政治;经济:发达的商品经济;文化:繁荣的思想文化、共同的文化特征。
4、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自然地理环境——有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
(2)城邦——孕育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3)公民——希腊民主的核心力量。
七、中西文化基本精神比较:
1、中国:“天人合一”——重和谐;西方:“二元对立”——重对立。
2、“天人合一”:
(1) “天”的三种含义:最高主宰,大自然,最高原理。
(2)“天”的不同表现:儒家:天(德),道家:道,佛家为佛。
3、“二元对立”:
(1)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对立;人自身的分裂。
(2)代表:柏拉图 理念论。
4、自然观:
西方:物我两分,征服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一开始就表现出控制与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
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整个西方文化突出的特征。
征服自然必以认识自然为基础,于是科学理论作为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备受西方文化重视。
5、社会观:中国:群己合一,中庸平和;西方:人我两分,崇力尚争。
6、宗教观:
(1)天人合一: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由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性趋于实用,它指导了一个较少宗教情结的乐观坚定的民族,一个关注热爱现实生活的文化。
(2)人:宗教徒把人生当作皈依上帝的旅程,将肉体与灵魂、此岸与彼岸、天堂与地狱作绝对的分割。
八、今生与来世,中西方的不同点:
1、宗教态度:中:今生(此岸性)人本;西:来世(彼岸性)神本。
2、 宗教教主:中:得道高人;西:先天真神。
3、 宗教观念:中:多元化和泛神化;西:一元化信仰是其宗教的根基和支柱。
4、宗教情感:中:敬畏祈福;西:罪感救赎。
5、教权与王权:中:宗教始终臣服于王权之下;西:基督教的绝对超越性,使得王权势力不能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取得绝对统治地位,王权一再受到教会的制约和挑战。
九、宗法性传统宗教崇拜的内容:
1、敬天与祭天:
(1)其义有四:效法天道以定人事;承天之佑,畏天之罚;感天之德,报天之恩;王者受命于天,祭天可以巩固王权。
(2)封禅:中国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神的礼仪活动,表达对浩荡天恩的感激;酬谢大地之神对万物苍生的恩赐。 条件:更朝换代国家统一;帝王在位的时候必须有政绩,政绩卓著,要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必须有祥瑞出现。
2、祭祖: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3、社稷崇拜。 4、日月星辰之祭。 5、圣贤崇拜。
十、统治者不时对佛教持一种打击态度的原因:
1、 佛教势力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扩张已经威胁到了世俗王权的利益。
2、源自中国另一大宗教——道教的竞争。
3、统治者个人对宗教信仰的偏好。
一、中西建筑材料对比: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成为“木材的史书”,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
斗拱: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可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多种多样的飞檐 。
2、西方传统建筑则以石块为主,称为“石头的史书”,以柱子为“基本词汇”。
3、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中国人对木材的肯定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二、中西建筑形体审美比较:
1、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擅长以线造型,以线传情。
2、西方建筑讲究“体积美”,具有强烈的几何性。
三、中西建筑色彩对比:
1、中:色彩单一,西:百彩竞艳,充满狂热的宗教色彩,甚至于非理性迷狂因素。
2、中国:单一;区分阶级:黄:皇帝;紫、红:贵族;灰、黑:布衣百姓。
四、中西建筑空间布局对比:
1、中:封闭,平铺,方正,严格的对称。天坛祈年殿:我国古代最高等级建筑。
2、西:开放,向上延伸,不讲究对称。
五、中西建筑发展对比:
1、中:保守。 2、西: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变得比较急剧。巴西利卡式:圣彼得教堂;古罗马式:比萨大教堂;哥特式:科隆大教堂;拜占庭式。
六、中西古典园林差异:
1、人工与自然:中:自然;西:人工。
(1)布局:西:几何形规则式;中:生态形自由式。
(2)道路:西:轴线笔直林荫大道;中:迂回曲折,曲径通幽。
(3)树木:西:整形对植、列植;中:自燃性孤植、散植。
(4)花卉:西:图案花坛、重色彩;中:盆栽花台、重姿态。
(5)水景:西:动态水景:喷泉瀑布;中:静态水景:溪池滴泉。
(6)空间:西:大草坪铺展;中:假山起伏。
(7)雕塑:西:石雕具象;中:大型整体太湖巨石。
(8)取景:西:对景:视线限定;中:借景:步移景异。
(9)景态:西:旷景:开场袒露;中:幽闭深藏。
(0)风格:西:骑士的罗曼蒂克;中:文人的诗情画意。
2、形式与意境。3、直白与含蓄。4、必然与偶然:中国造园有随机性和偶然性。
