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体必要维生素:
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H(生物素),维生素P,维生素T,维生素U,等水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A
维生素A的化学名为视黄醇,是最早被发现的维生素。维生素A有两种。一种是维生素A 醇(retionl),是最初的维生素A形态(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另一种是胡萝卜素(carotene),在体内转变为维生素A的预成物质(provitaminA,可从植物性及动物性食物中摄取);维生素A的计量单位是USP单位(United States Pharmocopea)、IU单位(International Units)、RE单位(Retinol Equivalents)等3种。
最主要是生理功能包括:维持视觉2.促进生长发育3.维持上皮结构的完整与健全 4.加强免疫能力 5.清除自由基维生素A也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有害的自由基。
2.维生素B1
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或抗神经炎素。由嘧啶环和噻唑环结合而成的一 种B族维生素。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有微弱的特臭,味苦,有引湿性,露置在空气中,易吸收水分。在碱性溶液中容易分解变质。酸碱度在3.5时可耐100℃高温,酸碱大于5时易失效。遇光和热效价下降。故应置于遮光,凉处保存,不宜久贮。 在酸性溶液中很稳定,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易被氧化和受热破坏。
在体内主要以TPP的形式存在,广泛分布于骨骼肌、心肌、肝脏、肾脏和脑组织中,半衰期为9~10天。
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种子的外皮和胚芽中,如米糠和麸皮中含量很丰富,在酵母菌中含量也极丰富。瘦肉、白菜和芹菜中含量也较丰富。目前所用的维生素B1都是化学合成的产品。在体内,维生素B1以辅酶形式参与糖的分解代谢,有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还能促进肠胃蠕动,增加食欲。
维生素B1缺乏时,可引起多种神经炎症,如脚气病菌。维生素B1缺乏所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患者的周围神经末梢有发炎和退化现象,并伴有四肢麻木、肌肉萎缩、心力衰竭、下肢水肿等症状。18~19世纪脚气病在中国、日本,尤其在东南亚一带广为流行,当时每年约有几十万人死于脚气病。中国古代医书中早有治疗脚气病的记载,中国名医孙思邈已知用谷皮治疗脚气病。在现代医学上,维生素B1制剂治疗脚气病和多种神经炎症有显著疗效。
3.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又叫核黄素,微溶于水,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加热是稳定的。为体内黄酶类辅基的组成部分(黄酶在生物氧化还原中发挥递氢作用),当缺乏时,就影响机体的生物氧化,使代谢发生障碍。其病变多表现为口、眼和外生殖器部位的炎症,如口角炎、唇炎、舌炎、眼结膜炎和阴囊炎等,故本品可用于上述疾病的防治。体内维生素B2的储存是很有限的,因此每天都要由饮食提供。维生素B2的两个性质是造成其损失的主要原因:
(1)可被光破坏;
(2)在碱溶液中加热可被破坏。
4.维生素B3
烟酸有较强的扩张周围血管作用,临床用于治 疗头痛、偏头痛、耳鸣、内耳眩晕症等。
