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时代扶贫工作的榜样曾馥平
近日,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加了曾馥平同志先进事迹主题情景报告会,使我深受感动,深受教育。曾馥平同志恪守信念,一心为民,忘我工作。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他是共产党员的杰出典范、领导干部的优秀楷模、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
曾馥平同志18年如一日,坚守在环江扶贫攻坚一线,常年奔走在边远山区忘我工作,使昔日石山披上绿装,使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为当地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石漠化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水利建设等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心赞誉,当地老百姓亲切地叫他“真扶贫”。曾馥平同志是动真心、动真情、扶真贫、真扶贫,他以模范行动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在曾馥平同志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无怨无悔、奋斗终身的崇高精神。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更应该以曾馥平为榜样,时刻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学习曾馥平同志忠以报国、恪守信念的执着精神,在创先争优中锤炼政治品质。曾馥平同志入党二十七年来,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约束自己。他毕生执著追求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并且时刻在维护和塑造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他曾经说过,“作为一名党员科技工作者,在扶贫一线创先争优是我义不容辞的义务,在大石山区智斗“穷魔”是我的职责,倾力扶贫,我矢志不渝,坚守环江,我无怨无悔。”他的思想,他的模范事迹,无不闪耀着忠诚于我-1-
们党的光芒。学习曾馥平,我们就是要学习他忠以报国,恪守信念的执着精神,把党和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党和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党和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自觉地把推动改革发展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在推动发展中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学习曾馥平同志诚以修身、一心为民的探索精神,在创先争优中培育公仆情怀。十八年间,他为群众鞠躬尽瘁,为发展殚精竭力,做了无数的好事实事,却从来没有为自己、为家人考虑。他曾经说过,他最大的遗憾是亏欠家人太多,自己每年有300多天在环江,只有春节、五
一、国庆几个假期才回去与家人团聚。妻子常年生病他无暇照顾,离家时才3岁的女儿现在已成长为一名大学生,2011年9月底,年迈的母亲患了心肌梗塞,自己虽然回去看望,但只呆了两天就匆匆赶回环江……他说,就儿子、丈夫、父亲这三个角色而言,他亏欠太多,很多东西一辈子都无法弥补。当下,党的改革发展事业步入关键时期,意识形态多元化,诱惑不断增多,一些人不能经受考验,只顾追求个人利益,在工作上得过且过,脱离甚至背离群众,对党和国家形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学习曾馥平,就要学习他诚以修身、一心为民、求是探索的精神,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公仆本色,全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致力于为群众更好地服务,甘做人民的公仆,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事业中去,以对党和人民的忠心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学习曾馥平同志信以立业、矢志不渝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创先争优中坚定政治信念。曾馥平一直以来利用自己的工资并发动亲友先后资助了近100名贫困生,资助金额达20多万元。曾馥
平同志穿着朴素的服装走上领导岗位,仍以普通的心态往来其间,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由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正处在社会变革和转轨变型的环境中,新问题不断提出、新矛盾不断凸现,其中就有部分人信念动摇,迷失方向甚至误入了歧途。学习曾馥平,就是要学习他信以立业,矢志不渝的实践精神,既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又要做一个让群众信得过的人,忠诚党的事业,不断校正人生目标,不断清除身心污点,排除干扰和诱惑,用干事创业的实践精神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春风化雨,润心无声,曾馥平的先进事迹,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使我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先进性教育,我要向他那样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把“忠以报国、诚以修身、勤以自强、检以养德、信以立业”作为立身、做人、做事的价值追求,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做一名模范的共产党员,用自己整个生命的光和热为党旗增辉。
第二篇。学习曾馥平同志事迹的心得体会18年前,一位青年人怀着满腔热忱来到广西XX县区协助科技扶贫工作,他甘当铺路石,用科技探索着扶贫的道路;18年间,他对这片热土不离不弃,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环江,被毛南族百姓亲切地称为“真扶贫”。他的名字叫曾馥平。
他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个楷模,学习了馥平同志的事迹,使我深受教育,深受鼓舞,深刻体会到党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事的宗旨,我加大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一份力量的决心。十八年也许能做许多事情,一个人发了财又破了产,一个政权崛起被推翻,十八年也能让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致富,馥平同志初到环江县被这里的情况是这样的:四面环山,粮食种在石缝里,农民人均收入不到300元,吃的是稀稀的玉米糊,住的是简陋的茅草屋,一些孩子甚至连衣服都没有穿。而像顶吉这样的贫困村,当时在环江大石山区还比较普遍。
