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西服历史三百年.docx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007628 上传时间:2025-03-1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02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服历史三百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西服历史三百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服历史三百年 时间: 西服,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至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男士在各种场合的日常衣装。 西服之所以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想了解西服文化,就不能不重温一下西服的历史。  西服的始祖:1690年,究斯特科尔  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领带的始祖:1705年,克拉巴特  1670至1675年间,克罗地亚轻骑兵作为路易十四的近卫兵在巴黎服役,他们被称为“克拉巴特近卫兵”,其脖子上系一条亚麻布引起人们的模仿而成为男装领口不可缺少的装饰物,这就是现代领带的始祖“克拉巴特”。当时,如何系好这条带子是评价贵族男子高雅与否的标准之一,因此,许多贵族专门雇用从事此项工作的侍从。  长裤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1829年,庞塔龙  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的革命者把长裤“庞塔龙”作为对贵族那紧身的半截裤“克尤罗特”的革命来穿用,最初庞塔龙的裤长只到小腿肚,后来逐渐变长,1793年长到脚面。到十九世纪前半叶,裤腿时而紧身,时而宽松,与传统的半截裤并存。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男裤完成现代造型。  诞生于休息室的现代西服:1853年,拉翁基·茄克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上层社会,有许多礼仪讲究,特别是夜里的社交活动,男士必须穿燕尾服,需举止文雅谈吐不俗。晚宴过后,男士们可以聚在餐厅旁的休息室小憩,只有在这里,才可以抽烟、喝白兰地、开玩笑,也可以在沙发上躺卧,这时那笔挺的紧包身体的燕尾服就显得不和时宜。于是,一种宽松的无尾茄克就作为休息室专用的衣服登上历史的舞台,这就是“拉翁基·茄克”,约产生于1848年前后。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这种茄克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只限于休息或郊游、散步等休闲时穿用。十九世纪后半叶,这种茄克上升为男装中一个重要品种,当时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学生穿的牛津茄克、剑桥外套也都是这种造型。  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  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诞生于清末,是“红帮裁缝”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制作的,徐锡麟于1903年在日本大阪与在日本学习西装工艺的宁波裁缝王睿谟相识,次年,徐锡麟回国,在上海王睿谟开设的王荣泰西服店定制西服,王睿谟花了三天三夜时间,全部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出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在当时的情况下,其工艺未必超得过西方国家的制作水平,但已充分显示出“红帮裁缝”的高超工艺,成为中国西装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行者。  