烟酸为维生素类药物,与烟酰胺统称维生素PP,用于抗糙皮病,亦可用作血扩张药,大量用作食品饲料的添加剂。作为医药中间体,用于异烟肼、烟酰胺、尼可刹及烟酸肌醇酯等的生产。
若其缺乏时,可产生糙皮病,表现为皮炎、舌炎、口咽、腹泻及烦躁、失眠感觉异常等症状。烟酸是少数存在于食物中相对稳定的维生素,即使经烹调及储存亦不会大量流失而影响其效力。烟酸缺乏可进展到精神错乱、定向障碍、癫痫发作、紧张性精神分裂症、幻觉、意识模糊、谵妄,甚至导致死亡。周围神经炎的症状如四肢麻木、烧灼感、腓肠肌压痛及反射异常等均可出现。有时有亚急性脊髓后侧柱联合变性症状,可能与其他维生素b族缺乏有关。
效用:促进消化系统的健康,减轻胃肠障碍;使皮肤更健康;预防和缓解严重的偏头痛;促进血液循环,使血压下降;减轻腹泻现象。
5.维生素B5
又称泛酸,白色粉末;无臭,味微苦;有引湿性;水溶液显中性或弱碱性反应。 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极微溶解,在氯仿或乙醚中几乎不溶。具制造抗体功能,在维护头发、皮肤及血液健康方面亦扮演重要角色。
泛酸具制造抗体功能,在维护头发、皮肤及血液健康方面亦扮演重要角色;可喜的是,几乎所有食物都含泛酸,缺乏的问题不需多虑
泛酸之名源于希腊文“ panto ”,意指“每处”,因其性质偏酸性并广泛存于多种食物中,故而得名。一般公认泛酸与头发、皮肤的营养状态密切相关,当头发缺乏光泽或变得较稀疏是,多补充泛酸当可见其效。制造抗体也是泛酸的作用之一,能帮助抵抗传染病,缓和多种抗生素副作用及毒性,并有助于减轻过敏症状,缺乏时则容易引起血液及皮肤异常,产生低血糖症
6.维生素B6
维生素B6(Vitamin B6)又称吡哆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遇光或碱易破坏,不耐高温。一种含吡哆醇或吡哆醛或吡哆胺的B族维生素。1936年定名为维生素B6。维生素B6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及乙醇,在酸液中稳定,在碱液中易破坏,吡哆醇耐热,吡哆醛和吡哆胺不耐高温。维生素B6在酵母菌、肝脏、谷粒、肉、鱼、蛋、豆类及花生中含量较多。维生素B6为人体内某些辅酶的组成成分,参与多种代谢反应,尤其是和氨基酸代谢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应用维生素B6制剂防治妊娠呕吐和放射病呕吐。
维生素b6是人体脂肪和糖代谢的必需物质,女性的雌激素代谢也需要维生素b6,因此它对防治某些妇科病大有益处。许多女性会因服用避孕药导致情绪悲观、脾气急 躁、自感乏力等,每日补充60毫克就可以缓解症状。还有些妇女患有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表现为月经前眼睑、手足浮肿、失眠、健忘,每日吃50~100毫克维生素b6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富含b6的食物有金枪鱼、瘦牛排、鸡胸肉、香蕉、花生、牛肉等。
7.维生素B7
生物素(Biotin)为B族维生素之一,又称维生素H、维生素B7、辅酶R(Coenzyme R)等。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B群成员。生物素在肝、肾、酵母、牛乳中含量较多,是生物体固定二氧化碳的重要因素。容易同鸡蛋白中一种蛋白质结合,大量食用生蛋白可阻碍生物素的吸收导致生物素缺乏,如脱毛、体重减轻、皮炎等。生物素在脂肪合成、糖质新生等生化反应途径中扮演重要角色。
生物素是秃头一族的救星,不但防止落发及头顶见光颇见功效,还能预防现代人常见的少年白发。它对维护皮肤健康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至于安定神经系统方面的功效至今尚未获得证实,但对忧郁、失眠确有一定助益。
生物素是多种羧化酶的辅酶,在羧化酶反应中起CO2载体的作用
啤酒的维生素H含量较高
