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共备大纲_《萱花》
打开话题
萱花好看也好吃,是中国的母亲花
夏末初秋,正是娇美又脱俗的萱花盛开的季节。从窗外望去,绿叶萋萋,黄花灼灼,极其美丽。朋友都喜欢我家前院种的萱花,每到这个时节,跟我要萱花者不知凡几,因为大家想法相同︰盛开的花,用来做菜,滋味最清甜;含苞待放的花,也能放上几天,口感仍清新,两者皆受欢迎。这天,正忙着摘花给将要来访的友人。邻居跑来跟我搭讪。她指着萱花问:「这是金针吧?」我说:「对呀!」她一听就高兴起来:「我最喜欢萱花了,中看又中吃,还是我国的母亲花呢!」我顿时一呆:「欸!母亲花不是康乃馨吗?」「我看你种了那么多的萱花,还以为你知道她的底蕴呢!」我登时无言以对。
发展话题
萱花是中国的母亲花
引用说明
定义说明
引用说明
急忙恶补萱花的知识,才知道萱花是多年生的宿根草本植物,属于百合科,英文Day-lily,即「一日百合」或「一日花」的意思,带出萱花朝开夕萎的特性。这种花期极短的植物在我国几千年前已开始有人栽种,古时称它做萱草,据医书记载「萱草味甘,令人好戏,乐而忘忧」,故又名「忘忧草」。故此,古时游子远行,出门前在母亲居室种上几丛,希望减轻母亲对自己的思念,以表孝心,萱草在中国也就成为象征母亲的花。及后,文人常以萱草传递亲思,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文中的草即指萱草。百姓大门两旁也常写上「椿萱并茂,兰桂腾芳」的对联,「椿萱」便分别代称父亲和母亲,文人也常以萱草作为吟咏的题材。
深化话题
萱花「中看」也「中吃」:
- 作药材
- 作名菜佳肴
诠释说明
引用说明
除了疗愁解忧、常入于诗外,萱草的花蕾也是一种广受大众欢迎的食品。东汉末年瘟疫流行,传说神医华佗有一天于睡梦间见一仙人,吩咐他以金针帮助世人。翌日华佗醒来,果然在胸前摸到一把金针。他便向乡里说:「今有一束金针,送予你们解救灾难!」说完把手一扬,一束金光,飞向四面八方。众人随着金光望去,只见漫山遍野长满了叶青青,花黄黄的植物。人们采其花蕾煮水喝下去,慢慢地止住了瘟疫。不过,由于萱花容易凋萎,所以仅少量供鲜吃,大多数晒干为食材。又为避免深褐色的雄蕊影响色泽美观,一般只采摘花蕾,先蒸熟,再曝晒两天左右,最后经过「熏硫」的过程,才制出色泽好,又耐久藏,而且营养丰富的食品。广东人称之为金针,北方人唤作黄花菜,是一种常见的佳肴,有「金针排骨汤」和「金针炒肉丝」两道名菜。到了今天,金针菜已名扬各地。
举例说明
深化话题
萱花不但「中看」,也「中用」
萱草除了有娇美的花,像橙黄色小百合似的可供赏玩外,它还有不少功用。萱草的叶片是制作萱纸的最佳材料,根茎也常作中药消肿、退火之用。远在现代化学染料出现之前,它就是一种常用的染料。另外,萱草对氟十分敏感,当空气受到氟污染时,萱草叶子的尖端就变成红褐色,所以常被用来监测环境是否受到氟污染。
收结话题
总结全文,深化「母亲花」的意思。
首尾呼应
愈了解萱草,愈感叹它的美好,我奇怪现代人怎么只记得西方华丽的康乃馨,而忽视了中国这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祖国母亲花呢?尽管这样,萱草依然每年摆出优雅的姿态,献出细长的花朵,这不是与母亲很相似吗?
