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選擇題
(BorC)1. 下列何種食用油不適合作為油炸用油? (A)黃豆調理油(B)橄欖油(C)葵花油(D)豬油。
(A)2. 發煙點最高的是(A)黃豆調理油(B)橄欖油(C)葵花油(D)豬油。
(D)3. 油炸用油的發煙點最好在(A)150℃ (B)160℃ (C)180℃(D)200℃ 以上。
(D)4. 對於食用油的貯存方法,下列何者為非? (A)應存放在陰涼乾燥之處(B)避免接觸到酸性及金屬物質(C)應避免滴入水分(D)新舊油可以混在一起存放。
(C)5. 1 克的脂肪燃燒,可產生(A)2 (B)4 (C)9 (D)12 大卡的熱量。
(B)6. 下列何者非植物性油脂? (A)黃豆調理油(B)奶油(C)葵花油(D)棕櫚油。
(B)7. 下列哪種油脂的油酥性較佳? (A)黃豆調理油(B)豬油(C)葵花油(D)棕櫚油。
二、簡答題
1. 試述動物性油脂的特性並舉例。
解:
動物性油脂的熔點高,常溫下多為固態。含飽和脂肪酸,雖然穩定,但食用過多,易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故勿食用過量。常見種類如下:
(1)豬油(Lard):來自於豬肉中的脂肪。
(2)奶油(Butter):來自於牛奶中的油脂,係將牛奶經離心作用,取浮於表面的油脂,再經發酵及調味而成。
(3)魚油(Fish Oil):來自於深海魚類的油脂。
2. 試述植物性油脂的特性並舉例。
解:
植物性油脂的熔點生,常溫下多為液態,含較多人體所需的必需脂肪酸。常見種類如下:
(1)黃豆調理油(Salad Oil):為大豆(黃豆)所榨製的油脂。
(2)玉米油(Corn Oil):來自於玉米胚芽中所萃取的油脂。
(3)葵花籽油(Sunflower Oil):來自於向日葵種籽,含高量的亞麻油酸。
(4)橄欖油(Olive Oil):為橄欖果實所榨製的油脂。
(a)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 Olive Oil):為橄欖第一次榨製的油脂。顏色深綠,質純。通常作為調製沙拉醬的油脂。
(b)純橄欖油(Pure Olive Oil):將橄欖再榨所形成的油脂。顏色偏黃,常作為烹調用油。
(5)紅花籽油(Safflower Oil):來自於紅花籽,含豐富的亞麻油酸。
(6)花生油(Peanut Oil):將花生榨油而成,含必需脂肪酸。
(7)麻油(Sesame Oil):將芝麻榨油而成。
3. 油脂有哪三種特性?
解:
(1)保住空氣性:油脂經過拌打後會將空氣留在油脂中。這個特性可利用在製作烘焙產品,使產品的體積變大,麵糰、麵糊的柔軟度亦可增加。
(2)油酥性:油脂能使材料產生酥鬆的效果。固體油脂(如豬油、奶油等)的油酥性比液體油脂佳。利用此特性,可在製作過程中將油脂融入其他材料中,使烘焙產品更具酥鬆效果。
(3)發煙點(Smoking Point):油脂加熱到一定溫度,會產生冒煙的現象。然而在冒煙的同時,會產生「丙醯醛」的致癌物質。所以在烹調時,建議不要加熱超過油脂發煙點的溫度。
4. 食用油在烹調時,會產生哪三種作用?如何預防與解決?
解:
(1)水解作用(Hydration)
油脂遇到水分時,會還原成為脂肪酸及甘油,造成水解現象。脂肪酸游離出來後,會造成不好的氣味,油脂的品質也會生生。
解決之道:
(a)避免油脂中滴入水分。
(b)油炸食材在下鍋前,宜充分擦乾水分。
(c)炸過的油應儘快食用。
(2)褐化作用(Oxidation)
油脂若曝曬於光線、空氣與溼熱的環境中,會使脂肪酸與褐
結合成褐化物,形成對人體有害的醛、酮或酸性物質,也會
使油脂變質,產生酸敗現象及不好的油耗味。
解決之道:
(a)避免將油脂存放在陽光下,應置於陰涼、通風處。
(b)油脂應放在窄口、玻璃或塑膠材質的容器中,避免存於金屬容器中,以免加速褐化。
(c)舊油與新油不要「混為一罈」。
(d)在食用油脂中加入抗褐化劑、BHT 或維生素E。
(3)聚合作用(Polymerization)
不飽和脂肪酸在加熱時會產生游離基,形成聚合物質,即為沉於油脂底部的黏濁物質。這類物質有害人體,所以當產生時即表示油脂品質受損不能食用。
解決之道:
(a)炸過的油脂宜儘快食用完畢。
(b)舊油與新油不要「混為一罈」。
5. 油脂對於食品上的功能為何?
解:
(1)具軟化麵糰/麵糊的功用。
(2)有助於麵糰/麵糊保留空氣。
(3)可作為加熱的媒介。
(4)可作為乳化作用的界面。
(5)增加菜餚香味。
(6)增加材料的光滑度、組織結構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