四十年代的“军服”:1940年,跨肩式西服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崇尚威武的军人风度,无论男装还是女装,都流行军服式。自1940年前后起,男装流行Bold look,所谓“Bold”是大胆的意思,其特点是用厚而宽的垫肩大胆地夸张和强调男性那宽阔、强壮的肩部,与之相呼应,领子、驳头以及领带也都变宽,前摆下角的弧线也变得方硬。裤子宽松肥大,上裆很长。  英国田园式的流行:1982年,田园式  八十年代是一个复古的年代,随着世界经济一度复苏,西方传统的构筑式服饰文化又一次受到重视。七十年代末的倒梯形西服这时又回到传统的英国式造型上来,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人们在这个传统造型中追求舒适感;胸部放松量较大,驳头变大,扣位降低。单件上衣与异色裤子的自由组合很受欢迎。人们在稳重的传统造型中追求无拘无束的休闲气氛,以在宽松舒适的休闲味西服中寻找传统美的感觉。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用粗花呢制作的“田园式”非常时髦,从此,休闲西服日渐兴盛。 西服是一种“舶来文化”,这一点无可讳言。现代的西服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从其构成特点和穿着习惯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  西服也称西装,从广义上,应指“西式的”、“欧美的服装”。但在我国,人们多把有翻领和驳头,三个衣兜,衣长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称作“西服”。这显然是我们对于来自西方的服装的称谓。  在西方,一般把前门、有袖子、衣长在臀围线上下的男女上衣统称为“茄克”(Jacket)。而我们平时所说的腰部和袖口有带状收口的茄克,英语称“将帕”(JUMPER),法语称“布鲁宗”(Blouson),属茄克这个大家族的一个品种。 “西服”也是一种“茄克”,英国人称其为“拉翁基、茄克”(Lounge Jacket)。  19世纪末,当这种上衣和长裤用同质同色的面料来做成“套装”时,欧美人又称其为“外出套装”(Town suit)。  在20世纪,又因为这种套装多为活跃于政治、经济领域的“白领阶层”穿用,故也称作“工作套装”或“实业家套装”(Bussiness Suit)。人类从遥远的过去走来,向辉煌的未来走去--如果对人类的昨天知之甚少,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人类的今天,也就无从推测明天的发展。服装文化具有“螺旋式”地不断重复历史的流行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回顾过去,重温历史。 才子便西:中国文化的时尚力量 2013-11-04   来源: 综合消息 2013 年 10 月 -11 月,“变型记 II ”才子男装第二届便西文化节,在接棒 5 月的衬衫文化节,在郑州、福州相继登场,展现出男装的文化魅力。经历 30 年的才子男装也愈发成熟,尤其是此次便西节,便西的多彩概念在保有中国文化和品牌元素的同时,更是结合西方的流行要点,为大家诠释多彩便西的时尚。 11 月 1 日的便西节福州站现场,穿梭于新品展销区的多彩视觉享受之间,看到的是才子男装对时尚潮流的掌控和对便西产品的推陈出新。才子便西,更注重于中西的共融,将品牌元素完美的结合市场需求,领面细腻的棋盘格绣花,以富有肌理感的面料,还是结构精致的廓型设计,同时才子红、咖啡色、蓝色等潮流色彩的引入,得到了更多既有东方特色又兼具西方潮流的设计。 近年来,时尚界以 “ 快、狠、准 ” 为主要特征的快时尚迅速兴起,带动全球的时尚潮流,中国传统男装品牌也在寻找扭转局面的利器,甚至有的品牌在暗自布局类似快时尚的运营模式。而永恒不变的竞争,还是离不开“产品”。这也给到誓要打造中国文化第一品牌的才子男装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作为中国男装品牌方阵中,植根中国潜力勃发 30 年的才子男装,无疑是发展最为独树一帜的,对中国文化的情有独钟,通过对精致含蓄的中式美学与优雅品味的西式美学进行融合,打造出了游刃于东西方时尚的品牌风格。 时装不仅仅是衣服,也是人们选择披在身上的一种心情,一种态度,一种内在性格的呈现载体。“便西”,作为才子男装首先提出并力推的品类概念,在 2012 年首次便西节中,就给顾客带来了某种惊喜。最主流的品类特质,兼具商务与休闲的双重穿着属性。如今,“便西”正日趋成熟,并形成潮流。带有性格特征的色彩,优质的廓型,恰当展现身材的细节设计,无不传递时尚与生活的和谐。