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章节版.pptx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898120 上传时间:2024-04-03 格式:PPTX 页数:58 大小:9.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章节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章节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章节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章节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章节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2.1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2.1.1 2.1.1 环境(环境(environmentsenvironments)概念:概念: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内涵:内涵:环境的本质就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的本质就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资源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 尺度效应:尺度效应:大环境与小环境大环境与小环境 第1页/共58页2 大环境与小环境大环境与小环境大环境(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

2、:地区环境、地球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如西双版纳的环境,昆明黑龙潭环境等境、宇宙环境;如西双版纳的环境,昆明黑龙潭环境等 小环境(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直接影响生物生命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近邻环境。如洞穴环境,树荫下环境等活动的近邻环境。如洞穴环境,树荫下环境等 环境中的气候(环境中的气候(climate)大气候(大气候(macroclimate):):大环境大环境(地区以上范围地区以上范围)的气的气候条件候条件 小气候(小气候(microclimate):):小环境的气候条件小环境的气候条件第2页/共58页3 大环境(全球大气环流和洋流)大环境(全球大气环流

3、和洋流)第3页/共58页4 小小气气候候(小小环环境境)第4页/共58页5 -生态因子及相关名词生态因子及相关名词 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的分类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2.1.2 2.1.2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第5页/共58页6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生存条件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生态因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生态因子的总称。子的总称。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生境(生境(habitathabitat):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

4、环境。的生态环境。(1 1)相相 关关 概概 念念 第6页/共58页7 描述自然环境的手段:气候图解气气候候图图解解第7页/共58页8(2)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的分类 根据性质划分为:根据性质划分为:气候因子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如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 土壤因子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 生物等生物等 地形因子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 坡度等坡度等 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

5、作用作用 人为因子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第8页/共58页地形因子对气候的影响 第9页/共58页10(2)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的分类有无生命特征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 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 稳定因子:终年恒定的因子,决定生物的分稳定因子:终年恒定的因子,决定生物的分布,如地心引力、地磁等布,如地心

6、引力、地磁等 变动因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周期性变动因子: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 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如风、降雨、捕食等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如风、降雨、捕食等第10页/共58页11 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密度制约因子密度制约因子 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变化的因子 类型有正负两类,在密度增加的状态下,正者作类型有正负两类,在密度增加的状态下,正者作用导致生物的密度进一步增长;负者导致密度的用导致生物的密度进一步增长;负者导致密度的反馈性降低,有调节种群密度的作用。一

7、般生物反馈性降低,有调节种群密度的作用。一般生物因子常为密度制约因子。因子常为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 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与生物密度变化无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与生物密度变化无 关的因子。关的因子。第11页/共58页12 种种群群死死亡亡率率变变化化种群密度梯度种群密度梯度密度制约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逆密度制约逆密度制约导致种群死亡率变化的环境因子作用于种群导致种群死亡率变化的环境因子作用于种群的强度,随种群密度梯度变化而改变的强度,随种群密度梯度变化而改变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第12页/共58页13 种种

8、群群出出生生率率变变化化种群密度梯度种群密度梯度密度制约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逆密度制约逆密度制约导致种群出生率变化的环境因子作用于种群的强导致种群出生率变化的环境因子作用于种群的强度随种群密度梯度变化而改变;具有调节种群密度随种群密度梯度变化而改变;具有调节种群密度作用度作用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第13页/共58页14(3)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综合作用综合作用: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制约 主导因子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的非等价:生态因子的非等价 作用的阶段性作用的阶段性

9、: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生态因子间不可替代,但在:生态因子间不可替代,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直接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 间接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生态因子间接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生态因子第14页/共58页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分带性规律。太阳辐射量差异 太阳辐射热量带 水分差异植被分带土壤分带自然地

10、理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植被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呈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干燥空气,-1/100m;湿润空气,-0.6/100m)。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地球内在因素如大地构造形成地貌和海洋分异引起经度地带性分异。如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第15页/共58页16 2.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2.1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决定作用环境对生物的决定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塑造作用环境对生物的塑造作用 2.2.2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

