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年 级
高一
学 科
语文
版 本
人教实验版
内容标题
必修4 《雷雨》
编稿老师
尹强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雷雨》
二、学习目标
了解作品内容
分析人物形象
三、课文知识分析
1、作者简介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本名万家宝,字小石,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以及戏剧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曹禺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出生于天津意租界二马路28号(今河北区民主道23号)的一座小洋楼,其父万德尊曾任黎元洪的秘书。1922年,曹禺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1928年,曹禺入读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年大学毕业,曹禺到河北保定育德中学任教。数月后,又进清华研究院研究戏剧。1934年7月,剧作《雷雨》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同年9月回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1935年发表《日出》,同年8月应邀赴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1942年初辞去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教职赴重庆从事戏剧写作和编导活动。1946年3月,与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1月回国,应熊佛西校长之聘,到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任教,同时开始构思创作电影剧本《艳阳天》。1948年,由文华影业公司拍成影片,曹禺自任导演。1949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安排下,秘密转道香港抵达北平,2月28日离港北上,3月18日抵京,参加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中共建政后,曹禺曾经担任过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还写了《胆剑篇》和《王昭君》两个剧本。
他中学时就有过排演和翻译话剧的经验,21岁时开始了剧本《雷雨》的创作,背景取于民国时期的天津。其笔名是取自他本名中的“万”的繁体字,拆为“草”和“禺”,“草”换为“曹”,于是就成了“曹禺”。
曹禺的代表作包括其处女作《雷雨》,还有《原野》、《日出》、《北京人》。
《雷雨》是一出四幕悲剧,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叙述了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然而在里面却牵扯了过去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恩怨怨。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地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2、剧中人物简介
周朴园简介
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出场时55岁,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出国留学。十九世纪欧洲社会主义思潮上升,大学地域和历史背景对其人生道路产生了影响。周朴园的事业地点轨迹:无锡—哈尔滨—天津,步步上升。
有钱门第的小姐使周朴园有意识地将他的那段记忆抹去了,甚至对其有某种敌对情绪,令他放弃了侍萍,放弃了与社会对抗,从此踏上了归顺之路。
在周朴园的内心深处,权利、名誉、秩序才是最重要的。他此时只会用金钱来安抚侍萍,人伦亲情淡漠,情感也扭曲了。在序幕和尾声中的老人展现了周朴园天性的回归。在老人身上看不出个性的强硬,眼神平静而忧虑,他绝望地认为自己唯一的儿子已经死了,呆呆地望着火,从中寄托了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悲哀。作者对周朴园有一缕淡淡的温情并为他印上了上一代父辈的烙印。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他是个内心较深沉的人,有着当时社会中资本家都有的一面:阴险,狡诈,虚伪。由鲁大海对他的控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生命。作者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主要考察了他的历史,而通过他与蘩漪的关系,则集中展示了他在现实中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家长的表现。他与鲁大海,以及与鲁贵等人的关系,又从不同的侧面补充了他作为一个资本家的本质特点。
鲁侍萍简介