对于追求自我和独特个性的现代男士而言,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便西,选择一款与自己对位的色彩,去体验随性、自然的生活,去享受多彩人生。 观"变形计"知"便西"术 2012-10-22 16:47    来源:时尚网    tt_reborn   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当今中国服饰企业也积极探索一条将中国服装品牌打造成具有大国内蕴兼具国际风范的国际品牌。   近日,国内男装品牌才子男装在山东济南门店举行名为"变形计"的便西文化节,活动成为众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但凡深入至活动现场便会明白,才子便西文化节已经不能视之为一种简单的营销活动,更是一种服饰文化的传播和递进。才子便西文化节何以招徕如此广泛的关注力度,才子便西又何以如此风靡?    卓尔不群 才情尽显   当下,男装市场品牌林立,如何在众多竞争品牌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品牌推广之路,几乎成为所有男装品牌要面临的挑战。   据悉,10月13日,才子男装主办的2012首届便西文化节山东济南站巡演上,才子男装创新性地将"梅兰竹菊"等中国元素巧妙融入"便西"概念传播中,生动直观地向现场观众解读出了"便西" --这个才子首创的全新服装品类的内涵。从才子男装这一次打出的文化牌,不难看出,才子始终坚定的秉承融民族文化与服饰设计当中,内蕴古典,外彰时尚,如此差异化的品牌推广理念,最终收获了"便西热"这样的双赢。   稳中求变 灵动制胜   才子首创便西品类并再次以寓意高洁,淡雅的梅兰竹菊作润色,再一次向消费者展示了一个历经三十载名企的沉稳睿智,正如日前才子总经理蔡燕英女士在采访中提到:"稳中求变,要把才子的优势发展成优秀"的品牌发展理念。   这一点,从才子便西的特性也可窥探一二:以西式风格为基调,融合传统审美情趣与现代穿衣智慧,通过细节的修饰,衣人相映,庄重含蓄而又不失时尚优雅,兼具了商务与休闲的双重穿着属性,抛却传统西装的刻板呆滞,如此中西合璧,两翼齐飞,真乃灵动制胜。   从品牌风格的提炼,到营销文化的构筑,才子通过"变形计"再次向消费者展现了其杰出的创意智慧,也昭示了才子着力塑造服装生命力,从而真正做到为衣者增魅的文化诉求。尊重经典的永存特性,着以现代的灵动创意,或许,这也是才子三十年稳居一线男装名牌行列的秘诀之一。 漫谈日本西服历史 发表日期:2010年6月12日  作者:阿 泓 (译)  本页面已被访问 4466 次     1850年——1950年 今天的燕尾服最早(在东京)出现是在1810年前后,比大礼服还要早,大礼服款式据说是在1840年出现。 1830年前后,西裤增长而变为长裤。此外,西裤这一名称是源由法语裤裙之类词汇的称谓。还有喇叭裤相对于短裤,是长西裤的一种,源自意大利喜剧丑角演员的一种服饰。 约在1850年,上衣的尺寸变短,成为今天男子西服样板套装,十九世纪80年代,美国英语称为“ SACK COAT ”西服上衣。 总之,可以认定,现在男装的原型是在十九世纪50年代至十九世纪70年代形成的,这没错。 日本人接触西洋服远在葡萄牙人登陆种子岛的年代(1543年),实际上是1853年(嘉永6年)美国海军舰队司令比利在浦贺登陆的那时,日本人才开始接触洋服。然后是10年后的1864年(元治元年),第二次长州讨伐的这一带军队服饰欧化了。 1870年是明治三年,岩仓大使赴美的第二年明治四年前后的服装接近现在乐队指挥服,一身黑色无花纹的上衣,西装背心,下穿不同西裤。上衣长,单排四粒扣,多装饰。 现在以运动短上衣而闻名的诺福克岛(太平洋岛屿)的历史已经过去。十九世纪80年代,离家外出穿上街衣服。衣料用碎粒方格花纹,垫肩,打褶、叠成带状。其后,是与作为高尔夫球服装的灯笼裤(短式和服西裤)一起穿着。诺福克岛一般流行的是在昭和初期。从电影《每天成交》中故事人物——店员着装可以看出。因为是在我的学生年代,所以记忆犹新。 1880年至1890年,就是明治13年至23年,那时男子变得爱打扮,经常穿马甲(代替西装背心)。当时,穿洋服的人是上流社会中的特权阶层,决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因而,流行的服装也直接从美国或英国进口,款式新颖。 在日本洋服化方面大书特书的应该是1886年(明治19年)鹿鸣馆时期,在日比谷帝国饭店附近建起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400坪(译注:一坪等于3.3平方米)社交场所。这就是所说的欧化时代。这前后,在美国方面由克里斯奥托·洛里拉特先生介绍推广了晚礼服。晚礼服已相当于俱乐部名称和公园地名而闻名。 