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谈小学生作文的“积蓄”训练
作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大埔镇里明小学教师 黄赛兰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实际上是倾吐“积蓄”。对小学作文说,首先要有材料上的、思想上的“积蓄”,才能“言之有物”,其次才是语言技巧上的“积蓄”。材料上的“积蓄”,最基本的途径是观察。
观察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实际上就收集了写作的丰富素材,在观察实践中伴随着注意、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一般平时都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积累写作材料。他们耳聪目明、脑子好、记性好、想象丰富,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而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平时心粗气浮,对于外界的事物,见如不见,问如不闻,也就说不清所见所闻什么,一旦提笔作文,便无从下手。或是为了要写文章,才有意粗密观察一下,仔细认识一下,这样的观察和认识,成就必然有限,必然比不上平时能够精密观察仔细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积蓄”丰富起来呢?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要加强“积蓄”训练,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的能力。
(1)、要充实学生的生活。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不间断地向着求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由此可见,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接触事物,要因地制宜开展多样化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视听设备,扩充学生的感性知识,并请家长配合,充实到儿童在家中的生活。
要指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捕捉生活中新奇的、有趣的或感触深的一些事物。例如,有位教师布置全班同学搞一个小制作展,要求全班每位同学设计制作一样新颖别致的制作。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他们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小玩艺,有“三毛机器人”、“有趣的小木偶”、“小丑”、“小马”、“小肥猪”、“丑小鸭”、“小灯笼”、“小花篮”、“可爱的不倒翁”等。学生看的多、听得多、做得多,就会记得多、想的多,从而为作文做了材料上的准备。
(2)、明确观察目的。
在小学生的知觉特点中,无意性、情绪性仍然表现得很明显。例如,让他们观察图画或事物的时候,注意力常常转移到次要的或者与观察要求不相干的方面去。有些儿童在观察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东张西望,注意力极不稳定。让儿童长时间地观察一样事物,是十分困难的事。有些儿童作文言之无物,根本在于缺乏观察周围生活的自觉性,不少学生对周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做而不记”,就像过眼烟云。因此,首要的是明确观察目的,引导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善于认识事物的特征和理解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
(3)交给观察的方法
指导儿童按一定顺序观察。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观察不是东张西望,而是有一定程序的。一般说来,观察要遵循由整体到部分,由外层到核心的原则。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不但可节省时间,还可以有助于理解所观察事物的各种内外联系。
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
观察时不仅多种感官参加,眼到、耳到、手到,而且要“心到”,伴随着其它认识活动,尤其思维活动。每种事物都有自身的特点,如果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进行比较,那么便容易发现它们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如,有位老师鼓励学生饲养小蝌蚪,引导他们细心观察,注意比较分析蝌蚪的生长变化情况,才能具体生动地写出小蝌蚪成为活蹦乱跳的小青蛙的生长过程及其特点。
一是学习课文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课文作者在精心观察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材料,从而生动地描述人物或事件,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如《春》一文中描写雨景的句子:“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合笼着一层薄烟。”写得十分具体、形象。作者为什么用牛毛、花针、细丝这三样东西来描述春雨呢?教学时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通过朗读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这样的描述不是重复,因为“像牛毛”是形容雨点连绵不断。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作者观察的准确,想象的丰富,用词的贴切,表达的生动。
第二是采用对话评析法,有效地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能力。
对话评析法,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评析学生习作的一种方法。评析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要根指导学生写作的要求而确定。用此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学习细心观察的方法,以观察为基础,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上海有位教师曾采用与小作者进行对话评析的方法,指导儿童观察实践。有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新开的铁匠铺》,这篇作文取材新鲜,但写的不具体、不清楚,于是该教师在讲评课上,与学生进行了对话:
师:“你为什么去看这位退休老师父新开的铁匠铺?”
生:“无意中听到爸爸讲后,感到新奇就去看了。”
师:“为什么感到铁匠铺新奇。”
生:“因为是手工打铁,我只是在电视里看过,所以想去亲眼看看。”
师:“去看以后有什么想法?”
生:“的确很好看,把铁烧红了,用锤子‘叮当叮当’地敲打成各种铁器用具,老师傅的神情紧张极了。”
师:“嗯!的确很有趣,我倒也要去看看了(生齐笑)。”
生:“是的。我想,我感到新奇有趣,其他小朋友也一定会感到新奇有趣的,写篇作文同学们一定要看。”
师:“想得好!请同学们记住:凡是你感到新奇有趣的事情,写进作文,别人一定喜欢读。后来,你写了吗? ”
生:“写了,但是你看后,对我提出,单写打铁新奇立意不高,要我再去看一看,听一听人们有什么反映。”
师:“你是怎样又去观察的?”
生:“我看到居民火钳断了来衔接;农民的铁锹缺口来加钢;文化站来打刀具架;阀门厂定制刀排;听到了人们称赞铁匠铺解决了他们生产上、生活上的困难,因为小铁器不容易买到,更无法修理。我想,这是党的好政策呀,以前是不允许个人开店的。”
……
通过这种对话评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不仅观察手工打铁的情境,还要听听、看看、想想人们有什么反应。这样的对话具有针对性、启发性、亲切性。学生在谈话中学到了观察方法,还能领悟任何使用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
第三,训练学生写观察日记。
这种观察日记不是记录个人经历的流水账,它是学生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作仔细观察之后,在自己看到的,听得到、想到的有关内容中选择印象深刻的一点或一个角度写成短文。它可以是一、二句话,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由于它内容不限,字数不限,时间上自由度较大,一至六年级都可以训练。长期训练不仅可以扩大见识,开拓思想,提高写作水平,而且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从以上三个方面加强“积蓄”训练,使学生收集到丰富的素材,增加写作的“积蓄”,学生在写作时,便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做到“言之有物”。便能写出切合生活实际,内容具体,有血有肉的文章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