建议日摄取量:成人建议每天摄取 25 ~ 300 μg。如果将生物素与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酸(维生素B3)一同使用,相辅相成,作用更佳。补充周期:维生素H在人体内仅停留 3 ~ 6小时,所以必须每天补充。
8.维生素B9
叶酸。又称维生素M;维生素Bc;维生素B9。化学名有:蝶酰谷氨酸;N-(4-((2-氨基-4-氧代-1,4-二氢-6-蝶啶)甲氨基)苯甲酰基)-L-谷氨酸;N-[4-(2-氨基-4-氧化-6-喋啶)甲氨基苯甲酰基]-L-谷氨酸; N-4-[(2-氨基-4-氧代-1,4-二氢-6-喋啶)甲氨基苯甲酰基]-L-谷氨酸。
叶酸是由喋呤啶、对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等组成的化合物,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叶酸对人体的重要营养作用早在1948年即已得到证实,人类(或其他动物)如缺乏叶酸可引起巨红细胞性贫血以及白细胞减少症,还会导致身体无力、易怒、没胃口以及精神病症状。此外,研究还发现,叶酸对孕妇尤其重要。如在怀孕头3个月内缺乏叶酸,可导致胎儿神经管发育缺陷,从而增加裂脑儿,无脑儿的发生率。其次,孕妇经常补充叶酸,可防止新生儿体重过轻、早产以及婴儿腭裂(兔唇)等先天性畸形。
猕猴桃中含有高达8%的叶酸,有“天然叶酸大户”之美誉。孕妇在孕前或怀孕初期,如常吃猕猴桃,有助于防止胎儿各类生育缺陷和先天性心脏病。含叶酸的食物很多,但由于叶酸遇光、遇热就不稳定,容易失去活性,所以人体真正能从食物中获得的叶酸并不多。如:蔬菜贮藏2~3天后叶酸损失50%~70%;煲汤等烹饪方法会使食物中的叶酸损失50%~95%; 盐水浸泡过的蔬菜,叶酸的成份也会损失很大。因此,人们要改变一些烹制习惯,尽可能减少叶酸流失,还要加强富含叶酸食物的摄入。
9.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又叫钴胺素,自然界中的维生素B12都是微生物合成的,高等动植物不能制造维生素B12。维生素B12是需要一种肠道分泌物(内源因子)帮助才能被吸收的惟一的一种维生素。有的人由于肠胃异常,缺乏这种内源因子,即使膳食中来源充足也会患恶性贫血。植物性食物中基本上没有维生素B12。它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大约需要三小时(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只需要几秒钟)才能被吸收。维生素B12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制造骨髓红细胞,防止恶性贫血;防止大脑神经受到破坏。
已知B12是几种变位酶的辅酶,如催化Glu转变为甲基Asp的甲基天冬氨酸变位酶、催化甲基丙二酰CoA转变为琥珀酰CoA的的甲基丙二酰CoA变位酶。B12辅酶也参与甲基及其他一碳单位的转移反应。
B12主要存在于肉类中,植物中的大豆以及一些草药也含有B12,肠道细菌可以合成,故一般情况下不缺乏,但B12是消化道疾病者容易缺乏的维生素,也是红血球生成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如果严重缺乏,将导致恶性贫血!
维生素B12广泛存在于动物食品中。而且其形态无法被人体吸收。此外,维生素B12也是唯一含必须矿物质的维生素,因含钴而呈红色,又称红色维生素,是少数有色的维生素。维生素B12虽属B群维生素,却能贮藏在肝脏,用尽贮藏量后,经过半年以上才会出现缺乏症状。人体维生素B12需要量极少,只要饮食正常,就不会缺乏。少数吸收不良的人须特别注意。缺乏症状:恶性贫血(红血球不足);月经不顺;眼睛及皮肤发黄,皮肤出现局部(很小)红肿(不疼不痒)并伴随蜕皮;恶心,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唇、舌及牙龈发白,牙龈出血;头痛,记忆力减退,痴呆;可能引起人的精神忧郁;引起有核巨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脊髓变性,神经和周围神经退化;舌、口腔、消化道的粘膜发炎;小孩缺乏维生素B12的早期表现为精神情绪异常、表情呆滞、少哭少闹、反应迟钝、爱睡觉等症状,最后会引起贫血。不良反应:可致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促进恶性肿瘤生长;遇维生素C、重金属盐类失效;偶可引起皮疹、瘙痒、腹泻及哮喘等。