那时大礼服像是现在的工作服。也有别名,称大礼服为“甫林斯·阿洛巴托”,是人名。又,晚礼服的出现是在1897年(明治30年)前后。 日清战争明治27、28年(1894年),日俄战争明治37、38年(1904年)。从这个世纪末开始,欧美国家出现法国式的新艺术时代,总之是装饰过剩时代,流行粉色或彩色薰衣草服装。 自1910年前后,早期的晨礼服成了正式礼服 70年(译注:1904年)前,那时趋向从特权阶层向大众化转移。服装是宽松年代,上衣长,西裤肥大,领口低,三粒扣,开始插胸针,西裤上折痕。 1910年至1920年的10间,迎来与以前宽松服装相反的服装紧身时代。明治43年(1910年)至大正9年(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4年,这时期服装特点是,肩部狭窄,领口小而高翻,束腰,袖口细,西裤也特别瘦小。 那时美洲大陆由于遗留欧洲风格、西班牙风格的神庙,所以有黑人喜欢的爵士乐。伤感的慢四步爵士舞曲是黑人奴隶的哀歌。 当时陆军是土黄色,海军天蓝色,海军陆战队士兵服是绿色,还开始出现壕沟服。这10年间,服装款式大改变。 在无声电影的黄金时代,卓别林、威廉姆·爱斯哈托(双枪手),世界美男子路道夫·白雷斯诺,冒险家道拉格斯·法宾古斯等,都是我儿童时代崇拜的影星偶像。那时盛行起电影名星服装。 量体制衣的西服设计家或者款式研究的工作者,绝对感觉到1920年是世俗动荡的疯狂的年代。1920年至30年的10年间,日本是大正9年至昭和5年,那时,美国相当于黄金时代,TV影片演的是你熟识的印度贱民。二十世纪30年代有一部电影《明天俺们死亡》,这是一部非常好的考证衣裳的影片;如在欧洲二十世纪20年代,由艾伦·泰勒和帕罗蒙托共同主演的影片《彼罗塞利诺》也是如此。关于日本的二十世纪20年代,如蒙同时阅读我的另一册《男子专科》第110号拙作,实为荣幸! 林顿伯格成功飞越大西洋的时侯,体育繁荣,在拳击界出现重量级选手杰克·迪布西,棒球出现还垒球王伯布洛斯。1928年发生满州事变,1929年纽约华尔街股票暴跌,引发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变得很不安宁。 此后,1930年至1940年(昭和5年至15年)的10年间,是服装款式空缺时代,没有高贵的服装,只是轻便装,也是英国风格或美国运动装的萌芽期,是影星服装偶像的创造期。据说,这是好莱坞风格、卡洛夫尼亚风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39年,日德意三国结盟,(日本)成立国家大政辅助会,也设定过国民服什么的奇特服装。 1940年至1950年,昭和15年至25年的10年间,这也是讨厌的年代。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943年意大利投降,第二年德国投降,日本动员学生参战。1945年美军登上冲绳岛,广岛原子弹爆炸,苏联对日宣战,昭年20年8月(译注:1945年8月)战争结束。 以下战后服装史决定重写——多余的话。 昭和17、18年是着装单一、被荒废的年代,纤维制品、衣料全部实行配售制。美国杜邦公司接连投入大量研究资金,发明了尼龙,这主要用于丝绸袜。至此,美国从日本进口丝袜,与日本情况不同的是研制出替代丝绸的尼龙。无愧于美国,这样一来,化纤品美国独霸天下,直至日本丝绸从世界市场消退。    日本1920年史   从前没有“流行”什么,就算有,那个周期也是渐缓的,不是30年就是20年为一个循环期,不知不觉在变。况且,服装款式之类没有文字记载不行。有假时髦小子,这种打扮现在年青人们也跟不上!这是花花公子的虚假打扮,是想做给现代人看的孔雀开屏之类、花架子之类,是想唱给现代人听的歌,是想用指甲泥煎汤喝的人——虚伪。 从前,服装款式至少有10年参差不齐,实际上想要进入到1930年话题,是的…… 起伏不定的激荡疯狂的二十世纪20年代,就想起那个电影节目单上的《贱民》,想起FBI的艾利奥托 • 奈斯以及阿洛 • 格伯纳首领。近日不能忘怀的著名电影《明天俺们死亡》中的波尼&古拉斯特,全是美国版。欧洲的二十世纪20年代不大被介绍,去年,艾伦 · 特洛和吉姆 · 彼洛 · 帕露蒙得兄弟共演的电影《彼罗塞利亚》,是你们所了解的法国二十世纪20年代的故事。 日本二十世纪20年代,是从大正末年至昭和初期时代。是值得怀念的“早期好年代”,是物价稳定,税收充足,劳动基本法律之类齐全,做什么都赚钱的年代。 时值大正12年(1923年),关东大地震。我记得当年我小学六年级,是洋服屋第三个乖儿子。我是天生的冒失鬼,成熟老练。当时的有名恋人是川岛芳子——后来在满洲是名声大震的女土匪,与我的“爱人”实不相称。总之,我仿佛是天生的没教养的男仆。因此结果是小学倒数第三名毕业,实在惊险。明治学院中学落榜,可喜的是进入了那里可以免试入学的夜校学习。