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7 在烈士墓前
设计者:浦东南路小学 戴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上海主要的烈士陵园。
2、知道一些烈士为革命献出热血和生命的事迹,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饮水思源,幸福不忘先烈的功勋。
3、了解祭扫烈士墓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
知道烈士的光荣事迹,祭扫烈士墓的形式方法。
(三)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饮水思源,幸福不忘先烈的功勋。
(四)教学准备与学习资源应用:
1、 学生:课前收集并了解烈士的故事,看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
2、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回忆《永不消失的电波》中的内容。
1. 《永不消失的电波》这部电影讲的是谁的事情?他是干什么的?
2. 李侠发电报给谁?通过他的电报,共产党知道了什么呢?
教师:共产党得到了李侠的电报,就能很清楚地知道日本鬼子的情况。
3. 后来,李侠明明知道日本鬼子和汉奸来捉他了,他为什么还要继续发电报呢?
教师:为了让共产党八路军得到最后的消息,为了能让战斗胜利,他冒着危险坚持发报。
4. 电影的结尾并没有告诉我们李侠的命运,大家猜测一下他的命运会是怎么样的呢?
教师:李侠同志光荣牺牲了。《永不消失的电波》这部电影是根据当时中共共产党电台政委李白的事迹所编而成。李白同志不幸入狱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问,他毫不畏惧,最后被日本鬼子和汉奸残害而死。后来,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二 交流烈士的故事
1) 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光荣牺牲的人,我们称他们为烈士。
2) 那你知道哪些烈士的事迹呢?在组内交流。学生交流。
3) 刚才我听大家介绍的大多数都是为了解放中国而牺牲的烈士。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群在特殊环境下牺牲的烈士。(播放非典烈士短片)。
4) 相信大家还记得去年那场可怕的非典,它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你觉得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什么?
5) 教师:在去年那场和非典的战斗中,广大的白衣天使怀着对祖国人民的爱,努力挽救了非典病人的生命,可在他们中却有一些人永远的闭上了眼睛。这些光荣牺牲的白衣天使都被追认为“抗非烈士”。
三 介绍上海的烈士陵园
教师:烈士们为了祖国的利益和繁荣,为了让我们过上幸福平安的日子,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遗体都被安葬在烈士陵园中。在我们上海有四个比较大的烈士陵园。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烈士陵园看一看。
听录音介绍上海四大陵园。
四 烈士墓前的宣言
教师:在烈士陵园中有的烈士为了解放上海英勇牺牲,有的烈士中是为了抢救国家财产而牺牲的,有的是为了抢救他人的生命而牺牲的。今天,我们站在这么多烈士的墓前,你想对烈士们或者是哪一位烈士说些什么吗?(小组讨论)板书课题。
教师:我们真诚地感谢烈士为我们的付出的一切,今天烈士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那种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人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大家想一想,除了学习烈士精神外,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缅怀烈士?
(献花,将烈士的故事流传下去,爱惜红绿领巾,扫墓)出示幻灯
四 模拟扫墓
教师: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是他们用血染的风采换来我们幸福的生活,是他们用生命换来我们的安康。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首儿歌。我们感谢烈士,让我们全体起来给烈士们敬上崇高的团礼表示我们最真挚的感谢。
补充材料(录音部分)
这是宝山烈士陵园,走进陵园是宽敞的纪念广场,广场中央是一座红星闪烁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上面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陵园里安葬1949年5月为解放上海在宝山战场中壮烈捐躯的1904名烈士遗骸。
龙华烈士陵园在1997年5月28日正式开馆。正门上“龙华烈士陵园”几个庄严的大字是邓小平爷爷提写的。陵园中有许多大型的纪念雕塑。反映了上海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英勇献身精神。龙华烈士陵园碑苑堪称“申城第一碑林”。碑苑镌刻李大钊、鲁迅等创作的诗文90余首,赞扬了广大烈士的献身精神。龙华烈士陵园中安息了近1700多位烈士英灵.其中一大部分是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牺牲的无名烈士。
在我们浦东有两所烈士陵园,川沙烈士陵园和高桥烈士陵园。为了永久纪念为解放上海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54年决定建造高桥烈士墓,安葬烈士遗骨,后改名为高桥烈士陵园。陵园的中心是纪念广场。庄严挺拔的烈士纪念碑矗立在纪念广场的西端。碑体正面镌刻着陈毅元帅1956年的题词:"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陵园大门内是大型"八一"雕塑。雕塑整体象座金字塔,由"八一"两字组成,表现了烈士优秀品质的崇高无上,象征烈士的献身精神永垂不朽。
川沙烈士陵园原名川沙烈士墓1956年4月建成,1993年浦东新区成立后,川沙烈士墓改名为川沙烈士陵园。墓区中央矗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上篆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鲜红大字。烈士墓共安葬了371名烈士,其中为解放川沙牺牲的烈士343名.。
资源信息表
标 题:
第7课《在烈士墓前》(说课)
关键词:
烈士、
描 述:
教材
本课采用的教材是品德与社会第四册第7课《在烈士墓前》。学生通过了解烈士们的光荣事迹,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饮水思源,幸福不忘先烈的功勋。
学情
对学生来说,对解放前的事情是一无所知,因此要给他们以感性的认识,让他们欣赏有关烈士的电影,是他们明确烈士的含义。
教学目标
针对课程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了解上海主要的烈士陵园。知道一些烈士为革命献出热血和生命的事迹,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饮水思源,幸福不忘先烈的功勋。了解祭扫烈士墓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教法
在教学时,应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活动设计针对学生实际,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学法
小组讨论,自我体验。
实施