10维生素B13
化学名:乳酸清,尚未有建议每日摄取量。可防肝病及未老先衰,有助于对多种硬化症的治疗。研究尚未发现有关维生素B13的缺乏症。
11.维生素B15
维生素B15(潘氨酸)至今还未证明人体非摄取维生素B15不可。严格而言,还不能称它为维生素
计量单位是毫克(mcg);维生素B15和维生素E的作用一样,都是抗氧化剂;维生素B15是俄国人发现的。俄国人对维生素B15的效果抱着很大的希望和期待。但是,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却要把这种维生素逐出市场;与维生素A、E同时摄取,可增加作用。
效用:延长细胞的寿命;缓解酒瘾;快速消除疲劳;使血液中胆固醇值降低;抵抗公害污染物质侵害身体;缓解冠状动脉狭窄和气喘症状;防止肝硬化;防止宿醉;刺激免疫反应;帮助合成蛋白质。
副作用:至今尚没有实例。有些人在开始服用维生素B15时会有恶心的感觉,但是两三天以后就会消失。在一天之中食,量最多的一餐后服用维生素B15,会使症状减轻。
维生素B15之敌:水和阳光。
建议:对于这种维生素有各种不同的意见,但是我发现维生素B15是有效的,而且相信摄取维生素B15将使食物对人体更有利;假如您是运动员或希望像运动员一样的话,建议可在早晚餐时各服用1片50mg维生素B15的片剂。对于住在公害污染的大都市或人口密集区的人,维生素B15是非常需要的。
12.维生素B17
“维生素B17“并非B族维生素(因为它的任何组成部分都不能作为辅酶)。它在化学上是两种糖分子,即苯甲醛(benzaldehyde)和氰化物(cyanide)的化合物,名为苦杏仁苷; 作为药剂,又称做Nitrilosides; 取自于杏仁; 在啤酒酵母中没有这种苦杏仁苷;美国大多数的州政府不承认这是治疗癌症的药物(有25个州法定承认)。苦杏仁苷类的物质本身无毒,但当它们被β-葡萄糖苷酶代谢分解后,就会产生有毒的氢氰酸。苦杏仁苷类物质不能抗癌。摄取过量的苦杏仁苷(Laetrile)却可能有危险。虽然一次服用3.0g以上,也可安全地消化,但是最好还是分次少量服用,一次不要超过1.0g以上。
根据《营养年鉴》,若每天将5-30个杏仁分次食用的话(绝对不要一次全部吃完),可以得到足够的苦杏仁苷。 想以苦杏仁苷来预防或治疗癌症的人一定要先和营养医师商量;
现在关于苦杏仁苷(Laetrile)的书也出了不少。我建议,在摄取之前对有关的知识稍加涉猎,而且不要忘记和医师商量一下。 如果患有癌症,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短期内尽可能摄取到最大量的苦杏仁苷。这可以在一般正常的治疗后进行,再加上辅助疗法,比如:补血、控制血压或减轻疼痛等。克雷布斯Dr. Krebs博士建议成人每日10粒来预防癌症,每日30-50粒为癌症病人的营养补充品。少数癌症病人吃了苦杏仁会有恶心反应,建议减少食用量,让身体适应后再渐渐增加份量。 实质上对于一种药食兼用食品,进食不过量,有百宜而无一害!
宏萨族九百多年来没有一个癌症病例,他们每天自天然食物中摄取到大约 50~75 毫克的VB17。其所居住的地方历来就被称为杏子王国,每到杏子季节,宏萨人连吃三个月的杏子,其它时间则吃杏子果干。他们不光只吃果肉,而是连果仁一块吃,所以每日摄取量超过 50~75 毫克。反观西方国家的人一年都还吃不到这个量呢!以至于逐渐发展成严重的苦杏仁苷缺乏症。由于饮食里缺乏这种抗癌变的苦杏仁苷,西方社会每三个家庭就有一个人得癌症。世界唯一一个无癌国家 - 斐济 ,也因主食杏制品而获益!