白天在店里学裁缝,晚上去夜校走读。仔细工作,开心游玩,对抗父母,也反抗优秀生的哥哥。说起来,我是没教养的、劣等马的祖宗。 年轻时代,我当时自称时尚青年。因为是洋服店铺的儿子,所以接触的人是最拿手的。今天来看,很像是个讨厌的野小子。 摩登女郎是与时尚青年相对的姑娘的通称。剪发,一身套装,这种打扮是大家了解的今天的中短裙。露出无袖的臂膀,扭腰作态的女子,别名“骚女人”,因是大和女子族的妓女而遭人冷眼相待。因此当时的确是“勇猛果敢”的女性,但是啊,那不会是你的母亲?! 大家已经知道,时尚青年人的正式服装领口宽大,腰身小,裤子是所谓的睡衣型,长款式。当时逛银座,溜达在京桥、新桥间的这条大街上,几乎是裤子的脚口拖在人行道上行走。 当时称时尚青年是吃“软饭”、“花花公子”;与“软饭”相对称(不与女性混在一起的)人称为“硬饭”,就是今天的无懒、恶棍。是有赌博、打架的嗜好,与今天的莫斯族和洛卡族不同。除此之外,有极左翼和极右翼。我为人圆滑有众多朋友,寻求交际的多样性。 当年,这里东京都也没有卡巴列酒馆之类的夜总会,全都是咖啡馆。此外,仅在东京有七家舞厅,新桥、新宿、(帝都舞厅)、和泉桥、八丁堀(国华)、九段下、饭田桥有带水池的高级舞厅。当然,横浜、神户、大阪也有舞厅。那些年也引进了美国爵士新音乐,年青的我,被爵士乐吸引了,爵士乐初期是快节奏的。今天的倍司音乐基本没有与摇摆舞曲有什么差别,所不同的是,以前没有灵敏度高的麦克风扩音机,没有通过电气传声。至今,我也是难侍侯的人:裴多芬奏鸣曲或缓慢乐章成为我的催眠曲,又要睁大眼睛欣赏雄壮有力的摇滚乐。西服打扮要追求款式时兴,构思音乐也是如此。我想,爵士乐要比(江户时代流行的用三弦伴奏的)长谣曲好听,服装与音乐两者怎么还不是有共同之处? 爱时髦的我,当时仍在见习期,是初出茅庐的服装设计者。看起来是“洋服研究”,事实上是糊弄点钱去舞厅。买一张舞票,跟舞女跳一曲(三分钟)。记得当年是20分钱一场票,是从当年物价指数推算的。这是下午6时以后的价格。白天半价10分钱。晚上跳舞没有不穿西服的,学生服以及其他简便服者有被谢绝进场的情形。酒水饮料之类一律禁止。但是,有不含酒精的软饮料。舞厅里全是听音乐和跳舞的人,那一流的高品位场面,我以为至今哪里也没法找到。舞厅经理叫津田先生,像是一位很机灵果敢的人。记得爵士乐队是叫“菊地乐团”。战后有名的唱片是他们乐团灌制的,例如,渡边弘等人的唱片。 在舞厅附近登楼听到无扩音设备的实况演奏,听到如狮子吼叫的低音喇叭声和小号声,心情万分激动。“感觉”这个词是当年爵士狂盛行时常用的词。欣赏外国人特别是黑人爵士乐,必须要用心去体会那种感受。舞厅非常漂亮的人很多,去舞厅的是当时年青的穿着美式服装的年轻人。因为我是一方面玩一方面学习的人,真的呢! 当时银座的花花公子,与现在不务正业的小流氓比较,完全是不同性质的高层次人。新加坡的约翰、日本藤田法官、德永之类伙伴像是某地华族(译注:明治维新后赐给爵位的家族)的公子,品位高档,而且有惊人的美貌。衣袋里藏着手枪,是漫游上海、新加坡、圣弗兰西斯科(美国旧金山)的国际流氓,正值当时没有民航客机呀!望着他们服装出神的今天的服装设计师中右茂三郎先生,当年结识这样的强盗,陪伴着爱国学生联盟的极右翼朋友,读当年的马克思资本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瞒着父亲到筑地小剧场看《狂叫的支那》、《蟹工船》、《多变的西部战线》这些工人无产者戏剧——今天新剧的前身。 当时最怕的是宪兵队和特高课的警察、战时经济警察。现在最怕的是交通警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讨厌的家伙。 当年是无声电影全盛时代,我也是十足的影迷。女名演员格拉拉 · 波尔就像今天的玛丽基特 · 帕特和玛丽琳 · 莫洛一样为我所爱。总之,是第一号性感的女演员。说穿了,完全可以称为“风骚”女演员。男演员当时著名的有克拉克 · 安德鲁、凯利 · 库柏、罗纳尔多 · 杜鲁门(因胡须出名)。活跃在棒球场上的是菲利普 · 路斯,拳击运动的是查科 · 戴普逊和约翰 · 丹尼。而且他们时兴的服装款式是受电影名星的影响。 那时还年青的我着手创业,当然还存在粗鲁的不文明的行为,学生气的小伙子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没有资金,要说穿着的服装说不定是哥哥从老爷子那里处理出来的。年青人开始显实力的时侯是在战后昭和30年。      题外话:当时市公交汽车女售票员的制服是女性向往的制服,该职业也是女性憧憬的职业。相当于今天女性盼望成为航空小姐一样。 我经常坐公交车看见这些女售票员穿藏青蓝哔叽制服,肩挂黑色女式手提包,仪表极为端壮漂亮。这些都是我亲见过的场面。那时与现在一样,贫困低收入者坐不起当时“风行”的计程车,只是坐最普通汽车。