虽然处境艰难,但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不屈不挠地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可以说,她是一个顽强的女性,但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敢同样沉默地漠视命运。意义恰好相反,侍萍的人生经历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她希冀在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确证自己存在的价值。
《雷雨》的创作中心本来在蘩漪身上,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由于剧中鲁大海反对周朴园的工人运动,使得这一矛盾被放大,一直延续下来,使人们对《雷雨》的理解与曹禺的本意发生了偏差。
鲁大海简介
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他是一个较为粗犷的人,他厌恶资本家,所以他才会直面周朴园,尽数他的罪恶,并且说话直接、坦诚,我们还可以从他的言语中读出他的正义感。他代表的工人阶级将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他们是雷雨,是闪电,将要摧毁黑暗没落的旧制度,作者的立意也在这里。和周朴园进行的坚决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但是,曹禺毕竟对工人不熟悉,所以,鲁大海的形象与别人相比,还是显得单薄。
周萍简介
周萍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对于他的父亲有一种敬畏,不敢违背他父亲的话,他在这个家庭中也是十分压抑的,否则不可能和自己的后母发生感情。然而,四凤的出现,让他感觉到了生气、青春——他极力渴望的东西。他想摆脱蘩漪对他的干扰,因此他决定离开这个家,由此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不敢面对问题,极力逃避困难的人。但是他懦弱,是个十足的胆小鬼,单凭这一点,他就永远不会配上蘩漪。到最后,摆在他眼前的一件件事实,让他选择了死——一个最好的逃避方式。
四、课外拓展
曹禺剧作的语言艺术
(陈瘦竹 沈蔚德)
剧作家塑造舞台形象,必须通过剧中人自己的语言和动作,直接诉诸观众的耳目,不像小说家那样,可以利用叙述人物身份,从旁加以说明来丰富读者的想象,因此语言对于戏剧中人物的性格描写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戏剧语言的任务,首先在于显示剧中人的性格特征。言为心声,由于阶级地位和生活经历不同,各人的语言不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相类似,而且所运用的词汇和语气也必然各有特色。每一个剧中人在戏剧冲突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并发生一定的作用,为着各自的爱或憎、利或害而引起矛盾展开斗争,所以每一个剧中人在出言吐语时,决不可能真正变成异口同声。剧作家只有掌握每一个剧中人的性格化的语言,才能展开戏剧冲突,从而揭示其中所蕴藏的社会内容和主题思想。
曹禺在开始进行艺术构思时,首先出现在他心目中的是“几个人物”,然后再从人物出发,构成尖锐复杂而又有重大社会意义的戏剧冲突。他不仅熟悉每一个剧中人,而且探索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奥秘。因此,他给每个人所写的台词(对话或独白),好像并非出于剧作家的手笔,而是发自剧中人的内心深处。他的语言来自生活,经过反复锤炼,表面看来都是极普通的日常语言,但是随处都带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化的语言,无疑是他语言艺术的独特成就之一。
曹禺在《雷雨》中生动地塑造了旧中国20年代的资本家周朴园的形象。他出身封建地主家庭,留学德国,接受西欧资产阶级教育,兼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思想和作风,对家人实行家长统治,对工人实行残酷的剥削和严重的压迫。他的语言的基调是肯定、短促,随处带有命令口吻。当我们第一次看到他和家人聚谈时,只要听他说几句话,就不难理解他的性格的基本特征。自从他叫矿警开枪打伤工人以致引起工潮之后,他就急忙赶回家来多方活动设法镇压工潮,一直没有和家人聚谈,现在初次见面,就马上命令妻子蘩漪:“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周冲同情受伤工人,似乎要跟父亲讲理,他却不屑多辩,只用一句话封住了儿子的嘴:“我认为你这次说话说得太多了。”接着他看一下表,对家人说:“十分钟后我还有一个客来,你们关于自己有什么话说么?”他后来强迫蘩漪喝药,甚至于说:“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榜样。”最后他对周萍说:“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在这一场中,他并没有多少动作,但是充满“应当”和“我认为”的词句,就使读者和观众了解他确实是个封建家长,而他看着表催家人说话,正好证明在他的性格中,不仅有封建主义的因素,而且还有西方资产阶级的特征。
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在于显示性格,而且还要展开冲突。不同阶级的人和不同思想的人,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和要求,于是彼此引起矛盾,互相发生冲突。戏剧以冲突为基础,剧中人物的利益和要求既然各不相同,那就必然在动作中表现出来,所以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早就指出戏剧所摹仿的对象是“在动作中的人”,并且认为“动作”是戏剧的灵魂。戏剧冲突的发展过程就是剧中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的斗争过程。在这不断的前进运动中,性格和冲突互为表里,性格引起冲突,冲突发展性格,而戏剧的主题就被充分而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因此,在戏剧作品中,语言的性格化和语言的动作性是密切联系的,剧中人物既然都是“在动作中的人”,那么剧作家用语言来描写性格时,必须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因此高度性格化的语言经常就是富于动作性的语言。曹禺的戏剧语言,就是这样。
