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程教育改革
学校:双沟中学 姓名:李小梅
【关键词】:中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育改革 看法和见解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中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它不仅为好奇心比较重的中学生带来了寻求新知识的平台,也为他们送去了打开虚拟世界的钥匙。因此,作为中学教育基础课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必须要结合中学教育的客观性、根据学校工作的实际性全面开展教学工作;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前提、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学习为目的,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现阶段中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普遍现象、教学改革思路和教学前景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一、中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普遍现状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进入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发展阶段,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教育已经进入了中学校园,使得越来越多中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在现今中学校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却出现了诸多阻碍。
(一)、学生整体素质的不同,由于生源关系,部分学生意志薄弱,学习效率很低;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致使他们大部分知识结构较差,理解能力不高;由于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致使有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再者,大部分中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仅是上网、聊天、玩游戏,对计算机课程中娱乐性较差的办公辅助以及工具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兴趣不大,能主动学习教材及相关资料并将所学技能用到平时的学习中的学生更少。
(二)、学习计算机的起点不同,少数地区计算机知识的教育还没有普及,有的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而有些学生不但已经熟悉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且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完成一定的工作,如做Word文档、excel表格和PowerPoint幻灯片等。
(三)、教学模式单一,现今中学计算机教育普遍采用“教师授课+机房上机”的授课模式,降低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可操作性;脱离了实践的授课降低了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准确性;枯燥无味的学习环境降低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普遍存在教学环境及教学设备的投入不足,课时编排不够合理,造成资源浪费,致使中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发展趋于缓慢,致使许多学生认为该课程是付课,与升学考试没有什么关系可有可无, 因而导致学习兴趣减淡、学习动力削弱。
(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而部分学校却没有专业的计算机授课教师,使得中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没有章节,不够系统,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教师也很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目标对教材做出相应的处理。
二、中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计算机的用途及基本操作手段、熟练利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针对以上现状,结合笔者在本课程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
(一)、改变教学方式
由于中学生入学时的素质和起点不同,当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时,学生并不明白教师所讲是什么,有什么用,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由以往 “赶进度,同步进行”的枯燥教学模式向“分层次,你追我赶”的探索性教学方式转变。在课堂上授课时,创造了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了外界因素造成入学时,素质高低层次有差异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需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为计算机高起点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搭建了深入钻研的平台。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对枯燥的课本知识产生兴趣,要让学生由 “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要由被强迫学习改变为渴望学习。
(二)、改进教学手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而不是以“满堂灌”的方式死板地传授知识,我们要把传统的 “教师授课+机房上机”的授课模式改为“课机一体化”的授课模式。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和疑问,他们无法满足于老师对知识的轰炸式灌输,他们更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那些实践性很强的章节(例如:Word文档的制作、Excel表格的基本应用、幻灯片的设置等),只靠老师讲解和演示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必须使授课与练习一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计算机能同时呈现出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选择教学软件边授课边做现场演示,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共同讨论,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加强外部教育资源建设
计算机课程应充分利用各种外部教育资源(设备、课时、教材等资源),提高教育效率。计算机的知识更新快的特点要求中学计算机课程内容、课时编排要经常更新,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受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制约,在中学实施计算机教育离不开计算机设备,大部分学校的硬件设备较落后,过时的硬件配置只能教授一些过时的、被淘汰的计算机知识,既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学计算机课程的要求,又造成了人力资源、课时资源、教材资源的浪费。
在各中学同时配置相同的设备,并在适当的时候同时加以更新,以满足中学计算机课程设置的需要,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更需要由有关政府部门作长远的统筹规划来实施。
(四)、 加强内部教育资源建设
计算机内部教育资源是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的素质特别是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培养中学生的计算机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快,其特点就是“前沿”,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若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就意味着后退,所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加强教学研讨,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要提高计算机教育效率,必须给教师安排合理的工作量,以保障计算机教师能有充足的时间“充电”,从而保证计算机教学的质量。
三、教学前景展望
未来的中学,将在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承担更加重要的使命;应时代所需,计算机教育应面向社会,与时俱进,与各学科发展接轨,与时代同行。为适应这种要求,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而具备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更是重中之重,除了引进权威师资,加强队伍建设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积极自我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并且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这门学科的新发展,才能为全面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教研室整体教学水平及学术水平,为学生不断更新知识,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夯实基础。
四、总结与讨论
本文研究涉及的中学计算机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中所采取的措施,都力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特别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分层次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这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对中学计算机学科素质教育的一种尝试,其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通过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阶段的计算机教学改革都是在不断地进行教学活动中发展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以实现中学阶段计算机教学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
[2]翟哲.《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重在实践应用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4)
[3]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