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充满和平气氛。也到了男子爱打扮的年代,色情,奇形怪状,荒诞的打扮在城市街头随处可见。战争结束,天下太平,何时何地都会发生这些类似现象。 没到爱打扮年龄,是不懂得自我打扮的,所以也不会懂得别人的打扮,不懂得西服装束,就不知道西服款式之类。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西服装束的实验者,把这种装饰自称奇形怪状,自称新款式设计师——别说大话! 日本人真正洋服化的是关东大地震(大正12年1923年)和昭和7年5月的白木屋大火(原注:大量穿和服的女店员被烧死事件)之后,而走上正道的就是战后26年时间。尽管认真普及西服,追赶欧美款式,但仍有假冒产品,合身的不合身的,似是而非的多得惊人。 男子西服的起源与它的结局 关于西服的起源,青木老师写过一书,有合符情理的多种说法,如,源自“背部宽阔的衣服”,这种说法我认为是合理的。因为,衣背中部衍缝,如同那时的燕尾服、大礼服、晨礼服背中部分,是所谓的细腰挺背。过去的西服裁缝多半是穿着漂亮的人。这种情况如查阅我的另一稿〈〈洋服店专业用语〉〉之解说就会明白。 另一说法是西服从伦敦高级西服店一条街上的SAVILE  ROW  ST而来;再一个方面,相对于宫廷服官服的市民服是由平民服演变而来。这实在了不得。 西服的历史业已经历百余年,正好是一个世纪。我认为,已经慢慢进入产品更新换代的好时代。那时来自美国的服装款式革新,1966年由迪蓬公司的衣料研究所所长、社会心理学家、经常进行购物动机调查的著名的阿诺德·迪翰特博士倡导的通称“PEACOCK·REVOLUTION”孔雀革命论(花架子)在我国被夸大曲解,我想这种情况依然存在。 至今天,尽管认为迪翰博士的预言被猜中,但博士是在1970年的前提下归纳出以下合理要点的: 1、由于服饰规则的释放,这就意味着从封建社会影响脱胎而来。 2、从缝褶、成套西服所谓的隐身样式中释放脱离出来,而且更加丰富多彩。 3、个性的尊重,向自我装饰、观赏服方向转变。 4、服装社会等级障碍的崩溃。 5、中年人成为更比青年人爱打扮的对象。 6、临时休闲时间的增加。 7、趋向男女服装接近、同化。 8、富于变化的各种类型服装的出现,呈现当今服装款式多样性。 9、年龄不成为服装的限制。 10、男装两极分化,要么穿简装,要么穿盛装。 以上论点大概是我以“打破男装的障碍”为题向美国西服成衣店业主所作的演讲。当时(昭和41年前后),把孔雀革命译成通俗文字的业主失败了,我强调孔雀革命(花架子)不是款式,而是一种倾向,但是不大倾听接受我的观点。我对孔雀革命排序,预言首先是V地域丰富多彩,其次,正式礼服起变化。 再又一个观点认为,西服的类型在绅士服类型里面是作为研究对象去研究完成的。改良西服是不合理的,尚且很可能越改越坏。否定西服就是否定领带衬衫;倒过来说,否定领带衬衫就变成否定西服。高领的出现,显然与西服否定观有关。 我认为,现在流行中的新款式方面成为一个时代正在过时,随时面临着西服改革。成套西服也好,非成套西服也好,不会是单独改革那一个方面。而且也可以结论性地说,是非成套西服明显地“西服欧化”,成套西服“西服衬衫化”。西服作为正式礼服保留下来,而燕尾服、大礼服、晨礼服作为一个历史时代已进入博物馆。 下一时代男子服装不知能否发明创造出由西服改变的绅士服,创作者成为一名世界性设计家、又是一位有历史传统风格的设计家。干那种工作的说不定是正在读这本书的读者—--年轻的你!不努力吗?! 而且已经有一个可能,假如企业更优厚尊重日本本国设计家,那成为日本设计家的概率也许就多。黑眼珠的日本人比蓝人更擅长服装设计。                我国服装款式四期说 我国洋服历史短暂,经历了从幕府末年到明治时代、大正12年关东大地震的约60年间,普通百姓仍没有普及洋服。那是一部特权阶层、富人穿洋服的历史。大正7年(1918年),因为白木屋大火,着和服的女店员羞于卷起裙裾,所以因缓步逃生而被烧死。关东大地震也是一样,着和服的妇女多数死亡。因而,到这大正12年是第一期洋服化时代。 第二期从大正12年至昭和20年(1923年—1945年)22年间,是用划时代的速度进行洋服化,特别是大正14年代的妇女简式西服初露萌芽。 第三期是战后的昭和20年至30年10年间,这一时间如同我在另一稿所述,的确是令人吃惊的变革的时代。 第四期是从30年至40年,而昭和40年代、20世纪70年被认为是迎来了难以预料的“动荡”的时代。 以上列举大正12年以来我国的绅士服历史仅仅是50年。因为外国经历了几个世纪,我国还只是半个世纪。尽管那样,进步的速度还是很大的。 西装的产生 西装是从国外传入的一种服装品种,在国外是男子的正统服装。 它的式样变化很多,常穿的有平驳领、圆角下摆的单排纽式、抡驳领、平下摆双排纽式。西装还有套装和单件上装的区分,套装就是上衣和裤子用同色同料裁制,可作礼服用,若加上一件马甲就成为三件套套装。