一、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
部分(结构段)
段落(自然段)
说明方法
段落大意
打开话题
第一部分
第1段
──
写作者喜欢观赏和食用萱花,但却不知道它原来是中国的母亲花。
发展话题
第二部分
第2段
定义说明
引用说明
恶补萱花的知识:
(1) 植物品种
(2) 成为中国母亲花的由来
深化话题
第三部分
第3段
引用说明
诠释说明
萱花是大众欢迎的食品:
(3) 相传用以止瘟疫
(4) 制作后耐久藏、营养丰富
(5) 用萱花做的菜式名扬四海
第四部分
第4段(开始四句)
举例说明
萱花有不少功用:做萱纸、中药、染料、检察空气质素
收结话题
第五部分
第4段(最后两句)
──
总结全文,深化「母亲花」的意思。
二、主旨
(1)综合段旨,写出主旨
文章介绍了萱花成为中国母亲花的源起和功用,说明它不但中看,也中吃、中用;了解它愈深,就觉得它愈美好。作者赞美它跟中国母亲一样: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2)深化文意图
中国母亲花(作者看法)
- 很多功用(做纸、做染料、做空气检察),不受注意但仍然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中国母亲花(文献资料)
- 忘忧的药用价值
- 游子远行前为母亲栽种的品德情意
- 中国文化中用以借代母亲的人文价值
萱草(日常生活经验)
-观赏、好吃
(2)首尾呼应
段落
文本
表达手法和效果
首段
夏末初秋,正是娇美又脱俗的萱花盛开的季节。从窗外望去,绿叶萋萋,黄花灼灼,极其美丽……这天,正忙着摘花给将要来访的友人。
邻居跑来跟我搭讪。她指着萱花问:「这是金针吧?」我说:「对呀!」她一听就高兴起来:「我最喜欢萱花了,中看又中吃,还是我国的母亲花呢!」我顿时一呆:「欸!母亲花不是康乃馨吗?」「我看你种了那么多的萱花,还以为你知道她的底蕴呢!」我登时无言以对。
反起:全文写作者怎样「恶补」萱花的资料,追查萱花的「底蕴」。起笔却写他只知道它外表美丽,花也好吃;却不知道那是中国的母亲花。作者又用了「顿时一呆」、「登时无言以对」等字眼,加强表达的效果。
效果:带引出下文「急忙恶补萱花知识」,也为最后一段由不了解到了解的感受埋下伏笔:「愈了解萱草,愈感叹它的美好」;
使阅读的主线变得明显──从不知到知,从恶补资料到有所感受。
尾段
愈了解萱草,愈感叹它的美好,我奇怪现代人怎么只记得西方华丽的康乃馨,而忽视了中国这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祖国母亲花呢?尽管这样,萱草依然每年摆出优雅的姿态,献出细长的花朵,这不是与母亲很相似吗?
首尾呼应:文章记述作者恶补萱花数据的经过,最后不但明白了为什么它是中国的母亲花,更深化了「母亲花」的含意(从游子种给母亲以示孝心,到象征母亲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回应第一段作者对萱花不知「底蕴」急忙恶补的句子。
(3)过渡衔接
段落
文本(关键词:母亲花)
句子功能
第一段
我顿时一呆:「欸!母亲花不是康乃馨吗?」「我看你种了那么多的萱花,还以为你知道她的底蕴呢!」我登时无言以对。
提引下文
第二段
急忙恶补萱花的知识,才知道……
故此……萱草在中国也就成为象征母亲的花。
及后……文人也常以萱草作为吟咏的题材。
承上起下
小结
第三段
除了疗愁解忧、常入于诗外,萱草的花蕾也是一种广受大众欢迎的食品……到了今天,金针菜已名扬各地。
承上起下
第四段
愈了解萱草,愈感叹它的美好……现代人怎么只记得西方华丽的康乃馨……这不是与母亲很相似吗?