11、反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因子的改变生物对环境因子的改变 第16页/共58页17 2.2.1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对生物存活的影响对生物存活的影响 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对生殖、繁衍的影响对生殖、繁衍的影响 对生物的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对生物的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对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的影响对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的影响 第17页/共58页18 2.2.2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形态的适应形态的适应 生理的适应生理的适应 行为的适应行为的适应 各种适应都有相应的遗传基础各种适应都

12、有相应的遗传基础第18页/共58页19 生物对生物环境的响应与适应生物对生物环境的响应与适应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得利;得利;表示受损;表示受损;0 无明显影响无明显影响 物种间的协同进化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在进化上的变化同时改变了与该物种相一个物种在进化上的变化同时改变了与该物种相关的其它物种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导致相关物种关的其它物种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导致相关物种的改变,反过来又对该物种的变化施以影响的过的改变,反过来又对该物种的变化施以影响的过程。程。二个或更多的相互作用的物种,其各自的进化是二个或更多的相互作用的物种,其各自的进化是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进

13、化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进化系统,这一机制称为协同进化。统,这一机制称为协同进化。相互作用类相互作用类型型互利共互利共生生偏利作偏利作用用捕食捕食/牧食牧食/寄寄生生种间竞种间竞争争偏害作偏害作用用中性作中性作用用A AB B第19页/共58页20 胡椒蛾胡椒蛾黑化胡椒蛾个体黑化胡椒蛾个体案例案例1.胡椒胡椒蛾黑化现象蛾黑化现象第20页/共58页21 1008060300200100Winter smoke,ug/m3Percent frequency of melanic peppered moths1960 1970 1980烟尘实测值烟尘实测值 烟尘变化趋势烟尘变化趋势

14、黑化蛾黑化蛾变化趋势变化趋势随着污染减轻,黑化蛾在群体中的频率逐渐下降随着污染减轻,黑化蛾在群体中的频率逐渐下降第21页/共58页22 夜间降低代谢率夜间降低代谢率有花蜜供给,没有休眠,要消耗大量能量有花蜜供给,没有休眠,要消耗大量能量案例案例2.食物与代谢食物与代谢第22页/共58页23(2)生物对环境因子的改变)生物对环境因子的改变森林吸收太阳辐射、降低风速、保持水分、森林吸收太阳辐射、降低风速、保持水分、防治土壤冻结防治土壤冻结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性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性质质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导致

15、全球环境变化 第23页/共58页24 2.3 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2.3.1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2.3.2 限制因子限制因子 2.3.3 耐受限度和生态幅耐受限度和生态幅(1)耐受性定律)耐受性定律(2)生态幅)生态幅(3)耐受限度的调整)耐受限度的调整 第24页/共58页25 2.3.1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16、。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定律成立条件: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定律成立条件: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状态 注意:生态因子间的替代作用注意:生态因子间的替代作用第25页/共58页26 2.3.2 限制因子和限制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和限制因子定律限制因子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 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影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影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

17、制因子子成为该生物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Blackman,1905,基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基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该定律的应用价值该定律的应用价值第26页/共58页27 南北较高纬度地区的南北较高纬度地区的低温是影响非洲蜂进低温是影响非洲蜂进一步向高纬度范围扩一步向高纬度范围扩散的限制因子。散的限制因子。案案例例:低低温温对对非非洲洲蜂蜂分分

18、布布的的限限制制第27页/共58页28 2.3.3 耐受限度与生态幅耐受限度与生态幅(1)Shelford耐受性定律耐受性定律 (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不足或过多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能生存 Shelford,1913 第28页/共58页29(2)Shelford耐受性定律的发展耐受性定律的发展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不同年龄、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不同年龄、季节、栖息地等同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季节、栖息地等同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对很多生态因

19、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很广一般很广 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同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同 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生物对其他生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第29页/共58页30 最最适适范范围围亚亚适适范范围围 亚亚适适范范围围 不不适适范范围围 不不适适范范围围 不能生存不能生存 因子梯度因子梯度 渐增渐增 生生命命活活动动或或数数量量 生物对环境因