穿着正规的套装,要求系领带。单件上装可以和各种裤子配穿,可不必系领带,里面也可衬毛衣或套衫。西服,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想了解西服文化,就不能不重温一下西服的历史。 西服的始祖:1690年,究斯特科尔 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领带的始祖:1705年,克拉巴特 1670至1675年间,克罗地亚轻骑兵作为路易十四的近卫兵在巴黎服役,他们被称为“克拉巴特近卫兵”,其脖子上系一条亚麻布引起人们的模仿而成为男装领口不可缺少的装饰物,这就是现代领带的始祖“克拉巴特”。长裤是 意大利西服历史   2012-12-09 23:00:54|  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订阅                                                             2012-12-09           男人帮推荐   意大利西装,从裁剪和制作工艺可按地域分为三派:米兰,罗马和那不勒斯。   米兰派西装裁剪上和英式西装非常接近,肩部有一定斜度,用较薄的垫肩,胸部附全衬,腰部线条柔和,一般上衣单排两粒扣款式居多,开双衩,裤子一般一个省(褶)。米兰派西装轮廓上较圆润。以Caraceni为代表。   罗马派的特点是:肩部较高,袖子上端常常高出肩部。驳头位置较低、稍窄。上衣不开衩或开单衩,较短较瘦,以单排3粒扣款居多。口袋等细节都较通常的按比例缩小10-20%。罗马派以Brioni为代表。   那不勒斯派比较罕见,其最鲜明的特征是著名的那不勒斯肩(Neapolitan Shoulder)。那不勒斯肩线条非常圆润,一般不用垫肩或者用极薄的垫肩。驳头位置超高,宽度略超过胸部的一半。腹部略留空间。收腰且腰部位置上提。一般开双衩而且开衩位置很高。裤子一般有省且挽脚,挽脚留的非常宽。那不勒斯派的代表是著名的Kiton。    Caraceni发源于罗马而在米兰成名。产量很小,每年约700件。全手工制作,每件工时63小时。裁剪上接近英式。定做价格4100美元起。   Brioni和Kiton是最负盛名的意大利西装品牌。而二者风格截然相反:Brioni是力量型的西装(power suit),穿起来犹如罗马帝国的战士盔甲,胸衬和垫肩把穿着者的身体完全撑起来,是一种衣服修饰人体的感觉。而Kiton柔软顺和,不用或只用很薄的垫肩,胸衬做法和Brioni完全不同,穿着感觉如同一件薄运动衫,柔若无物。Kiton对穿着者的身材体型有着更高的要求,不是每个人都能穿Kiton的。而Kiton也根本不想修改自己的版型以适合更大的消费群体,像Canali和Zegna一直在做的那样。Kiton有250多名裁缝,年产量仅18,000套,只是Brioni的四分之一,不及Zegna的一个零头。二者都是全手工制作,Kiton每件工时达到200多个小时,仅每件衣服完成后的后整理就要20多小时。   Brioni在中国大陆还没有专卖店。成品西装价格约3,000到15,000美元之间,半定制4,000到25,000美元。   Kiton06年已经进入中国,在成都设了第一个专柜。成品西装价格4,000到20,000美元,半定制6,000到30,000美元。   其他意大利著名西装品牌:   Rubinacci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创办于那不勒斯,至今延续作坊式的家族企业经营。那不勒斯派西装的典型代表:没有垫肩,柔软的胸衬,穿在身上轻若无物,如同“第二层皮肤”一样。Rubinacci几乎不出产成品西装,而提供意大利少见的全定制服务。Rubinacci在那不勒斯、罗马、米兰、伦敦、东京、纽约拥有专卖店。   Canali   Canali于1934年由Giovonni Canali和Ciacomo Canali兄弟二人创办。经过70多年发展现在已在世界100多个国家拥有1000多家专卖店或专柜。中国已是Canali的全球第五大市场。Canali在意大利有七个制造基地。   Zegna 在中国最成功的意大利男装品牌。在中国大陆拥有约40家专卖店。Zegna在意大利、土耳其、瑞士都有生产基地。2003年在温州与中国某著名男西服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杰尼亚在中国大陆有成衣和半定制业务。成衣价格远高于欧洲价格。 80年代出访意大利时的“平民西服"返回历史的天空客栈>> 2013/8/26 15:34:22    分享到:       80年代国人着装   一、   记得80年代末,单位通知参加赴意大利代表团。那年头出国是大事,“制装费”发500元,工资还不足百元,算意外之财。