脱贫,不容易,且广西的易地搬迁扶贫刚刚起步,丝毫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万事开头难。为建设好示范区,曾馥平和同事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当时的示范区都是荒山野岭,人迹罕至,长满荆棘杂草,每次上山都要带着镰刀斧头开路。一次,曾馥平进行山地考察时,不幸重重摔伤,医院诊断为尾椎撕裂,要求立即住院。但曾馥平觉得那时正是示范区建设的最关键时刻,一旦被耽搁,移民的生产生活就会受到影响。第2天,他带伤忍痛继续上山工作,一干就是1个多月。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留下了后遗症,直到现在他的尾椎仍经常隐隐作痛。经过2年多的艰辛努力,1996年9月,环江县上南、下南、木论、XX市等4个贫困大石山区97户513名移民搬进了肯福示范区。作为农业科技专家,曾馥平深知:扶贫不仅是“天冷送棉被,过年送大米”,更重要的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走上产业致富之路。
为了让移民进得来、住得下、过得好,曾馥平牵头组建广西环江科技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示范区的基本建设及经营、开发管理。公司将土地分配到户,实行分户承包经营。公司为农户提供种苗、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从土地开垦到种苗供应、技术培训、农产品销售等,提供一条龙服务,全部以贷款的方式运行,不搞无偿救济式扶贫。
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示范区人均纯收入达到1220元,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98年底,示范区3700亩土地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形成了以水果、甘蔗、蔬菜等拳头产品为主的产业体系。如今的肯福,80%的农户住上楼房,95%的建了沼气池。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48元,高于环江县和XX市的平均水平。
曾馥平成功实施的“科研机构+公司+基地+产业”扶贫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移民研究专家称为“肯福模式”,为XX市推行大规模环境移民提供了有益借鉴。
单干一件事,持之以恒,不急不躁,好上加好,很难,而馥平同志做到了。科技扶贫示范区,立体农业发展模式,生态项目,环江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居住环境改善了。人民的赞誉+百姓送给的亲切称号“真扶贫”=馥平同志的十八年的心血。馥平同志真心为民,真心奉献,一模范的行动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在馥平同志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员为人民利益无怨无悔,奋斗终身的崇高精神,是我学习的楷模。
都说身教胜过言教,我真切体会到了,而有时言教可以有画龙点睛的好处,正如馥平同志说的:“热爱与责任,是我奋斗的动力,我热爱我的科技工作,热爱环江这片热土。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愿意为老百姓脱贫致富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因为热爱与责任,我不在乎付出”,这一段话正是十八年单干一件事——扶贫环江县,最好的诠释。
热爱,所以我愿意付出
责任,所以我时刻前进
第三篇:学习曾馥平同志先进事迹的心得学习曾馥平同志先进事迹的心得
在环江的大石山区有一位带领村民走向脱贫致富的“真扶贫”,在这片山区里有着他十八载不变的热爱和责任,他用十八年的青春热血谱写了一曲感人心扉的共产党员先进乐章,树立一座充满无穷力量的标杆,他脚踏实地,立足本职,奋发有为,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新时期永葆共产党员先进的楷模,是创先争优的带头人,他就是广西环江毛南自治县县委挂职常委、XX县区人民政府科技副县长——曾馥平。
在观看了广西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的曾馥平同志先进事迹主题情景报告会实况录像后我被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发展,十八载忘我工作的精神所感动,一个共产党员在基层坚持了十八年,不求升官发财只为那一方的百姓能够脱贫致富,只为了共产党员这高尚称号,他18年如一日,坚守在环江扶贫攻坚一线,常年奔走在边远山区忘我工作,使昔日石山披上绿装,使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为当地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石漠化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水利建设等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心赞誉,当地老百姓亲切地叫他“真扶贫”。曾馥平同志是动真心、动真情、扶真贫、真扶贫,他以模范行动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
从报告团成员对他事迹的讲述中可以看出大石山区的群众是多么的热爱曾馥平,对他是多么的尊重,这是什么样的荣誉啊。我们从曾馥平的话语中就可以感受到为什么人民群众对他是如此热爱拥护了,“作为一名党员科技工作者,在扶贫一线创先争优是我义不容辞的义务,在大石山区智斗“穷魔”是我的职责,倾力扶贫,我矢志不渝,坚守环江,我无怨无悔。”这是他的原话,我们从他的事迹中我们广大共产党员要学习他忠以报国,恪守信念,一心为民的执着精神,把党和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党和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党和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把党员的义务克己奉公,乐于奉献做的彻彻底底,正是有了这么一大批像曾馥平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才造就了共产党的先进性,他们是我们的标杆,是我们的工作学习的追求。