七、中国四大园林: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
苏州四大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代表宋元明清不同的建筑风格。
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中的共同点: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八、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
1、筑山。 2、理池:一小尺度体现河、湖、溪、涧、泉、瀑等景象。
3、理水:理水之法:掩、隔、破。
4、植物:选择植物标准:姿美、色美、味香。季节与植物:春:玉兰、牡丹;夏:荷花、紫薇;秋:桂花、菊花、枫叶;冬:天竺、腊梅。
5、建筑:(1)厅堂(主体建筑):待客与集会活动的场所。(2)轩榭:建于水边或花畔,借以成景。(3)舫:将船的造型建筑化。(4)廊:“引”且“观”的建筑;分单廊、复廊、直廊、曲廊。(5)亭:起“点景”与“引景”作用。(6)桥:作用是添景、隔景,视觉上扩大了空间。(7)园墙:隔景、漏窗。
6、匾额、楹联和石刻:匾额:悬在门楣上的题字牌。楹联:门两侧柱上的竖牌。石刻:山石上的题诗刻字。陶冶情操,抒发胸臆;点景作用,增添诗意,拓宽意境。
九、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段: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
一、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1、饮食结构的差异:中:五谷,植物性格;西:肉类,动物性格。
2、饮食观念的差异:中:注重美味;西:注重营养。
3、饮食方式的差异:中:和食;西:分餐;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西餐的特点:生;冷;甜。
4、餐桌礼仪的差异:中:敬长;西:尊女。
5、饮食烹调的差异:
中:艺术性;不同人、地点、季节导致味道甚至做法不同;
西:科学性;原料、时间、火候统一制定。
二、中西方酒文化比较:
1、中国酒的起源与发展:
杜康造酒说;仪狄造酒说;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
中国酿酒历史悠久,五六千年前我国已开始酿造果酒和乳酒。公元前13世纪—12世纪的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米酒)。
福建的红曲酒——五月红,曾被誉为中国第一黄酒。南宋以后,绍兴黄酒的酿制逐渐发达起来,到明清两代时己畅销大江南北。
南宋时期中国人发明了白酒。白酒是用酒曲及酒药酿出的酒再经过蒸馏,得到的酒度较高的蒸馏酒。
2、中国古代的酒器:
我国酒器之多,种类之繁,造形之美,堪为世界之冠。
商周时期:盛酒器:尊、觚、壶;饮酒器:角、觥 、觚 、觯、杯、爵等。
3、酒令: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罚饮,称“行令饮酒”。
4、西方的酒神文化:在西方,酒文化和希腊、罗马神话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酒被认为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物,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
5、西方酒的分类:
(1)酿造酒:葡萄酒、啤酒。
(2)蒸馏酒:白兰地、威士忌、金酒、朗姆酒、伏特加。
(3)混配酒:利口酒、苦艾酒、鸡尾酒。
6、鉴赏葡萄酒的六大要素:看酒标;摸瓶底;开瓶塞;看成色;闻味道;试口感。
7、葡萄酒的引用礼仪:西餐的配酒。
(1)上开胃盘时应上开胃酒;(2)上汤时要上雪利酒;(3)上鱼时上酒度较低的白葡萄酒;(4)上副菜时上红葡萄酒;(5)上主菜时上香槟酒,配用香槟杯;(6)上甜点跟上餐后酒,利口酒、奶酒、薄荷酒、均度酒、香蕉酒、杏仁酒、陈皮酒,用相应酒杯;(7)上咖啡时上利口酒或白兰地。
8、饮用葡萄酒的饮用温度:喝香槟酒最好冰镇一下,在6-8度时饮用味道最浓。红酒的温度是清凉室温,18至21摄氏度之间;白葡萄酒在9到12度之间。
三、中西方酒文化的异同:
1、中国:粮食酒。酿酒原料:小麦、高粱、粟、稻谷。 2、西方:葡萄酿制酒。
四、酿造工艺的差异:
1、中国:讲究料、水、曲三者统一,采用固态与半固态,复式发酵方法。
2、西方:讲究料为核心,桶、窖为保障,采用液态、单式发酵方法。
五、酒具的差异:
1、中:为了辨别和突出喝酒之人的身份。2、西:酒器只是分工不同。
六、核心文化差异:中:醉翁之意不在酒;酒中忘欲。西:就在酒;借酒纵欲。
七、饮酒礼仪的差异:中国讲究“敬酒”、“劝酒”;西方从不劝酒。
一、传统的婚姻类型:
1、聘娶婚:男子以财物作聘礼娶妻,女子因聘礼而出嫁。中国婚姻形式中最广泛、最持久、最正宗的婚配。
2、政治联姻:统治阶层利用婚姻血缘关系来调节政治关系,扩大政治势力。
(1)为政治上的结盟(2)施美人计,以图报仇雪耻(3)为民族关系嫁女和亲。
3、抢婚:某一部落的男子可以到另一部落中间去抢掠女子为妻。
我国:瑶族,景颇族,傣族,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傈僳族,高山族。
4、交换婚:指两个不同姓的家族通过协议,互换异性子女互为配偶的婚姻方法。一家男子娶另一家女子,必须以一女嫁到对方家作为交换条件。
二、传统婚礼程序:
1、纳采: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再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
2、问名:求婚后托请媒人问女方姓名、八字,准备合婚的仪式。
3、纳吉: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结果通知女方的仪式,“订盟”,“订婚”。
4、纳征:“纳币”,订盟之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进入成婚阶段的重要仪礼。