另有零用钱30美元,回国还带“一大一小”出国指标。所谓“一大”,即凭指标买彩电、洗衣机、冰箱、录像机之类一件。“一小”乃电烤箱、剃须刀、电熨斗等,那时的生活水平,“小件”均属中看不中用的劳什子。出次国已穷极奢靡了,但还没完,单位一纸介绍信去“红都”裁西装。红都服装店专给首长做礼服,出国人员勉强巴结上个边角。记得“红都”离天安门不太远,店面像个衙门。我敛手低眉蹩进门,侯在过道个把小时,才有个中年女裁缝出来,矜持地抬着一张不屑的脸,左下眼角余光瞟一下,颡气地问:“什么事?”我心想:“上户口不到这来,除裁衣服还能什么事。”忙举上介绍信。“什么时候出国呀?呦!那可来不及,我们尽是重要任务,得等三、四个月呢,你还做吗?”我服低做小地弱答:“做吧,没准下回出国能穿上。”话出口便后悔了,裁缝一个白眼,好似说:瞧那小样,还惦记着下回,昏头了吧你。 推推搡搡量了尺寸之后,我灰头土脸溜出门去,未出国门已遭“百年屈辱”。但出国一定得穿西服,只好飞奔王府井百货大楼,买套“平民西服”,先具其形,罔顾其实。   二、   80年代想象的西方是爱丽丝奇境,琼楼玉宇,梦幻般靡艳。我走出米兰利纳特机场,心里凉了半截。破败狭窄的旧街道,暗灰的砖墙与突兀的电线杆上,到处是一样的招贴画,金发美女从长裙拼缝间露出一条性感的长腿,风吹雨打,美女图黯败污浊,残片随风瑟索,恰似原来宣传的资本主义腐朽没落。明明向西飞了十多个小时,怎又回到了改革开放前?住进米兰中央火车站边一家四星级酒店,但看上去还不如国内县级招待所。在公寓楼一侧辟出些客房,酒店既没大堂,又没酒吧。电梯能容纳两个人,放进行李,人不能上,门还得手拉。当年北京已有三、五家涉外大饭店,长城、丽都什么的,都比着拉斯维加斯赌城的水准建的,咱们在国内也开过眼。原以为西方的生活就像住北京的大饭店,后来才明白,欧美城市也少有那么豪华的旅馆。   游米兰名胜,才明白自己的认识出了偏差。意大利城市差不多就是艺术博物馆,中世纪、文艺复兴的艺术品,俯拾皆是。尤其在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的大理石雕像,随随便便丢在街上。意大利政府那年有个统计,1.3万件文物在博物馆或教堂遗失,全欧洲的艺术品盗窃案,80%在意大利。意大利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恰似工作作风,粗心大意。首先,政府不肯出资维护文物,致使三分之二的国宝封存库中不能面世。再者,历代建筑师、艺术家拆东墙补西墙,为新创作而破坏旧文物。比如,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1598-1680),曾给教皇雕制圣彼得大教堂的青铜华盖,铜不够用了,便满不在乎地去扒罗马万神殿的铜屋顶。因此,意大利城市景观,往往由时间与历史层叠交错、沉积而成,凝尘败叶的表层下,有精致与浑厚,这不是铺张跋扈的炫富所能比的。   意大利半岛形如靴子,一脚踏入地中海。米兰位于靴筒上端,再向北开车一小时,就到瑞士。与瑞士交界处有一风景,科莫湖。秋日阳光下,渌渊镜静,可鉴天光云影。远山与天与水,浑然无际。晴光滟潋,众山倒影,叶红花飘,美可入画。17世纪,意大利为欧洲风景画滥觞之地,艺术家胸中之妙,与眼前云山烟水相映成趣。描绘科莫湖风景,并非模山范水,更需情与境会,大师神来之笔在点染间,自然灵趣,如初曙透纸的黎光,隐现于画布之上。   这里是墨索里尼的归宿。“二战”尾声,盟军登陆,日暮途穷的墨索里尼败走科莫湖。也许临终要去个景色怡人的地方,恰巧撞上意大利游击队,他与情妇双双被捕。不审讯,也不过堂,就地正法。两个尸首被头朝下赤条条地吊起来,供国民鞭挞。我看这段记录片时,颇为死鬼不平。民众肆意侮辱荡在空中的死尸,扔鸡蛋、吐唾沫、撕扯,情状不堪。墨索里尼纵使罪大恶极,也一死百了,犯不上辱尸,你们与罪犯何异?   三、   代表团在意大利只短暂停留,便转赴美国,剩下我和一位同事,两只年轻的“菜鸟”留守米兰公干。日子一天天难熬起来,出国餐费标准是每天13美元,人多时凑一起还能将就,二个人就不够吃了。每天睁眼第一件大事,饕餮饭店供应的早点。专捡奶酪等顶时候的“硬食”,强塞下肚去。剩下两顿就难了,13块只够吃汉堡包的,上一顿麦当劳,下一顿汉堡王,一个月下来,看饭桌上什么都像包子。那时不兴“全球化”,也不大提“欧洲一体化”,意大利还是“原汁原味”的。电视台不播外语节目,报亭也不卖英文报纸,不懂意大利语等于与世隔绝。既不知意大利发生着什么,也不晓世界有何变化。一到晚上,几个小时不停地按遥控器换电视频道,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可怜的同事视力减退,赖上我换台摧残了他已深度近视的眼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