在《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一场同样是叙述往事,可是这一大段交代比第一幕中鲁贵和四凤那一场更有戏剧性。周朴园认为被他遗弃的侍萍早已投河自尽,因此戴着一副伪君子的假面具,自作多情,借以掩饰30年前的罪恶。他现在当然不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女人就是被他遗弃的侍萍,而30年来含辛茹苦的鲁侍萍,却已认清站在面前的就是迫害她的周朴园。这是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每一句叙述往事的话都像利箭一样戳穿了周朴园的假面具。周朴园在初见鲁侍萍时随便问道:“你……你贵姓?”鲁侍萍答道:“我姓鲁。”当鲁侍萍谈到“梅姑娘”“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时,周朴园抬起头来问道:“你姓什么?”鲁侍萍回答:“我姓鲁,老爷。”当他听到侍萍还活着,那个小孩也活着,他忽然立即问道:“你是谁?”她回答道:“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最后她提起他的一件纺绸衬衣上绣着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他徐徐立起问道:“哦,你,你,你是……”她说:“我是从前侍候过老爷的下人。”他到此不得不承认,“哦,侍萍!(低声)是你?”在鲁侍萍自己叙述悲惨身世的过程中,周朴园先后四次问她是什么人,先是随便敷衍,继而惊惧,终而只得承认是侍萍。随着他的罪恶历史的逐步揭露,戏剧动作在一起一伏之中逐步发展。关于一个人的姓氏和身份的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但是在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一场中却极富于动作性,因而极富于戏剧性。周朴园的几次问话,从“你……你贵姓?”和“你姓什么?”到“你是谁?”和“哦,你,你,你是……”,以及他那每一次都有的不同的声音、姿态、表情,鲜明地显示了他的渐趋紧张的内心动作,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曹禺在运用语言时经过了反复的推敲。这段对话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层次分明,回环起伏,由隐微至显露,终而达到波涛汹涌的高潮。
五、新课导学
当唐诗走向了文学的巅峰,后世的文人开始另辟蹊径,探寻文学之美。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另一重要的文学载体,独具中国传统的美学特色。柳永无疑是宋词人中的翘楚。有人喜欢他的婉约,也有人批评他的放荡,到底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我们下节课就走进柳永,一起鉴赏柳永词。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1. 给加点字注音
惊愕( ) 湍急( ) 揣摩( ) 祥瑞( )
伺候( ) 敲诈( ) 勾当( ) 汗涔涔( )
咀嚼( ) 谛听( ) 忏悔( ) 为人处世( )
2. 下列文学作品,全是曹禺作品的一项是 ( )
A. 《日出》 《原野》 《北京人》 《蜕变》
B. 《日出》 《屈原》 《胆剑篇》 《明朗的天》
C. 《原野》 《蜕变》 《龙须沟》 《王昭君》
D. 《雷雨》 《日出》 《胆剑篇》 《孔雀胆》
3. 下列各句属于戏剧语言的何种形式 ( )
鲁侍萍:①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带走的。
②(自语)③哦,天啊,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A. ①对话 ②舞台说明 ③独白
B. ①对话 ②旁白 ③独白
C. ①独白 ②舞台说明 ③对话
D. ①对话 ②独白 ③旁白
4. 课文中表现了多种矛盾冲突,从下面选出剧本最本质的矛盾冲突,即剧本的戏剧冲突,这个戏剧冲突表现了剧本的社会意义的一项是 ( )
A. 虚伪、残忍、自私的周朴园同善良、正直、坚强的鲁侍萍夫妻之间的性格冲突。
B. 虚伪、残忍、自私的周朴园同无私、正直、坚强的鲁大海父子之间的斗争。
C. 虚伪、软弱的周萍同正直、坚强的鲁大海兄弟之间的矛盾。
D. 以鲁侍萍、鲁大海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同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5—10题。
谈谈《雷雨》的戏剧冲突
戏剧不懂得平静过日子,它需要不断掀起冲突的浪潮,使人物在相互冲突中撞击出性格的火花。《雷雨》中,曹禺把20年代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集中于周、鲁两家的冲突氛围里,把两家30年来的错综复杂的 和 集中在一天的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就得到自然的艺术显现。