20、子的耐受曲线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曲线耐受曲线(耐受曲线(1)第30页/共58页31 最最适适范范围围 不不适适范范围围 不能生存不能生存 因子梯度因子梯度 渐增渐增 生生命命活活动动强强度度或或数数量量 生物对环境因子耐受曲线的实际表现生物对环境因子耐受曲线的实际表现亚亚适适范范围围 亚亚适适范范围围 不不适适范范围围 耐受曲线(耐受曲线(2)第31页/共58页种种群群数数量量数量很低数量很低种群消失种群消失种群消失种群消失数量很低数量很低数量最高数量最高不能耐受区不能耐受区 生理受抑制生理受抑制生理受抑制生理受抑制 不能耐受区不能耐受区最适区最适区 环境环境梯度梯度高高低低耐受性下限耐受性下

21、限耐受性上限耐受性上限生物种的耐受性限度图解(仿生物种的耐受性限度图解(仿Smith,1980)第32页/共58页33(3)生态幅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概念概念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之间的范围 类型划分类型划分 广温性广温性(eurythermal 狭温性狭温性(stenothermal)广水性广水性(euryhydric)狭水性狭水性(steno

22、hydric)广盐性广盐性(euryhaline)狭盐性狭盐性(stenohaline)广食性广食性(euryphagic)狭食性狭食性(stenophagic)广光性广光性(euryphotic)狭光性狭光性(stenophotic)第33页/共58页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关系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各种生态因子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如温湿的关系;湿度和溶氧的关系;温度和盐的协同作用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物种之间的竞争产生的生态位分离第34页/共58页当生物对环境中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当生物对环境中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而对

23、另一种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时,生宽,而对另一种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时,生态幅往往受到后一个生态因子的限制。态幅往往受到后一个生态因子的限制。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同,物种的生态幅往往取决于它临界期的不同,物种的生态幅往往取决于它临界期的耐受限度。耐受限度。通常生物繁殖期的生态幅成为其物种的生态通常生物繁殖期的生态幅成为其物种的生态幅。幅。第35页/共58页在生态幅中有一最适区,在这个区内生物在生态幅中有一最适区,在这个区内生物生理状态最佳,繁殖率最高,数量最多。生理状态最佳,繁殖率最高,数量最多。应当指出的是,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很应当指出的

24、是,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很少能够生活在对它们来说是最适宜的地方,少能够生活在对它们来说是最适宜的地方,常常由于其他生物的竞争而把它们从最适常常由于其他生物的竞争而把它们从最适宜的生境中排挤出去,结果只能生活在它宜的生境中排挤出去,结果只能生活在它们占有更大竞争优势的地方。例如,很多们占有更大竞争优势的地方。例如,很多沙漠植物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能够生长得沙漠植物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能够生长得更茂盛,但是它们却只分布在沙漠中,因更茂盛,但是它们却只分布在沙漠中,因为只有在那里它们才占有最大的竞争优势。为只有在那里它们才占有最大的竞争优势。第36页/共58页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生物对生态因子耐

25、受限度的调整驯化内稳态适应第37页/共58页第38页/共58页39 耐受限度的调整耐受限度的调整驯化驯化 C自然驯化和人工驯化自然驯化和人工驯化 C生理变化和遗传变化生理变化和遗传变化 C驯化可能:生物特性差异,诱导条件差异驯化可能:生物特性差异,诱导条件差异 C生物学意义: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生物学意义:适应环境变化能力 内稳态内稳态 C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C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但并不能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第39页/共5

26、8页40 案例:不同温度下驯化导致耗氧量的差异案例:不同温度下驯化导致耗氧量的差异200 200 160 160 120 120 80 80 40 40 0 010 20 3010 20 30温度温度 耗氧量耗氧量 (mlgmlg-1-1hh-1-1 )5 5 驯化驯化25 25 驯化驯化第40页/共58页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驯化能力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驯化能力 图中的A是生活于美国西部的内地荒漠的一种灌木,在冬夏均保持光合作用活力。B是生活于加里福尼亚沿海凉爽地区(那里的气温很少超过20)的一种灌木。C是生活于炎热环境种的一种灌木。它们对于热环境的驯化过程有如右图的反应曲线。请你思考该图反映了什