活动设计可通过1、会议回忆影片2、交流故事3、体会非典4、介绍陵园5、缅怀烈士五部分来完成。
学 科:
品德与社会(上教版) >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第7课
语 种:
汉语
媒体格式:
.doc
学习者:
学生
资源类型:
文本类素材
教育类型:
小学教育>二年级
作 者:
戴雯
单 位:
浦东南路小学
地 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龙阳路201号
Email:
yunyan19750606@
《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
7 在烈士墓前
设计者:浦东南路小学 戴雯
说课
教材
本课采用的教材是品德与社会第四册第7课《在烈士墓前》。学生通过了解烈士们的光荣事迹,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饮水思源,幸福不忘先烈的功勋。
学情
对学生来说,对解放前的事情是一无所知,因此要给他们以感性的认识,让他们欣赏有关烈士的电影,是他们明确烈士的含义。
教学目标
针对课程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了解上海主要的烈士陵园。知道一些烈士为革命献出热血和生命的事迹,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饮水思源,幸福不忘先烈的功勋。了解祭扫烈士墓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教法
在教学时,应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活动设计针对学生实际,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学法
小组讨论,自我体验。
实施
在本课之前,我先请学生欣赏了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给新课打下伏笔。
课一开始,我先请学生回忆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中的部分片段,围绕这些片段,我问学生,这部电影讲得是谁的故事,他是干什么的?他发电报给谁?通过他的电报,共产党知道些什么?为什么敌人来抓他,他还要继续发电报?对我们八路军来说,知道正确的情报有什么好处?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在解放战争中,很多人为我们的战斗取得胜利而做着伟大的贡献。
然后告诉学生电影中的主人公在生活中确实有其人,《永不消失的电波》这部电影是根据当时中共共产党电台政委李白的事迹所编而成。李白同志不幸入狱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问,他毫不畏惧,最后被日本鬼子和汉奸残害而死。后来,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使学生对烈士这个含义有了简单的了解。
随后,我请学生将收集的革命时期的烈士故事进行交流,更深地体会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全靠他们,才使我们有和平的生活。这时可能学生就会认为烈士就是指在革命时期为解放祖国而牺牲的人,其实这是不完全的。于是,我结合了当年流行的非典事例。通过一张张白衣天使在抢救非典病人的生动画面,直到他们中有些人不幸感染非典而壮烈牺牲的场景,使学生明白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光荣牺牲的人,我们称他们为烈士。
学生对烈士的含义有了认识后,我将话题转移到烈士陵园上,让学生知道烈士们的遗体都被安葬在烈士陵园中。而在我们上海有四个比较大的烈士陵园。请学生们简单了解了这四个烈士陵园的状况。随后,请学生假象,如果你现在站在这么多烈士的墓前,你想对烈士们或者是哪一位烈士说些什么吗?能够做些什么?使学生的言语和行动统一起来,真正地从心出发去缅怀烈士。
以上所有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从学生身边的事情挖起,使教育更具有时代性和真实性。
资源信息表
标 题:
第7课《在烈士墓前》(反思)
关键词:
烈士、
描 述:
从生活中取材
对于学生来说,有关解放的战争故事是很久、很久的事情,他们毫无感性认识,就算给学生看了电影,他们还是不明白那时侯的时代背景。而且容易误导他们,使他们认为烈士就是为了解放而牺牲的人。
因此,我从学生身边的事情来寻找教学的资源,2002年的非典是学生每个人都经历的事情,并且对非典战役中白衣天使的所作所为学生也是有所了解的。于是,我以这件事情为突破口,从学生生活实际中取材,扩大了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了烈士的完全含义,并从内心中发出对烈士的感激之情。
学 科:
品德与社会(上教版) >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第7课
语 种:
汉语
媒体格式:
.doc
学习者:
学生
资源类型:
文本类素材
教育类型:
小学教育>二年级
作 者:
戴雯
单 位:
浦东南路小学
地 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龙阳路201号
Email:
yunyan19750606@
《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
7 在烈士墓前
设计者:浦东南路小学 戴雯
教学反思
从生活中取材
“教育来自于生活”, 学生的发展是整体的,小学生情感的丰富、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依赖于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内化的。
本课所讲的烈士的故事,对生活在新时代的学生来说,过于久远,甚至这种记忆对学生的家长来说也是模糊不清的了。课前,我虽然让学生收集了大量的烈士的故事,发现学生所说的都是抗战时期的英雄,我明白在他们的心里,打仗时候牺牲的人就是烈士,这是多么肤浅的认识啊。该如何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烈士?我们该如何缅怀烈士和学习烈士精神变成了整篇课文教学的重点。
于是,我想到了学生们经历过的2002年的那场非典,让他们谈谈自己是如何经历那场非典的,谈谈非典的可怕。把学生的思绪拉到了2002年。我将大量的白衣天使照顾非典病人的照片,鲜活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随后,又将在非典战役中牺牲的医生、护士的照片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们都惊呆了。我发现有些孩子眼中泪光闪烁,我及时问到:“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你觉得谁是最可爱的人?”学生们纷纷说出了相同的答案,是白衣天使,我又告诉学生,在非典战役时牺牲的医生和护士都被追认为“抗非烈士”。为什么他们也能被评为“烈士”?学生们通过讨论后得出“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光荣牺牲的人,我们称他们为烈士。”在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中,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学习要点,使教学任务由难化易了。同时,有了这个认识后,我教学后面的环节也变得轻而易举了。
所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或者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情绪,解决教学难点也就不难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