1950年代,生化学家小恩斯特?克雷布斯Ernst T. Krebs, Jr.分离出一个新的维生素B17,又称为Laetrile、amygdalin。他当时不清楚自己掀起了什么样的涟漪,虽然至今许多人仍相信克雷布斯找到了癌症的疗法。然而国际大制药厂因为无法申请专利,垄断维生素B17的作用,故而对VitB17发起了恶毒攻击宣传,即使事实证明它对于各种癌症有疗效。 维生素 B17是一种水溶性、醣化合物,存在于自然界约800种的植物中。含丰富VitB17最常见于非柑橘属水果的种子中,如:樱桃、油桃、桃子、李子及苹果等,而以杏子apricot 的种子含量最丰,约有2~2.5%。克雷布斯自杏果种仁分离出维生素B17,将之合成结晶以供人体使用,并命名为「利而卓Laetrile」。此化合物是由一分子氰化氢(hydrogen cyanide)结合一分子具止痛作用的苯乙醛benzadehyde加两分子葡萄糖所形成的。虽然前两者分开来的毒性很强,但是它们结合在VitB17的分子确十分稳定且无毒性。克氏发现,要将两者结合键打开,只有一种叫beta-glucosidase的葡萄糖酵素;这种酵素虽然分布于人体,但是在肿瘤处却是含量特别高。所以癌细胞所分泌的beta-glucosidase酵素一旦打破了VitB17的结合键,释放出氰化氢及苯乙醛,两者毒分子加在一起毒性更是超强,癌细胞就死在它们自己选择的VitB17手中 另一种健康细胞所分泌的酵素rhodanese扮演下半场的主角,它的分布恰恰与beta-glucosidase相反;rhodanese布满在全身正常细胞,却不在肿瘤细胞。所以若VitB17遇到健康的细胞,健康细胞所分泌的rhodanese可以化解氰化氢的毒性,氧化氢及苯乙醛,此二者的副产物分别是thiocyanate 和安息香酸benzoic acid,它们可以滋补正常细胞,多余的则排出尿中。 以上两段说明了VitB17可以准确瞄准癌细胞,而不会破坏正常的组织。这种以标的物为准头的天然化合物,其作用比任何人造的、无选择性、好坏细胞一起杀的、超毒的化疗药物要来的有效。
13.维生素C
维生素C(Vitamin C ,Ascorbic Acid)又叫L-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食物中的维生素C被人体小肠上段吸收。一旦吸收,就分布到体内所有的水溶性结构中,正常成人体内的维生素C代谢活性池中约有1500mg维生素C,最高储存峰值为3000mg维生素C。正常情况下,维生素C绝大部分在体内经代谢分解成草酸或与硫酸结合生成抗坏血酸-2-硫酸由尿排出;另一部分可直接由尿排出体外。中国人在人类与病毒的抗争上充当着关键性的角色。中国人口众多而且居住密集,是病毒最容易传染的地区,也是受病毒残害最深的地区。例如,许多流行性感冒的病毒都发源于中国,SARS病毒也是首先在中国出现的,并且死于SARS的90%是中国人。维生素C在抗病毒和预防病毒性传染病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目前中国逐渐跃居成为维生素C生产的领导地位,但是,中国人服用维生素C的平均剂量,远逊于欧美和日本。如果我们普遍认识到维生素C预防和治疗病毒传染病症的原理并且按量服用,就可以预防很多病毒的传播。维生素C的真正效用,会显示在治疗禽流感,SARS和AIDS等更严重的病毒传染病上。治疗坏血病
血管壁的强度和VC有很大关系。微血管是所有血管中最细小的,管壁可能只有一个细胞的厚度,其强度、弹性是由负责连接细胞具有胶泥作用的胶原蛋白所决定。当体内VC不足,微血管容易破裂,血液流到邻近组织。这种情况在皮肤表面发生,则产生淤血、紫癍;在体内发生则引起疼痛和关节涨痛。严重情况在胃、肠道、鼻、肾脏及骨膜下面均可有出血现象,乃至死亡。
预防牙龈萎缩、出血:健康的牙床紧紧包住每一颗牙齿。牙龈是软组织,当缺乏蛋白质、钙、VC时易产生牙龈萎缩、出血。
维生素C 略带酸性,作为微量营养素被摄入体内,经体内溶解、消化,其酸碱性对人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所以不必过份在意它的酸碱性。维生素C有助巩固细胞组织,有助于胶原蛋白的合成,能强健骨骼及牙齿,还可预防牙龈出血,长期服用对牙齿、牙龈无害而且有益。
预防动脉硬化:可促进胆固醇的排泄,防止胆固醇在动脉内壁沉积,甚至可以使沉积的粥样斑块溶解。