27、么?请你思考该图反映了什么?请你思考该图反映了什么?请你思考该图反映了什么?第41页/共58页内稳态内稳态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如体如体温、酸碱度、渗透压、生理节律和其他周期性温、酸碱度、渗透压、生理节律和其他周期性补偿变化补偿变化.调节的目的是使体内生理生化反应达到平衡,调节的目的是使体内生理生化反应达到平衡,而抵抗恶劣环境。而抵抗恶劣环境。内稳态通过形态、行为和生理适应实现。大多数内稳态机制依赖于负反馈过程。依靠三个基本组成成份:接受器;控制中心;效应器。第42页/共58页负反馈过程(维持哺乳动物血液渗透负反馈过程(维持哺乳动物血

28、液渗透性)性)接受器接受器(下丘脑)(下丘脑)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下丘脑)(下丘脑)效应器效应器(肾脏)(肾脏)血液血液太浓太浓饮水饮水血液渗透性上升血液渗透性上升口渴反应口渴反应血液血液太稀太稀失水反应失水反应血液渗透性下降血液渗透性下降失水失水(仿仿A.Mackenzie et.Al.,1999)A.Mackenzie et.Al.,1999)第43页/共58页 生物为保持内稳态发展了很多生物为保持内稳态发展了很多复杂的形态和生理适应,但是最简复杂的形态和生理适应,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方法是借助于行为的适单最普通的方法是借助于行为的适应,例如借助于行为回避不利的环应,例如借助于行为回避不利的环

29、境条件。境条件。在外界条件的一定范围内,动在外界条件的一定范围内,动物和植物都能利用各种行为机制使物和植物都能利用各种行为机制使体内保持恒定性。虽然高等植物一体内保持恒定性。虽然高等植物一般都不能移动位置,但许多植物的般都不能移动位置,但许多植物的叶子和花瓣有昼夜的运动和变化。叶子和花瓣有昼夜的运动和变化。例如豆叶的昼挺夜垂的变化或睡眠例如豆叶的昼挺夜垂的变化或睡眠运动、向日葵花序随太阳的方向而运动、向日葵花序随太阳的方向而徐徐转动等。动物也常利用各种行徐徐转动等。动物也常利用各种行为使自己保持一个稳定的体温为使自己保持一个稳定的体温。在清晨温度比较低时,沙漠蜥常使身体的侧面迎向太阳,并把身体

30、紧贴在温暖的岩石上,这样就能尽快地使体温上升到最适于活动的水平。随着白天温度逐渐升高,沙漠蜥会改变身体的姿势,抬起头对着太阳使身体迎热面最小,同时趾尖着地把身体抬高使空气能在身体周围流动散热。第44页/共58页适应适应适应(adapatation):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分基因型适应和表型适应两类,后者又包括可逆适应和不可逆适应。如桦尺蠖在污染地区的色型变化。适应方式(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形态适应:保护、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行为适应:运动、繁殖、迁移和迁徙、防御和抗敌生理适应:生物钟、休眠、生理生化变化营养适应:食性的泛化与特化适应组合(adaptive suites):生物对非生物

31、环境条件表现出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称适应组合。如骆驼和仙人掌对炎热干旱环境的适应。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胁迫适应第45页/共58页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与拟态A 树皮纺织娘树皮纺织娘(Bark katydid)B 枭蝶枭蝶(Owl butterfly)C 枯叶蝶枯叶蝶 (Leaflike insect(Anaea)D 捕食花螳螂捕食花螳螂 (Predatory flower mantis)E 蛙鱼蛙鱼(Frog fish)ABDEC第46页/共58页(自自M.C.Molles,Jr,1999)仙仁掌和骆驼对高温干旱环境的适应仙仁掌和骆驼对高温干旱环境的适应第47页/共58