总结上文
三、表达手法
(1)内容重点一:萱花中看中吃中用
萱花
文本
表达手法和效果
中看
夏末初秋,正是娇美又脱俗的萱花盛开的季节。从窗外望去,绿叶萋萋,黄花灼灼,极其美丽。
描述说明(时间词、颜色词、迭词、形容词),说明萱草好看
效果:形象化、具生命力、着色丰富,予人美感
中吃
朋友都喜欢我家前院种的萱花,每到这个时节,跟我要萱花者不知凡几,因为大家想法相同︰盛开的花,用来做菜,滋味最清甜;含苞待放的花,也能放上几天,口感仍清新,两者皆受欢迎。这天,正忙着摘花给将要来访的友人。
广东人称之为金针,北方人唤作黄花菜,是一种常见的佳肴,有「金针排骨汤」和「金针炒肉丝」两道名菜。到了今天,金针菜已名扬各地。
引用说明(引用事例、佳肴名称),说明萱草好吃。
效果:具体,有实例可证
中用
萱草的叶片是制作萱纸的最佳材料,根茎也常作中药消肿、退火之用。远在现代化学染料出现之前,它就是一种常用的染料。另外,萱草对氟十分敏感,当空气受到氟污染时,萱草叶子的尖端就变成红褐色,所以常被用来监测环境是否受到氟污染。
手法:举例说明,说明萱草有不少功用。
效果:具体,有说服力
(2)内容重点二:是中国的母亲花
萱花
文本
表达手法和效果
中国古代
这种花期极短的植物在我国几千年前已开始有人栽种,古时称它做萱草,据医书记载「萱草味甘,令人好戏,乐而忘忧」,故又名「忘忧草」。故此,古时游子远行,出门前在母亲居室种上几丛,希望减轻母亲对自己的思念,以表孝心,萱草在中国也就成为象征母亲的花。
及后,文人常以萱草传递亲思,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文中的草即指萱草。百姓大门两旁也常写上「椿萱并茂,兰桂腾芳」的对联,「椿萱」便分别代称父亲和母亲,文人也常以萱草作为吟咏的题材。
引用说明(引用医书、古时游子植萱草的故事、文人以萱草借代母亲的诗歌对联),说明萱草为什么成为中国的母亲花。
效果:对「萱草是母亲花」的中国文化有考证有凭据,,加强了说明能力。同时,也响应第一段邻居以作者种了许多萱花却「不知底蕴」,作者「无言以对」;以及第二段作者「恶补」萱草知识的句子。
作者看法
愈了解萱草,愈感叹它的美好,我奇怪现代人怎么只记得西方华丽的康乃馨,而忽视了中国这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祖国母亲花呢?尽管这样,萱草依然每年摆出优雅的姿态,献出细长的花朵,这不是与母亲很相似吗?
设问、反问
效果:加强语气,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萱草作为「母亲花」的意思。
四、段落赏析──对主题的表达最有力的是哪些段落呢?
段落
内容
对表达主题的帮助
第2段
从萱草「疗愁解忧」的药用价值,到游子远游前为减轻母亲的思念而种植萱草以表孝心,以及民间在诗联上用以借代母亲的做法
解释了为什么它是中国的母亲花;响应了第一段邻居说「我看你种了那么多的萱花,还以为你知道她的底蕴呢!」和作者的反应「我登时无言以对」。
第4段
增加了上文没有提到的说明重点:「萱草的功用」(做纸、做药、做染料、做空气检察);
深化了「母亲花」的意思:从古代游子远行前种给母亲食以忘忧的花,深化为默默耕耘任劳任怨的母亲象征。
五、词语积累
重点
取材
词语
母亲花
医书
民间习俗
诗歌
对联
自己的感受
疗愁解忧/忘忧草/减轻母亲对自己的思念/传递亲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中看
生活经验
夏末初秋/盛开的季节/娇美又脱俗/绿叶萋萋,黄花灼灼,极其美丽/娇美的花,像橙黄色小百合似的/优雅的姿态/细长的花朵
中吃
生活经验
传说
生活知识
盛开的花,用来做菜,滋味最清甜/含苞待放的花,也能放上几天,口感仍清新/花蕾煮水喝……止住了瘟疫。
少量供鲜吃/大多数晒干为食材/花蕾-蒸熟-再曝晒两天左右-「熏硫」/色泽好/又耐久藏/营养丰富
「金针排骨汤」、「金针炒肉丝」/名扬各地
中用
生活知识
萱草的叶片-制作萱纸/根茎-中药消肿、退火之用/常用染料/空气受到氟污染-萱草叶子的尖端就变成红褐色-用来监测环境
六、标点符号
1 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一连用了两个问号,试解释这两个问号用法的异同。
- 「愈了解萱草,愈感叹它的美好,我奇怪现代人怎么只记得西方华丽的康乃馨,而忽视了中国这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祖国母亲花呢?」
- 「尽管这样,萱草依然每年摆出优雅的姿态,献出细长的花朵,这不是与母亲很相似吗?」
相异的地方:第一个问号用以设问,第二个用以反问。
相同的地方:一方面用以加强语气,一方面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萱草作为「母亲花」的意思。
2 承上题,你赞成它们改用句号吗?为什么?