抗氧化剂:可以保护其它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防止自由基对人体的伤害。.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花菜、青辣椒、橙子、葡萄汁、西红柿等,可以说,在所有的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都不少。美国专家认为,每人每天维生素c的最佳用量应为200~300毫克,最低不少于60毫克,半杯(大约一百毫升)新鲜橙汁便可满足这个最低量。而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膳食参考摄入量(RNI),成年人为100mg/日,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为1000mg/日。
14.维生素D
维生素D(vitamin D )为固醇类衍生物,具抗佝偻病作用,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维生素D家族成员中最重要的成员是D2和D3。维生素D均为不同的维生素D 原经紫外照射后的衍生物。植物不含维生素D,但维生素D原在动、植物体内都存在。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有五种化合物,对健康关系较密切的是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它们有以下三点特性:它存在于部分天然食物中;受紫外线的照射后,人体内的胆固醇能转化为维生素D。
具有抗佝偻病的作用,维生素D是形成骨骼和软骨的发动机,能使牙齿坚硬。对神经也很重要,并对炎症的抑制作用。副作用:可能造成的后果是:恶心、头痛、肾结石、肌肉萎缩、关节炎、动脉硬化、高血压、轻微中毒、腹泻、口渴、体重减轻、多尿及夜尿等症状。严重中毒时则会损伤肾脏,使软组织(如心、血管、支气管、胃、肾小管等)钙化。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鱼肝油;动物肝脏,如鸡肝、鸭肝、猪肝、牛肝、羊肝等;各种富含油脂的鱼类,如鲱鱼、三文鱼、金枪鱼、沙丁鱼、秋刀鱼、鳗鱼、鲶鱼等;各种蛋黄(注意,蛋白中没有);各种全脂奶、奶酪和奶油(注意,脱脂奶中含量甚微,而强化AD奶中含量最高)
15.维生素E,
维生素E(Vitamin 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又称生育酚,是最主要的抗氧化剂之一。溶于脂肪和乙醇等有机溶剂中,不溶于水,对热、酸稳定,对碱不稳定,对氧敏感,对热不敏感,但油炸时维生素E活性明显降低。生育酚能促进性激素分泌,使男子精子活力和数量增加;使女子雌性激素浓度增高,提高生育能力,预防流产,还可用于防治男性不育症、烧伤、冻伤、毛细血管出血、更年期综合症、美容等方面。近来还发现维生素E可抑制眼睛晶状体内的过氧化脂反应,使末稍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近视发生和发展。大剂量服用维生素E真的有益无害吗?美国医学专家罗伯特提出忠告:长期服用大剂量维生素E可引起各种疾病。其中较严重的有: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或两者同时发生,这是由于大剂量维生素E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和形成;血压升高,停药后血压可以降低或恢复正常;男女两性均可出现乳房肥大、头痛、头晕、眩晕、视力模糊、肌肉衰弱、皮肤豁裂、唇炎、口角炎、荨麻疹;糖尿病或心绞痛症状明显加重;激素代谢紊乱,凝血酶原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血小板增加与活力增加及免疫功能减退。成人服用相对大剂量的维生素E(右旋-α-生育酚400~800mg/d)经年累月而无任何明显损害。服用800~3200mg/d者,偶尔会出现肌肉衰弱,疲劳,呕吐和腹泻.维生素E>1000mg/d时的最明显的毒性作用是对维生素K作用的拮抗并增强了口服香豆素抗凝剂的作用,此可导致明显的出血。
16.维生素K