同是炎黄子孙,但鲁侍萍这位柔弱、善良、温柔的女子,在那个特定的社会里一直不能将驾驶生命的缰绳紧握在自己的手中。她被封建买办资产阶级家庭所蹂躏,被伪善的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混血儿”周朴园所欺骗。在第二幕中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看似平淡,冲突却异常地激烈。当周朴园吩咐她“先下去”时,侍萍“望着周朴园,泪要涌出”,只问了一句“老爷,没有事了!”这简短的话语和微细的表情变化,就很好地展示了侍萍 和_____的心情;当侍萍说:“老爷,想见一见她么?”时,冷酷无情的周朴园连忙回答:“不,不,不用。”三个“不”字便将他人性的 和灵魂的 暴露得淋漓尽致。当周朴园得知面前这个两鬓染霜的老婆子就是他当年玩弄过的漂亮的侍女时,他色厉内荏,拿出一张五千圆的支票,并声称“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侍萍将肮脏的支票撕得粉碎,然后发出血泪控诉之语:“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这一撕,撕破了周朴园 的假面具,撕碎了资本家 的信条,撕出了侍萍 的性格,也撕出了她30年风雨中炼出的 精神。
5. “戏剧不懂得平静过日子”一句话使用的修辞是
A. 比喻 B. 拟人 C. 夸张 D. 拟物
6. 第一段中横线处应填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血缘关系 性爱纠葛 B. 暧昧关系 阶级矛盾
C. 家庭不和 父子矛盾 D. 劳资冲突 性爱凌辱
7. 为什么说周朴园是“混血儿”?
8. 剧中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化语言,侍萍这简短的话语,展示了什么样的心情?周朴园三个“不”字,勾画了他怎样的人性和灵魂?
9. 侍萍撕碎支票后又冷冷地说了一句话,充分展示了她对周朴园怎样的情感?
10. 文字末尾的一组排比句充分肯定了侍萍撕支票这一举动,联系上下文填出省略的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
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来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波兹曼的结论是,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胥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观,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11. 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
12. 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3. 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
1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当前电视文化席卷天下,作者及时介绍电视文化批判理论,给沉溺于电视娱乐文化潮流中的人当头棒喝,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
B. 电视文化与媒介文化的区分是本文展开论述的基础,论述两种文化时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C. 波兹曼声讨电视文化,是因为娱乐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电视上的一切都必须以娱乐方式表现出来,电视垄断了一切,“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D. 本文多用“不在于……,而在于……”、“再也不可能有……”等句式和“无可辩驳”、“决不会”等词语,从而使文章富于严正直率的论辩色彩。
E. 文章开头巧借书名发出“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喝问”,峭拔警心,以“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结尾,巧妙点题,而“诅咒”一词更是振聋发聩。
【试题答案】
1. 略
2. D
3. A
4. D
5. B
6. A
7. 周朴园本来就是一个地主兼资本家,在他身上既有资产阶级虚伪反动的一面,又有封建地主阶级狠毒冷酷的一面。
8. 愤恨 痛楚 奸诈 伪善
9. 对周朴园和那个不公平社会的蔑视和抗议,展示了鲁侍萍的骨气和尊严。
10. 冷酷伪善 金钱万能 善良正直 反抗
11. 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12. ⑴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为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
⑵举例说明的方法。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
13. 相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放任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14. B C(B本文展开论述的基础不是“电视文化与媒介文化的区分”,C对“波兹曼声讨电视文化”的原因分析有误)
第8页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