32、页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生活型 生态型第48页/共58页第49页/共58页生活型和趋同适应趋同趋同(convergence)适应适应:生活关系很远甚至完全生活关系很远甚至完全不同的两个类群,长期生活于相似的环境中,表不同的两个类群,长期生活于相似的环境中,表现相似的外部特征,据哟一相同或相近的生态位。现相似的外部特征,据哟一相同或相近的生态位。由这种方式形成的生物适应类型称由这种方式形成的生物适应类型称生活型生活型。如植物中的仙人掌科和大戟科植物;动物中海如植物中的仙人掌科和大戟科植物;动物中海兽的鳍和鱼鳍;蝙蝠的前肢和鸟的翅膀。兽的鳍和鱼鳍;蝙蝠的前肢和鸟的翅膀。生活型生活型:生物对生活条件长

33、期适应而在外貌上:生物对生活条件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或动物的生态类型。同一生活型反映出来的植物或动物的生态类型。同一生活型的种类,不仅形态相似,适应特点也相似。的种类,不仅形态相似,适应特点也相似。第50页/共58页第51页/共58页辐射适应(趋异适应)和生态型辐射适应(趋异适应)和生态型 辐射辐射(radiation)适应适应:同一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同一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可能适应各自的环境而出现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下,可能适应各自的环境而出现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由这种方式形成的生物适应类型称性。由这种方式形成的生物适应类型称生态型生态型。生态型与分类学中亚种的

34、联系与区别:亚种是分类学生态型与分类学中亚种的联系与区别:亚种是分类学上的概念,是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进程中的,具有不同的地上的概念,是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进程中的,具有不同的地理分布,由形态学上的明显差异;生态型则是生态学上的理分布,由形态学上的明显差异;生态型则是生态学上的概念,是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在形态上可能有区别,也概念,是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在形态上可能有区别,也可能没有。一个亚种可能只包含一个生态型,也可能包含可能没有。一个亚种可能只包含一个生态型,也可能包含几个生态型。几个生态型。故故生态型生态型(ecotype)定义为:定义为:一个遗传上没有区别,局一个遗传上没有区别,局限在特定栖息

35、地内的亚种群。限在特定栖息地内的亚种群。第52页/共58页第53页/共58页54 本本 章章 小小 结结生态因子的类型及作用特点生态因子的类型及作用特点 环境对生物的生态作用环境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响应模型生物对生态因子的响应模型 规律:规律: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 应用分析方法:应用分析方法:耐受曲线,生态幅,耐受曲线,生态幅,“三基点三基点”第54页/共58页55 本章主要概念本章主要概念 环境、大环境,小环境,生境,生态环环境、大环境,小环境,生境,生态环境,生态因子、密度制约因

36、子,非密度制境,生态因子、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最小因约因子,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最小因子、限制因子、耐受性,生态幅、驯化、子、限制因子、耐受性,生态幅、驯化、内稳态内稳态第55页/共58页56 思考题思考题1.如何根据工作的需要对生态因子进行分类?如何根据工作的需要对生态因子进行分类?2.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哪些方面?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哪些方面?3.如何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如何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4.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在适应环境的方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在适应环境的方式、能力上有何差异?内稳

37、态生物是如何保式、能力上有何差异?内稳态生物是如何保持其稳态机制的?持其稳态机制的?第56页/共58页57 建议读物建议读物1、孙儒泳、孙儒泳,李庆芬李庆芬,牛翠娟牛翠娟,娄安如娄安如.2002.基础生态学基础生态学.高等教学出版社高等教学出版社,6-61 2、孙儒泳、孙儒泳,李博李博,诸葛阳诸葛阳,尚玉昌编尚玉昌编.1992.普通生态学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1-51 3、李博主编、李博主编.1999.生态学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0-42 4、Walter Larcher(翟志席,郭玉等译翟志席,郭玉等译),1997.植物生理植物生理生态学生态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第57页/共58页58 本章结束本章结束谢 谢!欢迎提出宝贵意见!第58页/共5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生物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