维生素K是具有叶绿醌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有K1、K2、K3、K4等几种形式,其中K1、K2是天然存在的,是脂溶性维生素,即从绿色植物中提取的维生素K1和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合成的维生素K2。而K3、K4是通过人工合成的,是水溶性的维生素。最重要的是维生素K1和K2。
维生素K是黄色晶体,熔点为52℃~54℃,通常呈油状液体或固体,不溶于水,能溶于油脂及醚等有机溶剂。 所有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都较稳定,能耐酸、耐热,正常烹调中只有很少损失,但对光敏感,也易被碱和紫外线分解。脂溶性维生素K吸收需要胆汁协助,水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则不需要胆汁。膳食中维生素K都是脂溶性的,所以主要由小肠吸收入淋巴系统,且其吸收取决于胰腺和胆囊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其中约40-70%可被吸收。其在人体内的半减期比较短,约17小时。
人的肠道中有一种细菌会为人体源源不断地制造维生素K,加上在猪肝、鸡蛋、绿色蔬菜中含量较丰,因此,一般人不会缺乏。人工合成的水溶性维生素K,更有利于人体吸收,已广泛地用于医疗上。
人体需要量少、新生儿却极易缺乏的维生素K,是促进血液正常凝固及骨骼生长的重要维生素。深绿色蔬菜及优酪乳是日常饮食中容易取得的维生素K补给品。
注意事项1、会损害肝脏功能,肝病患者不宜服用;2、孕妇及授乳妇女避免大量服用维生素K补充品;3、X光、放射线、冷冻加工、阿司匹林及空气污染都是维生素K的天敌;4、如果使用抗生素,造成肠内细菌数量减少或功能降低,维生素K便会相对不足;5、同时摄取维生素K(即使来源为天然食物),将使抗血液凝固剂的药性产生反效果;6、服用维生素K补充品后如有脸泛红、发红疹、肠胃不适、皮肤搔养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用,并请医师诊治。
17.维生素P
维生素P(又称芦丁和柠檬素 化学式:C27H30O16)是由柑桔属生物类黄酮、芸香素和橙皮素构成的,是黄色结晶,溶于乙醇和丙酮。在复合维生素C中一般含有维生素P,也是水溶性的。它能防止维生素C被氧化而受到破坏,增强维生素的效果。能增强毛细血管壁,防止瘀伤。有助于牙龈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有助于因内耳疾病引起的浮肿或头晕的治疗等。许多营养学家认为,每服用500毫克维生素C时,最少应该同时服用100毫克生物类黄酮。以增强它们的协同作用。在橙、柠檬、杏、樱桃、玫瑰果实中及荞麦粉中含有维生素P。
18.维生素T
维生素T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血液的凝固和血小板的形成。因为有这种作用,维生素T对贫血症和血友病的预防是很重要的。建议每日摄取量尚未确定。市面上没有维生素T出售。维生素T存在于芝麻和蛋黄中。未发现有副作用。除此以外,目前对它其他方面的了解甚少,市场上也没有维生素T出售。富含维生素T的食物:芝麻和蛋黄。作用:维生素T帮助血液的凝固和血小板的形成。
19.维生素U
维生素U;碘甲基甲硫基丁氨酸;vitamin U 资料: 分子式C6H14NO2IS,分子量291.2。学名碘甲基甲硫基丁氨酸。存在于甘蓝、莴苣、苜蓿和其它绿叶蔬菜中。有特殊气味,味咸苦。光照或久置空气中都不稳定。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乙醚。水溶液呈酸性。主要用于治疗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可由蛋氨酸与碘甲烷反应制得。;碘甲基甲硫基丁氨酸;vitamin U。存在于卷心菜、白菜、甘蓝、莴苣、苜蓿等绿叶蔬菜中。有特殊气味,味咸苦。光照或久置空气中都不稳定。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乙醚。水溶液呈酸性。主要用于治疗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可由蛋氨酸与碘甲烷反应制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