5、请期:是婚前去女家商定结婚日期时举行的仪式。
6、亲迎:结婚的当天,男方得亲自迎娶媳妇儿,不能找人代劳的。
三、传统婚姻禁忌:
1、同姓不婚。 2、士庶不婚。 3、居丧不婚。 4、不露闺房之私。
四、古代的离婚制度:
1、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僻、嫉妒、恶疾、多言、窃盗。
2、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五、中外婚礼习俗对比:
1、婚礼地点:中:交通方便、空间宽敞的院落或酒店。西:教堂。
2、服饰:中:红色,凤冠霞帔、状元服;西:白色。
3、仪式:中:三书六礼,三拜九叩。
六、戒指:在婚姻中象征着爱的承诺。最早佩戴的是古埃及人:在象形文字中,圆圈是永恒的象征。金属环表示被俘人身上的镣铐。
七、银婚,第二十五年是个大典、珠婚、珊瑚婚、红宝石婚、蓝宝石婚、金婚,五十年是第二大典、翡翠婚、钻石婚,这是第三大庆典,但很少有人能够庆祝这个庆典。
八、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不同:
1、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西方:来源于基督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2、节日内容的不同:中国:习俗以吃喝饮食为主题,西方:习俗以玩乐为主题。
3、价值取向方面的不同:中国:体现儒家的集体主义,西方:体现个人主义。
九、“文化”定义的基本内核:
1、狭义:文化是各民族人类创造的产物,是人类自身留下的痕迹,它对人们始终发生着影响。 2、广义:文化包括人改造过的自然或自然物和政治、经济、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分为实物、风俗习惯和制度,思想产品和心理意识等多种层次。
十、文化的特征:
1、整体性:文化是成套的行为系统。2、传统性:文化的核心则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3、独特性:文化相对主义背景下提出的“文化马赛克”、“地球文化马赛克”。
一、中西哲学不同思维方式:重直觉与崇尚逻辑;重模糊与尚精确;重整体与尚个体。
二、中西方哲学侧重的内容:重现实与尚抽象;重宁静与尚动态;重逍遥与尚拯救。
一、中西宗教的主要差异:
1、主导思想不同:中国: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宗教,以人或自然为中心;
西方:信仰超越的宗教,以神为中心。
2、出发点及目标不同:中国:以现世现生的生存与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
西方:以彼岸世界为现世人生价值的目标。
3、内外差别不同。中国:“内在超越”的宗教,西方宗:“外在超越”的宗教。
二、中西宗教差异的范畴:
1、罪与乐。2、仁与爱。3、对于“创造”的理解。西方:把上帝当作世界的创造者,在《圣经·旧约·创世纪》中,上帝首先被设想为在混乱中找出秩序的人,或在分崩离析的威胁下创造秩序的人。中国:世界的起点被理解为一个阴阳交替的变化过程,中国不像西方强调创造者的超越性,而是强调创造过程的生生不息,永恒变化。
三、中国绘画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追求的体现:
1、工具材料:笔、墨、纸绢和颜料,具有独具的特性,对形成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形式有很大影响。2、以线条、水墨为绘画之根本。3、重写意,追求超然物外的自由心境,文人气息浓。
四、西方绘画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追求体现:
1、以油画为主,工具材料:笔、画刀、颜料、画布。 2、以空间体积和光影色彩为造型手段,强调视觉的真实性。 3、重写实。 4、在突破中走向多元。
五、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根植的文化土壤不同,反映在具体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上存在明显差异;共同点:产生都源于功用价值;都以整体素质的培养为目的;都偏重于人文学科的发展;都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
六、中西神话的不同的渊源:
1、时间不同。中国:第一代文明,希腊:第三代文明。3、保存和流传过程不同。
2、地理环境不同。中国农耕的内陆文明创造了中国神话。希腊海洋文明,文化开放且多元化,更容易广泛汲取其他民族文化要素,包括神话要素。
七、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的差异:
1、神性观。中:没有神系和主神。上古神话零碎、混乱,缺乏完整的系统。希腊:神系清晰,有丰富、完整的系统,有确定的主神和以他为核心的神际关系网络。
2、道德伦理观。希腊:表达客观与健美的个性,中:体现道德规范与伦理符号。
八、中西传统服饰文化观念的特色差异: 中:善于表达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注重服饰文化的民族性;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西:崇尚人体美;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刺激。
九、中国文化的群体意识与西方文化的个体意识的优劣:
1、中国:优:有助于调节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劣:限制中国人的个体价值。限制个人创造活力。长期维系强大的旧传统秩序。
2、西方:优:合理的利己主义人际关系。各自辨别善恶。不依附于家庭和他人,有利于个人奋斗。有不受别人干预的隐私权和个人财产权。 劣:自我为中心的处世态度。私欲的泛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