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构建中学音乐高效课堂
广水市应办南关中学 曹小霞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再完美的课程标准,也是纸上谈兵。现在大家都提倡高效课堂,有的人说:“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有的说: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高效课堂中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应该充满生命力;把机会和创造还给学生,学生就能在歌唱中快乐的舞蹈;把爱给学生让学生感受爱的教育,让学生在音乐中更富有音乐的灵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下面,我浅谈一下我对如何打造中学音乐高效课堂的认识。
一、从“识谱”和“听音”入手,强化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而且是扎扎实实的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因此,作为教者千万不能忽视识谱和听力两个环节的教学。我的具体做法是:
1、学唱乐谱
一是先学歌曲再 “听谱”
学生通过听老师范唱或录音机演唱,把所学的歌听熟,并能整首跟唱后,再让学生听唱曲谱。这样学生在会唱歌的基础上,对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再来学习曲谱,有利于学生识记音符的音高,也为学生学习歌谱建立了自信心。如,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很重视“听”音乐,一般以听为主,以看为辅。比如,传统的“识谱”教学,在我的七、八年级的课堂上被称为“听谱”教学。以前一说到识谱教学,马上就会想到要先让学生认识音符的唱名,总认为,唱名都认不识,如何识谱呢?于是,老师苦口婆心地教学生认识1的唱名是“do”,2的唱名是“re”……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也感到厌烦,而且容易混淆,甚至把音高都抛置脑后,结果出现了“5”唱得比“1”低,“2”唱得比“6”高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唱法,收效极差,打击了学生学习曲谱的兴趣,认为“唱谱太难了,学了唱名后还要弄清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时值,看到曲谱头就大。”
实施新新课改以来,我一直坚持听谱教学,即学会唱歌后,再教学生听唱曲谱、背唱曲谱,结果一年多下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学生一学期能背唱好几首曲谱,并且极少出现“5”唱得比“2”低,“1”唱得比“6”高的情况,慢慢地,他们也认识了音符的唱名,并能把唱名与音高很好地联系起来,而且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也并不需要教师刻意去强加给他们,他们学会歌曲后再听唱曲谱,自然很快便把握曲谱的节奏了,而这也符合先会说话然后才识字的认知规律。
二是先学节奏再识谱
准确识谱最重要的是加强节奏、节拍的训练。若学生能正确把握的节奏,又能准确地把握节拍的强弱规律,这样进行整首识谱就容易多了。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讲解了节奏的概念,然后采用了寓节奏训练于游戏中的方法;通过学生熟悉的各种动作来理解节奏,进行节奏训练训的方法;教学生按节奏朗读的方法;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知识训练等方法进行节奏训练。 识谱教学时我一般根据学生识谱的实际能力进行。如,先请识谱水平高的学生担当“小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唱谱;对于一些较难的歌曲,则可让学生采用先尝试熟悉旋律和歌词,再学唱曲谱的方法;对于具有良好听力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我让他们在反复听和模唱的基础上学唱;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要求他们进行分句试唱。
2、强化听音
在音乐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识谱能力,发展听觉和增强记忆力 ,结合乐理视唱加强听音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听音就是练耳,它同视唱紧密相联,都是训练培养学习音乐的基本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具体采用的做法:一是听琴音。绝大多数音乐教师,都是使用风琴、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键盘乐器来组织教学的。因而,听琴能力的训练,是最基本的听觉训练,可不失时机地提高听琴音的能力。二是听乐曲。让学生经常地听一听有关的器乐曲,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听力训练,是增强听觉器官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三是听歌声。在音乐听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收录机的作用,让学生欣赏录音磁带上的歌曲,然后进行相应的听力训练。
二、加强节奏节拍训练,注重感知体验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它赋予音乐以活力,是把握旋律的基础。教会学生节拍和节奏,具有大厦筑基的重大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节奏训练不能仅凭教师的热情,那样只能让课堂热闹活跃起来,而更多的却导致了混乱状况,结果学生难以得到真正的训练。节奏训练如何训练为好,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将节奏掌握的更好呢?我认为,这就需要做到动静结合。动静结合可分为几个步骤:
第一步,教师动,学生静。教师念或奏均可,学生看谱,同时看教师的口形与动作。这样,学生会初步明白乐谱的速度要求与节奏的疏密。
第二步,仍是教师动,学生静。教师念谱时学生对着教师口型无声的“念”,教师奏时学生跟着教师做动作。
第三步,教师动,学生随之轻念或弱奏。这样,教师的正确引导不会被学生的失误所淹灭,学生的失误还可以及时得到纠正。
三、着力发展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感受力
“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聆听音乐,演唱歌曲,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收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帮助他们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悟音乐之美。学生感悟音乐之美的过程是一个从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到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复杂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启迪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鉴赏素材,以让他们在多样化的艺术实践中感悟音乐之美。如,我在给学生教唱《乌苏里船歌》时,首先根据歌曲内容,在课前制作好了幻灯片课件,上课时将幻灯片内容通过投影仪呈现在大屏幕上,同时播放这首歌曲,让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感知赫哲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既避免了教师文学化的解释,又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其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陶冶。
高效是未来课堂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在课堂的教学上,我们要注重每一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的性格,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能让学生对所授知识感兴趣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现代的课堂知识是多元化的,具有多样性的,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是最终目的,为此我们就要制作合适自己也适应学生的一套教育方法。这套方法不仅具有传统教育的优点更需要高效实用,使之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音乐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艺术教育自身的独特功能,不是其他学科可以代替的,所以重视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的发现、摸索、探讨,在教法上加以创新,勇于探索、实践,寻找出既贯通课改新理念又适应当代教学的新模式,为切实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尽我们的一份力量。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