曾馥平事迹是我们广大党员的精神食粮,是新时期党务建设的楷模,我们要学习他牢记宗旨、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扎根基层、干事创业,履职尽责、无私奉献,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学习他心系百姓、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满腔热忱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以实际行动服务群众、造福百姓;学习他埋头苦干、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始终坚持正确对待工作中的苦与乐、得与失,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学习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怀,始终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我们要把学习曾馥平同志先进事迹与深入推进创先争优紧密结合起来,努力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现在还是学生我们就要认真学习好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向曾馥平同志靠拢做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在跟党走的路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第四篇:做扶贫开发的忠诚战士——学习曾馥平心得体会做扶贫开发的忠诚战士
——学习曾馥平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根据上级的通知,我于6月19日晚上8点收看了广西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的曾馥平同志先进事迹主题情景报告会——《足印》。报告会上,这位被群众称为“真扶贫”的优秀共产党员,道出支持自己在穷乡僻壤坚守十几年的坚强信念,使我深受感动。曾馥平同志恪守信念,一心为民,忘我工作。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他是共产党员的杰出榜样、领导干部的优秀典范、创先争优的实干先锋。
十八年来他始终坚守在环江扶贫攻坚一线,常年奔走在边远山区忘我工作,使昔日石山披上绿装,使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为当地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石漠化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水利建设等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地老百姓亲切地叫他“真扶贫”。作为一名基层办干部,我自愧弗如,深受鼓舞。他以“真心、真情、真扶贫”的模范行动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是扶贫开发的忠诚战士。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更应该以曾馥平为榜样,时刻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曾馥平同志曾经说过,“作为一名党员科技工作者,在扶贫一线创先争优是我义不容辞的义务,在大石山区智斗“穷魔”是我的职责,倾力扶贫,我矢志不渝,坚守环江,我无怨无悔。”他的思想,他的模范事迹,无不闪耀着忠诚于党的光辉。学习曾馥平,我们就是要学习他忠以报国,恪守信念的执着精神,把党和群众的需
要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曾馥平同志曾经说过,他最大的遗憾是亏欠家人太多,自己每年有300多天在环江,只有春节、五
一、国庆几个假期才回去与家人团聚。妻子常年生病他无暇照顾,离家时才3岁的女儿现在已成长为一名大学生,2011年9月底,年迈的母亲患了心肌梗塞,自己虽然回去看望,但只呆了两天就匆匆赶回环江……他说,就儿子、丈夫、父亲这三个角色而言,他亏欠太多,很多东西一辈子都无法弥补。学习曾馥平,就要学习他诚以修身、一心为民的精神,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一切为了群众,致力于为群众更好地服务,甘做人民的公仆,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事业中去。
第五篇:学习雷锋思想汇报:新时代的雷锋,新时代的榜样学习雷锋思想汇报:新时代的雷锋,新时代的榜样
一个人的精神同样体现在真、善、美。沐浴着三月的春风,感受着春天的温暖。我们不知不觉就会想起这样一个人——雷锋。想到雷锋,我们就想起了新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时代发展的意义上,除了能够推动社会发展,还能不断塑造人们的精神境界。因为雷锋精神所蕴涵的价值目标是自强不息、孜孜不倦的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的不倦追求。
如果没有一个推动时代发展的好的精神主流,那么这个时代就会越来越走向腐化和堕落。新时代的主流就是需要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必须来源于思想的主流推进。只有一个好的主流思想,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雷锋精神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雷锋精神最核心的价值理念。这个价值理念就是实实在在的时代发展动力。如果一个时代,每个人都只为自己考虑,不为国家、社会考虑。那么这种现象就是极端危险和不可想象的。最终自己的私利也无法获得,就会成为低级无聊的生活群体。所以,新时代发展需要雷锋精神,他不是体现在形式和做作的层面。而是一种无形的,实实在在的精神反映。比如尊老爱幼、爱党、爱国,如果没有这种豁达的精神,是绝对办不到的。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历史大国,几千年来一直遵循着真、善、美的主基调,贬斥着假、恶、丑。不管社会如何变迁,这种基调都一直延续着,即使没有得到更好的落实,最终也体现在了朝代的变更中。时代的主流,永远立于不败。雷锋精神作为新时期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道德传统中一朵亮丽的奇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表现。不管在生活的哪一方面,他都体现着和闪耀着亮丽的光辉。黑格尔说过,“传统美德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越大。”
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有好人好事、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发生的地方,就有活生生的雷锋影子,都感动着每个人,沁人心扉。因此,新时代的雷锋,从来就没有孤独过,雷锋精神永远不会消失。他越来越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断开出亮丽的花朵。
汇报人:
2013年12月8日
第12页 共12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