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 一、优化环境建设,抓好科技人才开发。针对我市缺乏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和企业引进人才难的问题,及时制定了XX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和XX市引进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扶持政策,设立了500万元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基金,从薪酬纳税奖励、支持技术攻关、科技创业扶助、科研成果奖励、生活待遇、工作环境保障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引进人才的成本,在企业中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和关注,初步发挥了政策效应。使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决策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中充分发挥才智,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一、以实施科技项目为载体,带动科技人才队伍
2、建设。科技项目是科技人员创新的载体,利用实施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把培养和引进人才作为合同内容予以明确,使项目承担单位通过实施项目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引进高科技人才。重点实施省“13115”和市“6333”科技创新工程,加大科技支撑专项和科学研究与发展项目的实施力度。2006-2011年共实施中、省、市科技计划1236项,其中国家166项、省480项、市590项。攻克“连续管板对接工艺”等重大关键技术118项,其中国际领先12项,填补国内空白36项。开发“12000米钻机”等新产品897种,累计新增销售收入103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27.6%。培育“XX省青年科技新星”
3、4人,中青年科技人才246人。市农科所通过“优质专用彩色甘薯新品种及脱毒种苗繁育技术推广”项目,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培养了专业技术人才18人,引进青年骨干3名,增强了该所的发展后劲。 二、积极构建和完善我市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我市创新型科技人才市场网络基本形成,全市12个县区及行业共建立人才交流中心14个,并全部进入西北及省内人才信息网。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流动,尤其是非国有单位聘用科技人才搭建了市场平台,市场机制对科技人才资源配置的作用日趋明显。同时,全市拥有国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省级技术中心20个、省级重点实验
4、室2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这些企业研发中心已成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汇聚地和孵化器。 深化产学研合作,引进和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围绕做大做强我市优势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省教育厅、西安交大、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中医学院等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围绕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与杨凌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两地三方”农业科技战略合作,着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市委主要领导亲自与西北大学校领导商谈科技合作事项,多次出席我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产学研合作签约会议;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队专程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8个院校拜访两院院士及专家教授,听取意见建议,
5、商谈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事项。共同举办产学研合作校企对接会,开展了“两院院士宝鸡行”、“企业老总院校行暨院校专家企业行”活动,有2位两院院士、3位博士来宝,就我市汽车产业、钛产业发展深入企业诊断咨询,做了专题技术报告,组织32户企业老总和技术骨干到高校考察调研,开展技术合作洽谈。近年来,我市50多家企业与省内外40多所高校(院所)签订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项目113项。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构建人才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动必须有鼓励创新、尊重知识的文化环境来催生。近年来,市科技局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全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程推进城市。“
6、十一五”以来(2006年2011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为387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848件,“十一五”以来全市专利授权量为2197件,发明专利授权250件,涉及科技创新人才2557人。转化专利1870件,其中专利产品产值为386亿元。其中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专利密集型的产品12000m深井钻机,仅次于“嫦娥一号”发射成功,该产品拥有2项发明专利和7项实用新型专利。中铁电气化局宝鸡器材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棘轮补偿装置”拥有两项发明专利,并已申请了二项pct国际专利,被国家科技部列为2011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 完善激励各类创新主体创造、使用、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政策,实施重点企业和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设立5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发明创造人申请专利和实施部分专利,建设专利文献信息库等专利信息应用服务平台,为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提供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和保护体系,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强化专利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购买专利、专利入股、失效专利技术利用等形式,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发挥专利资源的最大效益,有效的保障了科技人员的权利和利益。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