- 愈了解萱草,愈感叹它的美好,我奇怪现代人怎么只记得西方华丽的康乃馨,而忽视了中国这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祖国母亲花。
- 尽管这样,萱草依然每年摆出优雅的姿态,献出细长的花朵,这与母亲很相似。
赞成,它肯定了句子的意思。
不赞成,它没有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2012_TSA_CR2_02
TSA题目
9. 根据第1段的内容,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A. 作者喜欢以金针做菜
B. 含苞待放的萱花最可口
C. 作者对萱花的认识很深
D. 萱花是人所共知的母亲花
10. 萱草被视为中国的母亲花的起源是:
A. 萱草有类似母亲的品格
B. 文人爱吟咏萱草歌颂母亲
C. 母亲喜欢吃味道甘甜的金针
D. 游子出门前为母亲栽种萱草
11. 作者借第3段的传说来说明甚么?
A. 金针药用价值高
B. 金针菜得名由来
C. 金针大受欢迎的原因
D. 把金针制成食材的过程
12. 下列哪一项描述符合上文的写作手法?
A. 以比较手法说明萱草的功用
B. 以直接描写手法介绍萱草的外形
C. 引用医书来说明萱草的食用方法
D. 用顺叙手法记述金针成为我国菜肴的历史
13. 萱草在现代有甚么功用?
A. 忘忧、食用、改善空气质素
B. 观赏、食用、检察空气质素
C. 观赏、作诗的题材、改善空气质素
D. 忘忧、作诗的题材、检察空气质素
14. 为甚么作者说萱草与母亲的特质相似?
因为萱草:
A. 花朵的姿态优美典雅,如母亲的秀外慧中
B. 叶子尖端对氟非常敏感,如母亲的无微不至
C. 有多种有益的实用功能,如母亲的多才多艺
D. 纵没人欣赏仍年年开花,如母亲的任劳任怨
9
10
11
12
13
14
A
D
A
B
B
D
2012_TSA_CR2_02
校本题目
S9. 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下面哪种分法是正确的?
A.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段;第二部分-段;第三部分段
B. 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段;第二部分段;第三部分段;第四部分段
C. 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段;第二部分-段;第三部分段的上半段(开始四句);第四部分第段的下半段(最后两句)
D. 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段;第二部分段;第三部分段;第四部分段的上半段(开始四句);第五部分第段的下半段(最后两句)
S10. 篇章的主旨是什么?
A. 记述作者由栽种萱花到认识萱花的经过
B. 介绍有关萱花的古今中外知识和故事
C. 说明萱花中看、中吃和中用
D. 介绍萱草作为中国母亲花的源起和功用,赞美萱花跟中国母亲一样任劳任怨。
请分析第11-13题的句子在篇章中的作用:
A. 点出主题
B. 铺垫下文
C. 承上启下
D. 总结全文
S11. 急忙恶补萱花的知识,才知道……(第段)
S12. 除了疗愁解忧、常入于诗外,萱草的花蕾也是一种广受大众欢迎的食品。(第段)
S13. 萱草除了有娇美的花,像橙黄色小百合似的可供赏玩外,它还有不少功用。(第段)
S9
S10
S11
S12
S13
D
D
C
C
B
展开阅读全文